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几年前参观上海博物馆写过一篇美篇。再游上博,重点看了书法绘画馆。而装饰一新的其他展馆文物增加不少,都是重量级别的宝贝。——这篇把以前没看过的文物照片进行梳理。</p> <p class="ql-block">一、中国古代青铜器馆。众多国宝云集于此,可以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甲壶 商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长颈,腹如球体,肩部设有两个横置的钮。壶盖和肩部饰龙纹,腹部饰兽面纹。圈足内侧铸铭 “甲”,这是最早的青铜器铭文之一。</p> <p class="ql-block">牛首兽面纹尊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其造型独特,将牛首与兽面巧妙结合,展现出商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亚方罍 商晚期。此罍具雄奇厚重,精美瑰丽,是典型的“三组满花器”,代表了鼎盛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颈部铸铭文两行四字,“孤竹亚”。孤竹是氏称,亚是作器者的国名。</p> <p class="ql-block">豕卣 商晚期。动物器型的卣非常少见,此件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是1964年从上海炼艺铜厂抢救回来的。当然能够这么精美,也是经过上博修复师的铜魂再塑。</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罍 商晚期。此罍圆润端庄,缛丽精致,大气而不失秀美。阴线刻抽象变形的兽纹与写实的牛首相对应,虚实结合,装饰风格在商代晚期的青铜罍中极具特色,是相当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小臣XI卣 商晚期。整器端庄厚重,上下龙纹、鸟纹、兽面纹分布,高浮雕的装饰方法,简朴粗放不失神秘庄重。方卣的盖内和器底各铸铭文十五字,记王赏赐了小臣,小臣铸此方卣祭祀他的先祖乙。</p> <p class="ql-block">龙纹扁足鼎 商晚期。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造型设计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父乙盂 商晚期。盂是大型盛食器,也可用来放水、冰等,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父乙觥 西周早期。商代非常流行的三大动物形纹饰都在上面:兽面纹、龙纹、鸟纹,造型和艺术装饰在同时期的商代文化当中也不多见。——现在人看青铜觥像一只萌萌的神兽。 </p> <p class="ql-block">德鼎 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国宝级青铜器,厚重端庄。夔龙纹,兽面纹,交织盘绕,繁复却不杂乱。该鼎铭文24字,记载了周成王赏赐大臣“德”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1959年上博的工作人员在上海冶炼厂从一堆即将被大炼钢的废铜烂铁钟抢救出来的,鄂也写作“噩“,正是商末以鳄鱼为图腾的神秘鄂国。除了历史价值,方座内竟然还挂着一只青铜铃铛,虽历经千年,现在依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p> <p class="ql-block">龙首钺、象首兽纹钺,西周早期。 右边龙头钺,龙头有角,龙身为蛇躯,造型凝练而有力度感,与器物结合浑然一体。——左边象首兽纹钺的设计独特,其安装钺柄的管形銎部分形似象鼻兽,仿佛象鼻兽正捧着钺身。</p> <p class="ql-block">伯盂 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10世纪末)盂:大型盛食器,兼作盛水或盛冰器,始见于商晚期,流行于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仲义父缶霝(ling),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771年)。缶霝是一种盛酒器,出现于西周晚期,沿用至春秋。与此件同时出土的器物还有著名的大小克鼎等。</p> <p class="ql-block">㠱(Qi)仲饮壶,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仲壶器盖同铭四行十四字,记载了㠱仲为倗生作饮壶,并祈求三寿和美德。由于铭文中器物自名的“饮壶”,可知这类器物并不是盛酒的壶,而是作为饮器。</p> <p class="ql-block">龙纹壶、芮伯壶,西周晚期。——龙纹壶是一把圆壶,纹饰疏宽流畅,造型典雅庄重。——芮伯壶器形更美,除了浅雕的刻纹,还有高浮雕的蝉。器盖内铭文意为芮国国君启为其父所作的祭器。芮伯壶于清咸丰年间出土,历经国内外多人收藏,经历坎坷。</p> <p class="ql-block">师虎簋 西周懿王(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敞口、鼓腹,简洁的线条,使得这件三千年前的簋,极具现代感。铭文记载了在周懿王元年,对“虎”的一次任命。</p><p class="ql-block">最有价值之处,铭文上“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这一结论被“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阶段性成果采用,成为建立西周王年体系的七个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师寰簋 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盛食器,器形甚大,造型庄严而浑厚。