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那天 那张老报纸

启轩天地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二月七日是二七工人运动四十周年,《北京日报》头版,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京沪各地隆重纪念二七工运四十周年的报道,以及多篇纪念文章。四版以《喜看今朝》为题,用图文的形式,整版刊发了当年长辛店铁路工厂的生产情况,记录了多位参加过二七工人运动的二七老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六十二年后的今天,当我触摸到这张发黄的,带着历史温度的老报纸的那一刻,真切地感受到了长辛店铁路工厂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二七老前辈的敬佩之情涌上心头,那些二七老工人虽已先后故去,但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书写了中国近代工业历史的壮丽篇章。耳畔已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和汽笛声声,但二七的情怀却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二七人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写下此篇,复录下这张老报纸的图文,缅怀二七先辈,纪念二七工人运动一百零二周年。</p> <p class="ql-block">“颈可拆,肢可裂,奋斗的精神不消灭!”</p><p class="ql-block">在“二七”大罢工的斗争中,长辛店工厂工人在强暴的敌人面前表现了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四十年过去了。现在,这个长辛店工厂有些什么变化?当年用胸膛顶住反动軍阀的刺刀的“二七”老工人,他们的现状如何?年轻一代的工人是不是继承了老一辈工人的革命传统?是的,这个工厂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当年老工人的“向往”。在“二七”斗争中英勇战斗过的老工人,革命热情越来越旺盛。年轻的一代工人,在老一代工人的教导下,决心做一个优秀的接班人。耳闻不如眼见。请看看我们从长辛店机車車辆工厂拍来的几张照片吧!</p> 瞧,给火车头治病的场面是多人壮观。这个厂从一九〇一年建厂,现在已经有六十二个年头了。 <p class="ql-block">“二七”老工人刘在祥(右二)在长辛店工厂已经辛勤劳动四十多年了。他的徒弟范仲华(右三)现在是七級工。范仲华的徒弟段宗学(左一)是六级工。段宗学的徒弟郭玉琴,也能独立操作了。他們在一个車间劳动。刘在祥、段宗学和郭玉琴分班操纵同一台机床。范仲华担任車间的质量检查员。</p> “二七”老工人孙树旺跑到工人俱乐部图书馆来当义务管理員了。一九五六年退休以后,他不愿閑在家里,就主动找了这一份“差事”。 "二七"老工人殷庆祥还在厂里工作,人称“机床大夫”,他有一个特点,每天进厂先围机床轉一圈,听听有什么毛病;有毛病一听便知。 “二七”老工人吴清玉,号称“老财神”。他在工厂里见到一钉一铁都拣起来,他说:“拣几个大钉子就等于拣了个大烧饼。 这是工厂的部件车间。解放前,车间只能生产一部分零件。解放后,车间机床增加了近一倍,其中绝大部分是国产的。由于车间的设备加强了,机车所需要的主要部件全能生产了。 又一台修好的机车出厂了。这是这个厂解放后修好的第2557台机车。 一九五六年建成了能容納一千六百多人的俱乐部。这里有剧场、游艺室和图书馆。职工平均每星期能看上两场电影,有时候还能看上从北京来的剧团的演出。这里也是职工业余剧团活动的场所。 :长辛店机車車辆工厂“二七”纪念室,成了教育青年工人的一处课堂。参加过“二七”斗争的老工人杭宝华(穿大衣者)在向人们讲解“二七”斗争中工人冒着風雪臥在鉄軌上,挡住南来北去的火車,使南北三千里的京汉路陷于瘫痪。 “眞是好样儿的!”南云老师傅向記者介紹葛福有——在“二七”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葛树贵的儿子。葛树貴是“二七”罢工斗争时的工人纠察队副大队长,被吴佩孚的军队杀害。当时,葛福有只有三岁。阶级的仇恨,葛福有是不会忘记的。一九四九年,他参军打击蒋匪軍,并且加入了共产党。一九五四年,他复员到工厂工作,现在是工厂一名优秀的汽焊工。 四十年前一直被人們称作穷棒子的老木工高廷杰,如今已是子孙满堂,组成了拥有二十三口人的大家庭。他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人随他同在工厂工作,在十四个孙子孙女中,已經有八个上了小学。他正在检查孩子們的寒假作业哩! <p class="ql-block">二七老工人,一个英雄的群体,一座不朽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