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文《一个教师眼中的教育美学表达》有感

追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美?</p><p class="ql-block">黑格尔认为:</p><p class="ql-block">“美应该有统一之定义,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须研究艺术就足够了,艺术门类有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等……”。</p><p class="ql-block">对此,赵文校长在读大学期间就有所感知。但究竟什么是教育要追求的美的境界,那时的他几乎一无所知。十七年后的今天,因着明师班的李庆明老师,他读到了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p><p class="ql-block"> 泽厚先生以实用美学、理论美学和哲学美学的多元性及其递进关系讲述l了美学并非“阳春白雪”,与哲学那般高高在上,而像“下里巴人”,人人均可参与审美之过程,美学与我们的距离感并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尽管受泽厚先生的影响,赵文校长对美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但是,于他而言,美学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进一步思考,在李庆明老师六个问题的追问下,他不仅想到了“教育美学表达”这个新短语,而且深度理解了教育中的审美。他说:教育沉浸的审美场域,可以理解为“学校美学发展观”。因为所有的实践活动应该回归到“真善美”的标准之上。“真”即教育的本真常识,“善”即教育向上向善之目的,“美”则是场域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教育要以培养“真善美”的“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展开,要立足“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这一根本教育思想,让师生喜欢美之表象,也能感受美之氛围展开。同时,他还认为: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或者说“美学表达”,终极目标是指向构建众生审美心理,完善师生审美个性,提升师生的创美能力。</p><p class="ql-block"> 是的,教育就应当是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就是不断建构师生完善的审美个性,提升师生创造美的能力。但是,赵校长也指出,审美不会自动发生。它只有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其审美化往往体现在仪表美、人格美、智慧美和语言美等方面,而学生的审美化则表现在学习过程的审美化。</p><p class="ql-block"> 这就说明,美育的过程就是通过美的启发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但是教育的美只对心灵开放,心灵只有先感知到美,才能形成美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因此,赵文校长借用李庆明老师的观点提出:教师的艺术化生存至关重要。因为教育需要通过艺术才能促发灵魂的转向,成全生命的“闲暇”之美。但同样的,一个教师的艺术化存在,也必需经由“闲暇时光”获得。</p><p class="ql-block">所以,当这个早晨,我们在津津乐道什么是美的时候,我们首先当思考的是,我是一种高尚的美的存在吗?</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与不是都不重要,美的边界没有尽头。一个人只要能永远走在一条追求美的路上,就会距离美越来越近。所以亲爱的伙伴,此刻,就让我们睁开发现美的眼睛,打开接纳美的心灵,与美一起徜徉在冬日的最后时光里。</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当一个老师的心里眼里装着的都是美的时候,我们教室里的那些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