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爷

【色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豆、腊八、二十三,剩下几天过年呀!交上腊月,时间不经跑,转眼小年就到跟前。烙祭爷饦,祭灶火爷,是必须的。这不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一辈辈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也算是咱中国人年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得继承并有责任传播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祭灶是很隆重的。几乎家家灶台旁的墙上都有专门供俸灶爷的地方,有的人家在墙上掏一个窑窝,作为灶爷堂,有的户主用钉子或木楔子在墙上固定一个木板,作为灶爷板。一到腊月,集市上或手工作坊就有人专门售卖用套版印制的纸质彩色灶爷灶婆并排坐画像,两边像对联一样还印有文字: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详”横批是“一家之主”。人们赶集采买年货时,几乎家家都要请一张崭新的灶爷灶婆画像回家。在腊月二十三之前揭下被烟熏黑陈旧不堪的灶爷像,郑重地把新请回来的贴在灶爷堂里或灶爷板上方,等腊月二十三小年夜,香气四溢的饴糖饦饦烙熟后,必须在灶爷灶婆画像前点蜡焚香,再恭敬虔诚地献上热气腾腾的饦饦,嘴里念叨着:爷领气,孙子咂味!灶火爷灶火婆快来领气!有的人家主人还要跪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妈那时的做法是,馍烙熟后先给灶爷献,然后才能让孩子们吃,说这是对灶爷的敬重。还有就是在每一个馍上掐下来一小块,聚在一起然后扔进灶火坑廊里烧了,说是这样做来年会粮食丰收。在平时不轻易浪费粮食的母亲,这晚她会毫不犹豫地把馍粒烧掉,原来她是有所祈求。这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年年如此笃信,如此照作。她的日子一天天变得好过,她儿女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据说灶爷吃了糖饦饦,嘴巴会变甜,上天宫后能对玉帝说人间好话,然后玉帝一高兴就会给人间降临吉详。比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人用糖馍贿赂灶爷,然后让灶爷给人上天搬运粮食去。民以食为天,仓里有粮心不慌,锅里有米肚子香。对主宰食的灶神能不敬吗?所以祭灶马虎不得,家家都很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现在农村逐惭城镇化了,土窑洞、土房子大多被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楼房洋房替代,柴火灶也渐渐被天然气灶、电磁炉灶更新,过去的灶爷堂灶爷板已无处安放,可祭灶的习俗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坚持着。因为这既是最接近新年的一个纳福祭祀日子,又像是为迎接新年的到来演奏的序曲,更是寄托着人们最朴素又最重要的祈愿:灶里有火,锅里有饭,家里有人,人间最暖烟火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哎呦喂!我烙的四种口味的饦饦馍熟了!先净手燃蜡焚香请灶爷灶婆上坐(安放在我心中至高的位置),再献上精心烙制的饦饦馍,希望红枣芝麻核桃仁淡淡的香甜、藿香叶独特香气、葱油咸香味、还有椒盐味的麻爽,能博得他们嘴角上扬,捻须点头。我连忙口中念念有词:灶爷灶婆快来领气儿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整四个小菜,倒杯红酒,一家人就着可口的馍,与灶王爷对饮,此刻足矣,无求其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