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探索古蜀文明密码</p><p class="ql-block"> 旅游的风吹到了三星堆。穿越时空,初探古蜀文明。</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古蜀大地,这是否能揭开古蜀文明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新博物馆造型恢宏,我没有拍摄,选取拍摄老博物馆,老博物馆的造型奇特,像一个回转型的帽子,吸引人的眼球是屋顶上的搭起巨大尖尖三角架,每面都有三星堆独有的面具,古蜀文明对眼睛的崇拜在这延续。一眼千年,心生疑惑这是接收外太空的天线?还是连接宇宙时空的密道?阳光下,松柏在馆前绿茵草地投射阴影,与白色的博物馆相互映衬,似梦如幻。远古的呼唤,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古蜀文明,从蜀字变迁开启。讲述一段尘封已久的文明密码。</p> <p class="ql-block"> 现场的官方导游讲“蜀”字就是大眼睛的蚕。博物馆的这个“蜀”,虫的部分的确看着像一只立着的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皇建立的古蜀国。又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故三星堆游览应从这位擅长养蚕的王说起。</p><p class="ql-block"> 关于蜀字,网上有多种言论。有说是大眼睛的虫子。而大眼睛又有多种说法一种是拟态的大眼睛,如各类昆虫,典型代表是蝴蝶的翅膀;另一种是眼镜蛇或者蚕;还有一种说法是巴蛇吞虫,蜀字里的“虫”泛指多个动物图腾,不同的动物图腾代表不同的王;另一个说法“蜀”字是早期龙图腾演变而来。有的龙旁边多一两条小龙。龙的图腾有多种,所以蜀字写法也有很多种。结合三星堆里有蛇的形象青铜器,我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即“蜀”是大龙带小龙,蛇🐍就是龙🐉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各类的陶器配上大花鸟的黑色背景,远古实用器物穿梭于现代时空,碰撞出的美的火花。各式各样的生活陶罐,还有鸟,有猪等动物形象陶器,站在这里寻找远古的生活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只圆滚滚,背部有残缺的陶罐猪,呆萌的形象却有趣的灵动,因与愤怒的小鸟游戏中的小猪形象撞脸,成为博物馆网红小猪。跨越时空,不得不佩服古蜀人的审美在线,塑造出活灵活现的小猪,这件器物也佐证古人对猪的驯化。</p> <p class="ql-block"> 在三星堆有三个很大未经雕琢玉的原石,被游客抚摸的光滑锃亮,用绳切割的痕迹,见证古蜀人的恒心,仿佛磨石成玉历历在目。导游说古人对漂亮的石头统称为玉。玉是通灵的,故三星堆博物馆能见到由玉做的器物。玉璋,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玉璋是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三星堆遗留的器物,经考古论证玉璋主要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玉璋也代表着政治阶级等级,这也说明祭祀在古代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就是再讲一场气势恢宏,严肃庄重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玉璋被用作礼器,具体用途包括:</p><p class="ql-block">礼南方之神朱雀:赤璋用于祭祀南方之神朱雀。</p><p class="ql-block">天子巡守时祭山:大璋、中璋、边璋用于天子巡守时祭山,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礼毕后,如果是祭山则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祭川则将玉璋投到河里。</p><p class="ql-block">符节器用:牙璋用于作为符节器用,用于调兵遣将、治兵守等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此外,玉璋在古代社会还被视为宗教信仰、道德礼仪、政治权力、社会阶级和经济价值的象征。玉璋的形状为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区及周边地区。</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各式各样,整齐排列在一起时,很有威严感。细看每一个面具都各具特色。平顶,有方脸,或瘦长脸,有高鼻梁,有蒜头鼻,个别面具的额头有回字纹,绕到面具背后有笄发,或三股编发,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纵目青铜面具,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有猜测是蜀侯蚕丛的。千里眼,顺风耳的造型在众多面具中别具一格,这也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面具之王。而那双凸出的眼睛,有猜测是古代的望远镜。这也可以看出古蜀人对眼睛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遗址2021年出土的文物。这件青铜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其宽颐广额,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这个面具造型夸张,凸出的菱形眼太吸睛,神秘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笄发”的青铜面具,我原以为是字面意思,我猜想当年面具背后是不是一张张神采飞扬的青少年,但我查了资料后与我的猜测大相径庭 。</p><p class="ql-block"> 备注:</p><p class="ql-block"> 在可以辨认的64件青铜人像中,发型只有两种:一种长长的辫子拖在脑门后面,称为“辫发”;另一种头发卷起来用笄(古时的发簪)系在脑后,叫作“笄发”。