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面接近尾声了,三场关于古希腊的大展接连在北京上演,分别是设在国家博物馆的《美的多元》、首都博物馆的《希腊人》和海淀的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的《邂逅爱琴海》。其中,首博的《希腊人一一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完整地展现了古希腊的各个方面,更像是一堂古希腊的历史课,带领观众走进那个遥远而典雅的世界。<br></p><p class="ql-block">一走入展厅迎面是嵌入希腊字母<span style="font-size:18px;">Φ Δ Λ</span>的汉字“希腊人”的主题墙,空中是繁星点点闪烁的银河,地上蓝色的爱琴海连接的古希腊陆地和岛屿,这些策展人的用心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引导着观众走入展览探索历史究竟。观展后,我细心整理了拍摄的照片,对古希腊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又有了更为深切的视觉感受。</p> <h1><b>前言</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提到古希腊,我们就会想到梭伦、菲迪亚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世界名人。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个成果璀璨的文明,支撑她的一定是一个渊源绵长、文化积淀丰厚、交流互动频繁、充满活力的社会。古希腊文明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呈现古希腊文明各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风貌,是一部全景式的古希腊历史,旨在以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p> 古希腊城邦地图(公元前8世纪-前9世纪)<div>古希腊人,包括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埃奥利亚人、北多利亚人、阿卡迪亚人的分布区域如图:</div> <p class="ql-block"><b>希腊历史年表</b><font color="#ed2308" style="">(大致对应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时期)</font></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800年-前3300/3200年<font color="#ed2308">(裴李岗-后李-兴隆洼-河姆渡-仰韶-红山-大汶口-良渚)</font></p><p class="ql-block">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font color="#ed2308">(马家窑-屈家岭-龙山)</font></p><p class="ql-block">中期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font color="#ed2308">(夏)</font></p><p class="ql-block">晚期青铜时代: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font color="#ed2308">(商)</font></p><p class="ql-block">次迈锡尼文化时期:公元前1100/1090年-前1050/1025年<font color="#ed2308">(商-东周)</font></p><p class="ql-block">几何风格时代:公元前1050/1025年-前700年<font color="#ed2308">(东周)</font></p><p class="ql-block">原始古风时代或东方化时代:公元前700年-前610年<font color="#ed2308">(春秋)</font></p><p class="ql-block">古风时代:公元前610年-前480年<font color="#ed2308">(春秋)</font></p><p class="ql-block">古典时代:公元前480年-前323年<font color="#ed2308">(战国)</font></p><p class="ql-block">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前31年<font color="#ed2308">(战国-秦)</font></p> 展览分为: 爱琴文明、 城邦兴起、古典时代、文化远播四个部分。展示了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基克拉泽斯文化、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的神话和英雄、古风时代的城邦兴起;古典时代的政治和文化成就;以及亚历山大父子建立的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带给世界的东西文化交流。 <h1><b>1. 爱琴文明</b></h1><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年前后,最早的希腊文明出现在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学界称之为基克拉泽斯文化。基克拉泽斯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是人物小雕像,其形态别具一格,是希腊远古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基克拉泽斯文化之后,位于希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出现了。米诺斯文明,也称克里特文明,是希腊爱琴海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之一,时间跨度为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留存至今的“米诺斯王宫”遗址见证了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迈锡尼文明,因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强邦迈锡尼城而得名,其年代为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迈锡尼人通过与爱琴海、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自身文明的发展。迈锡尼文明以其巨大的宫殿、城墙和贵族墓葬著称,留存下来的艺术品,如金器和陶器也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希腊青铜文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b>(1)新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公元前7000-前3000年)</font></p><p class="ql-block">在希腊这块士地上,自公元前7000年开始,其先民就已经建立起持久稳定的聚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希腊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至青铜时代之前,共持续了3000多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文化遍及整个希腊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希腊中部的聚落遗址,例如赛斯克洛和季米尼。此外还散见于马其顿地区。这些聚落规模不大,生活着大约100-300名居民。这些新石器文化的遗址为我们留下了生活用具、人像、金饰等物证,为我们了解远古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800-前5300年)</p><p class="ql-block">出士自弗西奥蒂斯州的利亚诺克拉季</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8051</p> <p class="ql-block">女人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期(公元前5300-前4800年)</p><p class="ql-block">灰白软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埃伊纳岛的呵洛内斯山谷地表</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8772</p> <p class="ql-block">护身符</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二期到末期(公元前4800-前3200年)</p><p class="ql-block">深绿色滑百</p><p class="ql-block">出士于色萨利大区的李米尼</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6004.33</p> <p class="ql-block"><b>(2)岛屿明珠</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公元前3000年前后)</font></p><p class="ql-block">基克拉泽斯群岛位于欧洲和小亚细亚之间的爱琴海中部,紧邻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基克拉泽斯”一词可能来自古希腊语“圆阳”。公元前3000年前后,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出现。</p><p class="ql-block">基克拉泽斯文化的日常生活、墓葬形制和艺术风格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最初受到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的影响,后来又借鉴迈锡尼文明的元素,但是生活在基克拉泽斯群岛的人们仍然保持了相对一致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这使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屈臂女人像</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4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提琴形女人像</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00-前2800年)<br></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帕罗斯岛格里法墓群24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屈臂女人像</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莫尔戈斯岛佐卡提斯玛塔墓群14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灯形罐</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00-前2800年)</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帕罗斯岛格里法墓群24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灯具模型</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碗</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灰白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莫尔戈斯岛佐卡提斯玛塔墓群14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矛头</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莫尔戈斯岛佐卡提斯玛塔墓群14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矛头是经铸造并锤制而成的,矛头呈现的鼠尾中脊形状,并非基克拉泽斯地区原创,而是源自塞溝路斯和地中灣东岸地区,专家们认为,这是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居民与其他地区交易金属制品的物证。<br></p> <p class="ql-block">盘</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流碗(一说为灯)</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br></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2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碗</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带有浅灰蓝色纹理的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士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流碗</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烤盘”形器</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棕云母陶器含杂质</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锡罗斯岛,可能来自哈兰泽瑞阿尼墓葬群</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烤盘”形器物,带有又形手柄。