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纪念故乡的另外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读散文集《渐行渐远的老家》有感 </p><p class="ql-block"> 未认识王兴根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他的大名。那时王兴根还在横山第四中学教书育人,一部《红烛泪》让王兴根在小县城有了很大的名气,也让我们知道了四中还深藏着一个资深的文学创作者。我调任《横山文苑》编辑以后,陆续发表过他的不少佳作,但一种无缘相见。直到市作家协会组织召开片区文学创作会议,才真正见到了王兴根的真容,那时他已经离开四中,进入榆林市林校工作。</p><p class="ql-block"> 2024年他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老家》一出版发行,他来横山,几个文朋诗友张罗了饭局,很自然地就第一时间里拿到了他的新著。王兴根是个很勤奋的人,他笔耕不辍,如同黄土地上的老黄牛般的在田字格里耕耘。小说《热土》入选了陕西省文联“西风烈”资助项目,《横山赋》在“陕西百县赋”征文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文学的造诣和勤勉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身。他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老家》读来有一种感受就是:深情地回忆,浓浓地书写。</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以故乡韩岔镇高粱墕村为原点,写乡情,写故乡逝去的风情,写童年的记忆,写父辈们苦与乐的土地,故乡更多地是乡恋,是乡愁,是浓浓的割舍不断的牵挂。他看似写一个人的乡村,其实是一个时代里乡村的真实缩影,是浓缩的陕北乡村,王兴根的散文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家系列。一枝一叶总关情,笔力所及勾起的都是满满的回忆,有些情景宛如一幅画面让人不禁陶醉期间。一个有情怀有生活质感的人是充实的,是幸福的,王兴根用62篇30多万字的大篇幅来书写故乡、故土真的让人很敬仰。《渐行渐远的老家》集是厚重的,也是真切的。如果能用一支画笔将王兴根笔下的故乡景致描绘出来,我想它一定就是陕北风情的“清明上河图”,场面不乏丰富、热闹。</p><p class="ql-block"> 王兴根对细节和语言的把控严丝合缝、入情入理。举一个例子,如文中刻画爱书成癖的二爷——王步升,“每次在院子里发现我们撕扯下的书页,都会捡起来,然后叫骂半天,再细细地把纸上的字看一遍,好像看完就不糟蹋了似的。”寥寥几笔,便写活了二爷王步升噬书成癖的性格,人物细节刻画入木三分,语言读来亲切、自然。</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故乡或童年是我们创作的母体,之所以说王兴根是幸福的,是他用笔回报了故乡的深情厚谊,回报了血浓于水的故乡亲情,而我们的故乡正在渐行渐远,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时光里,我们只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纪念。王兴根完成了这种纪念,你能说他不幸福的吗?</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6日于王兴根散文创作研讨会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