簋内铭文记述宣王命令师寰率师讨伐淮夷的事件,是研究周王朝与分封诸侯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齐侯匜 西周晚期。注水器,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西周青铜匜,体现了主人极高的地位。腹底铸有铭文,表明这是齐侯为夫人虢君的长女所做,是诸侯联姻时的嫁妆。</p> <p class="ql-block">鸟兽龙纹壶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春秋晚期的杰作,人首鸟体的怪兽与龙缠绕,展现了晋国青铜铸造的巅峰技艺。此件1923年山西浑源出土。浑源出土的铜器群早已被帝国主义劫往国外,此为仅存。</p> <p class="ql-block">商鞅方升 战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p> <p class="ql-block">左壁刻有铭文三十二字,记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铸造了容量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的标准升。底部铭文为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此器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信成侯鎏金方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方壶并不算少见,但这件信成侯鎏金方壶却是一件无价之宝。首先,它的主人信成侯指的是秦末汉初将领郦商,很早就带领几千人归附刘邦,立下赫赫战功。二是年代非常确切。它的名款“信成侯”三个字赫然刻在器腹之上。</p> <p class="ql-block">中宫雁足灯 西汉。上端为灯盘,中柱为独立的雁足,足爪下有圆形座。从灯盘所刻铭文可知,此灯自铭为“雁足灯”,制造于建昭三年,为皇后的中宫所有,后赐予阳平侯家。</p> <p class="ql-block">五牛镇 西汉。云南出土。五牛枕是滇文化特有的器型,体现了滇人对牛的珍视。在现代云南的一些民族中,还保留着将祭祀用过的牛头摆在显眼处,祈求神灵保护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铜鼓。铜鼓是西南和东南亚(特别是越南)重要的青铜礼器和乐器,直到近代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左边最大的鼓是南北朝时期蛙饰鼓。</p> <p class="ql-block">二、陶瓷馆。上博东馆陶瓷馆的亮点也在一个“全”字,各个时代、各个地域陶瓷器均有代表。参观陶瓷馆,总有满满的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此杯器壁磨光,薄如蛋壳,经高温烧制而成,制作难度非常高,是龙山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彩陶几何网格纹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700—4400年)。器形大气浑朴,胎体轻而粗松,属于比较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陶器。</p> <p class="ql-block">黑陶鸟形盖盉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400—4300年)。良渚陶器以灰胎泥质黑衣陶最为典型,表面光亮细腻,造型规整别致,少数器物刻有精细流畅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望楼,东汉(公元25—220年)。共三层,各层楼身可以拆开。望楼是用于瞭望守卫、登高望远的楼阁。这件绿釉陶望楼属于陪葬用的明器,造型模仿现实建筑,对于研究汉代建筑技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p> <p class="ql-block">青釉莲花尊,湘阴窑 南朝(公元420—589年)。湘阴窑发现于湖南湘阴,又称岳州窑,以青瓷为主,是中国早期瓷器的重要窑口之一。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型,其莲花造型,体现了佛教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绿釉贴塑人面纹陶壶 北朝(公元439—581)。通体施暗绿色釉,在腹部装饰的繁复模印贴花中,以四个人面纹形象最为独特,面孔高鼻深目,带有异域风情。此类釉陶壶存世数量极少,是反映北朝丝路交流与民族融合的重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北魏(公元386—534)。北魏迁都洛阳后,伴随着民族融合与东西方交流,釉陶突破了以往单调造型,彩绘陶也已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青釉鹦鹉杯 岳州窑 隋(公元581—618)。这是仿照鹦鹉螺造型制作的饮酒器,这种别具一格的酒具格外受诗人青睐,李白、杜甫都曾在诗中称颂。</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龙盖罂 越窑 唐(公元618—907)。唐代瓷器一大分布特点为“南青北白”。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各有千秋。