图案中央是很多副船桨的无桅杆大船,在船前进的右边方向还有一个鱼的象征图案。在基克拉泽斯群岛,这种“烤盘”形器既出士在生活遗址中,在墓葬里也有出士。</p><p class="ql-block">这种器物在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上也有发现。在土耳其阿拉贾许于克遗址的贵族墓葬中还发现两个同样形状的青铜器物,被认为是根据基克拉泽斯文化的此类物品制作的。这种“烤盘”形器用途不明,专家们推测,它们可以用作盘子、食盐贸易的量器、天体观测仪、祭祀用品或镜子。</p> <p class="ql-block"><b>(3)迷宫神话</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米诺斯文明”</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公元前3000-前1100年)</span></p><p class="ql-block">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气候和景观。<b>在公元前3000至1100年间</b>,这里发展出相当繁荣的文化。我们根据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为这个文化命名,称为<b>“米诺斯文明”</b>。根据古典时期的希腊神话,国王米诺斯是海洋的统治者,岛上还有牛头人身怪“米诺牛”。</p><p class="ql-block">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可以分为前王宫时期(公元前3000年至前1900年)、古王宫时期(公元前1900年至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公元前1700年至前1425年)和后王宫时期(公元前1425年至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在米诺斯文明早期,即前王宫时期,新技术的引进和长途贸易的发展催生了社会的繁荣。人们在克里特岛的一处被称为<b>莫克洛斯岛</b>的离岸小岛发现了大批米诺斯文明早期的墓葬,有大量的文物出土。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物中一窥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在米诺斯文明中期,大型的宫殿纷纷建立,成为政治和宗教权力的中心。<b>卡马雷西风格</b>是米诺斯文明古王宫时期最典型的陶器风格,在爱琴海地区非常受欢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和交易商品的记录用线形文字A记录在泥版上,成为了王宫行政系统运转的佐证。从古王宫时期开始,米诺斯人就确立起了非常有特色的宗教祭仪,一直延续到了后王宫时期,我们可以从展览中展示的“双刃斧”和几件雕像中感受到它们曾经的迷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有一处国土克里特,在酒色的大海中央</p><p class="ql-block">美丽而肥沃,波浪环抱</p><p class="ql-block">居民众多,多得难以胜计</p><p class="ql-block">共有城市九十座,不同的语言互相混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座伟大的城市克诺索斯</p><p class="ql-block">米诺斯在那里九岁为王,他是伟大的宙斯的好友</p><p class="ql-block">—《奥德赛》卷19</p> <p class="ql-block">黑绘双耳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0-前50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埃伊纳岛</p> 陶器上的图案表现了雅典英雄忒修斯杀死怪物“米诺牛”的神话故事。陶器正面描绘了忒修斯和米诺牛之间的搏斗。传说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强迫雅典人进贡男青年和少女送给米诺牛喂食,忒修斯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在克里特岛杀死了米诺牛。 <p class="ql-block">匕首</p><p class="ql-block">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0-前2100年)</p><p class="ql-block">铜合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墓群1-I,2号墓</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卡马雷西风格陶双耳瓶</p><p class="ql-block">中期米诺斯文化二期B</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1750-前170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费斯托斯第一宫殿西翼区,第16房间</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马雷西风格得名于最初发现这类风格陶器的遗址地点,是米诺斯文明古王宫时期最典型的陶器风格,因其具有薄壁、动态曲线和装饰优雅等优点,成为非常畅销的物品。在当时,卡马雷西风格的陶器除了运往希腊大陆和基克拉泽斯群岛被用来交易希有的原材料以外,还作为礼品被运往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br></p> <p class="ql-block">卡马雷西风格陶盘</p><p class="ql-block">中期米诺斯文化二期B</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费斯托斯第一宫殿的大废墟中第一大厅西侧(西厅)</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18593</p> <p class="ql-block">卡马雷西风格陶罐</p><p class="ql-block">中期米诺斯文化二期B</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1750-170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费斯托斯第一宫殿西翼区,第19房间</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线形文字A泥板</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一期B末期</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1450年)</p><p class="ql-block">黏土</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千尼亚老城卡特利山的卡特利街10号泥版档案库</p><p class="ql-block">干尼亚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线形文字A泥板</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一期B末期</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450年)</p><p class="ql-block">黏士</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干尼亚老城卡特利山的卡特利街10号泥版档案库</p><p class="ql-block">干尼亚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线形文字A是米诺斯文明时代出现的一种线形文字,至今尚未被破译。根据专家目前的研究,线形文字A分为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数字等部分组成。<br></p> <p class="ql-block">男性陶像</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B</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1300-前120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帕莱卡斯特罗门区<br></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性陶像</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2/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75-前1200年)</p><p class="ql-block">克诺索斯,双刃斧神殿</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祀人像</p><p class="ql-block">米诺斯文明的一类特色文物就是各种陶制人像,专家们推测这类雕像是用于祭祀,其中很多描绘的是神的形象,如最具特色的“扬臂女神”形象,是晚期米诺斯时代标志性的宗教符号。</p> <p class="ql-block">扬臂女性陶像</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B到C</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1250-前115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克里特岛的加齐</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神像发现于加齐,靠近一个当时的米诺斯人大型定居点,也是连接克里特岛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枢纽之一。包括这尊陶像在内,人们在一个建筑的房间里一共发现了4个类似的陶像和其他祭祀用具。</p> <p class="ql-block">双刃斧</p><p class="ql-block">推测为中期米诺斯文化三期</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70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阿卡洛豪里洞穴</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为大型祭祀用斧,并带有雕刻装饰。虽然这把双刃斧由金属板制成,并非实用器,但它的圆形轴孔直径有大约25厘米,说明它可能是为了被安装在柄上而设计的。这把双刃斧在20世纪初被发现于位于阿卡洛豪里的祭祀洞穴中,是众多文物中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双刃斧</p><p class="ql-block">双刃斧是米诺斯文明长期使用的象征性符号。在米诺斯文明里,这个符号以多种形式和材原表现,如金属制品、陶土雕像、/陶器、珠宝和大理石制品等。专家们对双刃穿的象征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认为已是一种宗教标志,作为米诺斯文明中冥府女神的标识,可能被用来标记一些神圣的地方,也有的专家认为双刃斧象征着太阳从寓意宇宙的山上升起。</p> <p class="ql-block">王宫时代的米诺斯文明</p><p class="ql-block">在米诺斯文明中期,大型宫殿纷纷建立,标志着玉宫时代的到来。首批宫殿分别建在克诺索斯、费斯托斯和马利亚等地,这些地方是各自周边地区的政治、行政和宗教权力的中心。在大约公元前1700年的时候,这些大型宫殿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建筑,其中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克诺索斯的巨型宫殿,在扎克罗斯、加拉塔斯和阿卡涅斯也建造了新的宫殿,成为米诺斯文明顶峰时期的代表性成就。维持大型宫殿的运转需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复杂的行政系统作为支撑,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已经较高。</p><p class="ql-block">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内部统治的不稳定和来自外部迈锡尼势力的入侵等多种因素致使米诺斯文明巅峰期的结束。虽然在米诺斯文明晚期也出现了迈锡尼等外来的文化元素,但是诸如双刃斧、扬臂女神像等具有米诺斯文明特色的元素则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米诺斯文明晚期依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b>(4)青铜之巅</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左右)</font></p><p class="ql-block">迈锡尼文明是指希腊大陆上的青铜时代文明,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左右,其中心区域在希腊西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因为“荷马史诗”中最强盛的王国为迈锡尼,所以学者们将其定名为“迈锡尼文明”。</p><p class="ql-block">19世纪后期开始,人们陆续发现了诸多迈锡尼文明的遗址和墓葬。其中迈锡尼城的贵族墓葬群因其排列形状为圆形而被称为“墓圈”,这里埋葬着迈锡尼时代早期的统治者们。随葬品包括大量的金银首饰、黄金面具、青铜武器、餐具和祭祀用品,以及用琥珀、青金石和彩陶制成的奢侈品。