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场古称“石笋里”,位于浦东新区南部,古镇区域1.48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0.48平方公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石笋里”蛮好听的,那为什么又改叫“新场”呢?原来“石笋里”是浦东下沙海盐场的南分场,鼎盛时期,盐产量和盐灶之多,大有盖过江浙诸盐场之势,于是大家惊呼一个新盐场崛起了。所以新盐场也就演变为地名“新场”。</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浸润了这块古老的土地,古盐场在这里发展,至明代有“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小小新场赛苏州”等美誉。后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等因素几经兴衰,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当年古镇全貌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新场以盐繁荣,以盐建镇,至今保存大小不一的100多户明清古宅院,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建筑保存率在55%以上。白墙、黛瓦、雕花门窗,古镇老宅的风味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马鞍水桥石驳岸”,现存1200米明、清时代的石驳岸,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根据使用的石材不同,可以判断其朝代。家门口的文物马鞍型水桥20多座,桥岸建筑考究,极富江南水乡情韵 。是浦东唯一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历史古镇,近代上海城镇演变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去新场是2010年,新场镇保存的成片古建筑和鲜活的生活气息深深的吸引了我,几乎每年我都会抽空去逛逛,感受上海原住民那种味道。</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新场是它的“旧”,现保存有15万平方米成片古建筑,还保持着200年前的景象。近年老街的路改造铺了一下,屋上瓦片换了一下,但更多是为了保护古建筑及古文化的遗存,建档立牌的优秀历史建筑98处,其中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建筑29处、历史建筑61处。</p> <p class="ql-block"> 新场镇的建筑非常有特色,富贾之家一般深三至五进,面宽也三至五间,临街第一进是商铺,第二进是接待客人的厅堂,再后是主人居室。</p> <p class="ql-block"> 奚家西厅,建于明朝末年。江南传统民居,砖木结构,三进院落,有前、中、后3组仪门、门厅、正厅、内宅均面阔五间,大厅门额木雕精致,是古镇保留下来最古老的木雕饰件。</p> <p class="ql-block"> 奚家东厅,建于清朝末年。它是一座三进中西合壁宅院。</p> <p class="ql-block"> 洪西街106号,江倬云宅。</p> <p class="ql-block"> 精致典雅的老宅,2000米老街、4条“井”字型河道、5000米石驳岸、20多座石桥,17座马鞍水桥,构成了新场古镇特有的街景风貌。</p> <p class="ql-block"> 新场古镇以原生态风光与生活气息而吸引众多游客到访,这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是江南不可多得的美丽水乡。</p> <p class="ql-block"> 与很多地方的古镇不同,新场古镇是浦东唯一开放的,目前镇上瓦还有90%以上的原住民,大概4000多户人家住在里面。在古镇保护方面,也是更多地关注她的整体性和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一幢幢古老民居里,依然住着爷叔阿姨;一排排门面房前,依然卖着土鸡蛋、马兰头。街边铺面里的小笼包或是油墩子飘香。</p> 洪福桥边的吴记羊肉馆 流动摊位。 卖咸肉和肉皮的商铺。 <p class="ql-block"> 时有附近村民拿自己种的蔬菜瓜果来摆摊。</p> 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的理发店。 街头手工竹编店。 市区里已经消失的绒线店。 这里叫我们回忆起50年前的所见。一个可以直接拍影视剧的场景地。 <p class="ql-block"> 来瓶老酒,谈谈三海经。</p> 阿婆悠闲地坐着晒太阳。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场景就是活生生的浦东民国风情图,这里有一种文化,有一种生活气息,这是真正活着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 新场古镇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一张新场古镇导游图,我来给大家介绍参观的游程。</p><p class="ql-block"> 公共交通有轨道交通16号线,新场站下,出站有公交车至新场古镇。</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从新奉公路的洪西街西口进入,那里安静,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从入口到海泉街没有商铺。</p> 这里就是洪西街的入口。入口处沿河有一亭子,可以歇歇脚。 <p class="ql-block"> 街两边是民居。有许多历史老宅,民宅的门窗还是原有的。</p> 古镇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淳朴民风。 老民居里,依然住着爷叔阿姨。 脚下的青石板,见证了数百年的岁月。 社区文化活动站。 街巷就是历史的遗存,你可以看到各个时代,从明清到解放前,直到现在。 <p class="ql-block"> 新场是活的古镇。如今镇上还居住着数量众多、淳朴善良的原住民,其特有的语言、饮食、婚嫁、丧葬、节庆等习俗,是古镇千年文化脉络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过了海泉街,商铺开始多起来了。