此器颈部堆塑龙形图案,上面的盖子像一朵蘑菇,造型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白釉“翰林”铭罐 邢窑 唐。带有“翰林”款识的邢窑白釉罐,被视为名副其实的唐代官窑。全身覆盖着洁白的釉色,釉质细腻莹润,造型规整饱满。罐子的底部刻有“翰林”两字。</p> <p class="ql-block">青釉海棠式碗 越窑 唐。海棠式碗是唐代新兴的造型风格,非常流行。海棠式碗在当时有一定的烧造量,但无论出土品还是传世完整实物,类似这样大而规整的都十分少见。</p> <p class="ql-block">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 北宋(公元960—1127)。瓷枕在唐代已出现,宋、金时非常流行,而如此镂雕殿宇式人物的瓷枕,则较为罕见。其胎质玻璃质光强、釉色和精湛的雕塑技艺与五代至北宋早期定窑瓷器特征一致。国内收藏中仅见此一件。</p> <p class="ql-block">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定窑 北宋—金(公元960—1234)。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微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口沿无釉镶铜边,为覆烧器。盘内印云龙纹,工艺精湛,印花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青釉鬲式炉 龙泉窑 南宋(公元1127—1279)。造型端庄古朴,釉呈梅子青色,温润如玉。</p> <p class="ql-block">黑釉“进盏”款盏 建窑 南宋。建窑以黑釉闻名,宋代皇室贵族流行斗茶,看谁的茶痕迹留存时间长,用黑颜色瓷器来突出白色的茶末。这件盏在底部有“进盏”,说明是进贡到皇宫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青釉五足洗 哥窑 南宋。施米黄釉,釉面光洁,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大小开片,纵横交织,即所谓金丝铁线。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是典型的哥窑传世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釉双耳炉 官窑 南宋。青浦重固镇任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釉盘 官窑 南宋。</p> <p class="ql-block">青釉贴花龙凤纹荷叶形盖罐 龙泉窑 元(公元1271—1368)。出土于上海南汇。</p> <p class="ql-block">白底黑彩开光山水图枕 磁州窑 元。开光,是指在瓷器表面画出边框,里面绘制图案的装饰法,如同打开窗户看到的风景,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卵白釉“枢府”铭印花缠枝莲纹盘 景德镇窑 元。卵白釉瓷器多为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故而又常称为枢府器。</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景德镇窑 元。元青花的兴起,与中东地区的需要密切相关。此件青花罐器形高大厚重,通体绘青花纹饰,构图繁而不乱,整体造型规整,是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孔雀绿釉青花莲纹鱼盘 景德镇窑 明成化(公元1465—1487)。孔雀绿釉青花是明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品种,又称翡翠釉,因色泽翠绿,宛如孔雀羽毛而得名。此器保存完好,青花之上少见的施以鲜丽明艳的孔雀绿釉,青花色泽因此呈现蓝黑色调,这种装饰手法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白釉佛像 漳州窑 明。漳州窑的佛造像通常会有年款,这尊佛像落款为“大明成化丁丑”,系著名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旧藏,并由其长子仇大健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五彩采莲图瓶 景德镇窑 清康熙(公元1662—1722)。这种瓶因其形制而被称为棒槌瓶。器身以五彩装饰,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暑,命内侍宫娥放舟采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青花花鸟图花觚 景德镇窑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造型隽秀,端庄大气。</p> <p class="ql-block">青釉剔刻绳络纹瓶 景德镇窑 清雍正(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景德镇窑 清雍正。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烧造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历史最高峰。此器发色娇艳鲜丽,三果饱满生动,为雍正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斗彩梅雀纹盖碗 景德镇窑 清雍正。盖似一倒扣形碗,恰嵌入碗内口沿,紧密结合。碗、盖外壁均绘一幅梅雀图。画面清逸淡雅,具有成化斗彩遗风。