这些发现说明了迈锡尼贵族的财富和权力,证实了迈锡尼城在当时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发现,尤其是线形文字B泥板文书的破译,人们逐渐了解到迈锡尼时代各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行政运作方式。王国中权力最高的是国王,被称为“瓦纳克斯”。很多强邦都建立起有城墙保护的大型城堡,内有宫殿、神龛、作坊、居住区等设施,通过税收、征兵等手段控制着周围大片士地。除了战士以外,国王还任命一些官员辅助行政工作,管理周边各个地区。</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世纪初,迈锡尼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的宫殿并统治了克里特岛,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强势地位,见证了古希腊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自公元前1200年起,迈锡尼文明进入衰落期,直至公元前10世纪彻底消亡。</p> 迈锡尼建筑卫城的主要入口 <p class="ql-block">“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p><p class="ql-block">原件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墓圈A中一共发现了5个面具,只有这个面具生动地反映出逝者的面庞。施里曼认为面具的主人为阿伽门农,因此称之为“阿伽门农金面具”。实际上,这个面具属于一位迈锡尼的国王。这件复制品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由瑞士艺术家埃米尔、吉勒龙(EmileGillieron) 制作。埃米尔•吉勒龙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宫廷御用画家。他与其子做了很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文物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施里曼的发现</p><p class="ql-block">19世纪后半叶,德国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受到“荷马史诗”所述内容的启发,在士耳其和希腊多地展开调查,发现了特洛伊遗址,对迈锡尼等地的遗址进行发掘,从此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1876年11月,施里曼在位于迈锡尼的城堡遗址内发现了墓葬群,被称为“基圈”,其中出士了大量随葬品,震惊了整个世界。代号A的墓圈由圆形石墙包围,内有许多小而浅的普通墓葬和6个大型竖坑墓,按发现顺序从1到6编号。施里曼和希腊文物专家先后清理的这6座大型墓葬均家族墓葬,总计埋葬了至少19个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7人,除了一名婴儿以外,其他的人年龄都在25至40岁之间。根据1号、2号、3号和6号墓发现的陶器提供的年代信息,这些墓葬的年代定为希腊大陆中期青铜文化到晚期青铜文化二期A(公元前16世纪到前15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杯</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士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聚会“圣餐杯”</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A(</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p><p class="ql-block">白雪花石膏</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贮酒罐</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红褐色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提水罐</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酒杯、带状头饰、剪切工艺金饰、饰针<br>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br>(公元前16世纪下半)<br>金<br>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b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带盖容器</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3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好木因为藏有一名30-35岁的妇女也被称为“妇人之墓”,实际上墓中还藏有两位男子和一名婴儿。墓中随葬品大部分书亦这名妇女,尤其是大量的黄金饰品,专家推测这名妇女应该属于当时的迈锡尼贵族阶层,并且生前承担某些宗教职能。</p> <p class="ql-block">金杯</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士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号墓属于墓圈A中两座年代最早的墓葬中的一座。墓中藏有两名男性,年龄大约为25岁和35岁,专家推测他们属于迈锡尼文化早期的贵族成员。墓中另有一名逝者的部分遗骸,年龄性别尚未得知。</p> <p class="ql-block">杯</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红褐色陶,含有大量杂质和微量云母</p><p class="ql-block">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迈锡尼社会</p><p class="ql-block">学者们基于迈锡尼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以及对线形文字B的破译和研究,逐步揭开了迈锡尼社会的样貌。国家最高的权力掌握在被称为“瓦纳克斯”的国王手中,围绕在他周围的社会可以划分为宫廷贵族、地方权贵和下层阶级三个等级,下层阶级包括农民、工匠、奴隶等。战士享有特权,由国王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员也属于贵族阶层。</p><p class="ql-block">迈锡尼人建造的宫殿也是祭祀仪式的中心,今天的人们在宫殿的祭祀场所中发现了大量祭祀用品和仪式器皿。我们还可以通过迈锡尼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来管窥迈锡尼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饰有宗教场景的印章戒指</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銅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5世纪)</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尔戈利斯州丹德拉的圆顶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案上部主要区域是一对公羊,下部则是一对公牛。每个公羊都位于一个特殊的结构框中,这种结构框通常被称为“蛇框”,并被解释为米诺斯女神的象征,证明了该场景的宗教特性。</p> <p class="ql-block">印章石</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二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5世纪末)</p><p class="ql-block">红玛瑙</p><p class="ql-block">出士自迈锡尼遗址卡尔卡尼地区515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枚印章石上有一个女性形象,被称为波特尼娅或“百兽女主”,两侧是两只用后腿站立的獅子。在波特尼娅上方升起的是代表神圣的蛇框图案,中间是一把双刃斧。</p> <p class="ql-block">线形文字B泥板</p>希腊大陆晚期青銅文化三期B<br>(公元前13世纪)<div>黏土<br>出土自派罗斯<b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br><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页形泥版用阴刻线把书写区域分成了8行,其中6行书写了30个海军桨手的姓名,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前往某地进行服役。</p></div> <p class="ql-block">头盔</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三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世纪)</p><p class="ql-block">野猪牙</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提卡大区位于斯帕塔的墓室</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猪獠牙被缝在了皮革帽子的外面,形成了三行,中间被水平的皮革带子隔开。头盔底下一层为14颗獠牙,中间一层为13颗獠牙,顶部一层为10颗獠牙,顶部的獠牙已经被削成了更小的三角形。卷轴形的石膏纽扣为现代复制品,放在头盔顶上,以恢复原貌。该头盔出土自位于斯帕塔的迈锡尼时期墓葬,从同一个墓葬中,还出土了动物牙骨制成的戴这种野猪牙头盔的雕刻武士头像。</p> <p class="ql-block">线形文字B泥版</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銅文化三期B2</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世纪末)</p><p class="ql-block">黏土</p><p class="ql-block">出土自派罗斯泥板档案贮藏室遗址7号房间</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为叶状线性文字B泥板,分3行书写,记录了金属器皿的存放情况。这组泥板一共包括13块,记录了库存的豪华家具和器皿的数量,并对其原材料和装饰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印章戒指</p><p class="ql-block">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二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5世纪)</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自迈锡尼遗址91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案描绘的是两名女性参加宗教活动的场景,她们高举双臂诚心祈祷,画面正中可能是一座神殿或祭坛。仪式或与收成和生育繁衍有关,可能是在祈祷丰收。</p> <p class="ql-block">克里特岛的迈锡尼人</p><p class="ql-block">在今天干尼亚城镇的东部和东南部,人们发现了一个古代墓葬群。墓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期米诺斯文化二期(公元前1450-前1400年)到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B(公元前1300-前1200年),共有近200座墓葬。墓穴主要属于迈锡尼时期的建筑类型。其中早期的战士墓穴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文化晚期三期A1(约公元前1450-前1390年),表明当时存在着一种不同于米诺斯文明的军事贵族等级制度。墓主人都是单独埋葬的,身份主要是战士,陪葬有大量青铜武器。此次展览中的几件展品就来自其中的35号墓。</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世纪初,克诺索斯的宫殿被毁。在米诺斯文明的后王宫时期,迈锡尼人在克里特岛上扎根,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强势地位,克里特岛实际上成为了迈锡尼世界的一部分。在克里特岛西部,特别是在基多尼亚等地,迈锡尼文明的元素显得更加突出。</p> <p class="ql-block">单刃匕首</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1</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00-離1375年)</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p><p class="ql-block">干尼亚考古博物馆藏,M1317</p> <p class="ql-block">矛头</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1</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00-前1375年)</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出土自于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p><p class="ql-block">哈尼亚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印章石</p><p class="ql-block">Seal Stone</p><p class="ql-block">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1</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00-前1375年)</p><p class="ql-block">玛瑙</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p><p class="ql-block">干尼亚考古博物馆藏,</p> <h1><b>2. 