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联古今谈</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即将开启,将《童年生活》系列打断,插点与过年有关的文字,同时陆续将上年发于报刊而未收入美篇的文章补齐。原创之163)</p><p class="ql-block"> 孙可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过年了,许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我的感受是:淡的固然淡了,如摏年䅵、宰鸡鸭、放鞭炮之类;但浓的却也浓了,如搓麻将、抢红包、举家游等等。其中关于春联,不仅不淡,倒是更加普遍、浓烈、深邃了。 </p><p class="ql-block"> 春联的起源很早。据《后汉书·礼仪志》等记载,秦汉时,每年正月初一,人们要在门上挂一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面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用以驱邪避鬼,守护平安,俗称“桃符”。 </p><p class="ql-block"> 后来渐次变迁,不再刻画神仙形象,只写神仙的名字;再后来,神仙的名字也不写了,改写自己心愿的吉祥词语。公元965年,五代十国的后蜀皇帝孟昶,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吉言,并吩咐手下将上下两句断开,分挂于大门两侧。这就成了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到宋代, 红纸取代了桃木板;到明代,“桃符”之名终于彻底消亡,普遍改称为“春联”。 </p><p class="ql-block"> 春联的格式也固定了下来。一般是两句,“上联”贴于门框右侧,“下联”贴于门框左侧,有的还在门框上方加贴“横批”。上联与下联必须对仗,即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相同,语音平仄要相反;上联句末一般为仄声,下联句末为平声。这样的春联,读起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 </p><p class="ql-block">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写对句是传统读书人必备的基本功,所以历代很注重对小孩“对课”的训练与考查。幼年鲁迅在三味书屋,就遇寿镜吾先生出题“独眼龙”,鲁迅对“比目鱼”。过年到乡下作客,长辈出题“红烧肉〞 ,鲁迅对“白斩鸡”,皆获赞许。《红楼梦》第17回写大观园落成时,贾政带门客随从巡视,特把宝玉叫来,要他一起为景点起名写对联,显然也是要考考他。其时宝玉才12岁,虽不用功,却也读了不少闲杂之书,议论起来竟也颇有见地,且陆续吟出几副应景对联,其中一副是“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众皆称好,贾政也不得不认可。原来宝玉毕竟聪慧而有点“歪才”的。 </p><p class="ql-block"> 春联与对联,格式都基本一致,但内容所反映的作者的胸怀、气质、文风常有天壤之别。江苏东林书院有副顾宪成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长期以来勉励了无数读书人。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词中有大量对句,皆气势磅礴,充满了革命激情,如“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描绘了共产党发动农民起义时的恢宏场面。“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反映了全世界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挂着他十分喜爱并亲为书写的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可说是他的志趣和日常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与上述诸对不同,有些对联一味追求“趣味〞,而常常忽略了内容的推敲。笔者在一张1950年代的旧报上,看到这样一则征联消息:上联“女子虽好不及少女为妙”,征求下联,奖品为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结果有人对出,是 “人言可信何需呆人作保”。此副对联可谓将汉字的精妙挖掘到了极致,但含义上显然有所欠缺,不十分积极。</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富足,休闲时间大增,特别是退休老人,大量成为诗词和楹联创作的爱好者。春节前后,他们围绕春联更是大显身手,或闭门创作,或雅集交流,或在微信群中显山露水展才华,或带上自创自书春联送亲友。笔者一位文友更是别出心裁,每年要约集全家,在年三十夜上午举行“贴春联”仪式:自己从书房端出写好的春联,向全家讲解其中的含义;然后郑重交与儿子儿媳,由他们进行张贴;夫人则分工站在门前不远处,负责校正贴联时的左右高低。由于整出了动靜,常常惊动邻居出来帮忙或评议,成为岁末楼道中的一道有趣风景。</p><p class="ql-block"> 看来,春联文化正在民间深化,与“年味”更加紧密地搅和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作简介:研究员、全国先进教师。著有《绍兴丝绸史话》《鲁迅婚姻的四个问题》《鲁迅的曲笔》《鲁迅作品教材中的绍兴风土人情》《鲁迅收受国民党津贴的钩沉》《中学课本鲁迅作品注释析疑》《越王剑考证大观》《抗日名将孙元良其人其事》等专著(论),另有2部专著合著。近年涉足文艺创作。获中国职工思政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中宣部主管)个人最高奖优秀论文奖、全国第六届藕花洲杯故事创作大赛(国家纪检杂志社与省文联.作协等主办〉优秀作品奖、全国百字千金微小说大赛(翠苑杂志社承办)并列一等奖、绿韵杯征文(浙江省宣传部及省邮电主办)一等奖、绍兴市社科首届鲁迅奖等40余个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