在古代,不同部族的发型一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出现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辫发”和“笄发”是两个风俗装扮差异很大的部族。青铜人像的两种发型透露出古蜀国内部的政权模式:“笄发”们代表的是神权阶层,控制着三星堆人的精神,充当着三星堆人与神灵之间沟通的媒介;“辫发”们则奴役着三星堆人的身体,把王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如此说来,三星堆古国的政权一分为二,一族占有神权,另一族则把王权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 带金面具的铜人头像,令人感慨古蜀人的塑像技术,金箔贴面,过目不忘。面具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p> <p class="ql-block">残缺的金面罩,不禁猜想是当年是哪一位古蜀权贵佩戴,面具背后是否有指点江山的魄力,亦或是有与神交流的超能力?</p> <p class="ql-block"> 青铜神兽,昂首挺胸、四肢蹲伏于地的走兽形象,神兽头顶有一角,“臣”字眼,扁长圆形阔口,短颈,躯干修长,挺胸,塌腰,四肢外张,蹄足,尾部上翘后弯,体表有云雷纹条带装饰,整体形态健壮有力。</p> <p class="ql-block"> 青铜神坛可以大致分成3层青铜神坛底座、青铜神兽和青铜顶坛人像。</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为青铜神坛底座,共有13个小青铜人像,他们的打扮和动作并不相同,如同“群演”,各有分工。</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为青铜神兽,神兽的脖子上有麻绳一样的青铜装饰。</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为青铜顶坛人像。</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同学发现了,三星堆的青铜展出的一些文物残件,它们原本就是一件!由于残缺无法拼接,但经过现代技术复原,精美绝伦的复制品展现在眼前是不是很震撼?古蜀人的想象力来源自哪里?</p><p class="ql-block"> 备注:</p><p class="ql-block"> 青铜鸟足神像为人身鸟足,作倒立状,按罍顶尊。尊盖上有一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p> <p class="ql-block"> 青铜大立人像, 人像高1.8米、通高2.62米。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戴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p><p class="ql-block"> 现场导游提出疑问,大立人手上到底手持何物?需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柱状,二是弧形。是不是对大立人有种猜谜的意思。是的!那第一想法会是什么,我想到的是象牙……在博物馆数字投影环节,对大立人手上物品给出了五个答案:一是象牙;二是金仗;三是玉璋;四是玉琮;五是什么都没拿。</p><p class="ql-block"> 感兴趣的朋友留言告诉我,你猜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没去过的朋友,可能会想问象牙为何是第一位。在这里解释一下,三星堆已出土的象牙大约有200根左右,象牙在考古发掘中通常被放置在最上层,显示出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对这些象牙的重视和使用。象牙在古蜀文明中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象征着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福。</p><p class="ql-block"> 关于象牙来源,众说纷纭,一方认为是“贸易说”,认为是古蜀人同印度互通贸易来的,一方认为是“本地说”,是3000多前巴蜀之地生存有很多大象。这点官方导游解释3000多年前四川是很暖和的,有很多大象。</p> <p class="ql-block"> 青铜龟背网格器,也是镇馆之宝;据导游介绍,疫情期间三星堆考古现场挖掘,很多网友说这是“烧烤架”;这件器物被发现时,上边有一堆软泥,后经考古检测软泥是丝织物。在古代凡是用丝绸包裹的器物,是非常重要的器物;大家开动脑筋猜猜到底用来做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导游解说由于最左侧的两只龙头焊住了,如打开龟背不能复原,如果哪天打开了发现里面有文字,那这发现肯定石破天惊,果然有文字的器物是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竹书纪年》中提到,尧舜禅让时有一件类似于龟背的甲胄,上面雕刻着白玉和赤玉,并用黄金和青绳制作。而龟背形网格器恰好符合这些描述,它的形状与龟背相似,内部有玉石和黄金残留物,在器物上还有青铜龙头把手和青铜飘带。</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人还用青铜铸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鸟形器是最常见的,青铜神树枝头上有鸟,青铜尊上有鸟,许多鸟出土时便是形单影只的,谁也不知道它们原先栖息在哪里。最具震撼力的是青铜大鸟头,通高40.3厘米,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勾喙,可能寓意着继蚕丛之后的蜀王鱼凫,鱼凫的“凫”字,指的就是捕鱼的水鸟。</p> <p class="ql-block"> 这只神兽的造型是否看着眼熟,像不像前面那只青铜神兽?</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人还用青铜铸造出虎、雄鸡、鹤等动物的造型,它们和三星堆人一起,奏响了生命的欢歌。</p> <p class="ql-block"> 商铜虎为商代的青铜器,一面扁平,满身饰虎斑纹,嵌绿松石小方块碎片;另一面凸起高浮雕。