<p class="ql-block">乙巳新年快来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张罗着置办年货……</p><p class="ql-block">好多年了,早已不再回到老家过年,日久他乡已是家乡,但“欠年”的乡愁还会由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老家有句话说:“大人爱挣钱,细娃盼过年”,年前那种期盼的好心情,按家乡的说法就叫“欠年”。</p> <p class="ql-block">此“欠”非彼“欠”,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含义。</p><p class="ql-block">比如:想念远方的親人叫“心里欠”;好吃的东西没吃夠,欠嗝,心欠欠的。</p><p class="ql-block">欠新年是期盼,欠往年就是回味了。</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些年,每年回老家探親过年,一路归心似箭,见到了父母、大姨和兄弟姐妹,长长的牵挂变成了踏踏实实的开心;久久的想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欢喜;见到同学亲友,家乡遇故知,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如今父母大姨不在了,同学亲友散了,兄弟姐妹难得相聚,家乡变成了故乡,年味也少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记得哪些年,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就忙忙绿绿地准备年货,大街小巷飘着香肠腊肉的烟熏香味,一串串香肠腊肉陆陆续续出现在家家户户的窗台边、阳台上。</p><p class="ql-block">相对做其他事,我比较喜欢熏腊肉,捧一本书坐在灶孔前,慢达细理地添添火,压压烟,轻轻松松把活干了,书也看了,还能得到妈妈的表扬。</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兄弟姐妹都会记得,妈妈切香肠腊肉时,我们有意无意在旁边转悠,妈妈会喂这些小馋猫吃上一口,总会笑着说“菜板上的肉,好喫”!你不晓得菜板上的嘎嘎有好好喫哟,吃得满口生津满嘴流油,味蕾全开,一不小心口水会从舌根下一根线冒出来。至今还记得妈妈眉欢眼笑的样子,眼睛笑得像弯弯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些年,妈妈和大姨每年都要给我们四姊妹做香肠和腊肉,过年吃了不算,临走还要带上几大包。有一回我笑着问妈妈:“今年又整了几头猪”?妈妈认真地想了想说:“大概有三头吧”。我的个妈也,这么多的东西,两个瘦小的老太太是怎么弄回来的,又是怎么一手一脚做出来的呀?想起大姨给我们讲的二十四孝中“宾郎刻木”的故事,不由得想哭,就像故事中讲的老鸦雀一口一口给小鸦雀喂食……</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些年,做汤元要先泡糯米,然后要到有磨子的地方去排队推磨,再用布袋装好吊在立起的长板凳脚上,下面的板登脚上压着一块大石头。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亲历亲为,吃到嘴之前吊足了味口,就象汤元吊袋一样垂涎滴滴。</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些年,腊月初八吃过腊八粥,家乡人见面打招呼慢慢就变成了“拜年、拜年”,过年就正式启动了。腊月十七是母亲的生日,给妈妈庆生的生日宴也成了过年的一部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民间有敬灶神菩萨的习俗,大姨给我们讲规举,不干净的东西不能上灶台、入灶孔,更不能坐在灶台上……灶神奉献了源源不断的人间烟火,保佑我们身体健康,理当受到礼遇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忘不了欢乐祥和的年夜饭,舌尖上的年味有老开县的八大碗,还有妈妈做的椒麻鸡,大姨炸的“欢喜头(儿)”……心尖上的年味有团圆的踏实感、满足感、喜悦幸福感……</p><p class="ql-block">忘不了除夕夜旺旺的大火盆,忘不了火光中亲人红红的笑脸,更忘不了我们互相守护的岁岁年年……</p> <p class="ql-block">心欠欠的往年过去了,乙巳新年已到来,我也将菜板上的嘎嘎喂了小孙女一口,说是奶奶牌香肠,小孙女吃得兴高采烈地说,还有奶奶牌汤锅、奶奶牌饺子、奶奶牌海鲜饭……心欠欠的年真的来了。</p> <p class="ql-block">借小孙女画的“金蛇送福”给各位亲友拜年,祝福大家新年吉祥,阖家欢乐,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全世界和平安宁,人民幸福。</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8日农历除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