小街两侧都是特色小吃店,到处弥漫着独特的烟火气。</p> 往前行便来道了洪西街的尽头,街道转角是一家咸货店。过去的谢氏商铺,青瓦双坡屋面,立面以木质墙面为主,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 我们接着朝东,这里是洪东街了。 这里有洪福楼饭馆和绿竹巷茶社。绿竹巷茶社临河而设,河对岸就是“第一楼茶园”。 往前不远,就来到了奚家厅,可进去看一下明清古建筑。 <div>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热血青年前仆后继。从奚家宅院里,就走出了六位抗战英雄。他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投身到抗日最前线,其中奚兴章、李锦章两位同志为国捐躯。<br></div><div>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诞生了新场镇第一个秘密电台,为浦东的抗日斗争发挥过重要作用。<br></div> 洪东街的东端集中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商家。可放慢脚步享受千年文化的熏陶。 瓷刻老艺人。 竹编艺人正在教小朋友制作。 两只猫头鹰,太可爱了! 栩栩如生的草编制品。 走在石板路上,处处让人感受到艺术味、土地味、生活味。这种“文化气场”唤醒我们旧时的记忆。 小巷与青青的洪桥港平行。河上每隔20多米就横出一座小桥,样式各异,最东端的是千秋桥。 桥前边植着年代久远的香樟树,阳光洒下来的时候,地上的树影剪成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光斑。 千秋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在洪东街东端,跨东横港。1983年整修,仍完好。桥体上镌刻有劝人为善的祝福词。 千秋桥对岸便是乡村田园。每年春天,桃花、油菜花开放时,游客会纷纷踏至前来观花。 春天田园风光。 江南水乡迎春到。 三月桃花开。 新场是南汇水密桃产区,三月桃花盛开时节,这里会组织桃花节活动。 6月份,水密桃上市季节,果农会在公路边设摊。 青龙桥。 折回越过青龙桥,就是下塘生活休闲街区。这里以前只是新场的“下只角”,许多空房子多年没有修缮,破败不堪。现在河岸边新建起了带棚的廊道,形成了挡风遮雨、游客休憩的游览景区。 这里有酒吧、书吧、小饭店。 下塘街,成为了整个古镇人气很旺的一处地方。 带有浓浓的童年回忆的美食,传统的口味然深得人心,浦东“老八样”等菜品,让游客可以获得丰富多元的美食体验。 游客们可以坐在河边的座位上喝喝茶,慢慢细观对岸临河而建民居内的人间烟火气息。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便来到了古镇的核心区,洪福景区。</p> 走近就是第一楼茶园。这里融桥、水、楼、街为一体。30年代初开设书场,名“第一楼茶园”,系南汇地区最早。说书者多系民间艺人,在当地乃至江浙沪地区影响颇大。<div> 老茶楼古色古香,特有的歇山顶三层建筑。由于电影《色戒》曾在这里取景,使得新场古镇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了人们拍照和坐下来享受慢生活的一处心灵栖息地。<br></div> 2005年后,对“第一楼”进行了修缮,改善了内部环境和厨卫设施,沿河街廊上加设了美人靠。<div><div> 大修开张后,这里书场复兴,每天人头攒动,是全镇老人最爱光顾的公共场所。为的是那杯久违的香茶,为的是听到原味浦东说书的悠闲韵味。<br><div> 书场内,说书者正充满激情地讲着传奇故事,折扇一把,醒木一拍,“书接上回……”就着清风斜阳,又是一段好时光。<div> 品一杯香茗,听一曲说书,浮生半日闲。<br></div></div></div></div> 1941年,新场镇的共产党员顾梦花,接受了党组织交办的任务,他变卖家中田地,在茶馆一楼开了“洪福桥饭店”,作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站。利用这里,人来人往,交通便利,隐蔽性强,地理位置优越,让这座小楼承担起了特殊的革命任务。 “第一楼茶园”右侧即是洪福桥,是新场大街上横跨洪桥港的石拱门桥,明正德年间始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重修,是古镇保存完好的古桥之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桥上俯瞰穿镇而过的河道,桥下两侧依稀可见的马鞍水桥则随着河流的远去消失在视野中。。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面一眼望去,对面与之平行的传统民居建筑一览无遗。 </p> 新场大街,是镇上最热闹的商业街。青石板铺成的巷路两旁是有些年头的老旧木质二层瓦房,现在都是旅游商铺,看上去倒是古风犹存。怪不得电影《色戒》、《叶问》相继到此取景。 大街上,游客很多,一片繁荣景象。 这里的“蜜露桃”、“浜瓜”、“椒桃片”、“海棠糕”等特色美食,为人们所称道。 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带着蒸腾的烟火气。 新和酱园,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前店后工场布局。 三世二品坊,位于牌楼路路口,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敕命由太常寺卿朱国盛建造,牌楼顶上正面“恩荣”二字,反面“圣旨”二字,表明此牌楼是皇上恩赐的。<div> 牌楼为三门四柱五层,高大壮观,雕刻精美。因朱家祖孙三代都官至二品,故名“三世二品坊”,以庆其业绩显赫,曾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称。<div> 老牌坊于1975年被拆除。如今只有“三世二品坊”、“石笋坊”、“南山坊”几座新造的牌楼是来应应景的。<br></div></div> 穿过牌楼,前面就是崇修堂,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崇修堂,前后四进,面阔3间,为清末新场老宅格局。 崇修堂的斜对面是张氏宅第(张厅),一座镇上最具文化传承价值的老宅。<div> 张厅,位于新场大街271号,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865平方米。中西合壁四进大宅,坐西面东,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房共48间。以前是新场富户张信昌的祖传老宅,目前仍有张氏后人居住于此。