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博讲的是“何为中国”,首都博物馆讲的是“这里是首都”,如果你更想了解北京,一个有着3000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宇宙中心”,那就去首博吧!</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的博物馆。首博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北京孔庙。新馆位于西长安街的西延长线上,2006年正式开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新馆的展览陈列以首博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主,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p><p class="ql-block">首博保存与陈列着北京约70万年的人居史、3000多年的城市史、800余年的京都史的珍贵遗存,总数超过20万件。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p><p class="ql-block">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这六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p><p class="ql-block">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聚集了全国最顶级的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光芒的映照下,首都博物馆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大的知名度了。</p> <p class="ql-block">首博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墙;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p><p class="ql-block">首博其外观典雅、高贵、含蓄,是目前西长安街上最具艺术韵味、最有观赏特点的现代建筑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整个博物馆分为东西两个展区,西区是方厅,东区为圆厅。</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精品青铜器有:商中期三羊铜罍、西周早期见簋、汉人形足双耳洗、西周早期戟、西周中期班簋、战国早期三犀鼎;陶瓷器西晋青釉辟邪、隋黄釉骑马男俑、晋青釉羽觞;佛造像有明洪武二十九年释迦牟尼佛像、明崇祯十四年韦驮菩萨像、元增长天王像;玉器清代青玉宴饮图插屏、清代白玉童子诗文佩、清代青玉蕃莲纹香薰;金银器有清藏文荷花金圆牌、明金盏、托、明嵌宝石桃形金杯等。</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伯矩鬲、班簋、《韩愈进学解卷》 、元青花凤首扁壶、堇鼎、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孝经》卷、成化斗彩瓷器成化斗彩葡萄纹杯、《骊山避暑图》和清乾隆御制碑 等。</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御制碑</p><p class="ql-block">位于首博前广场的东北角,是一座汉白玉石碑。整个石碑分为碑身、碑帽和碑座3个部分,碑帽和碑座各有2个,一共有5件。石碑总高6.7米,总重40多吨。保存十分完好,风化也不严重,是北京最大的石刻文物。</p><p class="ql-block">碑身上全部是乾隆正楷手书,碑身的四面分别用汉文和满文刻着乾隆皇帝作于乾隆十八年的两篇诗文——《帝都篇》和《皇都篇》。</p><p class="ql-block">此碑曾立于北京天桥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姆宫”内,1915~1919年间移至先农坛。随后因大型工程而陆续被散埋于地下,直至2005年重新发现。鉴于可能其空洞、裂痕等风化损伤,如今罩以玻璃。据说永定门外的燕墩亦有同款、同文的乾隆御制碑。</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收录的第一件文物</p><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见到的景德街牌楼。它是首博收录的第一件文物,曾经立在阜成门内的历代帝王庙门前,现在看到的是复原版。</p> <p class="ql-block">景德牌楼楼
</p><p class="ql-block">景德牌楼原坐落在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门前东西两侧,共两座,横跨阜成门内大街,因區额书“景德街”人们习惯称其为“景德牌楼”或“景德坊”作为皇家坛庙建筑整体格局的一部分,无谱在建筑规制或艺术造型上,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京城皇家建筑的气度和风格。
</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景德街牌楼随帝王庙的兴建而营造;1954年因影响交通而被“拆卸”花板、斗拱等主要建筑构件得以保存。2004年因首都博物馆新馆需要,将景德街牌楼遗存构件修复组装,复原陈列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大厅。
</p><p class="ql-block">景德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样式,两侧有创柱相对支撑,造型古朴端庄,制作华美大小额柠及高棋柱间有两层透雕的龙凤板,特别是它的花板,雕刻精美,次楼大花板为双龙祥云纹,各式小花板是龙、凤祥云纹搭 配相间。花板上龙凤穿行于祥云之间,其头部均做高浮雕装饰,凸嵌于板面之上,穿云 腾雾,显出威武雄健般的帝王之气。明间正中挂刻有“景德街”三字楷书區额。各楼屋面均为黑琉璃瓦绿剪边,绿琉璃脊吻兽。
