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年味

大兵小桥

<p class="ql-block">忆儿时年味</p><p class="ql-block">◎大兵小桥</p><p class="ql-block">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间又到了年味越来越浓的腊月。</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我似乎已经不再期待过年了,一岁年龄一岁人,看着镜中自己鬓角的白发,心里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滋味。即便年味淡了,但是,临近年根,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回忆,回忆儿时的过年景象。人们都说:“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长大后年味是一种回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认为,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日子,也是最开心的时候。我们老家农村的过年习俗从腊月初八这天开始,到正月十六才结束。</p><p class="ql-block">“过了腊八就是年”。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成道之日,这天,各家用糯米、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米等煮成腊八粥,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吃“报信的腊八粥”为开端,人们就进入了过年时间。</p><p class="ql-block">到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民俗是祭送灶神,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家这天会做糖水玛供奉灶神,每每刚做好我就想偷吃,这时免不了会受母亲一顿训斥,灶君老爷都还没有吃呢,你就先吃啦!也就是从这天起,年味开始愈发浓烈起来,做粉酥,蒸年糕,打猪份……</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是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小时候,母亲经常将一把笤帚绑在竹竿上,然后头戴草帽,腰缠围裙,举着手里的笤帚仰起头踮起脚尖清扫屋顶的蜘蛛网,这时我通常捂着鼻子躲在一旁,待母亲打扫完毕才出场收拾掉下来的粉尘和污垢。我家在母亲的带领下开始大扫除,洗涮柜子、清洗床被、打扫庭院,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打扫完卫生,母亲会张罗做粉酥,蒸年糕,年糕全程由母亲一人操办,粉酥要分工合作,粉酥是用炒米打的粉做的,母亲先用糖水和好米粉,再捏成鸡蛋大粉团,我们姐弟就将一个个粉团放到有各种花纹印板里按压,反过来一敲,粉酥就自己跑出来了,接着一个个码到箩筐中用炭火或灯泡来烘干,我在烘的过程中经常会偷吃一两个。</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那时候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养有猪,杀年猪都是在自家饲养牲口的院子里,架上一口锅,烧上开水用来烫猪,那时候的猪一年到头也就一百多斤,是用潲水杂粮喂养大的,肉质相当好吃,每年杀年猪最大的福利就是吃猪血,等到大人驳出猪网油,煮上猪血,我们几个小屁孩就端着碗眼巴巴地在锅台边候着,我通常拿个比人家大一点的碗,但大人说都是一个样的勺,碗大也是一样多,这时我会说,我要勺多点汤水喝。</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家里也没有可以储藏食品的冰箱冰柜什么的,猪肉让几户人“打猪份”分了开去,每户也有几十斤,瘦肉猪杂用来煲粥,骨头熬汤,剩下全都成了腌肉或腊肉。</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贴春联是最具仪式感、最能体现春节氛围的一项活动。那时的农村没有现成的胶水,母亲就用冬薯做的粉在锅里打了小半锅子浆糊,既粘性十足又环保,还有一股香香的甜稠味,每年贴对联时嘴馋的我都会偷偷地尝一点。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家大门那幅对联经年未改:“泰运长行,福星高照”。横批:“鸿禧”。</p><p class="ql-block">除夕到了,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鸡腿毫不意外地跑到了年纪最小的我的碗里,母亲对我们下了命令,吃饭只喝汤不泡汤,“泡汤”有计划落空或钱财损失之说。虽然都是地道的家乡菜,却是别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在敬香之后,就是守岁。据说这样既可守富贵驱“年”怪,也可为长者添寿,既有对旧岁的留恋与惜别,也有对新年的憧憬和希望。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的确,一年一度的春节在万家灯火中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守岁是大人的事。我们洗完澡后,就迫不急待地把新衣新鞋拿出来理一理,试一试。上床睡觉时,母亲嘱咐我们一些禁忌事项,并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和用红纸包好的红枣果子糖块放在我们枕头下。压岁,就是压制邪祟,安全度岁。</p><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晚上,外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父亲把鞭炮挑在一根长竹杆上,让我过去点火,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没有之一。一阵噼哩啪啦过后,我顶着烟雾去地上拣没燃着的鞭炮,点着一个往远处扔,然后捂住耳朵等着听响。那时候还有庞垌出产的“双响”,父亲用生铁做了个连排的炮座,把几个“双响”放进去,可以实现连发,“嘣-嘣-嘣-叭-叭-叭”!天空一片灿烂,我也满腔激情。</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开始拜年了,我们儿时会有舞狮敲锣打鼓的进村拜年,也有吹拉弹唱的乐手上门“卖大吉”(赠写有“恭喜发财”字样的小红纸),还有人喜欢外出“行大运”。</p><p class="ql-block">到了初四,我们这儿的仙师宫“三大仙师”会出游,相传黄幸三大仙师是法术高深的道士,长者叫“黄七郎”,其子叫“黄十三郎”,其女婿叫“幸八郎”。他们生于江夏,后在闽地开基。仙师公出游的民俗在我们家乡有悠久的历史,2023年已批准为“阳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保护和传承。</p><p class="ql-block">从初六开始,年味儿一天天变淡。正月的年俗不像腊月那样紧凑、高调、鲜明,有点拖拖沓沓的味道。一眨眼,元宵节便到了,主要有吃汤圆、放烟花等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味是儿时的记忆,是浓浓的乡情,是淡淡的忧思,如今年味被逝去的岁月冲淡,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儿时的年味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童趣,只是那温暖的年俗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但是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终身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