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p> <p class="ql-block">乾隆朝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之大成。景德镇御窑厂官窑名品迭出,前朝传统制品应有尽有,古代名瓷几乎也几乎无无仿制,推陈出新作品也不断涌现。</p><p class="ql-block">欣赏几件。——粉彩海水瑞兽纹花盆,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景德镇窑。此瓶胎质莹白如雪,釉色光润柔和。器身以珐琅彩画鹌鹑,湖石,辅以翠竹、花卉等,寓意“长治久安”。珐琅彩瓷是最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制作极为考究,成本高产量低。</p> <p class="ql-block">红彩缠枝莲纹瓶 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粉彩瓜蝶纹瓶 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青花唐英题记缠枝莲纹觚,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粉彩百子图环耳瓶 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松石绿釉剔刻缠枝番莲纹碗 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陈鸿寿铭唐井文紫砂茗壶 宜兴窑 清。著名篆刻家陈鸿寿和紫砂名家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此壶式样简洁,线条挺拔秀丽而不乏流畅感,与光润细腻的质地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三、玉器馆。——先跟随玉神人的脚步,看一下中国玉器极简史,共10件代表性玉器。</p> <p class="ql-block">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神人头戴平冠,耳佩环饰,双手交于胸前,再现了史前祭祀时虔诚与神沟通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玉璋 夏。玉璋萌芽于史前山东半岛,与山川祭祀活动有关,是夏代重要的礼仪用器。是早期中国发展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龙形玉佩 商。商人藏礼于器,玉器与青铜器一起承担着礼的功能。此玉龙与甲骨文“龙”的造型几乎完全相同,寓示着文明全盛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龙形玉佩 战国。西周宗法制度严格,贵族以组合式玉佩的繁简来区分身份高低。至东周,纷争不息,秩序不在。儒家提出“玉”有德,倡导君子佩玉,组佩再次流行,以龙形为主体。</p> <p class="ql-block">蝉形玉琀 汉。蝉蛰伏数年,一鸣惊人,生命历程与汉带人希冀的灵魂复活、得道升天的期望不谋而合。被置于逝者口中的蝉形玉琀与玉衣等各类丧葬玉的使用,标志着丧葬用玉的巅峰时代。</p> <p class="ql-block">胡人饮酒纹玉带銙 唐。唐代繁华如织,此玉正面雕刻手持来通杯的胡人,是当时开放包容社会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鹦鹉蕉石纹玉饰,宋。两宋玉雕延续唐代,多从浮生万物、祥瑞符应中汲取题材,贴近大众的朴素情思。此类玉饰精致写实,似院体画中的一景,人称“玉图画”。</p> <p class="ql-block">春水玉带饰 元。金元时期流行,源于辽代契丹族春季渔猎活动,是草原民族风情与汉族传统玉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双龙耳乳丁纹玉簋 明。明代工艺美术多受文人审美志趣影响,北宋始兴的金石之风在器物上多有体现。此玉形、纹饰模仿商周青铜器,气韵质朴,表思古之情。</p> <p class="ql-block">农事图玉山 清。玉山多以山水人物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布局有清初山水画之风,雕琢集历代大成,代表中国古代玉雕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按年代开始玉器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玉璜 崧泽文化(距今6000—5400年)。璜是佩于胸前的饰玉,有多种形制,玉璜也具有身份的象征意义,后世发展为组佩的重要构成,秦汉后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飞鸟纹玉琮 良渚文化。这件是上海青浦出土。</p> <p class="ql-block">神人飞鸟纹玉琮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玉琮是同类型玉琮中较为高大的一件,在史前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如此高大的器物如何对穿钻孔?</p> <p class="ql-block">鹰攫人首纹玉佩 石家河文化。有学者认为鹰攫人首反映了以敌方人首祭神的伐祭习俗,也有学者认为鹰是东夷始祖的化身,人首并非敌俘,而是先人勇猛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铜内玉戈,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黄白玉质,内部(即柄部)由青铜制成,上嵌绿松石。玉戈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为礼仪用器,多为尖锋弧援直内造型。