</p><p class="ql-block">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赞美此牌楼:北京的古牌楼数这两座构造形式最好,雕作最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西区方厅,1层:辉煌中轴专题展,展厅内有详解的相关内容,关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西区方厅,2-3层:这两层是北京通史陈列展,介绍的是北京城从建城到建都,各个时期的文物。镇馆之宝也近10件,其中三件宝物值得细品观赏:西周初期青铜器伯矩鬲、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伯矩鬲</p><p class="ql-block">西周初期的青铜器,国宝级文物,是西周初期的青铜器的巅峰杰作。2013年伯矩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中。</p><p class="ql-block">伯矩鬲通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腹径24,2厘米,重7500克,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p><p class="ql-block">伯矩鬲多花样的牛头造型,即便是现代仿制都非常困难。所以伯矩鬲也被称为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伯矩鬲通体装饰着七个牛角飞扬的牛首兽面纹,盖内及颈内壁铸有铭文,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有盖,青铜器很少有盖,是极为罕见的青铜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伯矩鬲上世纪75年代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墓地251号墓。内部15字铭文说明这件青铜礼是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制作的,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班簋</p><p class="ql-block">又称为毛伯彝,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曾经是清朝皇室收藏,并收录于《西清古鉴》。</p><p class="ql-block">班簋是众多西周青铜器中非常具有代表的作品,它鼎内一共记录了198个铭文,为研究西周时期史料具备非常高的价值。通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制造工艺也是非常高超,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p> <p class="ql-block">班簋四面有四个兽首环耳,整体造型为侈口、圆腹、低圈足。器腹内底铭文198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班簋还有一段传奇。文献记载其北宋出土于陕西扶风,为历代皇宫所珍藏,乾隆时即视为“重器”。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班簋自此下落不明。“破四旧”时古籍烧了、陶瓷砸了,所幸铜器的归宿是废品收购站。据1981年统计,此前十年仅北京一地就抢救出青铜器59件。1972年夏,市文物局在有色金属供应站发现失踪多年的班簋,时为裹泥带锈的碎片。今之所见,归功于青铜大家程长新的鉴定和故宫专家赵振茂的修复。</p> <p class="ql-block">堇鼎</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253号墓。此鼎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口稍内敛,口沿外折,方唇,直耳,鼓腹,三蹄足。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两耳外侧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口沿下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六组兽面纹,三足跟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其下有三道凸弦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此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p> <p class="ql-block">铜座龙,铜走龙,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p><p class="ql-block">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鸾(雌):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以昂首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凤首扁壶</p><p class="ql-block">共出土两尊,鸾凤(雌雄)各一尊。</p><p class="ql-block">凤(雄):1999年出土于新疆伊犁哈萨克州霍城县。高18.5cm,口径4cm,底径8.2cm,腹径17.2cm,足径4.3x8.2cm。现存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鸾(雌):1970年出土于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高18.7cm,口径4cm,底径4.5cm。现存北京首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一鸾一凤造型相同,花纹位置基本一致,纹饰略有不同,一为卷草纹,一为锯齿纹。元青花凤首壶以其独特的美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珍品。</p><p class="ql-block">一鸾一凤相隔万里,述说着千年沧桑、朝代更迭。</p> <p class="ql-block">旧鼓楼大街一带为元代居住遗址,北京标准件厂工人在城墙下挖土制坯时发现了元青花窖藏。重见天日却是“亢龙有悔”,“破四旧”时一锤子下去,它被砸成了48块大小不一的碎片。透过展柜,很好奇丝毫看不出破碎感。</p><p class="ql-block">青花元素来自伊斯兰,青花瓷始于唐,盛于元。器型厚重不易碰碎,造型扁圆而易携带。尤其钴料苏麻离青的进口,靛青鲜丽,气势豪迈,且晕散一如水墨,纯净而高雅。事实上国内业界并无“元青花”的概念,自2005年《鬼谷子下山青花图罐》拍出天价,元青花横绝一时。相传传世元青花不足300件且都在国外,相信持此说的专家都是“砖家”。</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凤首扁壶存世仅两件。1999年,新疆伊犁回族残疾人马忠自家农田出土一把凤首扁壶上交,流、柄略残。北宋未能控制河西,南宋更未涉足西北。元时数次西征,古丝路得以恢复。时伊犁河流域设阿力麻里行省,随后并入察合台汗国。