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灶,儿时的记忆

黄河边上的臭石头

<p class="ql-block">  广饶、临淄一带过小年称之为“辞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几年我是在农村老家过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值“文革”时期,提倡“破四旧立四新",农村的传统习俗已经被淡化。但乡亲们还是很重视这个节日。在这一天还是要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扫除屋顶、房梁上的积灰,更要把灶台上下清扫干净。最庄重的仪式,是小心翼翼的把烟熏火燎后的灶王爷相纸从墙上揭下来。一边揭、一边虔诚的默念“灶王老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给俺保平安”之类的心愿话。文革闹的买不到灶王像,揭下来的这张像纸还要在初夕那天再贴上。</p><p class="ql-block"> 还是少儿的我,不懂得辞灶的含义,不知道这个节气的风俗要求,只知道这一天要“改善生活”,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程序”,吃好饭、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我们会一反常态积极主动的扫天井、挑水、抱柴烧火,高高兴兴的干活。</p><p class="ql-block"> 辞灶的晚饭𣎴是饺子也是平时吃不够的好饭。那时嘴馋贪吃,往往吃撑了肚子。</p><p class="ql-block"> 过了辞灶,母亲就开始忙活着蒸馒头(长方形的叫卷子,自家吃;圆圆的叫馍馍,用来待客、走亲戚)、蒸年糕。爷爷就开始准备发蘑菇、泡干菜等制作菜肴的物品。还要赶集买几斤猪肉、咸鱼、粉条粉皮、油盐酱醋。我们必定三五一伙串游着赶集买火鞭、爆仗,直到把攒了许久的零钱花光。等到父亲放假回来,一定还有送给我们的礼物……辞灶后的这几天如同过年,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对辞灶节的直观理解就是过小年,一年年期盼的就是吃好饭!如今,随着乡村城市化建设和灶台变革,家里贴灶王爷像的己很难见到了,辞灶节也不再那么仪式化了,但愿它𣎴被年轻人逐渐淡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