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三门峡|邂逅来自西伯利亚的天鹅</b></p><p class="ql-block"><b>总有阳光属于我们☀️</b></p><p class="ql-block"><b>总有远方值得奔赴🦢</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第十四站湖北:襄阳古城</b></p><p class="ql-block"><b>一座襄阳城 半部中国史,这里也是金庸笔下的侠义之城!</b></p> <p class="ql-block"><b>第十三站 湖北.恩施</b></p> <p class="ql-block"><b>第十二站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及茶侗古镇,一脚踏三省,三省交界的位置, </b></p><p class="ql-block"><b>湖南-贵州-重庆</b></p> <p class="ql-block"><b>第十一站 贵州·遵义</b></p><p class="ql-block"><b>“是红色记忆,是革命圣地,是长征转折点”</b></p> <p class="ql-block"><b>第十站广西:巴马长寿村</b></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东兴口岸·🇨🇳</p><p class="ql-block">一眼望两国·边境小城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春节: 蛇年吉祥!🍒</b></p><p class="ql-block"><b>第八站:北海正月(1.29~2.2)游</b></p><p class="ql-block"><b>银滩、北海老衔、红树林……</b></p> <p class="ql-block"><b>2025.1.28(🍎除夕快乐🍎)</b></p><p class="ql-block"><b>第七站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石螺口景区</b></p> <p class="ql-block"><b>第七站广西:涠洲岛</b></p> <p class="ql-block"><b>第六站 贺州.黄姚古镇</b></p><p class="ql-block"><b>“踏古色青砖,看烟雨黄姚,游千年古镇 ”</b></p> <p class="ql-block"><b>第五站湖南:郴州.高椅岭</b></p><p class="ql-block"><b> 高椅岭,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桥口镇与资兴市交界处,与飞天山相隔,与永兴县便江接壤,丹霞地貌总面积约2442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站湖南:南岳衡山。</b></p><p class="ql-block"><b>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成语“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它有“南岳独秀”的美称,还是佛教圣地。</b></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站湖南:岳阳楼,洞庭湖。</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b>岳阳楼——湖南岳阳🍒🍒</b></p><p class="ql-block"><b>北宋⽂学家范仲淹的⼀篇《岳阳楼记》,让多少学⼦忙背诵,也让岳阳楼声名远播成了中国四⼤名楼之⼀。⽽散⽂中所写,不论是那句“不以物喜,不以⼰悲”,还是那句“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都被今⼈在各种语境下引⽤。但是你知道吗,其实范仲淹本⼈并没有登岳阳楼,在写下这篇散⽂时,他依据的是滕⼦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接下来,就顺着这篇《岳阳楼记》说⼀说名楼岳阳楼。</b></p><p class="ql-block"><b>这岳阳楼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地⽅,第⼀个是它其实最初是鲁肃建筑的⼀个阅兵台,当时鲁肃是镇守岳阳,他在的这⼏年始终维护着孙刘联盟,让曹军不敢南征,这是他军事才能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之⼀。