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文/祁万红</strong><h3>一</h3></br><h3>1月11日,西宁市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学术报告厅,青海读书会、西宁市图书馆、西源读书会,将在这里隆重举办以“墨香致远 时光不负”为主题的“沐暖阳”三节文化活动暨2024年度青海读书会年会。</h3></br><h3>这是青海读书会最隆重的年会和“双优”表彰大会。从2023年开始,因为又加入了“寻美青海”征文评比表彰活动,所以这个年会,已经成为青海读书会一档最抢眼和吸引眼球的重大活动之一。爱读书写作的文友们,盼这一天就像盼过年一样,眼里充满了热切的期待。</h3></br><h3>西宁市图书馆,位于小桥大街,我们平时叫它西图。那天是周六,才过8点,图书馆还没到开门迎客的时间,门口就已经迎来了从州县和市区四面八方赶到这里的文友们。夜里悄无声息下了一场雪,白白的,薄薄的,一闪一闪的,看上去似有若无。那落在地上的雪,很像孩子们手中的棉花糖,又像六月天里被雨水打湿,堆积在地面角落的杨柳絮絮。</h3></br><h3>腊八节才过去几天,空气中粥香还在飘荡。腊八过了就是年,街上过年的序曲已经拉开,大红的对联红彤彤的,占去了半条街,耀眼的很。时光已进入最寒冷的三九第四天。夜里的一场雪更拉低了腊月的寒冷。河水清洌,树木枯瘦,河岸草叶上挂上了亮晶晶的冰凌;吭哧吭哧走着,嘴里呵出的白白水汽清晰可见,像一团雾;街上行人寥寥。雪后初霁,天空干净清爽,耀眼的“西宁蓝”更蓝了。暖阳高高挂在东山顶上,释放着爱意和暖色,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h3></br><h3>二</h3></br><h3>“老师们,早上好!你们这么早就到啦?”到达图书馆门口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我一眼就认出了人伙里的李少云、扈凤武、薛海梅、一叶禅,他们身上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或者羊毛绒大衣,我赶紧热情地趋前两步和文友们笑着一一握手,并问候致意。这些都是我的老熟人。认识他(她)们已经有两三年了。我们之间说起话来也比较随意。</h3></br><h3>但是,旁边几个小年轻挺陌生,从稚嫩的脸上、嗡嗡嘤嘤的说话声和装束上看,猜想她们是在读大学生(读书会去年吸收了一批大学生),一问果然是。她们自我介绍说,她们分别是贵德的司金婷、祁海萍、肖燕。她们的文章我早看了,名字我也早注意了,文章写得不错。记得在外地上大学的肖燕同学,写过一篇文章,反响很大,阅读点击率近万。当时把我们惊得瞪圆了眼睛——真是后生可畏啊!</h3></br><h3>天气虽然很冷,但陆续赶来的读书会文友们的脸上,依然是过年般的开心和舒展的笑容。除了新认识的几个年轻的大学生外,这次年会上,我还认识了刚入会不久的伊有福。高大挺拔的他,众人伙里如鹤立鸡群一般,特别显著的一个人。一口他乡口音,完全不像一个本地人,但他解释说他是准大通人,生在大通,长在大通。不过上学时去了老家读书。</h3></br><h3>开会时,伊有福、我、马春花、白云,在第一排靠东就坐。开会中间我想和右手位的伊有福喧个板,打个招呼,怕打扰到别人一直没有主动说话,因陌生的缘故吧,伊有福也是正襟危坐的样子。年会结束,我看见伊有福和白云聊起来,才插嘴和伊有福说了几句话。身材高挑的马春花因为要上台分享读书心得,我看见她不时看着手上折叠的卡片在默读着稿子,没有打扰她。年轻的春花老师给我的印象,心理素质非常好,她上台分享读书心得,和平时一样气定神闲,不慌不忙、不疾不徐,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沉稳样子。</h3></br> <h3>三</h3></br><h3>有几个文友,好久没见,很想乘此机会见个面。</h3></br><h3>第一个是李玫。一位和我的中学母校颇有渊源的老乡。李玫是一名曾经的军嫂,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当随军家属,在基地子弟学校教高中物理课。在黄沙大漠里一呆就是14年。养成了她坚强的性格。老公转业后才回到家乡。现在是党校的一名教师。</h3></br><h3>她的经历和阅历比较特殊。学的是理工专业却痴迷文学,教的是物理课却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基地,她是《军嫂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到地方,不忘写作,继续给《军嫂杂志》《解放军报》投稿。迄今为止,创造小说作品30万字。被她的同事和学生戏称为“被物理课耽误的语文老师”。</h3></br><h3>那天,乘着节目尚未开始,我抓紧时间在会场里搜寻了一番,果然看见她坐在中间,安安静静地在思索着什么。我走过去和她握手。“集体诗朗诵怎么没你的名字呢?”我问她。“单位上事儿多,”她微笑着又补充说,“这阵子我在忙着写一本书!”“啊,这么厉害!”我的眼睛放出光。“不是,是教学上的书。”她以为我指的是小说或散文集,忙给我纠正。不管咋样,我眼中上进、干练、优雅的李玫,总是让我如沐春风。