“鸾凤和鸣”的际遇,再次证实了万里之遥的西域与“汗八里”(北京)间的往来止息。</p> <p class="ql-block">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元代古瓷珍品,为我国国宝级文物。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高67厘米。</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菩萨像制作工艺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水月观音菩萨像可以称得上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产品中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1955年出土于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属元代瓷塑像,高67厘米,头戴宝冠,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体现了元代极高的瓷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是元大都城址范围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代表了元代雕塑艺术、佛教造像艺术和景德镇窑瓷塑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北魏石佛造像</p><p class="ql-block">曾在一个山村安放,后因被盗,石佛被毁成三截,经公安部门追回后,经文物部门修复后放在首博展出。</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p><p class="ql-block">明宣德时期文物,为国宝级文物。此杯高4.8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3.2厘米。</p><p class="ql-block">斗彩制造方法发于宣德,发展成长于正统,成熟于成化。斗彩瓷以成化时期最为名贵。最有名的便是鸡缸杯和葡萄杯。</p><p class="ql-block">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是为世所罕见的出土成化斗彩瓷,堪称瓷中珍品</p> <p class="ql-block">韩愈进学解卷</p><p class="ql-block">唐朝文学家韩愈的文章,韩愈进学解卷则是元朝著名书法家鲜于枢用行书、草书所写。是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韩愈进学解卷全卷纵19.1厘米,横795.5厘米,为天字草书,偶尔间杂行书和楷书。</p><p class="ql-block">韩愈进学解卷是鲜于枢存世作品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也是存世元代草书长卷中最长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楷隶书《孝经》卷</p><p class="ql-block">西晋时期的作品,为国宝级别文物,也是已知《孝经》古本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楷隶书《孝经》卷纵27厘米 横89.4厘米。楷隶书《孝经》卷书体介于隶、楷之间,被视为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骊山避暑图</p><p class="ql-block">清朝袁江创作绢本青绿设色画,是国宝级文物。骊山避暑图纵224厘米,横134厘米。</p><p class="ql-block">骊山避暑图是袁江的界画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界画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巍在接受正观新闻记者采访时,向记者揭秘了北京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克罍和克盉的挖掘过程。王巍说,墓地古时已被盗,但两件青铜器却成意外惊喜。</p><p class="ql-block">王巍称,1982年初大学毕业,他被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加入到了北京队。正好赶上了大规模发掘,那时北京队正好要发掘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遗址,一干就是5年。他们发掘了西周时期的贵族墓地,后来又发现了城址。</p><p class="ql-block">而在墓地发掘之前,王巍他们发现它在古代就已经被盗了。发掘过程中他们发现,本该在墓主人头前的应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不见了。但非常幸运的是,考古队竟然在墓主人的脚边出土了两件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印证了召公奭(shì)封于燕的事实,这是让王巍非常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两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识读如下,“王曰:‘太保,隹(唯)乃明(盟)乃鬯,享于乃辟。余大封乃享,令克侯于匽(燕),使羗、(音如辍)、(音如渣)、雩、驭、髟。’克宅匽(燕),入(纳)土眔厥司。用作宝尊彝。”</p><p class="ql-block">据了解,罍(音如雷)是古人盛酒的容器,似壶而大;盉(音如禾)是温酒的容器。在它们的盖子内部,以及颈部内壁,都铭有上面这段佶屈聱牙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西周初年召公奭(shì)封于燕。但是究竟封在哪里却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在天津蓟县(今蓟州区)、或在河北涞水等地。</p><p class="ql-block">“而我们在房山琉璃河镇发掘出现存的夯土城墙、城外贵族墓葬区和城内居址区,断定其就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和始封地,从而把北京建城史上溯至距今3000年前。“王巍说。</p> <p class="ql-block">克盉克罍:这是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造型很别致,是古燕国的代表文物。</p> <p class="ql-block">织锦夹金五佛冠:整个佛冠镶嵌珍珠及宝石共950颗</p> <p class="ql-block">缂丝十二章龙袍</p><p class="ql-block">乾隆在祭祀中穿过的龙袍,代表了清代缂丝的最高工艺。