</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玉戚 商。青黝色玉质,局部沾染朱砂。主体为兽面,正背面饰纹相同,均以双线阴刻技法模拟浅浮雕效果。玉戚属礼兵器,是权利、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龙凤纹玉柄形器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黄绿玉质,局部受沁呈灰白色。正背面饰纹相同,构图为下龙上凤。玉柄形器是先秦最常见的礼仪性玉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玉饰 西周。呈扁平梯形,表面刻有兽面纹。玉牌上下均有多处穿孔,可与其他玉饰串联组成玉组佩组。在宗法制度严格的西周时期,玉组佩的繁简是贵族区分身份地位高低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重环古纹玉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重环谷纹玉壁形制较大,玉壁两面均琢有战国时期的流行纹饰一一谷纹。玉壁侧面刻有“七百五十二”铭文,或为当时批量制作或贮备数量的编号,在同时期此类玉壁中较为少见,颇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尚方”名玉彘 西汉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尚方,汉少府署官,学者据此“尚方”铭玉璏推测,尚方可能也曾制作玉剑具,是汉代官方琢玉机构。</p> <p class="ql-block">玉买地券 东汉建初六年(公元81年)。买地券是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随葬明器,这件买地券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玉制件,双面铭文。</p> <p class="ql-block">玉飞天 唐(公元618~907年)。玉飞天是唐朝时期的珍贵文物。飞天人物的双眼炯炯有神地向前凝望,束发包顶,臂膀舒展,双手优雅地放置在下颌和胸部之间,双腿交错相叠。</p> <p class="ql-block">云龙纹玉盘 唐。玉质温润晶莹,外壁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属于典型唐代龙纹样式。在出土和传世器中类似器物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玉带 唐。玉带是表身份等级的礼仪用器。主要由带扣、带鞓、带绔和挞尾组成。带绔常为素面,也有饰狮纹、胡人伎乐纹等,是唐代多文化融合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春水玉带绔 金(公元1115年~1234年)。春水玉饰通常表现的是辽金时期"四时捺钵”制度中的春捺体主题。此件玉器的白色雕刻成天鹅,黑色部分雕刻成乌云与海东青,色彩对比强烈,十分精巧。</p> <p class="ql-block">人物纹桃式玉杯 明。整只玉杯为桃子造型,以镂雕方式雕出枝叶形的柄,并有部分枝叶绕于杯身,既美观,又实用。</p> <p class="ql-block">嵌玉银鎏金<span style="font-size:18px;">霞帔坠</span>,明。霞帔坠是霞帔下端帮助垂坠的坠件。明代玉器采用金镶嵌宝工艺,嵌宝多为异域来源。这些玉器是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见证,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嵌玉黄花梨木镇纸 明。长条形压尺中部镶嵌有一作卧伏状的玉犬,应为宋元旧物。与该镇纸相配套展示还有山形玉笔架、翡翠玉笔洗等,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玉渔翁 清。工艺精湛传神,只见渔翁头顶草帽、身披蓑衣,捕到鱼后乐呵呵的形象给人很强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三螭纹玉觚 清乾隆。采用上等黄玉,仿照青铜器觚的造型制。此觚作菱形喇叭状,上下饰莲瓣,中部鼓腹上浮雕三条各具形态的螭,象征着吉祥喜庆。器底刻乾隆年款。整器工艺精美,展现出清代制玉技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嵌宝八角玉盘 清乾隆。白玉质,器呈八角形,盘底部阳刻篆书“大清乾隆御用”六字。此盘将玉和宝石、金丝完美结合,以不同颜色巧妙表现出红花绿叶,富丽堂皇,充满浓郁的伊斯兰色彩。</p> <p class="ql-block">四、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出近三百件馆藏珍贵文物,其中不乏诸多代表性的珍品、孤品文物。</p> <p class="ql-block">白石供养菩萨像 唐。陈列在展厅入口“C位”。菩萨像采用白色大理石制作,称为“玉像”。菩萨造像通体洁白,恬静安详,是一件盛唐白石造像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升天成仙画像石 东汉。表现墓主灵魂乘坐辇车,在导骑引领下升天成仙的场面。四周雕刻表现天界的龙、神兽、羽人、云气、星宿等题材。</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瓷罐 西晋。罐顶堆塑楼阁院落,其间贴塑胡人或佛像,罐体贴饰鸟兽、胡人、鱼类形象,场景复杂,形象生动。其中的佛像与胡人反映了贵霜文化对中国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王龙生等石造像碑 北魏。这件造像碑将佛教雕刻艺术与画像石刻艺术相结合。碑身的佛教造像身材清瘦、服饰宽大飘逸,为北魏后期的风格。