城邦兴起</b></h1><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公元前9世纪-前6世纪)</font></p><p class="ql-block">迈锡尼文明崩溃以后,希腊历史进入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文字消失,考古遗址较少,因此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相传是盲诗人荷马生活的年代,所以也称“荷马时代”。</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标志着西方文学的开端。虽然“荷马史诗”普遍公认创作于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但是过去迈锡尼时代的那些英雄却出现在史诗的情节中。诗人荷马被普遍认为是史诗的创作者。</p><p class="ql-block">“黑暗时代”之后是“古风时代”(约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风时代”的一大特色是希腊人开启了殖民活动,其活动范围囊括了地中海周围和黑海周边地区。另一个特色是各个希腊城邦逐步形成。</p><p class="ql-block">古风时代也是造型艺术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东方文化通过贸易交往对希腊艺术产生了影响,而希腊艺术又通过吸收东方文化之长和逐步摆脱东方文化的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b>(1)荷马史诗</b></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指的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p><p class="ql-block">它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全诗共15000多行,分为24卷,主要内容是叙述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赛》全诗共12000多行,也分为24卷。《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主要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東后,英雄奥德修斯(也是木马计的构思者)回家途中,因激怒海神波塞冬,遭遇海难全军覆没,在大海里漂流十年,最终回到故乡伊萨卡,并向其妻子的追求者复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荷马头像</p><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纪中期</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300年的希腊原作的罗马仿品)</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巴卡洛斯先生捐赠(出土地点未知)</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被尊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史诗诗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这两部作品标志着西方文学的开始。然而,人们对他的生活和性格知之甚少。根据雕像的一些风格特征,如眼睛和瞳孔的表示方式、头发和胡须上的精细纹路等方面,专家们认为这尊雕塑创作于罗马帝国的哈德良王朝未期或安东尼王朝初期。</p> <p class="ql-block">奥德赛听海妖塞壬歌声</p><p class="ql-block">—《奥德赛》卷12</p><p class="ql-block">你首先将会见到塞壬们</p><p class="ql-block">她们迷惑所有来到她们那里的过往行人</p><p class="ql-block">要是有人冒昧地靠近她们</p><p class="ql-block">聆听塞壬们的优美歌声</p><p class="ql-block">他便永远不可能返回家园</p><p class="ql-block">欣悦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塞壬们会用嘹亮的歌声把他迷惑</p><p class="ql-block">她们坐在绿茵间</p><p class="ql-block">周围是腐烂的尸体的大堆骨骸</p><p class="ql-block">还有风干萎缩的人皮</p><p class="ql-block">你可以从那里航过</p><p class="ql-block">但需把蜂蜡揉软塞住同伴们的耳朵</p><p class="ql-block">不让他们任何人听见歌声</p><p class="ql-block">你自己如果想听歌唱可叫同伴们让你站立</p><p class="ql-block">把手脚绑在快船桅杆的支架上</p><p class="ql-block">用绳索牢牢绑紧</p><p class="ql-block">这样你便可聆听欣赏塞壬们的歌声</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恳求、命令他们为你解绳索</p><p class="ql-block">他们要更牢固地用绳索把你绑紧</p> <p class="ql-block">黑绘人物陶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埃雷特里亚</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瓶身图案反映的是《奥德赛》中所记载的一个故事:路过海妖塞壬之地,任何人听到塞壬的歌声都会丧失心智地被吸引过去。奥德修斯为了听塞壬的歌声,命其他人都堵上耳朵,把他自己绑起来去听塞壬的歌声。两个恶魔(可能是塞壬)为人面鸟身的形象,站在奥德修斯两侧的岩石上,一个弹着七弦琴,一个吹着双笛。</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黑绘细颈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20-51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赛斯佩斯</p><p class="ql-block">Thespies</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瓶身图案描述了英雄埃阿斯背着死后的阿喀琉斯的场景,包括埃阿斯和阿喀琉斯,场景中一共描绘了5名全副武装的战士。这一情节来自与荷马史诗相关的特洛伊诗系(Trojan Cycle)。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弗提亚国王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全身除了脚后跟(一说是脚踝)之外,其他部位都是无法被伤害到的,他死于脚后跟的一个小伤口,留给了我们“呵喀琉斯之踵”的俗语,意思是某人的弱点。</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黑绘人物附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0-48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埃雷特里亚</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瓶身图案反映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场景,也是当时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英雄阿喀琉斯年轻时被他的父亲佩琉斯送到半人半马的喀戎那里去接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黑绘陶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00至前475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雅典凯拉美科斯地铁站工地古墓群530号墓</p><p class="ql-block">雅典古代文物监委会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瓶身描绘了雅典娜站在阿喀琉斯和埃阿斯之间的场景。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坐在低座上,正在一张游戏桌前掷骰子。雅典娜朝向右侧,举起右手,对她所钟爱的英雄阿喀琉斯做了一个在说话时表示“强调”的手势。这个场景应该与荷马史诗提到的特洛伊战争有关,但是没有现存的文献资料曾提到过这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黑绘陶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1911年7月出土于提洛岛的旧赫拉神庙</p><p class="ql-block">提洛岛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瓶身图案描绘了《伊利亚特》中的一个场景:英雄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以后,用马车倒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绕他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的墓跑了三圈,以示复仇。</p> <p class="ql-block"><b>(2)几何风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几何风格指的是在艺术上,古代希腊世界在公元前9世纪和8世纪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指陶器绘画风格。这些陶器上装饰着清晰且结构分明的水平饰带,由回文、十字、圆形等图案组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几何风格成熟时期,以公元前8世纪的雅典“迪皮隆”陶罐为代表,出现了对人的描绘,但是构图简单,具有强烈的几何风格。之后,几何风格被古风时代的艺术风格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晚期儿何纹双耳瓶</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72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雅典凯拉美科斯区的迪皮隆</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陶器描绘了葬礼时举行战车比赛的情景。在晚期几何风格的陪葬品中,通常都绘有类似场景,通常被解读为葬礼竞技活动中的一幕。有专家认为,在古希腊双轮战车用于游行,而单轮战车才用于比赛。因此,这个双耳瓶上所绘图案应是为纪念逝者而举行的葬礼竟技活动场景之一,而这个双耳瓶则是献给逝者的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彼奥提亚几何纹双耳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90至前67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底比斯</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双耳杯身描绘了一场拳击比赛。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拳击比赛是希腊历史最悠久、最重要、最受欢迎的比赛之一。当时人们在比赛中戴上柔软的牛皮条做成的手套,或将带子从手腕向上缠绕在整个手上,只露出大拇指。它们可以帮助运动员稳定关节,避免手指受伤。</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几何纹双耳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0至前735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不明,可能出土自马拉松</p><p class="ql-block">(来自基里亚西斯先生捐赠)</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陶器的图案描述的是葬礼时向死者遗体告别和送葬的场面。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阿提卡地区开始生产这类器皿。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当地贵族势力开始崛起,他们渴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彰显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b>(3)古风之韵</b></p><p class="ql-block">古风时代是希腊各个城邦逐步形成的时期。自公元前8世纪以后,各地的“巴赛勒斯”(意为“王”)拥有的家族财富越来越多。他们的土地、牲畜、战利品以及地中海周边强大势力之间的贸易交换产生的收入,催生出了一个“贵族”阶层。家族掌握的财富通过这种方式为一种新的生产和消费联合体,也就是“家庭”这种组织形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一种社会单位,“家庭”的建立反过来促进了贵族阶层的兴起,并在之后形成了“城邦”。