因为喜欢她的才情和为人,去年三八节我专门写了她,文章题目叫《走近李玫》,发表在青海读书微刊上。</h3></br><h3>四</h3></br><h3>第二个是白雪。</h3></br><h3>白雪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几乎每十天左右推出一篇文章。她写散文,也写小说,现在小说写得非常成熟,流畅自然,情节把握的很好。是读书会里为数不多的小说写作者之一。我不会写小说,听写小说的李少云老师肯定的评价,我对白雪的写作才情格外羡慕和欣赏。她的散文写家乡写她的童年,写她在甘肃武威老家读书求学的经历,写她大学毕业后当乡村代课老师的经历……这些都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h3></br><h3>白雪本人我没见过,但有认识她的想法。那天,节目刚一结束,和旁边座位上的伊有福、白云老师简短寒暄了几句,就站起来往后往四下里梭巡起来。看过她的作品,白雪的样貌在我的心里有个大体的形象。眼光落在中间一个座位上静静思索的一位年轻女性身上……我想那肯定是白雪。</h3></br><h3>“白雪你好!”我走过去主动和她搭讪,并伸出右手做出握手的样子。白雪从座位上礼貌地站起来,有点紧张地看着我,伸出的右手和我握手时有点机械和勉强。我从她慌乱的眼神里看到,她的大脑这会儿在急速运转。她的眼光在我脸上停留一两秒,就恍然大悟似的喊道,“你是祁老师!”我点点头,然后我俩忍不住大笑起来。文字的力量就是奇怪,从未见过面的两个人,仅凭阅读对方作品,就能把人认出来。</h3></br><h3>五</h3></br><h3>第三个是李娜。</h3></br><h3>李娜在黄南州医院上班。西宁的家距离我们小区不远。2022年,我们一同参加了青海读书会在城南莫家书店举办的年会。年会结束之后,我和扈凤武、李娜三人一同乘坐公交回家,一路上交流了很多,从此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此前,李娜发表了一篇跟随父亲回乐都农村老家过年的情感文章,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充溢其间,让人感觉她的文笔很不错,这篇文章从此也留在了我的记忆里。</h3></br><h3>说到李娜我就想起和她岁数相当的段成芮。90后的她俩因为在读书会群里岁数最小,和我们的孩子差不多大,就自然而然地和我们的孩子联系起来。我也把她俩的文章转给我的孩子看,以此鼓励我的孩子向这两位小姐姐学习。我和两位小美女虽然是两代人的代沟,但是读书的爱好让我们变得没有距离。我喜欢开玩笑说,她俩是读书会的“尕奶干”。</h3></br><h3>“尕奶干”,是青海土话,含有稀罕、可爱的意思。我这样爱惜地称呼她俩,除了岁数最小让人爱惜之外,更重要的是她俩的文章却一点不“尕”,特别细腻大气,文风别具一格,不得不叫人啧啧称赞。今年的年会,让人高兴的是她俩都来了。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李娜,瘦削,精干,神采奕奕,说话依然是笑嘻嘻的,脸上仍带有几分稚气。我也听说小段老师当上妈妈了,恍然间感觉她们都大了,而我们越来越老了。在排练诗朗诵节目的时候,小段站到我身边,我一时没认出来,她用眼神扫了我一下,问,没认出来吗?愣怔了一秒钟,我马上就认出来了。小段比以前稍胖了。</h3></br><h3>六</h3></br><h3>第四个是米春芳。</h3></br><h3>我早早知道,米老师在给我们做年会上的伴手礼。她是画家,画中国画,已经很有水平了。但我没见过本人。所以就想认识一下。从米老师发表文章的文后作者简介了解到,她是一名回族阿姑,海北州门源人,从事教学工作。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h3></br><h3>我知道读书会的写作者一叶禅老师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写得特别棒,多次写出了好文章,拿到了大奖。今年年会上再次拿到了“寻美青海”征文比赛一等奖,说明了她的文学功底扎实深厚,实力不俗,我只能望其项背了。她俩真够厉害的!突然想起一句话,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想,和优秀的一叶禅老师、和优秀的米春芳老师、和优秀的读书会老师们在一起,我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我们的人生会越来越充满阳光!</h3></br><h3>回到家里,在读书会签约群里聊天时我才知道,一叶禅老师也在画中国画,张瑛老师也是画中国画的。这些我以前根本不了解,现在知道了,不得不以更加敬佩的目光这样感叹:优秀的人,是人群里的尖子,自带光环,走到哪都能发光发热。身边的她们,就是我们追赶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h3></br><h3>2025年1月15日</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vjQUoGf1nUs_jF-0fH19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