碑文中出现的地名均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p> <p class="ql-block">“石像十龛”碑 北齐(公元550—577年)。石碑雕刻的人像神情各异,形态自然,刀法细腻,整个石碑贴金施色。今虽大部脱落退却,但可想见当时其原貌是何等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白石佛像 北齐。佛像由白色大理石雕成,选材上乘雕工精湛,相关研究认为其可能源自北齐皇家石窟——响堂山石窟,是一尊珍贵的北齐皇家造像。</p> <p class="ql-block">聂氏邑义六十余人造四面石像 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石像四面上部各开一龛,四面共计佛、菩萨十六身,表现的是《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所说的十六王子出家成佛故事。下方锲刻造像发愿文。</p> <p class="ql-block">石千佛造像碑 北周(公元557—581年)。造像碑满布坐于佛嘉内的小型千佛,在碑正背两面各有一大嘉,主尊分别雕刻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均胁侍两弟子、两菩萨、两力士。碑上造像粗短、圆润,为典型的北周风格。</p> <p class="ql-block">石塔节 北魏(公元386—534年)。出土地陇东地区是一处佛教雕塑艺术传播的十字路口。在这件石塔节上,既有身穿“袭衣博带” 装的佛像,也有衣着贴体的凉州风格的佛像,尤其是菩萨像上身裸露、下身着裙,明显受到西域影响。</p> <p class="ql-block">铜阿弥陀佛三尊像 隋。佛像两侧侍立左右的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造像铸造精良,造型优美,是现存隋代佛教铸铜雕塑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漆木迦叶头像 唐。唐代木雕保存至今,极为难能可贵。迦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此件造型凝重朴素,富有生气,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 宋。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雕像全身漆金绘彩,神态安祥,面容端丽,表情温存娴静。随意安坐,舒坦自在的坐式,更近世俗化,其表现方式特别是五官刻画,已经中国化。</p> <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大势至菩萨像 金(公元1115—1234年)。源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金、元时期这一地区木雕造像繁盛,体现出身材壮硕,装饰华丽,雕刻立体,线条流畅、夸张等特征。</p> <p class="ql-block">五代南唐彩绘陶仕女俑,五代南唐彩绘陶文史俑。——南京博物院调拨,出土于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陵墓,泥质灰陶,表面彩绘脱落。</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 大理国(公元973—1254)。阿嵯耶观音也称真身观音,深受南诏、大理国皇室供奉。其形象是南诏晚期,集合各地高僧在本土早期观音形象基础上,参考各地观音样式,创造的一种王室特有的观音形象。</p> <p class="ql-block">玺印篆刻馆。我对玺印不了解,但上博玺印篆刻馆藏丰富,脉络完整、精品集中,在国内外首屈一指。借此再次走进这个展厅,拓展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以下按年代整理。</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已出现形制成熟的玺印。商周时期的玺印形态多样,功能多元。</p> <p class="ql-block">涡纹玺铜,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也称火纹玺。涡纹可能是西周时期某一氏族的标记。这枚玺印处于中国印章演化的早期阶段,对于研究印章起源具有重要资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广平君印 银 战国—秦(公元前475—前221)。战国时期列国玺印风格不同。承绪西周籀文遗规的秦国文字工整,为其后玺印文字的统一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春安君 玉 战国—赵(公元前475—前221)。“春安君”是三晋制作的封君之玺,等级相当于楚国著名的春申君,表明玉玺已成为一种新的地位象征。此印是目前可见的早期高等级玉质官印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匈奴相帮 战国—赵 玉。这是战国时期赵国赐封匈奴首领的用印,是战国时期中原与匈奴发生政治联系的重要物证,也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中原王朝颁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官印。</p> <p class="ql-block">浙江都水 铜 秦(公元前221—207)。这枚蛇钮铜印兼具学术与艺术价值,为秦浙江郡管理水利、渔税的官署印,表明秦时曾设置浙江郡。</p> <p class="ql-block">遒侯骑马 铜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烙马专用印。古代官方牧监的牧马,都要烙上印记,以表明年代以及牧监所属。