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时代|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墨涵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南昌 晴 5-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本《林徽因传》。封面上有一行话,“全面呈现林徽因,为了爱和信仰无与伦比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仔细品读林徽因的不凡成就,探寻她生命中真正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叫林孝恂,是个进士,当年的学霸,一直在浙江做官,曾经创办了养正书塾还有蚕桑职业学堂。这就是积了福的人家。他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徽因的父亲叫林长民,是家里的长男,你想那个时候作为老大,男孩子一定是要肩负家里头的责任,而且要耕读传家的。所以呢,林长民在学业上面是非常地努力,他曾经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是当年一个新派人物了,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他们家中的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书香满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林徽因的母亲比较特别,在这个家庭氛围里有点格格不入。她叫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位夫人,他们俩是包办婚姻。何雪媛容貌端正,但是她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是个典型的旧式妇女,家里面是很有钱的商人家庭,所以她也不善女工,也不会持家,所以嫁过来之后,其实丈夫并不太喜欢她,婆婆也不怎么喜欢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直到结婚后八年,何雪媛才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这个美丽聪颖的女儿就是林徽因。她是林长民的长女,一出生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是何雪媛的处境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林长民不久之后又娶了一房夫人,何雪媛从此就更受冷遇了,实际上她过着跟丈夫分居的孤单生活,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怨妇。林徽因就是在这样一个旧伦理家庭中长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林徽因长到12岁的时候,由于父亲林长民不断地升迁,他们一家从杭州搬到了上海,又迁居到了北京。所以你看她是见过世面的,生活很优裕,教育又很良好,林家的孩子们个个都美丽大方、文雅出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们常常穿着校服出现在别人的眼中,是典型的五四时代女学生,那种中式的偏襟立领琵琶扣,圆摆的上衣,西式的及膝的百褶裙,深色丝袜,黑色带盘的皮鞋,我们在那种老照片上常常看到。这些女孩子们典雅秀丽,又显得很洋气,走在大街上别人也都纷纷地回头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其中更加出色,她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多病,看上去就很瘦弱;但是非常聪明,姿容秀丽,梳着两条细细长长的辫子,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少女时期,林徽因就和几位表姊妹一道,在上海和北京的教会女子学校中读过书,并且她非常地努力,憋着一股劲儿,跟随那个时候的外国教员学了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学英语为什么?就是为了够得着更大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柔弱的女子,她在干一个什么样的事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点类似于当年玄奘大师决定要去取经,他就是要承受很多路途上的不确定,承受很多的凶险,承受很多身体上面的压力。但林徽因都没有退缩。而且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的作风是很独特的,她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能够融为一体,她就是这么一个不一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和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所以林徽因所写的关于古建筑的文章,是用奔放的文学语言完成的,甚至嬉笑怒骂,她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把林徽因跟梁思成做过对比,梁从诫先生就很中肯地讲:“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资料的整理方面,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会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抓住一个细节,发表极为高明的议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以那个时期,梁思成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很多都是经过林徽因加工和润色的。那到底谁是谁的枪手呢?梁思成后来常常对孩子们说,他自己文章的点睛之笔,大部分都来自林徽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回头来看,整个30年代是林徽因最好的年华,也是她一生中物质生活最为优裕的时期,这让她有条件充分地表达出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好和兴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古建筑和文学之外,她设计服装,还单独设计了北京大学地质馆。《雷雨》的作者曹禺曾经告诉梁从诫先生,林徽因到南开大学帮助曹禺先生设计过话剧的布景,那时候曹禺还是个年轻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徽因特别喜欢交朋友,她热心、健谈,但是从来都是保护年轻人、成全年轻人的,所以她有很多的忘年交。我有时候看到这一段就在想,如果我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来跟我交朋友,那得说明我有多有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就是这样。她活泼好动,和亲戚朋友们一起骑着毛驴去游香山、西山,然后到古寺中去野餐。她是不爱做家务的,她给别人写信就抱怨说这么多的家务琐事,让她觉得浪费了宝贵的生命,耽误了她本应该做的对于他人、对于读者更有价值的事情。这也说明,其实女性在家务上面确实承担得更多,在学术上面就会分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在梁从诫先生的眼睛里面,实际上,他的母亲依然是一位热心的主妇,一个温柔的妈妈。他在有一段描写中讲:“30年代,我们的家坐落在北平东城的北总部胡同,现在还有。那是一座有方砖铺地的四合院,里面有一个美丽的垂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中式的平房,几件从旧货店里买来的老式家具,一两尊在野外考察中捡到的残破石雕,还有无数的书。”这就是他的父母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年,很多著名的人还有很多青年的学生,都喜欢到林徽因家里面来聚会。每到有空的时候,包括节假日,这个四合院里充满着高谈阔论,笑声喧声,热闹非常。大家讨论诗歌、艺术、中国的未来,林徽因她就用体弱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日常事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你看看一个女人,她在当时要相夫教子,要奉养老人,要担心时局的动荡,关心物价的涨跌,要打理家庭中亲戚的往来关系,还要做学术。