除了古风时期的立像以外,通过贵族基葬出土的文物,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贵族的地位财富,欣赏到古风时期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男人立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维奥蒂亚州普同山的阿波罗神庙</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女人立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20-51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1886年发现于伊瑞克提翁神庙以西</p><p class="ql-block">卫城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古风立像</p><p class="ql-block">男人立像与女人立像是古风时期纪念雕像中最重要的类型,经雕塑家之手传遍了整个希腊世界。</p><p class="ql-block">男人立像指的是一个年轻男性的雕像,姿势是一个裸体的标准正姿,左腿稍向前迈,但双脚牢牢地站在地上。它们作为祭品被放在祭坛上,通常是献给年轻人的守护神阿波罗的,有的也被放在坟墓里。女人立像则穿着美丽的服装,佩戴着华贵的珠宝。女人立像被作为祭品奉献给祭坛,或者作为墓碑放在年轻女子的墓前。</p> <p class="ql-block">波提埃亚首领</p><p class="ql-block">在距离希腊北部培拉古城西北约4.5公里处的阿尔孔提科村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遗址年代从公元前7世纪早期一直延续到希腊化和拜占庭帝国时期。人们在阿尔孔提科村西部的墓地已发掘了超过1000座墓穴,其中700多座可追溯到古风时期。在这些墓葬中,最重要的是随葬品尤其丰富的14座贵族墓葬,年代可以定为公元前560年至前520年。</p><p class="ql-block">根据土葬的特点和黄金覆口等随葬品的特征,专家们排除了这些墓葬属于马其顿贵族的可能性,推测这些墓葬属于波提埃亚人的军事贵族墓葬。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提埃亚人在此地建立的城邦可能被马其顿人占领,这种墓葬形式也随之终止。</p> <p class="ql-block">青銅头盔</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0-前525年</p><p class="ql-block">青銅、金</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尔孔提科西部墓群B330号墓</p><p class="ql-block">培拉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覆口</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0-前525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尔孔提科西部墓群B741号墓</p><p class="ql-block">培拉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銅头盔</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0-前525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尔孔提科西部墓群B741号墓</p><p class="ql-block">培拉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覆口</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0-前525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阿尔孔提科西部墓群B525号墓</p><p class="ql-block">培拉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辛多斯贵族妇女墓</p><p class="ql-block">辛多斯墓葬群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塞萨洛尼基第二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被发现。其中辛多斯20号墓的年代为公元前510至500年,墓主人是一位女性,陪葬有50多件物品。20号墓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古风时代的马其顿地区提供了依据。墓葬出士的文物显示了妇女的重要社会地位,还揭示了当时马其顿在艺术上的特色,特别是金属器和珠宝工艺的特点。</p> 青铜三足盘<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div> 青铜容器、铁三角架、三足铁桌模型、铁椅模型<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银双耳杯、青铜罐<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金耳环、银手镯、螺旋金带<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螺旋金带(带蛇形装饰的项链) 黄金覆面、带状金饰<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吊坠<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两枚别针<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八角形装饰<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彩砂珠、玻璃珠<div>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自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div> <h1><b>3. 古典时代</b></h1><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20年代)</font></p><p class="ql-block">希腊的古典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5世纪初的希波战争开始,至公元前4世纪20年代这一段时期。希腊古典时期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冲突的时期,首先是希腊人与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随后是雅典的崛起,以雅典与斯巴达为首的两大军事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世纪亦是如此,公元前362年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的曼丁尼亚战役结束之后,史学家色诺芬感叹:“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与人们事先预料的恰恰相反.…...战后的希腊却比战前愈加混乱和无序了。”</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这一时期,希腊人取得了空前的政治和文化成就。雅典人建立的古代民主制度,逐渐完善成熟,为人类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组织实践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除了以帕台农神庙为代表的古典建筑和以古希腊戏剧为代表的文学成就,古典时期的希腊还给我们带来了“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枪头、箭簇</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世纪晚期-前5世纪早期</p><p class="ql-block">铁</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温泉关南端通路的克诺索斯山</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1)瑰丽雅典</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世纪,雅典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公元前480年,以雅典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打败了波斯舰队,雅典迎来了快速崛起的时期。其间,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发展。通过组建提洛同盟,雅典的财富大量积累,城邦中建造了巨大的神庙和宏伟的公共建筑,公民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在哲学等思想领域持续探索。</p> <p class="ql-block">雅典政治制度</p><p class="ql-block">雅典的第一套成文法律是德拉古(公元前621年至620年)建立的。接着,梭伦的立法(公元前594/593年)结束了雅典贫富之间的内部对立。随着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公元前508/507年),民主政体逐步建立起来。雅典人在实现了他们所渴望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共识,即维护自己所创建的民主政体。<b>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b>等一系列上层建筑的设计维持着城邦的运行。抽签选取代表资格、公民参加公共活动享受津贴等制度的设置,显示了雅典人的政治智慧。</p> <p class="ql-block">带铭文底座</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0-前50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雅典卫城北坡</p><p class="ql-block">碑铭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底座上方有一个方形凹槽,可能用于放置小型雕像。上有一段古希腊语铭文,说明了委托制作者是陶工佩孔,以此履行他对雅典娜女神的承诺,捐献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雅典娜女神也是工匠和艺术家的守护神,赐予他们艺术技能,因此常获得匠人和艺术家的供奉。虽然陶工的工作艰苦危险,而且利润不高。然而,随着商业的发展和陶器需求的扩大,雅典陶器出口增长,使得许多雅典陶工积累了一些财富。</p> <p class="ql-block">带铭文石柱</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0-前500年</p><p class="ql-block">灰白色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雅典卫城</p><p class="ql-block">碑铭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根充当供奉品底座的伊奥尼亚式柱,其上放置的可能是一座胜利女神尼姬雕像或女子立像。铭文混合伊奥尼亚和阿提卡式字母,肯定是由一位试图模仿阿提卡式字母的希俄斯岛人刻的。根据铭文可知,这件作品由来自希俄斯岛的雕塑家阿尔克尔姆斯制作,是一名叫伊菲狄凯的妇女献给女神雅典娜的祭品。我们可以推断出,阿尔克尔姆斯在公元前6世纪晚期在雅典生活和工作。</p> <p class="ql-block">雕像底座</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雅典卫城</p><p class="ql-block">卫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像底座正面保留了绘画装饰的痕迹以及雕刻的铭文,其字体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典型字体。根据铭文推测,应是来自梅利泰斯德莫的某个人将雕塑献给雅典娜。雅典娜的名字出现在卫城博物馆收藏的另一块碑铭碎片上。而供奉者名字中提到该人所处的德莫这种形式,应是在公元前508/507年克利斯提尼推行改革之后才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旧五百人议事会会堂模型</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年</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五百人议事会会堂比例模型。旧五百人议事会会堂是一座边长20米的方形建统,由一个前厅和一个举行会议的主厅组成,主厅的三面都设有供参会人员使用的木质长凳,建造于克利斯提尼推行改革后不久,用以容纳新成立的五百人议事会。除了公民大会以外,这是雅典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在新议事会会堂于公元前5世纪晚期建成后,旧的议事会会堂被用作避难所和城邦档案库。</p> <p class="ql-block">议事会主席团会堂模型</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65年</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议事会主席团会堂比例模型。该圆形建筑直径17米,内部的柱子支撑着由独特的菱形瓦片制成的锥形屋顶。该建筑建于公元前465年左右,紧靠五百人议事会,是议事会主席团的总部,也代表着雅典民主的核心。该圆形建筑也是确定雅典城邦度量衡标准的所在地,用于检查市场上使用的度量衡,同时还是一个与公众生活相关的祭祀场所。</p> <p class="ql-block">十部落英雄纪念雕像模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群原址位于雅典市政广场遗址西侧的议事会会堂建筑群的对面。