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滨江和世博文化公园印象

伏尔基河

<h1><b> 一、浦东滨江的自行车道</b><br></h1><h3> 我对加拿大的自行车道很是喜欢,十几年前曾写过一篇博文记述在加拿大自行车道上的美妙奇遇,在新浪博客上获得了不少的点击量。这次在上海体验了浦东滨江的自行车道,倍感亲切。</h3> 浦东滨江的自行车道 对于上海的滨江,初步印象是:浦东和浦西沿江区域布局都呈现明显的西化的特征,但二者的风格差异还是很大的。<br> 浦西的滨江略显老成,包括新建的徐汇滨江和虹口北外滩、杨浦东外滩,都是模仿黄浦外滩建设的沿江带状公园,说通俗点就是个观景平台,体量小,互不联通,没有动感,呈现明显的部落化特征。<div> 记得1984年我第一次来上海出差,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上海知青口中的神往之地外滩公园。那时的外滩公园还没有往外扩,结果太让人失望了,与我常去的哈尔滨、佳木斯江滨公园比起来,外滩公园不过是个大号的人行道。<br></div> 远眺浦东滨江 浦东滨江则显得更年青和更具有活力,在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之间的23公里长的沿江绿化带中,有步道和自行车道贯穿始终,而且是步道和自行车道严格分治,行人和骑行者互不打扰,配置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加拿大自行车道的标准,这里可以给浦东滨江的设计者点一个大大的赞。只是目前在自行车道上人为设置了过多的减速带,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在公园草坪上休息的游客 <h1><b> 二、世博文化公园</b></h1> 在浦东滨江的自行车道上,世博文化公园这段无疑是骑行者心目中最抢眼的经历。<br> 在寸土寸金的浦东滨江,建设如此大的绿地,足可见决策者的规划理念。这里有两个用词需要解释:<br> 一是建设,我觉得用这两字更贴切,因为这块绿地不是保留下来的,而是根据规划设计图纸建造的。<br> 世博文化公园的施工建设现场 二是大,这片由黄浦江和卢浦大桥高架引桥围起来的区域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其中世博文化公园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换算成老百姓熟知的单位就是2250亩地。 鸟瞰世博文化公园(图的左南右北) 卢浦大桥跨越黄浦江,连接浦东新区和当年还没有被拆分的卢湾区,曾是上海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如今在这附近区域的过江公路通道还有打浦路地下隧道,它就藏在世博文化公园的下面。 世博文化公园的夜景 从世博文化公园的名称可以看出,这片场地的上一个主人是2010年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公园除保留了上海世博会的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卢森堡四个展馆建筑外,还新建了申园等一批新设施,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双子山和温室花园。 申园周边 公园分南北两区建设,2017年开始施工,2021年公园北区开放,2024年公园南区开放。 从俄罗斯馆远眺双子山 远眺黄浦江 <h1><b> 三、世博文化公园的前世今生</b></h1> 上海世博会并不是世博文化公园这块土地最初的主人,原来的主人是上钢三厂,一家创建于1918年的工厂,上了点年纪的国人都还记的她,上钢三厂曾是上个世纪中国当之无愧的大网红。<br> 上钢三厂的老照片 卢浦大桥建设期间的上钢三厂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钢铁企业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2007年上海筹办世博会,上钢三厂成了最大的牺牲者,整个厂区都被征用,包括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和卢浦大桥东侧的大片区域。 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黄浦江两岸 远眺上海世博会 <h1><b> 四、世博文化公园的几个景点</b></h1> 1、上海温室花园<div> 上海温室花园是紧邻中心湖的一组高大的玻璃房子,占地约30多亩地,有海市沙洲、云上森林和云雾峡谷等三大主题场馆,其中有大量体态美妙的国外珍稀植物,可让游客大饱眼福。游客如果不留心还会发现,这座建筑中还利用了上钢三厂的部分厂房结构,一个保留下来的天车横梁上写着1918,提醒人们那座始建于1918年的上钢三厂为这个公园所做的牺牲。<br></div> 温室花园 2、双子山<div> 双子山位于公园东南侧,占地约50亩地,是两座人造的小山,最高的一座海拔只有48米。双子山实际上是一个大号的盆景,在一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上蒙了一层厚厚的泥土和石头,栽上7000多棵树,再造几处瀑布等景观。不过这个大号的盆景的景色还是绝佳的,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提供了一个好去处。</div> 双子山和十一孔桥 双子山的土石之中隐藏着一座多层建筑,我游玩时正遇到这里正在举办一个名为钢铁记忆的主题摄影展,本文的美图多取自摄影展,在此一并向作者致谢。 双子山瀑布 3、申园<div> 申园是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的新建项目,虽叫申园,我这个外行真看不出上海园林与苏州园林有多大区别,不过此处挺出片的。</div> 远眺申园 申园 4、其他<div> 此外,新建项目还有国际马术中心、世界花艺园等,改造中的俄罗斯馆也比较出片。</div> 改造后的俄罗斯馆 国际马术中心 世界花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