作为清朝皇帝的服饰,龙袍不仅华丽,更是权力的象征。它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缂金十二章龙袍,长150cm,通袖宽200cm,龙袍是清朝皇帝吉服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以明黄色缂丝“卍”字纹为地,施三色捻金线缂织龙、蝙蝠、灵芝云、十二章、海水江崖、立水八宝纹饰,以黄色三枚团龙江绸为里;形制为圆领,右衽,四开裾马蹄袖,直身长袍式,龙袍缂丝细赋,缂工精湛,质地紧密,构图规整。</p><p class="ql-block">天子十二章纹始于传说中的舜禹时代,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等级的标志。分别代表日、星辰、月、华虫、龙、山、粉米、藻、宗彝、黻、黼、火十二种元素,这些花纹象征着身份尊贵地位。</p><p class="ql-block">日月星辰:象征皇恩普照。</p><p class="ql-block">山:代表稳重,能治理四方水土。</p><p class="ql-block">龙:象征审时度势。</p><p class="ql-block">华虫:寓意文釆,因锦鸡有美丽的花纹。</p><p class="ql-block">宗彝:内有忠孝的虎和长尾猿,寓意忠孝。</p><p class="ql-block">藻:象征品行高洁。</p><p class="ql-block">火:寓意光明磊落。</p><p class="ql-block">粉米:象征皇帝关心民生。</p><p class="ql-block">黼:寓意处事果断。</p><p class="ql-block">黻:寓意明辨是非。</p><p class="ql-block">缂金十二章龙袍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水平,其上的十二章纹饰也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堪称是龙袍里的终极华服。</p> <p class="ql-block">这些国宝级文物中有十几件都出土于明代一位皇帝老丈人的墓</p><p class="ql-block">1957年,北京右安门外的关厢一带还是偏僻的村庄。有一天,一位村民在院子里挖菜窖时,挖到了一层坚硬的石灰。没挖多久,他赶紧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文物部门。</p><p class="ql-block">经过专家们的试掘与勘测得知,村民挖到的青砖墙正是墓室侧面的墓墙。从规模看,墓葬不大,专家们初步推断应该是明清时期一般的民间大户人家的墓葬。但是当专家们打开墓葬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件件金光灿烂的金银器发出耀眼的光芒,大颗的金元宝、银元宝填充在棺椁周围。这些金银器做工非常精美,根本就不是民间技艺能够制作出来的。墓室中有两具棺椁,应该是一对夫妻的合葬墓。打开棺椁一件晶莹剔透、造型别致的白玉杯放在男性墓主人的胸口,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最喜爱的白玉杯。</p><p class="ql-block">白玉双螭耳杯,这件白玉杯高7.7厘米 ,口径8厘米, 足4.2厘米。杯体两侧镂雕着两条螭,螭的面部近似方形,螭首额头上有阴刻"王"字。螭的尾部分叉和后足贴在杯体上,形成缠枝花纹。两条螭趴在杯口,头部和前足稍微探入杯内,似乎要品尝杯中的琼浆玉液,两条螭形成两个杯耳。玉杯系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白玉雕琢,整个玉杯造型生动活泼,雕刻精细,是明代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p><p class="ql-block">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一般在建造房屋时会将它安放在屋脊上或者出水口处,用以镇压火灾。明清时期,它的造型逐渐变得祥和温柔,开始作为器物上的装饰,成为寓意吉祥的灵兽。这件白玉双螭耳杯的螭首上刻有“王”,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p><p class="ql-block">这座墓葬保存完好,没有受到盗掘。墓中出土的文物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件玉杯之外,其余全部都是金银器。金银器中比较珍贵的有:杏叶金执壶、海水江崖瑞兽纹金盏托、太白醉酒八方金盏、荷叶金洗、嵌宝石头花等。出土的金银器总重量达2500余克,大多数是明代慈宁宫的宫廷制品。从墓室中发现的墓志铭上,专家们知道了墓主人叫“万贵”。根据史书记载,万贵可是明中期朝廷中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如此显贵的身份和地位,完全是因为生了一个好女儿。</p><p class="ql-block">万贵原来是山东诸城县衙中的一名小吏。1428年他生了个女儿,取名“万贞儿”,这个女儿得到来会改变万家的命运。1432年万贵因为亲属犯罪而受到牵连,被举家发配到霸州(河北霸县),成为了一名罪犯。为了使女儿日后有所依靠,他托付同乡把年仅四岁的万贞儿送进皇宫,被充入掖庭宫为奴。年幼的万贞儿懂得察言观色,因此乖巧懂事,赢得了管事太监的喜欢,稍大一些就被派往慈宁宫伺候孝恭孙皇后。万贞儿把孙皇后伺候的舒舒服服,很快得到了孙皇后的信任。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英宗朱祁镇即位。孙皇后也升格为太后,伺候她的万贞儿在宫中的地位也更加尊崇。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之变中做了瓦剌的俘虏。孙太后和大臣于谦等人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玉为帝。</p><p class="ql-block">英宗朱祁镇所立的太子朱见深才刚刚两岁,朱祁镇被俘后,后宫一片大乱,宦官和宫女们都在担心自己的命运,朱见深也无人照顾了。孙太后派遣最信任的万贞儿去照顾皇孙朱见深。当时万贞儿19岁,大朱见深17岁,她就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朱见深。朱祁玉登上皇位不久后就废除了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见深失去太子之位后,新皇帝也不允许母亲周贵妃与他相见,那些原来围绕在身边的人也都弃暗投明另找主子。只有万贞儿形影不离的陪伴在他的身边,伺候他吃饭穿衣,陪他玩耍,哄他开心。这样的生活一直过了8年,朱见深由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10岁的少年,整个过程都是万贞儿在陪伴他。