所以后来虽然鲁肃是病卒在任上的,也很年轻,只有四⼗六岁,但岳阳⼀带⾃古就尊他为“贤⼈”。你看,古代很多的楼式建筑,最初的功能性都不是旅游或者为登⾼赏景,它们修筑起来费时⼜费⼒,于是⼤多数情况下⼈们都不会纯为了取乐去造楼,它们后来的娱乐属性,都是在军事功能褪去后才有。</b></p><p class="ql-block"><b>第⼆个有意思的地⽅是岳阳楼虽然是⼏⼤名楼⾥最先修筑的,年纪最⼤,但千百年来也是屡次遭遇⽕灾。⽐如我查到的就有⼋次:北宋元丰年间、南宋建炎年间、南宋嘉定年间和嘉熙年间、明成化年间、明正德年间、清顺治年间、清康熙年间它都毁于⼤⽕过。不仅如此,还有三次是毁于兵⽕的: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年间、清咸丰年间。所以从历代毁坏的记录来看,就真的是岳阳楼太值得被世⼈关注了,才会屡毁屡修⼀直重建。不然它可能早就随⻛⽽去了吧。从这个⻆度来说,建筑的价值除了建筑本身之外,它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意义有时候要更⼤更多,也更应该被我们“看⻅”。哦对了,历史上的岳阳楼也不光是遭受过⽕灾,城⻔倒塌导致楼毁、本来要修葺但还没竣⼯就被洪⽔冲塌等等,也是有的,只不过⽕灾次数⽐较多,所以单独拿出来说。</b></p><p class="ql-block"><b>这岳阳楼的楼顶,是个盔顶式,也就是说它特别像是古代将军的头盔⼀样,这个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的,也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之⼀。那是不是因为楼⻓得太别致了,所以范仲淹要给它写个⽂章,这还真不是。</b></p><p class="ql-block"><b>在宋代庆历年间,范仲淹的好朋友滕⼦京是个有本事也有抱负的⼈,但因故被⼈诬陷和排挤,被贬到了岳阳。到了岳阳以后,他只⽤了⼀年就让当地“政通⼈和,百废俱兴”,所以你看,内⼼坦荡的业务能⼿到哪都会把事情兢兢业业地做好。后来他主持重修了岳阳楼,修好之后他也想让朝廷知道⾃⼰并不是被冤枉的那样,所以请范仲淹给写篇⽂章,想来,⼤概也是忍辱负重之后想跟朝廷⽤这种⽅式陈情吧,毕竟⾃⼰政绩确实做的不错,也希望得到皇帝的谅解。说到底,滕⼦京这个⼈被⼤家所熟知,⼤概率就是因为范仲淹,但真实的他本就是个好官和靠谱的⼈,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啦。</b></p><p class="ql-block"><b>那范仲淹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中写《岳阳楼记》的呢,其实,他当时也不是⼈红于顶的阶段。那时候他刚刚因为“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到了邓州,邓州在河南的⻄南边的位置,离岳阳的距离其实⽼远了。所以当时政治失意的⽼范在⾯对好友的请托时应该也是感慨万分吧,所以才会写下⽂章中那样经典到传于后世的句⼦。说起来,古代出杰的⽂⼈好像总是在⼈⽣失意低⾕的时间⾥,迸发出独特的思想光芒。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现在的思维⽅式来说,他们可能也同样是应了那句话吧:有时候,⼈不要总低头忙于事务,停下来,抬头看看路也是很必要的。</b></p><p class="ql-block"><b>除了范仲淹,历史上还有好多⽂⼈为岳阳楼留下来诗⽂,像吕洞宾、李⽩、⽩居易、杜甫他们都有,甚⾄楼的名字还是因为李⽩的诗⽽定下来的。但要说有名,这岳阳楼的名⽓还真不是李⽩给的,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它打出了名⽓。</b></p> <p class="ql-block"><b>第二站湖北:武汉.黄鹤楼,昙华林。</b></p> <p class="ql-block"><b> 🍒🍒⻩鹤楼——湖北武汉🍒🍒</b></p><p class="ql-block"><b>《⻩鹤楼》唐 崔颢</b></p><p class="ql-block"><b>昔⼈已乘⻩鹤去,此地空余⻩鹤楼。