<br></div> 门面房解放前为张信昌绸布庄。内大门的门柱是具有欧洲风格的雕花石刻立柱,门柱上部则是标准的中式风格。那两扇大门的门板上分别题写的“曲江养鸽”、“京洛传钩”竖式匾额,则完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div><br></div> 大门后便是回字形的前院,四周是二层回廊式建筑,二楼面向院子的一侧修有木栏和落水屋檐,由木栏形成的小阳台与后侧的房间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div> 第三进的一楼正中间是一开间宽的大厅,既是过道,也是整个宅第的公共大厅。大厅地面上满铺的马赛克地砖以及大厅的石膏平顶,无不透露出欧式建筑风格。<br></div> 走过大厅,就是张厅的后院。继续穿过后院的最后一进,便来到老宅的后门。 张厅的后门外是一座典型的马鞍水桥,沿着石阶可以直接走到河边上船出行。河西原为张氏花园,所以张厅还在后门口搭了一座石板桥与河对岸相连。从而形成那种“前店后居跨水为园”的格局,这是新场古镇不同于其他水乡古镇的特有形态。<br><br> 镇上包家桥港、洪桥港、新港,3条市河依街环绕。后市河富有人家构筑的马鞍形水桥,与石驳岸是孪生兄弟,浑然一体。今有石驳岸3600米,尚存马鞍形水桥20坐,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后市河边徜徉,看着一座座小桥,一个个水埠,老民居斑驳的墙头上开着老式的木窗,瓦屋顶、马头墙边是花园和菜圃,春去秋来,细柳拂水,花木争辉,一户挨着一户,花园连着花园,绵延数百米长。我真的被它的风貌谜住了。 折返至大街,继续南行。两边店面基本是原来样子,提供的商品多是镇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很有地方特色的布鞋。 白铁修理铺。 竹编制品铺。 土布服装铺。 越往南走,游客越少,愈加闲适,古镇原生态的味道越浓,走街串巷、谋求生计的菜农,闲时寄趣、合奏唱曲的邻里,三五成群、不时话家常的街邻……。 生意弄弦两不误,真正的乡土文化。 新鲜的蔬菜要伐。 满脸笑容,聊聊家常。 走过“石笋坊”牌坊,有一家王金根石雕艺术工作室。<div> 王金根的石雕作品不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还先后20余次获国家级金奖、银奖,在美、法、英、德、澳大利亚等国家获奖24次。1996年,王金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br></div> 80多岁的王金根,是上海首批非遗项目之一“海派石雕”的创始人。60年前,王金根与刻刀结缘,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他的作品多以他最熟悉的乡野田园为素材,石雕作品“古竹寿珠”、“海之恋”、“翠竹金牛”、“龙宫王壶”,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全部被评为金奖作品。 石雕,以石为材料进行雕刻,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2007年,海派石雕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金根老先生作品主要取材于海边的贝壳类、田野里常见的小动物和瓜果之类的植物,具有鲜明的海派风格。其采用的石料以澄石为主。 <p class="ql-block"> 走进浦东新场古镇,街道两边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既怡人又熟悉。与同里、乌镇都有几许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新场古镇由于开发较少,有着大量的浦东原住民,生活气息更为浓郁。</p><p class="ql-block"> 新场是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是上海老浦东原住居民生活的真实画卷。</p> <p class="ql-block"> 大街中段的尽头是包家桥,桥跨包桥港,东通东横港,西连后市河。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原名受恩桥,由明朝出身于新场的御医沈文正筹资建造。桥落成时,皇上因沈文正医术高明而于通桥之日降旨赐银,沈文正及众百姓纷纷跪地谢恩,异口同声称“受恩桥”。</p> 包桥港两岸的江南民居。 <p class="ql-block"> 过桥,有中华楼,建于民国初期,是由王东厚建造。“中华楼”坐西面东,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10米,上下两层建筑。开始出租开茶馆,唱太保书、锣鼓书。在中华楼建好不久,革命先辈黄炎培一行路过此处被深深吸引,进茶楼歇脚聊天,闻听此楼暂无名称,便对楼主说,该楼建于“中华民国”刚成立期间,就不妨称它为中华楼如何?主人听罢大喜;此名好听!就叫中华楼吧。从此中华楼与第一楼南北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新场古镇还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库,浦东锣鼓书、浦东琵琶、江南丝竹、灶花、卖盐茶等已成为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沿着新场大街继续向南,这里更显古朴与文艺范气息。这里有茶有咖,逛累了,你可以去民屋小院歇息。</p> <p class="ql-block">文艺布置的墙面。</p> <p class="ql-block">古朴韵味的店铺,更显新场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水景步道,相望庭院,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新场大街的最南端是南山寺,古寺历经战火兵灾,唯有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及银杏两株幸存。经过修复,已经逐步恢复古寺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南山寺 ,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市民,书写新场,是寄希望我们一起守住那一缕乡愁,来这里寻找沪派江南,体验浦东地区的传统文化风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