因此他十分依赖万贞儿。1457年,景泰帝朱祁玉得了重病不能理政,大臣们重新拥立朱祁镇登上皇位,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失去的一切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万贞儿发自真心的为朱见深高兴,两人高兴的相拥而泣。成为太子后的朱见深,越发信任、依赖万贞儿了,也对万贞儿产生了一种异样的男女之情。万贞儿继续留在朱见深的身边伺候他,直到他登上皇位为止。</p><p class="ql-block">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18岁的朱见深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成化,史称成化帝。朱见深登上皇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但他的生母周太后强烈反对,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屈服,立吴氏为皇后,改立万贞儿为贵妃。年轻美貌的皇后并没有打动成化帝,他依然与万贞儿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由于朱见深对吴皇后不闻不问,吴皇后一气之下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打得万贞儿站立不起。此事很快就被传到了皇帝朱见深的耳朵里,他绝不能忍受心爱的女人受苦,血气方刚的朱见深下令废后,尽管有太后与大臣的阻拦,朱见深还是废了吴皇后,并处罚了阻碍他废后的大臣。但是所有的人依然反对立万贞儿为皇后,不得已又立王氏为皇后。这两个皇后也是可怜人,一个在新婚伊始便守了活寡,一个当了一辈子的傀儡。</p><p class="ql-block">虽然万贞儿只是一位贵妃,但是有小丈夫撑腰,在后宫的地位已经与皇后无异。而远在霸州的万贵在知道女儿成为贵妃后赶紧和三个儿子来到京城。在那位老乡的联系下,万贵妃知道了自己的父亲还活着。他马上跟成化帝说了这件事,朱见深马上将老丈人封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来保护他的安全。万贞儿的兄弟万喜、万通、万达也被授予了不同的高官,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万家从此飞黄腾达。每当万贵妃得了什么好东西,必然有她娘家的一份。万贵以及万通墓葬中出土的那些珍贵国宝,就是在万贵妃活着的时候赐给他们的。万贵的儿子们更是过分,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非法敛财无数,在死后的墓穴中都能有2500余克黄金陪葬,生前贪污的财富数量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成化二年,万贵妃生下皇长子,朱见深大喜,立即封她为皇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处祷告山川诸神,希望皇子健康长大。谁知偏偏天不遂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然夭折了,万贵妃由于身体原因从此再也没有怀孕。但是她夺取皇后之位的计划并未因为没有子嗣而放弃,因此她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果让她知道哪个妃嫔怀孕了,她就会千方百计的逼迫其喝打胎药,如果有不从者,直接命人殴打至流产。</p><p class="ql-block">朱见深和万贞儿一生相濡以沫,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是万贞儿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由于古代主子和侍女之间的特殊关系,万贞儿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多重角色的朦胧定位——母亲、姐姐兼情人。总之,朱见深倾其一生都对这个女人有特殊的依恋,不论她做得有多么过分,他都能忍让、退避。他离不开这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他生活的全部。</p><p class="ql-block">1487年正月,57岁的万贞儿因病去世。听到消息的成化帝难过得半晌竟说不出话来。最后呜咽着吐出一句:“贞儿已去,我也不久矣。”,说罢伏地痛哭起来。数月后,40岁的朱见深因忧伤过度,竟真的随贞儿去了。</p> <p class="ql-block">錾花山水人物金八方盘</p> <p class="ql-block">白玉双螭耳杯</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桃形金杯</p> <p class="ql-block">太白醉酒八方金盏</p> <p class="ql-block">万贵墓出土的杏叶金执壶</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龙纹带盖金执壶</p> <p class="ql-block">万贵墓出土的海水江崖瑞兽纹金盏托</p> <p class="ql-block">西区方厅,4层:老北京戏园展厅,展示的是老北京戏园文化和京剧艺术。由于时间关系,未观看。</p><p class="ql-block">5层:老北京民俗展,展示是的北京胡同的民俗文化,以民国时期的文化为主。</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民俗展</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清末民初北京民俗的样子,通过字画,实物,图片,摆件,介绍等生活习俗,能深入了解老北京人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民俗信仰和好礼乐生的精神特质。</p> <p class="ql-block">东区圆厅:</p><p class="ql-block">1层:多媒体展厅,用数字放映的方式,介绍了北京的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2-3层:这两层是临时展厅,未开。</p> <p class="ql-block">东区圆厅,4层:青铜艺术展,北京在古时属于燕地,当时的青铜器也有不少留下来,这也是古燕国存在的有利物证。</p> <p class="ql-block">“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是北京首都博物馆的专题·艺术陈列,位于圆形展厅四层。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共展出青铜器文物132件,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地区最早的青铜艺术。