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祭灶节

上畅棕熙心想事成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善良勤劳的中国人民用独有的智慧和浪漫给人类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今天,跟随六一班同学的脚步,听听他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祭灶节”!</p><p class="ql-block"> 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深远、流传广泛的传统习俗之一,属于门、井、户、灶、中雷五神“五祀”之一,东汉刘熙《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夏代,先秦时期是在初夏日或腊日祭祀。《晋书》卷十九《礼志上》中记载,祀灶这一活动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仪轨最早确定于汉朝,灶神信仰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丰衣足食,家庭安宁的梦想和追求。到了宋朝时期“祭灶节”定型,明清时期盛行。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糖瓜)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中国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p><p class="ql-block">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p><p class="ql-block"> 旧时,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对于希望自己来年庄稼丰收,衣食有余,财源滚滚的百姓人家来说,由敬畏而“谢灶”,以达到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目的,是民间最基本的民俗心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新时代的少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符合社会风尚的新方式来传承发展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祭灶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灶神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1.张单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2.炎帝或祝融的化身:另一种说法是灶王爷是炎帝或祝融的化身。《淮南子》只中记载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神,而《国语》只中提到祝融是火正,管理火的使用。</p><p class="ql-block"> 3.黄帝的化身: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帝发明了灶台死后被尊为灶神。</p><p class="ql-block"> 4.玉帝的小女儿: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因同情民间疾苦,嫁给了一个烧火的穷小伙子,玉帝封他为灶王爷以示惩罚。</p><p class="ql-block"> 5.姜子牙·封神:另一种说法是姜子牙封神时,将战待领取死沙场的将士封为灶神,让他们享受祭祀香火。</p><p class="ql-block"> 6.蟑螂的化身:还有一种奇特的说法认为灶神是蟑螂,因为蟑螂生命力顽强,出没于灶台周围,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神圣物种。</p> <p class="ql-block">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1.送灶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p><p class="ql-block"> 2.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人们沐浴洗澡理发,同时置办各种过年食品等,俗称扫家,扫尘。</p><p class="ql-block"> 3.吃饺子 中国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p><p class="ql-block"> 4.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p><p class="ql-block"> 5.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中国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6.糊花窗,贴年画,剪窗花等。</p><p class="ql-block"> 7.填仓 全家老幼一起吃灶糖。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称“填仓”。等等</p> <p class="ql-block"> 《祭灶词》 宋·范成大</p><p class="ql-block">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p><p class="ql-block">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p><p class="ql-block">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传说中,腊月二十四日左右,灶王爷将要朝见天帝报告人间的事务。灶王爷乘着云车和风马在人间停留片刻,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供品来祭祀灶王爷,包括煮烂的猪头肉、新鲜的鱼和甜美的豆沙团子。男子负责斟酒祭献,女子则回避,通过洒酒和烧纸钱来取悦灶王爷。家中丫鬟们的争吵和猫狗的打斗都不要让灶王爷知道。等灶王爷酒足饭饱后送他登上天门,家长里短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祈求他带来好运和财富。这首诗也反映了宋朝时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庚子送灶即事》 鲁迅</p><p class="ql-block">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p><p class="ql-block">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