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孙女满周岁后,便开始牙牙学语,叫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全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然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总是不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看到小鸭,只会欢快地说“鸭鸭”,瞧见小狗,只会兴奋地喊“汪汪”,看到汽车,也只是重复着“车车”。即便是外公外婆,也只会叫成“公公婆婆”。</p><p class="ql-block"> 直到21个月左右,她才开始学会说词组,之后又逐渐掌握了用句子与我们对话。从此,家中便多了一个小话唠,除了睡觉,小嘴巴就一刻不停,不时还会冒出几句童言妙语,常逗得全家人笑得前仰后合。</p> <p class="ql-block"> 家里客厅门上贴有一幅对联,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横批是福到我家。在小花花不会说词语时,就喜欢爬到沙发上,去摸挂在中间的那个“福”字,我们就戏称她为“福娃”。等到她会说词语了,奶奶就开始教她读对联,先是让她记住最后一个字,再让她记住最后三个字,最终再让她记住整句话。</p><p class="ql-block"> 大约到了22个多月大的时候,小花花就能背出这幅对联了。不过,让人惊喜的是,小花花总是把横批“福到我家”说成“福到我家吃饭饭”。听起来倒也蛮顺口的,所以,一直没有去纠正它,这也算是小花花的第一个原创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卧室里挂了一幅油画,画面上有一对天鹅和两只鹅宝宝。小花花每次来房间,都要我们抱着她,举高后让她用手去摸天鹅。这时我们会指着天鹅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当时小家伙可能还不懂,但反复让她听,可能产生了记忆。后来,我们教她学这首诗时,没几天就学会了。《咏鹅》是小孙女在2岁前,学会背的第一首唐诗。</p> <p class="ql-block"> 真可谓万事开头难,一旦小孩子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再学其他诗就容易多了。当我们在河边散步,看着奔流的河水就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阳台上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喂她吃饭,米饭被她抓得满台都是的时候,我们就讲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久而久之,小家伙慢慢就记住了这几首诗,而且吃饭时还会说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 到两周岁生日的时候,小花花一口气背了五首诗,奶奶还拍了视频,也算是家庭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不过遥想当年的骆宾王,早在7岁的年纪就写出了《咏鹅》这般经典的诗篇,相比之下,现代的小孩能背几首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p> <p class="ql-block">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了许多年轻父母关注的热点,而郑强教授的观点很有借鉴意义。他认为学龄前的儿童应该尽情的玩耍,让他们在玩耍中探索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过早的学习所束缚。只有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包括乐趣、学习和性格的培养,才能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我也很赞同郑强教授的观点,因此,当同龄儿童在上学前班和兴趣班的时候,我家小孙女还在公园里挖沙子,在草地上奔跑,在动物园里喂小猴子……我相信:让学龄前儿童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一定能为以后的学习时代,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必将终生受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