</p><p class="ql-block">青铜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脱离野蛮蒙昧迈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青铜时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以丰富的器类,超凡的魅力,精湛的工艺,深厚的内涵等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这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中原王朝的北边疆。北京青铜文化,既具有与中原文化的高度同一性,又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面貌,是北京数千年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展厅中最重量级的展品是镇馆之宝-伯矩鬲。这件在房山琉璃河出土的古代炊具铸造于西周早期,器身装饰着七个牛首兽面纹,牛角形成的弧度凸显了器具的造型之美,也代表了当时极高的铸造工艺。它是首都博物馆列入195件禁止出境文物名单的唯一一件藏品。</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兽耳鉴</p> <p class="ql-block">圆厅5层:首都博物馆的玉器展厅,仿佛一脚迈进了古雅华美的玉石世界。这里的每一件玉器,都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几件镇馆之宝,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根据目前学术界对玉器文物研究的状况,结合具体文物,从玉器工艺发展的时间纵向,以及不同种类玉器的横向加以排列组合,将玉器发展的基本脉络展示给观众,体现了玉器发展不同时期的工艺特色。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文物181组件。展品中有大量的王公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以及带有皇帝年款及刻有御制诗文的玉器,突出北京作为都城的文化特色。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设置了“中国古代主要玉材一览表”、部分玉器使用示意图,帮助观众了解展览内容。设计分为静态展区;动态展区。灯光为突出玉器文物以点光源照明定向照射,再现玉器艺术品的温润之美,色温以还原真实色泽为标准。</p> <p class="ql-block">玉兽面鸟纹琮</p><p class="ql-block">一眼就被这玉兽面鸟纹琮吸引,它集神秘与华丽于一身。兽面威严,鸟纹灵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神话故事。琮体温润细腻,每一寸都透露着古人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青玉福寿花形洗</p><p class="ql-block">设计精巧,寓意深远。福寿二字,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形设计,则增添了几分柔美与雅致,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份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八徵耄念之宝</p><p class="ql-block">作为清代皇家玉器,其尊贵与华丽不言而喻。玉质温润,雕工精湛,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白玉带皮葫芦坠</p><p class="ql-block">玉质细腻,色泽温润。葫芦造型,寓意吉祥如意,是佩戴与收藏的不二之选。带皮的设计,更是增添了几分自然与野趣,让人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羊脂玉凌霄花嵌饰</p><p class="ql-block">以其温润如脂的质地和精致的设计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凌霄花盛开,寓意着生机与活力,而羊脂玉的温润,则让这件饰品更加柔美与雅致。</p> <p class="ql-block">首博收藏的玉价值连城的太多了,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一即:乾隆“太上皇帝之宝”白玉双龙钮宝玺,二是李莲英的翡翠扳指。</p> <p class="ql-block">翡翠板指:材质上乘,制作精美,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p><p class="ql-block">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第一太监。他戴的扳指。纯正的冰种翡翠,晶莹剔透,没有瑕疵。</p> <p class="ql-block">玺始出于周,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制,成为“玉玺”。由玉石制成的印玺,材质珍贵、雕工精美,成为皇权文化的象征。到唐宋时期,开始衍生出抒发情怀的“文人闲章”。</p><p class="ql-block">到清代时,乾隆帝更是把“闲章”功能发挥到极致,个人玺印多达1800多,这些御宝目前绝大部分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本品是乾隆帝晚年钤用频率最高的一方太上皇帝宝玺,广泛钤用于内府收藏的古书画、古籍善本、时人创作的书画作品以及乾隆帝自己的御笔书画之上,故而极具研究价值,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圆厅6层:古代佛塔文物展,文物来源是以北京地区古代寺庙的佛塔为主。</p><p class="ql-block">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净土宗等众多宗派,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这个展览展出了北京古代遗存的少数佛塔和僧塔中清理出的大量佛教文物,让我们得以一窥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佛教文化风貌。这些精美的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因为密云有房,也多次上过冶仙塔,所以特别关注此文物。</p> <p class="ql-block">绿釉“杜家”款军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