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提到中国共产党党史里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就必然要与莫斯科中山大学相联系,也只有全面地了解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前世今生,才能回过头来看待那“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历史痕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久,他给派往苏联考察的蒋介石手札中写道:“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吸纳了大量中国共产党人,彻底改变了他屡战屡败的历史,并很快地在广州站稳脚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先生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使得苏联在中国失去了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苏共领导集团很快作出决策,对中国革命投入更大的资本,除枪炮支援外,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大批中国先进青年。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并成为今后中苏关系的纽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中山大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雪后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园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由前苏联出资创办的中国学校,其创建人是苏联人——鲍罗廷。当时,他是苏联驻广州国民政府的总顾问,被称之为广州国民政府的“保姆”。国民党中央的许多重大决策都要经过他,莫斯科中山大学在中国的招生就是他一手操办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5年10月7日,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建立孙中山劳动大学,帮助中国国民革命培养干部,建议国民党选派学生去莫斯科中大学习,这个提议很快获得一致通过,并成立了由谭延闿、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招生委员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参与下,国共双方挑选了310名学生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占了学员总数的80%以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5年11月中旬,莫斯科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国民党政治顾问、犹太裔苏联人鲍罗廷(1884年7月9日—1951年5月29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地点在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16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沃尔洪卡街建于14世纪末,是莫斯科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位于俄罗斯莫斯科中央行政区,在当时是沿着连接克里姆林宫和附近公路修建而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这条街道上坐落着俄罗斯闻名的画廊、普希金博物馆、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等知名建筑。校园里有一座三层楼的小别墅,还有花园、篮球场、排球场、溜冰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沃尔洪卡街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沃尔洪卡大街16号这座古建筑,是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贵族的官邸,屋顶浮雕华美,室内吊灯堂皇,每一间房屋都高大敞亮,一个大厅已改成礼堂,整座宅院已改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成为今“俄罗斯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其正门(下图)包含了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的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产物之一。因此,这所大学才会以孙中山的名字出现。尽管这所学校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但其招生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国民党人,而是包括更多的共产党人在内的中国学生。可以说,中山大学是为当时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培养政治理论骨干的特殊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在中山大学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生名单中,就有如下一些人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冯玉祥之子冯洪国; 冯玉祥之女冯弗能、冯弗伐;邵力子之子邵志刚;叶楚伧之子叶楠;于右任之女于秀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与一般人不同,这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是以“保送”的方式被送进中山大学的。与这些“幸运儿”相比,其他人则只能通过另外两种方式实现去中大的愿望:报名考试,接受选拔;或由组织上秘密推荐选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的俄式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课程设置方面,莫斯科中山大学侧重于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有俄语、法语、英语、德语、社会形成进化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史、东方革命运动史、西方革命运动史、唯物论、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等诸多课程。军事课程在这里也非常重要,不仅涉及理论教学,步枪、手雷等武器的使用、制作和分析军事沙盘也是必修科目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期设置为两年,每周上6天课,每天8个小时。除了基础课程之外,来自中国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共产国际的知名人士还会定期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进行演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各级组织停止向莫斯科派遣留学生。次年,苏联政府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部合并,更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该校1930年停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中山大学关闭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中苏关系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国内革命形势急剧变化,国共合作最终破裂,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也日趋冷淡。