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光微雨后,春发大寒初]~~齐桥学区大闫务小学二十四节气之“大寒"节气综合实践活动

齐桥学区大闫务小学

<p class="ql-block">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p> <p class="ql-block">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一元复始,步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p> <p class="ql-block">  每个节气我们大闫务小学的老师们都要借助家校群为同学们讲解节气气候特点,并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深入了解节气的习俗与饮食习惯,积累节气古诗词等。借助家校群将节气与安全、农事等知识结合起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比小寒更冷,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梁朝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天寒但我们大闫务小学的孩子们的心是炽热的,用着各种方式来表达此节气到来,因为它意味着新年来临,都有着对新年新气象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大寒节气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补养身体</p><p class="ql-block"> 冬季寒冷的天气人易患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而在大寒节气里,除了寒冷外,空气更加干燥。加上室内采暖,居室内的湿度更低,更易诱发和加重各种呼吸道疾病。在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稀干搭配、荤素夹杂,以增加营养的均衡摄入,提高营养的吸收率。食物的选择以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瘦肉、家禽、鱼、奶、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可繁可简,可贵可贱,鸡汤里加些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做成一盆热乎乎的汤,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p><p class="ql-block">二、适当运动</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一碗药。”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大寒时节的运动可分室内及室外两种。可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锻炼,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运动前应做好暖身准备活动,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后要及时穿上外套,以免受寒。</p><p class="ql-block">三、安心养性</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人的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才能温暖,才能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平时可进行一些适宜的活动、娱乐来放松身心,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肌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p><p class="ql-block">四、早睡晚起</p><p class="ql-block"> 大寒时节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应该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生活中,还得注意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酷寒隆冬需保养好腿脚,每天入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以改善血液循环以及睡眠质量。同时,还要注意腹部保暖,防止腹部受寒,引发肠胃疾病。</p> <p class="ql-block">普及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p><p class="ql-block">1、中国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是文化历史的积淀,是农耕社会的需要,是民俗风情的体现,是先民智慧的凝聚。节气的起源和发展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它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在具体形成的过程中,节气和农业社会的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2、节气是根据春夏秋冬一岁四时制定的。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季节时令决定着农事活动,聪明的古人在创造耕褥犁耙深耕细作的同时,还创造了有利于农事的精密的时序。</p><p class="ql-block">3、时序首先体现为节气和节日。一年四个季节、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套时序系统,根据农业的需要,逐渐完善,它不仅仅充当耕作时间表,为整个社会生活所遵循,同时,节气与民众的消祸祈福、祈祷丰收、祈求消灾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如“清明”节的踏青、扫墓习俗。有的节气还成了重要的节日,如“立春”日是“春节”。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正在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4、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以农耕为主,“民以食为天”,农耕活动“在于趋时”。就是说,农耕第一要务就是抓紧农时。因此,各地农民一直把节气拿来指导农事,并以此总结出了数不胜数的节气谚语。</p><p class="ql-block"> 如流行在安徽省江淮流域的谚语有:“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起菜完,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积肥,大寒过新年”,“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后两条为流行于安徽北部的节气谚语。这些谚语,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p><p class="ql-block">5、各地总结出的节气谚语,也是具有地方性的,不能不分地区地用于指导农业活动。如东北地区的农谚,所反映的节气特点与农业的关系,就与江淮地区有一定区别:“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天,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p> <p class="ql-block">  大寒过后,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就结束了,下一个节气将重新开始新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即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那我们下一轮节气再见!✊✊大闫务小学全体领导及老师们祝各位蛇年大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