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行 五

黒驼山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四十六分,我们离开了佛顶宫,向东南方向走了约八分钟,大约五百米左右,来到牛头禅院。</p><p class="ql-block"> 从佛顶塔下来,南楠忽然感觉腿好多了,与我寸步不离,也许是心情原因,心情愉悦就忘记了疼痛。还是今年四月十五号游武当山,下山时,云雾缭绕,没注意脚下台阶,把腿闪了一下。关节骨头无碍,只是伤了筋,虽有好转,但上下台阶还有疼痛感。也许是佛主保佑南楠,好像有点神奇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太阳已偏西了,五点半,牛首山景区就要关闭了,我们只能加快速度走马观花了。</p><p class="ql-block"> 牛头禅文化园位于牛首山东峰之上,虽然进入冬季,这里依然葱郁环绕,转身望去,西边是佛顶宫,巍峨耸立,庄严大气,犹如天空中的皇冠。 西南边是佛顶塔,此时,无忧广场游客依然络绎不绝,看佛顶塔,其气势磅礴,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而此刻的佛顶塔,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它是夕阳下的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故事,静静地诉说着关于时间、信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夕阳虽会渐渐落下,但那份由佛顶塔所承载的宁静与美好,却如同烙印一般,深刻在每一个驻足观赏之人的心中,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年间,法融禅师在牛首山修行并创立了牛头禅宗,成为中华禅宗的一脉。</p><p class="ql-block"> 牛头禅院大门两边有一幅楹联:“云峰圣境翠竹黄花皆佛性,天阙烟岚流水白云是禅心。”在山门前停步端详了几分钟,感觉这是一副富有哲理的楹联,表达了自然景物与佛教理念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上联“云峰圣境翠竹黄花皆佛性”中,“翠竹黄花”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植物,这里用来象征自然界的一切景物。佛教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蕴含着佛性,即众生皆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因此,“翠竹黄花皆佛性”表达了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具备佛性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下联“天阙烟岚流水白云是禅心”,“天阙烟岚”和“流水白云”描绘了高山云雾和流水白云的自然景象。 </p><p class="ql-block"> 禅心,指的是清静寂定的心境,佛教徒通过修行达到的一种心境状态。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禅修者内心的清静和悟道的心境。整副楹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佛教的理念,强调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据介绍,这副楹联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钟振振书写的,该句出自于清朝·吴擎。</p><p class="ql-block"> 进了山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雄伟的砖制仿木结构楼阁式古塔——弘觉寺塔。弘觉寺塔门联:“弘化十方,慧融阐法幽栖地;觉开七级,般若空观自在天”。古塔高约三十九米,位于牛首山东峰南坡,这座七级八面仿木结构砖塔,据传说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现存的塔身是明初重建的。每面都有一座壶门,两扇小窗,雕木飞檐,造型典雅,风格古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该塔地宫的底部发现了“鎏金喇嘛塔”和四个瓷罐。其中一个罐子里装着人尺和骨灰。据说与明代下西洋的郑和有关。“鎏金喇嘛塔”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是镇院之;宝之一。弘觉寺塔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也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此塔第三至第七层尚有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如今的弘觉寺塔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不让进了。在此不能停留一刻,继续前行。从弘觉寺塔再往前走约一百米,转到了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这里有五个明代佛龛。这五座佛龛内所雕佛像的数目不等。石壁正中一龛里仅雕有一尊一点八米高释迦牟尼像,其结踟趺垒,施禅定印,下为高0.39米仰覆莲须弥座。距该龛东西两侧约三米处各有一龛,东龛上下九层共七十五尊,最下层为环立武僧。上面皆为盘膝打坐的修士,可惜绝大多数已损毁。西龛则雕凿在“几”字形的侧壁上,其内容、风格与东龛相同。西龛下部相距高约0.39米处另有一小龛,内凿高0.45米的弥勒像一尊,佛龛两侧刻有四处梵文,龛外石壁右侧刻有“大明成化元年”题记。</p><p class="ql-block"> 这里称不上石窟,称为石刻。当然,比起我们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平凉的崆洞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足石刻,这里造像雕刻年代较晚,艺术造诣也较低。四点五十三分了,不耽误时间,顺便“浏览”一番。</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石铺小道继续前行。走了不到十分钟,路边有个雕塑:“鸟窠道林”,是个和尚,叫鸟窠道林禅师。禅师俗姓潘,本号道林,法名圆修,浙江杭州富阳人,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三年,为径山道钦禅师弟子,曾在树上盖个草棚,住在树上,故人称“鸟窠和尚”。晚年移居福清白屿(今江阴镇),圆寂于唐大和七年。</p><p class="ql-block"> 五点零一分,又看到路旁雕塑,径山道钦禅师(714年~792年),俗姓朱。唐代吴郡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禅宗大师,为鹤林玄素门下,牛头宗代表人物。径山寺开山祖师,唐代宗赐号国一,因此常被尊称为国一禅师。唐德宗时追谥为大觉禅师。</p><p class="ql-block"> 五点零五分,我们来到岳飞抗金的战场附近。路边竖立一块碑,上面写的是:“牛首山、韩府山抗金故垒”。</p><p class="ql-block"> 抗金故垒建造于南宋时期,东起韩府山,西至牛首山。其中,牛首山段抗金故垒现残存一百八十七米,故垒底宽约一米到一米五,高约一点五米左右,经考古发掘得知,故垒构造方式为:首先在地表开挖宽约一点五米沟槽,然后在勾槽底铺一层石块,接着在石块层两侧垒砌石墙两道,并于石墙之间填筑泥土,最后于墙体顶部垒砌石块进行封顶。</p><p class="ql-block"> 故垒就地取材,采用当地赤褐色石块垒筑而成,蜿蜒起伏,高低错落。