由一个长16.64米、宽2米的长方形大理石充当基座,基座上安放了10尊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像,两端各有两个金属三脚凳。10尊雕像刻画了雅典的10位传奇英雄,他们主要是早期的国王,还有英雄或半人半神。这组雕像被统称为“十部落英雄纪念雕像”。克利斯提尼把全体公民分到10个新的部落中,取代了原有的4个部落,并用这10个英雄的名字来为新部落命名。这些雕像是雅典的守护者,因此备受敬仰。</p> <p class="ql-block">公民大会会场模型</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年(第一阶段)</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尼克斯山的比例模型。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在克利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卫城西面天然形成的山坡被改造成了雅典民主政府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开会的场所。在建筑的第一阶段,普尼克斯可以容纳大约6000名公民,至最终阶段已可以容纳13500人。公民大会会场是雅典民主制度发挥作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狄摩西尼头像</p><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纪的罗马仿品</p><p class="ql-block">原作年代为公元前28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1849年发现于雅典的国家花园</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狄摩西尼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有约60篇演说词留存下来,影响至今。雅典人为了纪念他,于公元前280/279年,委托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为他打造了一尊铜像,并树立在雅典市政广场的十二神祭坛附近。此大理石头像应是以之前的铜像为原型制作的,充分展现了这位伟大演说家的面部特征和形象。</p> <p class="ql-block">帕台农神庙西侧的八号浮雕带(石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现代,原件年代为公元前442年</p><p class="ql-block">石膏,原件材质为大理石来自雅典卫城</p><p class="ql-block">卫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台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神庙建筑的中心,于公元前432年建造完成,是由建筑师伊克提诺斯和卡利克拉提斯设计的。帕台农神庙的浮雕带展示了泛雅典娜节的宗教游行,是雅典人纪念女神雅典娜最盛大的节日。</p><p class="ql-block">帕台农神庙西侧的16块浮雕带刻画了准备参加泛雅典娜节的骑手。其中8号浮雕带描绘的是一名长着胡子的骑手,正紧拉着用青铜制成的缰绳,勒住座下狂奔的马。为了保持平衡,他的右脚用力抵在一块岩石上,而马拼命反抗,血管偾张。骑手身穿无袖短衣,披着短斗篷。整个画面因创造性的构图而具有强烈的张力,加上熟练的雕刻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可能是著名的雅典睡塑家菲迪亚斯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司法与筹码</p><p class="ql-block">公民法庭是雅典的政治机构,在雅典城邦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法庭既处理私人事务,也裁决公共利益。除了公民法庭以外,行使司法权力的机构还包括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战神山议事会,以及抽签选出的年度执政官成员。</p><p class="ql-block">公共筹码通常是硬币形状的小圆饼,一面或两面刻有人物、徽章、数字或文字。这种筹码在公元前5世纪开始使用,用于城邦支付给公民的日常工资。这些公民是被<b>抽签选出来履行某些公职</b>,包括公民法庭成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五百人议事会执行委员会成员、执政官等。履职完成后,筹码可兑换成钱币。</p> 法庭津贴筹码<div>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化时期</div><div>铅</div><div>出土自战神山北坡和雅典市政广场遗址</div><div>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div> <p class="ql-block">青銅票(无罪)</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士自雅典市政广场的公民法庭遗址区域</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票(有罪)</p><p class="ql-block">希腊化时期</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士自雅典市政广场的公民法庭遗址区域</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水钟(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原件年代: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原件材质:陶</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雅典市政广场的议事会主席团会堂区域</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审判过程包括当事各方或其代表的陈述、宣读法律、询问证人、出示证据和总结。在陈述和总结的部分,双方都有平等的发言时间,用水钟来计时。水钟由两个敞口的陶器组成,带有手柄,一个放在较高的位置,另一个放在较低的位置,并在第一个容器前方。较高的容器中注满水,水位达到位于边缘下方的溢流孔的高度。发言开始时,将位于容器底部的小型陶制喷嘴塞子取下,水开始流入较低的容器。有经验的发言者可以通过观察逐渐下降的水压来准确推算剩余时间,从而把握好发言时间。</p> <p class="ql-block">放逐地米斯托克利的陶片</p><p class="ql-block">放逐于公元前472年<br>陶<br>出土自雅典市政广场<br>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br></p> <p class="ql-block">放逐客蒙的陶片</p><p class="ql-block">放逐于公元前461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雅典市政广场</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陶片放逐</p><p class="ql-block">陶片放逐法是雅典以及民主体制针对那些对现存体制存在威胁的个人,让他们脱离公共生活的一种制度。这项制度由克里斯提尼提出,从公元前487年到前416年一直在使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在每年的第6次主席团任期内,议事会主席团都要向公民大会问询,是否应该进行陶片放逐,公民大会也会进行相应的投票。如果大多数人投了赞成票,雅典人将在两个月后返回广场,以便投票,如果他们希望把谁驱逐出该城邦10年,就将这个人的名字刻在一个陶片上。得票最多的人被看作公共利益的威胁者,无需经过审判即被放逐。</p> <p class="ql-block">荣誉公民</p><p class="ql-block">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大会有权表彰为雅典做出贡献的个人,他可以是雅典公民,也可以是外邦人。城邦将这些表彰的法令铭刻在大理石碑上,矗立于公众聚集的公共场所,以确保这些法令成为其他人学习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授予外邦人的最大荣誉是授予其成为雅典公民,包含以下公民权利:受雅典法律保护的权利,在雅典拥有土地和房屋的权利,参加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大会的权利,以及与雅典公民同等的税收评估条件,甚至可以完全免税。</p> <p class="ql-block">授予哈利卡纳苏斯的列奥尼德斯荣誉公民的法令s</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40-前427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以东的罗马神庙和奥古斯都神庙的地基上碑铭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上刻有两项荣誉条文。第一项条文的内容是给予来自哈利卡纳苏斯的列奥尼德斯和他的儿子们特权,即在雅典或任何雅典官员控制的城市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享有被保护权。根据第二项条文,如果有人在雅典人管辖的城市中谋杀了列奥尼德斯,将会受到与杀害雅典公民相同的惩罚。石碑文字显示列奥尼德斯还被任命为古希腊城邦间的外交官。</p> <p class="ql-block">雅典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雅典人的生活与雅典城邦的理念息息相关。雅典人认为,自己首先的身份是雅典的公民。这是一种城邦的意识形态,是通过城邦提倡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象征符号建立起来的,雅典的宗教、诗歌、戏剧、艺术等方方面面都是为公民生活服务的。</p><p class="ql-block">除了重视世间的生活,雅典人也十分重视丧葬活动。墓地的大理石碑上面有死者、家属和友人的生动形象,是雅典人生死观念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红绘戏剧场景调酒坛</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00年-前375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士自培拉的东部墓地</p><p class="ql-block">培拉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红绘钟形调酒坛,其正面描绘的戏剧场景很可能是女神阿佛洛狄忒从洞穴走出,两侧是四个挥舞锤子的长有大胡子的森林之神萨堤尔。背面则描绘了三个身穿长袍的男青年。女神阿佛洛狄忒诞生与成长的故事是希腊古典晚期在戏剧、雕塑和绘画中常见的艺术主题。</p> <p class="ql-block">悲剧面具石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女性头像石雕是根据悲剧面具的样子仿制的。面具是古希腊戏剧的基本装备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之后,雅典戏剧创作蓬勃发展,人们通过石雕复制戏剧面具,用于基碑装饰,或者用作戏剧竞赛优胜者的敬献纪念物。敬献面具的习俗通过阿里斯托芬创作的某些戏剧的描述也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喜剧面具石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雅典阿塔洛斯柱廊以西区域</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石雕表现了一位男性人物。眼角的深皱纹、松弛的眼险和突出的颧骨下凹陷的脸颊说明其塑造的是一位老年角色。根据专家研究,这个石雕的面部特征和表情表明了其情感状态和气质,如傲慢和大胆,这些都是新喜剧中某些特定角色的特征。可能是个奴隶。</p> <p class="ql-block">戏剧</p><p class="ql-block">古希腊剧杨是城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与狄奥尼索斯宗教节庆相关。雅典的戏剧在古风时代晚期开始发展起来;具有强烈的宗教和神活意义,在古典时期,雅典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和公众流行程度达到了高峰。阿提卡地区的戏剧运用了史诗和抒情诗中的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戏剧里的诗篇通常伴随着音乐和舞蹈,因为戏剧并不是简单的诵读,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出精彩的情节,好像活生生的现实一样。古希腊戏剧的体裁有悲剧、喜剧、羊人剧等。</p> <p class="ql-block">青铜身份牌</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自雅典市政广场的公民法庭遗址区域</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公民法庭审判的人自公民中抽签选出,每一名公民都有一个刻有自己姓名的青铜身份牌放入抽签机的槽里参与抽签。这块青铜牌所刻铭文,标注了候选审判员的姓名和他所属的部落。</p> <p class="ql-block">抽签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2年-前161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哈德良体育场遗址</p><p class="ql-block">碑铭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抽签器呈石碑状,上方垂直排列着12个不同大小的插槽。插槽的数量表明,抽签器很可能被用来确定部落(在希腊化时代可能有12个部落)在一年中举行主持议事会主席团的顺序,也有可能是用来确定每个部落内的12名官员。