此印是目前传世唯一有年代相对可考的烙马印。</p> <p class="ql-block">“河间王玺”封泥 西汉。河间王刘辟疆是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汉代帝、后、诸侯王印文自名为“玺”。这件封泥保存了西汉王玺的印文风貌,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一枚西汉时期高阶王玺实物的使用遗存。</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的玉印完美结合了玺印艺术与琢玉工艺,臣民私印用玉则与社会地位相关。玉印文字圆活精熟,鸟虫篆类型的私印体势飞动,优美富丽,体现了汉代印工的艺术智慧与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刘冬古 玉 西汉。</p> <p class="ql-block">魏嫽 玉 西汉。魏嫽印为汉玉印中的经典作之一。以其婀娜多姿、清刚秀丽的风格脱颖而出。此印以小篆书写,字体修长,流畅自然,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设屏农尉章 银 新朝(公元9—23年)。官印。新朝取消了秦代确立的以四字为主的官印印文排布,改用五字、六字为主的印文。新朝官印以形制统一、铸造精美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虎牙将军章 银 三国魏(公元220—280)。三国时魏国掌管征伐的虎牙将军所佩章。为五字将军印,“章”字独占两格,且从中恰好分为上下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晋归义氐王,金,西晋(公元266—317)。这是西晋颁发给归附内郡的氐族首领的官印。驼钮、金质,重87.5 克,印文线条犀利明快,是晋代凿印风格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威烈将军印 银 西魏(公元535—556)。此印形制硕大,龟钮呈站立状,背甲为块面式,造型简洁有力,在北朝官印中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临汾郡赞治印 铜 隋 大业三年(607年)。赞治是隋炀帝始置的职官,辅佐太守治理郡务。印背刻有年款:“大业三年十月一日造。”目前发现的隋代官印中凿有年款的标准品非常少见。</p> <p class="ql-block">齐王国司印 铜 唐(公元618—907)。齐王即唐高祖第四子李元吉,此印有明确的年代下限,是一件少见的初唐官印标准品。印文布局疏朗,圆转与方折互见,具有稚拙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花押 玉 北宋(960—1127)。花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宋代皇帝都有自己的押字,这件花押印为玉质夔龙钮,根据形制和钮式推断,应为北宋某一位皇帝所使用。</p> <p class="ql-block">双螭钮玉押 南宋。这是宋高宗赵构使用的玉押,在他赐给岳飞的手敕上就留有印记。宋代流行造型特别的花押,用来作为个人签名。</p> <p class="ql-block">御府图书 牙 南宋。这枚牙章是南宋御府图书的专用印章,也是目前可见较早的一件牙质用印,犹为珍贵。御府创设于秦代,负责掌管天子所藏珍品。</p> <p class="ql-block">钱士瑞木质组印 南宋。钱昶,字世瑞。生前官至枢密院副使,后贬为湖州府尹。此组木质印章共15件,有姓名、文房、封缄、表敬、诗文等。此印有确切的时代下限,对研究文人印章的使用状况与篆刻风格,有着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经筵讲官 玉 元(1271—1368)。白玉质地,局部带沁,印文“经筵讲官”,笔锋细腻,白文,阴刻,庄重厚实,四平八稳。从元朝开始,建立了向皇帝讲解经史的制度,经筵讲官应该是皇帝的老师了。</p> <p class="ql-block">慎持妙法 牙 明。明代颁发给寺庙和僧侣的象牙印章。明清私印材质与形式多样,形成摹仿古法的风尚。象牙以坚实细密、润莹如玉的特性深受青睐。</p> <p class="ql-block">道积厥躬 牙 明。 “道积于厥躬”这句话出自《尚书》,意思是说,要专心致志,治国之道是靠身体力行积累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笑谈间气吐霓虹 青田石 明 何震。何震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笑谈间气吐霓虹”是何震的代表作品,更是目前屈指可数传世真品之一。此印是何震为明代文学家朱之蕃所刻,喻意朱之蕃谈笑间流露的文字才华如气吐霓虹般美妙。</p> <p class="ql-block">总统伊利等处将军之印 玉 清同治五年(1866年)。虎钮银印,印面使用满、蒙、回、汉四种文字,是目前仅存的一方4种文字对译的将军印。其实际行用时间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多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赐兰堂,青田石,清 赵之谦。“赐兰堂”是晚清赵之谦应好友工部尚书、收藏家潘祖荫之请所刻。潘祖荫曾多次得到慈禧太后赐御笔兰花,故自名斋号为“赐兰堂”。是印文字以书入印,神完气足;文字两侧饰有矫健飞龙,体态灵活,彰显御赐之殊荣。是赵之谦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博意松鹤百寿印,寿山石,现当代。</p><p class="ql-block">以这枚印方结束上博游览,祝愿中国文化如松鹤延年,万古长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