林徽因从来不把自己的心灵沉溺在家务事中,不管有多么忙乱,林徽因从来不会让自己的心灵沉溺在一个家庭主妇的生活中,她还是尽量地留出自己的价值,然后把时间留给朋友,留给诗歌、艺术、建筑、音乐、绘画。</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她的眼睛亮闪闪的时候,一定是她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就是要跟朋友们分享自己情绪的时候,这也是林徽因最动人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梁从诫先生回忆说:“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整个人都会焕发出奇异的神采,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是非常著名的。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比如说冰心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讽刺太太的客厅。后来林徽因怎么回应呢?她不发一言,给冰心寄去了两壶醋。你在吃醋吗?很幽默,但我是非常赞同一个女人要把自己的兴趣扩大的。不要困在客厅和厨房,这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力,包括时间管理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生活的琐碎淹没,能够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么优秀的一个林徽因,其实也让梁思成产生过危机感。据说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么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你怎么会选择了我呢?你看,好不安。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了吗?这是什么呀,这其实是决心,我决心要跟你共度一生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婚后梁思成就跟朋友们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这不是调侃,这其实是事实,但我也依然觉得很佩服,梁思成那么大的一个学者,在那个年代他是充分肯定林徽因、欣赏自己妻子的价值的,这个就是珍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一下她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2年的1月到6月,林徽因以《我们的首都》为总题目,写了11篇文章,向人们介绍中山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三大殿、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天宁寺塔、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鼓楼、钟楼和什刹海、雍和宫、故宫等,这是一系列科普性质的文章,她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1949年的3月,林徽因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系一级教授。1949年的5月,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林徽因被任命为委员会委员。在1949年的9月,林徽因和清华大学的10位教授接受了设计国徽的任务,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是林徽因设计的。在1949年的9月30号,林徽因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梁从诫先生在文章中说:“母亲的一生中有一些神采飞扬的时刻,但总的来说艰辛多于顺利,她那过人的才华施展的机会十分短暂,从而使她的成就和能力好像不相称。”那个原因当然不在于林徽因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面,林徽因也许可以算上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她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跟西方的,古代的跟现代的——全部打通,这个就是跨界。而且她的跨界不是在表面上取悦大家,而是在很多领域里面都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是一个专业的人,梁从诫先生特意提到一点,美国的学者费正清夫妇1979年来到中国访问,曾经专门跟他见过一面,就对他说:“你的母亲的英文,常常让我们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感到羡慕。”</p><p class="ql-block">她有一本厚厚的书——《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现在是这个专业里面必读的书。前沿的部分,其实一大半都是林徽因的手笔,但署了梁思成的名字。五十年代初的时候,林徽因还试图用英文为汉武帝写一个传,已经开了头,但这后来是她一生中没有能够完成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林徽因这样一个人的出现,可以算是现代中国文化界的一种现象。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代表人物,他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古文好,洋文也好,又古又洋。所谓的修养,就是既能争论魏晋风度,又会鉴赏抽象立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果了解一下他们所处的时代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中国确实产生了相当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是中国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的成就不仅光大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也无愧于当时的世界水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梁从诫先生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的六年时间。对于林徽因这样一个历来处事真诚不欺、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梁从诫就在感慨说:如果让母亲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那一切,那简直是不敢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曾经告诉梁从诫说:《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是林徽因为梁从诫写的。那个时候梁从诫刚刚出生,林徽因非常喜悦,就写了这首诗。但林徽因从来没有对梁从诫说起过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这里讲林徽因灿烂又短暂的一生,讲她无与伦比的追求和成就,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让中国读书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财富,那就是:</p><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天,春风常驻人间。</p> <p class="ql-block">我是日记星球4290号星宝宝墨涵,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100期自媒体写作变现营,这是我的第387篇原创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