在古代雅典,通过抽签任命执政官和分配参加公民法庭的公民的制度,是防止腐败和维护民主的重要手段之一。</p> <p class="ql-block">红绘人物细颈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0-前460年</p><p class="ql-block">粉红陶</p><p class="ql-block">来自埃雷特里亚</p><p class="ql-block">1886年在克里斯托斯,松塔斯主持的发掘中被发现</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瓶上描绘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妇女与孩童。左侧是一个站立的女性形象,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转过身朝右将男孩交给坐在椅子上的一位妇女。两名女性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小男孩身上,意指古希腊家庭生活的重点,也表明妇女在传宗接代、养育子女、保护家庭财富等方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地细颈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50年-前44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出土自埃雷特里亚</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陶瓶描绘了闺房内的场景。左边有一位女性,手里举着一个带状物,右边在凳子前面也有一位女性,手里拿着一个小盒和一个带盖碗。</p> <p class="ql-block">红绘提水罐</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3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可能出土自阿提卡大区马尔科普洛的一座墓葬</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水罐上描绘的是妇女们在家中举行音乐聚会的场景。这是公元前5世纪中晚期阿提卡陶瓶绘画经常出现的艺术主题,通常被赋予婚嫁的含义。在这个提水罐的图案上,金花冠与婚姻有关,表明坐着的那位女性是新娘,她的女伴簇拥在她身旁。也有观点认为,手持腰带的女性形象是新娘的母亲,而她对面裹着头巾的女性才是新娘本人。</p> <p class="ql-block">墓碑</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400年大理石</p><p class="ql-block">1910年在雅典阿吉奥斯-康斯坦丁诺斯教堂附近发现</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碑上描绘一个浅浮雕的两个男性人物之间的握手场景。在这幅古典时期表现告别的典型场景中,已故的儿子与父亲握手告别,父亲保留的涂油瓶实际上意指儿子不再进行的体育活动。对人物情感的理想主义渲染,以及避免直接提及死亡,也是古典时期墓碑浮雕的特点。这座石碑曾被竖立在雅典的一个墓地里。</p> <p class="ql-block">还愿浮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75年-前35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可能来自伯罗尼撒大区基努里亚的卢库地区</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浮雕的最右边站着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三个女儿,再往左是他的两个儿子,离女儿最近的那个儿子左手拿着一个刮汗器或医疗器械。阿斯克勒庇俄斯站在他的儿子们前面。在他身后的背景中用浅浮雕的形式描绘着一个女人,头藏面纱,戴着王冠。她可能是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妻子厄庇俄涅,也有可能是他的女儿许癸厄亚。在左边列有崇拜者和他们的孩子。在崇拜者和众神之间是一头用于祭祀的猪。</p> <p class="ql-block"><b>(2)诸神信仰</b></p><p class="ql-block">希腊人的信仰具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他们心目中的神灵和人类相比,既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不死的特点,又与人类一样,具有喜怒哀乐和各种优缺点。希腊人普遍信奉的神灵体系以“奥林波斯十二神”为主,可能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这一体系再辅以英雄传说和其他神灵,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 宙斯头像 雅典娜头像 来自赫尔墨斯石柱的赫尔墨斯头像 宙斯执雷电像 绘有波塞冬的带盖储物盒 狄俄尼索斯半身像 赫拉克勒斯雕像 斯芬克斯青铜像 阿佛洛狄忒陶像 倚在赫尔墨斯石柱上的厄洛斯雕像 熟睡的厄洛斯雕像 赫尔墨斯像 <p class="ql-block"><b>(3)竞技精神</b></p><p class="ql-block">竞赛,即在体育和文学等领域的竞争,是古希腊人的一个基本理念。这种强调对抗的精神不仅限于古希腊人的运动和精神生活,也出现在古希腊的神话中。</p><p class="ql-block">在奥林匹亚举办的赛会,最初源于对其守护神宙斯的纪念,这种赛事广泛流行于泛希腊区域和其他希腊殖民地。希腊大陆、岛屿和殖民地的各个城邦拥有共同的宗教、语言和传统,组成了一个大的集体。赛会的比赛项目包括跑步、五项全能、跳远、掷铁饼和标枪、摔跤、拳击和搏击,再加上马赛。马赛,即战车比赛和赛马,是赛会上最扣人心弦的项目。</p> 阿提卡式红绘人物双耳杯<div>约公元前460年</div><div>陶</div><div>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br></div> <p class="ql-block">刮汗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世纪晚期-前1世纪早期</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维奥蒂亚州的普拉泰埃</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刮汗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前4世纪<br></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埃雷特里亚</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雕有训练场景的墓碑石</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00-375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比雷埃夫斯的泽亚港</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碑石上雕刻出一个双耳长径高瓶的形状。双耳长径高瓶的器身上有一个浮雕场景。在右边,一个裸体的青年用左腿站立,同时试图在右大腿上将一个球稳住。在青年面前,一个裸体的仆人男孩站在右边,手里拿着一个刮汗器和一个涂油瓶。这个裸体的青年应该是一名运动员。柱子的作用是表明场景发生在体育场中,年轻的仆人带着主人训练需要的适当装备。</p> <p class="ql-block">持标枪者浮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初</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伯罗奔尼撒大区的阿尔戈斯</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浮雕展现了一个持标枪、牵马的站立男子形象,他的身形比例十分协调,带有来自阿尔戈斯的著名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的风格。波利克里托斯从人体中汲取灵感,赋予其理想的美感、完美的比例和精神意义,十分强调雕塑要注重和谐平衡的比例</p> <p class="ql-block">马车比赛石雕基座</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00-前35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来自阿提卡大区</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场景展示了泛雅典娜节庆赛会上最壮观的马车竞赛,战士需要跳下行驶中的战车,与其并排行进,并再次跳上战车。纪念碑的竖立者为来自比雷埃夫斯的赫奥提奥斯之子克拉特斯,他在泛雅典节庆赛会道路旁,为纪念自己在战车比赛中的胜利而竖立了这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铁饼</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奥林匹亚议事厅遗址以西</p><p class="ql-block">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铁饼</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奥林匹亚议事厅遗址以西</p><p class="ql-block">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红绘人物陶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前490年</p><p class="ql-block">橙红色陶</p><p class="ql-block">来自卡利拉奥斯•特利库皮斯旧藏</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部描绘了两个打斗场景,一边是忒修斯和强盗普洛克路斯忒斯之间的搏斗,另一边是赫拉克勒斯和曰人安泰俄斯之间的搏斗。</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式红绘人物碗</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早期</p><p class="ql-block">来自格雷格里奧斯•埃姆佩多克勒斯的瘋品</p><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器物正面描绘的是体餐场中的3位年轻运动员。左边的入准备给自己的身体途油。该汤景发生在训练之后。</p> <h1><b>4. 文化远播</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其顿王国地处边远的希腊东北部地区。国王腓力二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马其顿王国的国力迅速壮大。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召集希腊各个城邦在科林斯集会,确立了停止希腊人内部争斗,一致对抗波斯的原则,成为希腊历史上里程碑的事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经过东征西讨,到公元前323年他病逝之前,亚历山大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空前广阔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的建立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的来临,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潮流,为世界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1)腓力二世</b></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马其顿王国既卷入希腊城邦的混战,又遭受着异族的入侵。国王腓力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59年至前336年)即位时,他面临军队锐减、统治濒临崩溃的局面。作为一名出色的战略家、外交家和政治家,腓力二世在统治马其顿的24年里,对马其顿的军事制度、经济和社会进行了若干改革。由此,他摆脱了敌对势力的压力,将马其顿王国从危机中挽救出来。</p><p class="ql-block">腓力二世通过南征北战,使马其顿成为了当时希腊的领导力量。因为腓力二世率领马其顿军队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取得胜利,公元前337年在科林斯举行的泛希腊城邦大会上,他被选举为所有希腊人的“盟主”,负责一致对外来对抗波斯人。荷马史诗中的阿伽门农只是传说中希腊联军的统帅,而腓力二世成为现实中第一位全希腊的领导人,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腓力二世金骨灰容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原件年代:公元前350-前336年</p><p class="ql-block">銀,金</p><p class="ql-block">发现于腓力二世墓</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为国王腓力二世墓穴中出士的骨灰容器的镀金银材质复制品。骨灰容器为长方体形状,四条器腿末端呈狮爪状。容器正面和侧面都装饰有花纹图案。</p><p class="ql-block">这件骨灰容器的原件是用24K黄金制成,用于盛放腓力二世遗体火化以后的骨灰。骨灰用紫色布料盛放,葬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黄金橡树叶形花冠,其年代断为公元前350年至前336年。