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扇红门,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门上的铜制兽头把手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次经过这样的老门,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想象着门后藏着怎样的秘密。门不仅是物理上的隔断,更是心灵的门户。推开这扇门,仿佛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南剑山人</p> <p class="ql-block">南剑州有雅士,名兴旺,亦号游龙,别号南剑山人。庚戌十一月,生于闽北延平,祖籍福州闽侯上街丹屿,为六桥林氏入闽始祖硕德公三十一世孙,宋*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林公安宅之二十五世孙。精鉴赏*碑石拓片*古籍书画修复*好书画.文史。</p> <p class="ql-block"> 三千八百坎古道修复记</p><p class="ql-block"> * 游龙*文</p><p class="ql-block">三千八百坎古道,蜿蜒于山川之间,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是延平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先辈们出行的通道,更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0年6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延平区,无情地冲毁了三千八百坎古道十余段,一座石拱桥也未能幸免。曾经行人往来、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道,一时间满目疮痍,残垣断壁,让人心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然而人们对古道的牵挂从未消逝。公元2024年1月,在茂地村叶学文的组织策划下,一场意义非凡的古道修复行动拉开了帷幕。安丰村的傳文平和筠竹村的王茂发挺身而出,带领着一众工匠,他们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古道修复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修复之路,困难重重。筹集资金便是第一道难关,所幸众多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工匠们不畏严寒酷暑,在1月至8月的漫长时光里,风里来雨里去,精心打磨每一块石头,仔细铺设每一段路面,用心修复每一处破损。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重现古道昔日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不懈努力,这条饱经沧桑的古道终于重焕生机。如今,修复后的三千八百坎古道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段历史的重生,一份文化的传承。为铭记这段难忘的修复历程,特立此碑,以纪念那些为古道修复付出心血的叶学文、傳文平、王茂发等组织者、工匠们,以及所有热心捐助的爱心人士。</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二四年八月立此碑,愿后人珍视这条古道,传承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让这份宝贵的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