巨头长尾,张口露齿,若咆哮状。昂首怒目,双耳竖立,呈行进的动势。</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第一眼想到的是虎符。调兵遣将的虎符,气势很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代的青铜摇钱树,看到第一眼就是造型精美绝伦。细看树上挂着一个个铜钱,这一刻摇钱树具象化了。摇钱树的“钱”纹多饰光芒,象征太阳,树座则综合了“昆仑”、“灵山”、“玉山”等神山之义。这种象征意义,与三星堆神树所体现的天地不绝、人神相通的旨意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高396厘米的青铜神树,可能是神话传说的神树扶桑。 一棵棵神树,一个个铜人,一只只飞翔的鸟儿,一双双神秘莫测的眼睛。细心看青铜神树有套管,三通连接,这青铜冶炼技术在当时是不是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三星堆900余件青铜器成功地搭建起了古蜀青铜文明的高度,绘声绘色地把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帝国重回我们身边。也许,当风拂过古国的时候,整个王国的人们都可以聆听到那些由金属的摇曳和碰撞演奏出的音乐,那一声声清脆的声响证明了一个伟大的青铜时代在成都平原达到顶峰,它自成体系的题材,吟唱着古老却特立独行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广汉市另一景点也非常值得打卡,雒城遗址。雒城遗址进去包含雒城城墙遗迹,房湖公园,书院。该照片为书院。</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 雒城遗址东至外东顺城路、南至房湖公园南侧、西起桂花街南段、北至鸭子河南岸。雒城遗址共清理出砖包城墙长达70多米。城东南角的一段,断断续续清理出55.6米,城墙残高30~80厘米,墙体为泥土分层夯筑,夯层厚6~8厘米,墙残宽2.5米。在夯土墙外侧,用砖包砌一层。砖上多有“雒城”“雒官城墼”两种字样。从夯土中出土的器物、钱币,以及城砖的字体,可以确定此城的时代为东汉时期。城西门的一段,清理出长18.3米的城墙,结构与城东南角的一段相同,但更为完整。夯土城墙宽约8.7米,字砖包在城墙内侧,最高处尚存十一层砖,砌法整齐有秩。雒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雒城的历史沿革和城垣建设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房湖旁有文庙棂星门,有石刻镂空、浮雕200多幅,八骏图尤为逼翰。园内还有圣谕碑,为明末张献忠攻入成都所镌。</p> <p class="ql-block"> 房湖公园,位于广汉市雒城街道西南隅,被誉为“川西明珠”,为唐代名相房琯贬任汉州刺史时所建。占地面积528000m2,在川西各县中均属罕见。园内古色古香,既有苏州式园林小巧玲珑的特色,又有巴蜀园林中古风的神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房湖公园一角很是别致,花、假山、亭子,在灯光的辉映下,幽静而雅致,是我寻找古代园林的典雅之美,我按下快门定格美的瞬间。临近春节,公园装扮的很有年味。在雒城城墙遗址前栽种的腊梅花,暗香盈盈,沁人心脾,走进房湖公园,所有的烦恼忧愁都没有了。清新的空气令人心身宁静。不禁感慨雒城—房湖公园—书院走一走,远超我的想像,有文化底蕴的园子总令人心生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 龙居寺,是四川省广汉市最大的一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壁画绝、玉佛多、佛塔多的寺庙。龙居寺始建于唐代中叶,为佛教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所建,明代重修,一直沿用此名,1987年开放,现寺院占地面积为40余亩,除中殿为明代建筑外,其余建筑为开放后新建。</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寺庙里看到金刚托柱。细细的一根手指托起大柱子。此像为唐代马祖道一禅师随身胡人侍从。此胡人随从,力大无比,言语不多,身材浑圆,形象威武,建藏经楼时,有一木柱子,竖立时不慎跌倒,断去一截,危急时刻,胡人挺身而出,以手托举,功德圆满,故有此金刚怒目像。</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三层木制结构,很有古代佛家建筑特色,但眼前的藏经楼为八十年代复建。一位中年女居士说藏经楼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损,目前在募捐,看着精美的大殿,那整根木头的大梁吸引了我的关注,细看之下还刻有建造人的名字。殿顶的确有破损,参观完毕,我与同学一并都捐了款,希望藏经楼能早日修复。</p> <p class="ql-block"> 这个造型夸张的狮子,在阳光下有着独特的风格,是类似乾陵武则天墓前的大狮子雕刻风格吗?如果是,那是否为唐朝?希望看文的朋友有知道的可以答疑解惑。</p> <p class="ql-block"> 偏殿的山墙,像个大扇子,拍照记录一下。</p> <p class="ql-block"> 宁静的寺庙,阳光透过大树洒下斑驳的光影,山墙,青瓦,龙柱,郁郁葱葱的古树,一位佛家弟子走向藏经楼,一切都那样安宁。</p> <p class="ql-block"> 一整根木头,雕刻出鱼化龙的故事,龙身底有捐献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感谢警花同学的友情出镜。在拍摄这一组照片时,脑海中浮现出“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走向何方”。</p><p class="ql-block"> 三千年多前辉煌的三星堆,跌落神坛,被人打碎焚烧埋藏。时光荏苒,万物轮转。三星堆重回世人的目光,能否解开三千多年前的谜团,那些器物在重绽光华之时,又能否诉说古蜀文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广汉的三天之旅结束了,借用普希金的话祝:愿你的未来纯净明朗,像你此刻可爱的目光。在世间美好的命运中,愿你的命运美好欢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