</b></p><p class="ql-block"><b>⻩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b></p><p class="ql-block"><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p><p class="ql-block"><b>⽇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b></p><p class="ql-block"><b>唐代诗⼈崔颢创作的这⾸七⾔律诗,把原本多少有点⼉平平⽆奇的⻩鹤楼直接送上了⽹红打卡的热搜榜,引得⼈们视线纷纷聚焦了过来。在之后,这座有着天下江⼭第⼀楼之称的建筑,甚⾄还得了个“天下绝景”的美誉在身,然后跟晴川阁和古琴台⼀起成了武汉的⼤名⽚。也让崔颢这⾸诗成功的跻身了语⽂课本。当然啦,课本⾥还有“故⼈⻄辞⻩鹤楼,烟花三⽉下扬州”这样的诗,⾃然也是跟它有关。</b></p><p class="ql-block"><b>但是你知道吗,⻩鹤楼其实最初是个军事建筑,⽽且它的初建时间⾮常早,早到了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那时候。所以说,唐诗⼈把它“名扬四海”的时候,它都已经是五百岁的“⽼同志”了。</b></p><p class="ql-block"><b>早在三国的时候,当时吴王孙权要修筑⼀个叫夏⼝城的地⽅,那时候也没有⾼科技,登⾼瞭望的军事功能在筑城的时候肯定是必不可少,这样⼀来,⽤于瞭望守戍的⻩鹤楼就应运⽽⽣。当时的建楼功能,跟后来的旅游没有任何关系,纯粹就是⼀个“军事楼”。直到后来三国归⼀,它才在历史上失去了军事价值,再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才演变成了官商⾏旅的乐游之地、宴请之地。</b></p><p class="ql-block"><b>不过略显可惜的是,虽然今天我们还能登⾼楼上去揽胜,感受⻩鹤楼的壮丽以及隔空与古⼈感受同⼀⽚空⽓⾥的⼼境,但这座⻩鹤楼却不是当年孙权建的那⼀座。那,两千年来这⻩鹤楼到底经历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或者悲惨时光吗?要说起这个,得从有关⻩鹤楼的建筑和⼈⽂两线分开来看从建筑实体来说,这座军事楼宇在《极恩录》⾥被记载为原本是⾟⽒开设的酒店,后来到了唐永泰年间已具规模的它,因为史上实在是兵⽕频繁,所以可怜兮兮的屡建屡废。说起来,也不知道是楼名⽓太⼤,还是⼈们执念原因,光在明清两代,它就被毁过七次,可是也被重建和维修过⼗次。最后⼀次是同治年间建的,光绪年间毁的,然后遗址上只剩了个铜铸的顶。再往后,⺠国年间也⼀直想重建,结果不是兵变就是⽔灾的以⾄于⼀直就没建成。</b></p><p class="ql-block"><b>既然建筑屡建屡废,⼜不是像烽⽕台⼀样重要的军事堡垒,那为啥要⼀直重建呢,原因从哪找呢,想来,⽀撑它重建的就应该是代代相传的⼈⽂精神了吧。接下来试着再从⼈⽂传承的⻆度来说说看。</b></p><p class="ql-block"><b>⾸先,南朝的时候⽂学家鲍照是早了崔颢两百多年写诗说⻩鹤楼的,后来祖冲之写⻤异⼩说《述异记》的时候,讲到有⼈在⻩鹤楼遇⻅仙⼈驾鹤,还聊了⼏句天⼉,这是⻩鹤楼这个名字最早的⽂字记载。多说⼀句,虽然祖冲之是科学⼈才,重点在数学和天⽂这些⽅⾯,但也不妨碍他写写⼩说,只不过《述异记》对后世影响不⼤就是了。</b></p><p class="ql-block"><b>到了⼏⼗年后,有个史学家叫萧⼦显的,写了个《南⻬书》,这时候他把⻩鹤楼神话中驾鹤的那个仙⼈写的更明确了,就说⼈家叫王⼦安,这么⼀搞,⻩鹤楼就更有了⼏分现实⾊彩。再往后,唐代⽂学家阎伯理写《⻩鹤楼记》的时候,不光写⻩鹤楼的传说和地势什么的,还写了⼈物活动和感想之类的内容,⽽且他还把仙⼈的名字从王⼦安给⼈家换成了费祎,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多多少少感觉是⼜进⼀步完善了有关⻩鹤楼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所以你看,故事,⼀直是最好的信息扩散传播途径之⼀,⽽且故事也容易让⼈们对事物产⽣更多的情感链接,再因为这份情感链接去关注它,持续的关注它。现在试着浅薄的总结⼀下屡毁屡建的原因的话,可能就是因为这份精神层⾯的声名吧。</b></p><p class="ql-block"><b>虽然传说中的仙⼈驾鹤可能是虚幻的,但历代确确实实有众多⽂学家、诗⼈们都登过⻩鹤楼并题诗作⽂,能想象吗,光旧志中收录的诗⽂就多达四五百篇(⾸)。⽽且就算是到了上个世纪也没停过,⽐如有⼀⾸作于1927年的、正值中国多事之秋的诗,名字叫作《菩萨蛮·⻩鹤楼》,是⽑泽东途径武汉时登⻩鹤楼所作。</b></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站河南:洛阳神都,龙门石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