这种变化对莫斯科中山大学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导致生源严重不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国民党的态度:1927年7月2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会全体会议正式发出通令,决定取缔中山大学并与之断绝一切关系,禁止国民党员继续在该校学习,同时命令国民党各级组织严禁再向莫斯科派遣留学生。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学校的困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学校内部问题:莫斯科中山大学自身也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如资金投入与人才产出的失衡、中国留学生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活动等。这些内部问题综合作用,最终导致学校于1930年停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它已不在,但其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的历史意义仍被人们铭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短短的5年间,莫斯科中山大学总共接收了859名国、共两党留学生。其中国共产党方面有邓小平、陈伯达、乌兰夫、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何叔衡、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张闻天(洛甫)、王稼祥、杨尚昆等;国民党方面有蒋经国、谷正纲、谷正鼎、邓文仪、郑介民、康泽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说,在我国的现代史上,曾经为国共两党培养过大量干部的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二是莫斯科中山大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中山大学从1925年创办到1930年关门的5年时间里,先后有过二位各显神通的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任校长拉狄克(1885年10月31日—1939年5月19日),波兰人,犹太人家庭。5岁丧父,靠当教师的母亲养大。早年在波兰、德国、俄国从事革命活动,后成为第三国际著名的领导人之一。1923年,德国共产主义运动受挫,拉狄克退出国际共运的领导圈,开始了宣传教育生涯,后成为一个令人倾倒、才华横溢的学者。他能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对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每天都要到学生宿舍、食堂看一看,与学生聊聊天。他讲授的《中国革命运动史》是中山大学最叫座的一门课,只有这门课才能把不同班级的学生吸纳到一个教室里来。尽管他的口才雄辩而饶有风趣,但他在生活上举止懒散,不梳头发、不刮胡子,看上去不像个大学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展开一场影响第三国际的大争论,拉狄克被卷进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旋涡,最后被打成托派分子,没有向中大学生告别,甚至也没有授完《中国革命运动史》,拉狄克便从中大校园消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曾于1919年当选为党中央委员至1923年,是托洛茨基反对派的重要成员。1927年因此被开除出党,1929年恢复党籍,1936年再次被开除出党。1937年以“间谍罪”被判10年徒刑,死于1939年5月19日,终年54岁。1988年恢复名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第二任校长米夫(1901年—1938年),生于乌克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亲是一个小官吏。1918年自愿参加红军。1920年末,进入大学学习,专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王明路线”的后台老板。1921年,20岁的米夫担任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课课长,从而接触到中国革命运动。中山大学一成立时,他就担任该校副校长。他胸中墨水不多,但颇有心计,整人有一套,搞宗派更是行家里手。拉狄克一下台,他就填补了空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米夫地位的骤升,得机会于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政治斗争,米夫看准风向,支持了斯大林因而获得斯大林的器重,斯大林也把米夫视为中国通,在许多涉及到中国革命的文件、指示都征求米夫的意见,这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确是受宠若惊。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米夫再次提升,他以中山大学校长的身份兼任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米夫是个心思很长的人,他开始不满足蹲在共产国际大楼和中山大学校园,他要到中国来发挥更大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927年4月,米夫在他任副校长期间,就携带他最宠爱的学生王明到武汉,代表共产国际参加了中共五大,从而在中共党内树起了一定的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斯大林委托他负责组织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这使他的权力更加膨胀,他有权提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人选和政治局组成人员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底,莫斯科中山大学关门后,米夫又代表共产国际到上海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他一手操纵下,王明一步登天,进入中央政治局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从而开始了“王明路线”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米夫自己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中国的计划竟化成泡影,中国革命几乎被他推到悬崖的边缘。米夫青云直上而一落千丈,最终也被斯大林视为托洛茨基分子而遭清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1937年的肃反运动中,有人揭发米夫是政治反革命。很快,他被逮捕和关押。米夫一手提拔起来的王明,在他落难之时却划清界限,落井下石,把他批得体无完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米夫被苏联专政机关处决,终年37岁。1976年。苏共中央为米夫平反,恢复了名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意思的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存续的五年时间里,共有两任校长(拉狄克和米夫),两人有着很多共同的相似情况:都是犹太人家庭;都是共产国际学术理论界和当年苏共的知名人物;后来都被定性为“托派分子”而遭清算;几十年后,都被苏共中央平反而恢复名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未完待续 请阅《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莫斯科中山大学、托洛茨基(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图文参考百度资料整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谨向原著者致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