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四月,金兀术率金军逼近建康(今南京),岳飞在牛首山设伏,构筑石垒,大败金兀术大军。</p><p class="ql-block"> 这里山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岳飞得知金兵即将北撤后,决定在此设伏。这段石垒不仅是岳飞抗金斗争的见证,也是他卓越军事领导能力的体现。岳飞利用地形优势,命令百余精兵身穿黑衣,潜入金营偷袭,金兵惊慌失措,自相残杀。同时,岳飞还埋伏于金营之外,活捉了大批出逃的金兵。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岳飞的军事才能,也给金兵入侵江南以来造成了最为惨重的一次打击。</p><p class="ql-block">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兀术(金兀术zhu)趋建康,飞(岳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牛首山战役是岳飞以少胜多的一次胜利,为南宋朝廷的稳定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不仅是岳飞抗金斗争的战场,也是南京南郊的一道天然屏障。这里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成为后人传承和弘扬岳飞精神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近九百年,故垒遗存至今,且有若干段完好,亦可谓难得。</p><p class="ql-block"> 走了没多远,是“大丈夫台”。此处是一组岳飞骑马雕塑和《牛头山大捷》浮睡墙以及禅坐台,以数字化手段再现当年岳飞于牛头山大捷战役大数金兵的情景。其中岳飞雕像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让游客对这位民族英雄凭吊随仰。我也和岳将军合个影吧。 </p><p class="ql-block"> 浮壁画面中岳飞策马立于山岭之上,指挥着岳家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向金兵阵营,生动再现了岳家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勇气摄,可以使我们能够对九百年前的牛首山大捷的历史场景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前无游客,后无随行,好像整座牛首山就我们两个人,我和南楠漫步于牛首山间,无论是沿着蜿蜒的山道缓缓而上,还是在幽静的山谷间盘旋,都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禅意。这里的每一处石刻、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缕轻风、每一声鸟鸣,都似乎在引导着我们去探寻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牛首山,不仅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p><p class="ql-block"> 五点十分,来到“犹在台”。犹在台,得名于禅宗公案《犹有这个在》。这里由三座雕塑:道信禅师(左),法融禅师(右)以及虎凳(中)组成。</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禅宗典故。说有一天牛头法融引导他的师父双峰道信禅师前往他的禅修处,途中遇虎。道信故意显出害怕的样子,法融说:“犹有这个在。”后来道信在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个“佛”字,法融不敢坐下。道信说:“犹有这个在。”师徒二人都在考验对方,而真正通不过考验的是弟子法融。</p><p class="ql-block"> 估计这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显露出来的心态,丝毫没有矫饰做作。道信如此点出之后,法融感到惭愧,原来自己心中还是有东西。需要继续努力修心。</p><p class="ql-block"> 要用心态解释就比较好理解了,如今现代人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忌讳,比如筷子掉在地上、打破碗、乌鸦叫、出门时鸟粪着头等等。由于心中“犹有这个在”,一旦遇上了,就觉得晦气倒楣,担心忧虑的结果,使得心神恍惚,出事的机率自然增加。如果不在乎它,已发生的就发生嘛!一些迷信就可以破除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东禅心旅一直往下走,五点十二分,我们来到“天籁亭”。“天籁亭”是一个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静谧之地。走到这里感觉累了,可以在亭内安然静坐,聆听四周的自然音声:如溪流涓涓,似琴弦轻拨,让人感受到宁静与唯美;松涛阵阵,独特韵味,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鸟啼欢乐,清脆悦耳,若隐若现,给寂静的森林带来蓬勃生机。等等,和大自然亲近一会儿,休闲一会儿感受一次身心疗愈‌。坐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更是放松心情、体验自然之美的绝佳选择。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和谐‌。但是,距景区关门的时间越来约近了。在待一会,就有可能被景区关在里面了。</p><p class="ql-block"> 五点十八分,路过“竹林”牌坊。有一副楹联:“无心即无物,无物即无真。”</p><p class="ql-block"> 这一表述源自达摩祖师的《绝观论》“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我们凡俗之人理解:“无心即无物”:的“无心”到“无物”,指的是没有固定的心念或执着的心境。当心无所住,不执着于任何外在事物时,就如同没有实物存在一样,达到了“无物”的境界。实际上,这种状态体现了禅宗追求的心无挂碍、无所执着的境界。“无物即天真”:当心无所住,不执着于任何外在事物时,心灵回归到最原始、最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天真”。天真即是指人心本来的清净状态,未被任何杂念和欲望所污染。</p><p class="ql-block"> 只有身临其境来到此地,了解了历史背景,就明白了这一思想源自牛头禅宗的法融禅师。法融禅师主张“无心用功”,认为通过“无心”的状态来修习禅定,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开启。他的思想强调“道本虚空”、“无心与绝观”,认为通过虚空的心态和无心的心态可以达到佛的境界。在当今现代社会,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外在事物的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通过冥想、禅修等方法,可以逐渐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执着,回归到内心的清净状态。</p><p class="ql-block">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也就是,看开,放下,忘记,平平淡淡,随遇而安,心静如水,无念自乐。这种状态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还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下走,看到了佛顶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