</p> <p class="ql-block">葬子腓力二世墓的弓箭(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0-前340年</p><p class="ql-block">(复制品年代:20世纪80年代)</p><p class="ql-block">銀,金</p><p class="ql-block">发现于腓力二世墓</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家认为,这个弓匣出自一位希腊工匠之手,但也可能是在今俄罗斯南部地区制作的,因为在斯基泰统治者的坟蕴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物品。这种弓匣出现在腓力二世的基葬中,可以解释为公元前339年他在多瑙河沿岸攻打斯基泰人所获得的报利品。</p> <p class="ql-block">刻有反僭政法令的石碑(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7/336年</p><p class="ql-block">原件材质: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雅典古代市政广场的阿塔洛斯柱廊北端下的列柱廊建筑(低院)遗址</p><p class="ql-block">古代市政广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刻有公元前337/336年雅典法令的浮雕石碑副本。石碑上刻有阿里斯托提莫斯的儿子优克拉底提出的法律,并得到了公民大会的批准,该法律旨在阻止任何阻挠民主政体和建立僭主政治的尝试。该法令的两份副本被刻在大理石石碑上:一份将放置在战神山议事会成员集会地方入口附近,另一份放置在公民大会会场。反对僭主政治的法律是在公元前338年雅典人及其盟友被腓力二世的军队在希腊中部的喀罗尼亚击败几个月后通过的。当时的雅典人可能担心有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勾结外部势力试图建立僭主政治。该法律的持续时间不长,因为在公元前322年,马其顿军队征服了雅典,该法律的两份副本被移除。</p> <p class="ql-block"><b>(2)贵族风范</b></p><p class="ql-block">“王友骑兵”是马其顿军队中由重装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来源是马其顿贵族以及与国王关系密切的希腊人。经过腓力二世的军事改革,王友骑兵成为马其顿军队中最重要的突击主力。</p><p class="ql-block">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马其顿地区发现了两处马其顿贵族的墓葬,其中一处位于塞萨洛尼基城市西部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另一处在塞萨洛尼基西北的代尔韦尼。通过专业人员的研究发现,这两处墓葬的墓主人都与“王友骑兵”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两处墓葬的文物,来审视马其顿贵族的葬俗、日常生活和艺术情趣。</p> <p class="ql-block">斯塔沃波利斯区祭司战士墓</p><p class="ql-block">1974年,人们在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发掘到了一座祭司战士的坟墓,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墓主人是一名战士,是“王友骑兵”阶层的一名贵族。墓中留下来的精美的金花冠与他在当地的特殊身份以及他的社会地位有关。墓中有罕见的银凳子,这表明死者的权力是由神灵赋予,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他是一名祭司或者医者,且识文断字。他的墓中葬有一个青铜文具盒(也可能是医药盒)和一套祭祀用品。</p> <p class="ql-block">桃金娘形花冠</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0-前325年</p><p class="ql-block">金、珐琅</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奥莱卡斯特鲁街墓葬</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花冠为带有珐琅装饰的桃金娘形金花冠。气味芳香的桃金娘属植物是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圣物,象征着不朽,是这个装饰的灵感来源。在古希腊,黄金、镀金和天然的花冠用于秘仪、祭祀、祭酒、宴会、赛会和戏剧有关的各类仪式。在马其顿地区,黄金花冠作为死者的私人物品被放置在贵族的墓葬中。</p> <p class="ql-block">银盒</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0-前325年</p><p class="ql-block">银</p><p class="ql-block">出士于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奥莱卡斯特鲁街墓葬</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萼形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0-前325年</p><p class="ql-block">银,部分镀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奥莱卡斯特鲁街墓葬</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 枪头和骑马枪头、刀<div>出土于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奥莱卡斯特鲁街墓葬<br></div> 储油瓶、银杯青铜罐<div>出土于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奥莱卡斯特鲁街墓葬<br></div> 文具盒或医药箱、过滤器、长柄杓<div>出土于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奥莱卡斯特鲁街墓葬<br></div> <p class="ql-block">代尔韦尼贵族妇女墓</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在马其顿地区的塞萨洛尼基西北9.5公里处的代尔韦尼,考古学家发现了6座石棺墓葬。其中,编号Z的墓里葬有一个叫克莱塔的贵族妇女和一个男子的火化遗骸,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初。从陪葬品的丰富程度和其中几件物品的稀有程度可以推断,克莱塔是当地一位举足轻重的贵族。她估计是一位女祭司,很可能具备医疗技能。陪葬品中有一条赫拉克勒斯头像形珠子串成的项链,说明她和这名男子与马其顿“王友骑兵”有密切联系。</p> 耳饰 3对弓形搭扣 赫拉克勒斯形配饰 <p class="ql-block"><b>(3)亚历山大</b></p><p class="ql-block">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率领希腊军队打败了波斯帝国,改变了希腊波斯之间长期对抗的政治格局。最终,他以帝国统治者的身份,采取了诸多政治举措,革除了东西方的旧有藩篙,亚非欧很多地区进入了希腊化时代的新篇章。希腊化时代在文化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在希腊化时代,“通用希腊语”从欧洲远播至埃及和印度地区,成为不少人的通用语言。希腊文化在亚非欧三大洲很多地区流行,成为文明对话的契机,也成为许多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来源。希腊化时代塑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面貌,在这个时代里,艺术获得交流,科学得到传播,人们新的世界观随之出现。</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头像</p><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保罗和亚历珊德拉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男性头像被认为是亚历山大的头像。其面部清瘦,面容平和,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年轻和英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雕像波浪状的头发,专家认为这种发型通常用于描绘神灵或英雄,是贵族常见的发型。在头像后面佩戴了一个祭司专用的发带,代表了与神沟通的能力,表明这尊雕像已经被“神化”。这尊雕像表现的是理想化的亚历山大雕像,根据其发式和雕刻技术,表明其可能创作于公元2世纪左右。</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潘神雕像</p><p class="ql-block">希腊化时代早期</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来目培拉,发现于“狄奥尼索斯之屋”以西培拉</p><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被认为是反映亚历山大与森林之神潘神相结合的产物。雕像右臂举起,右腿前伸,由此推测原来完整雕像应该手持某种物品。雕像的姿势和向上卷起的头发带有古希腊雕塑家留西波斯塑造的亚历山大雕像的特征,头上有个装饰,可以看到中间有两个小角,还有山羊的耳朵,专家认为这说明该雕像是亚历山大被描绘为潘神的形象。对于潘神的崇拜在古代的培拉较为普遍。</p> <p class="ql-block">纪念章</p><p class="ql-block">约公元225-250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来自埃及阿布基尔,通过拍卖购得</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纪念章上正面描绘的奥林匹娅斯是目前已知的亚历山大大帝母亲奥林匹娅斯唯一的肖像。纪念章上的奥林匹娅斯头发拢在后颈,头戴带状头饰和面纱,左手撩起头饰和面纱。专家认为,这一姿势可能与天后赫拉有关,也意味着肖像表现的是参加婚礼当天的奥林匹娅斯。背面描绘的是一位年轻女性侧坐在一只海怪身上。专家推测,这个场景可能描绘的是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丝送给阿喀琉斯铠甲的故事。此纪念章是于公元225年至250年在韦里亚举办的纪念亚历山大大帝的运动会上发行的。在公元2世纪和3世纪,人们对于亚历山大的崇拜非常流行。与此纪念章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带有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肖像的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授予阿克勒庇奥多洛斯荣誉的法令石碑</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3/322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1838年发现于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和山门之间</p><p class="ql-block">卫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为雅典人授予公民阿斯克勒庇奥多罗斯荣誉的纪念碑。在碑身上雕刻有人格化的五百人议事会和雅典全体公民形象,正在为阿斯克勒皮奥多罗斯授予荣誉。雅典娜女神作为城邦的守护神出现在最左侧,手里拿着一个花冠。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消息传到雅典,雅典派出阿斯克勒庇奥多罗斯作为使节与福西亚人谈判,组成希腊联军反抗马其顿。谈判取得了成功,因此雅典人授予阿斯克勒庇奥多罗斯以荣誉。后来在拉米亚战役中,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被马其顿击败,被迫求和。</p> <p class="ql-block">多立斯柱式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是古希腊三大柱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多立斯柱式的特点是柱身较为粗大、凝重、雄壮,具有凹槽或表面光滑,通常没有底座。</p><p class="ql-block">代表性神庙:雅典帕台农神庙、位于意大利帕埃斯图姆的赫拉神庙</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亚柱式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与多立斯柱式不同,伊奥尼亚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置子柱帽之上。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后来变为在两旁向外突出。</p><p class="ql-block">代表性神庙:位于雅典的雅典娜胜利神庙</p> <p class="ql-block">科林斯柱式的名称源于古希腊城邦科林斯,是古典建筑的一种柱式,最早可追溯到古典时代晚期,并在罗马时期较为流行。它的柱头是用莨苕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并拥有多种变化。</p><p class="ql-block">代表性神庙:位于雅典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p> <h1><b>结语</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两大古代文明,一个在亚洲大陆的东部,一个在欧洲大陆的东部,几乎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交相辉映。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p> 希腊世界文化遗产列表(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