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0日4时00分迎来大寒节气。</p> <p class="ql-block">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今年大寒始于“数九”中的“四九”第四天,止于“五九”第八天。大寒节气又常与农历新年的时间相交。今年大寒始于1月20日,止于2月2日,恰好是腊月二十一至正月初五。这也印证了民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中国气象局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年气温偏高都属于新常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暖呈现出加速的趋势,“暖冬”确实比以往出现频率更高。实际上,气象学意义上“暖冬”的标准是12月到次年2月三个月平均气温偏高0.5℃以上。即便在“暖冬”期间,也会有冷空气活动,短时间之内出现气温骤降以及偏冷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中央气象局预报,从本周四开始,冷空气开始活跃,实力增强,将扭转近期异常暖热的气温格局。从本周五起4天内,中东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2℃,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4~16℃。</p> <p class="ql-block"> 在大寒节气,万物进入沉寂,天地阴气最重,人体也容易受寒邪侵袭,阳气亟需保护。寒气伤脾胃、耗肾阳、损元气。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御寒、滋补和蓄养。“冬季不养阳,一年都白忙。”在大寒时节养好阳气,才能为来年奠定健康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根据五行学说,脾属土,肾属水。寒气侵袭脾胃和肾脏,容易导致运化失常,元气不足。因此,建议适量食用温补食物,如羊肉、鸡肉、桂圆、红枣等,温补脾胃阳气,促进阳气的复苏。若脾胃受寒,运化功能减弱,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而温性食物能调和脾胃,增强其运化功能。</p><p class="ql-block"> 肾为“先天之本”,其阳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适当的保暖与滋补至关重要。肾脏主藏精蓄气,寒气侵袭肾脏则容易消耗肾阳,影响肾气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大寒节气,尤其需要注重保暖,重点防护腰部、足部及肚脐等部位,避免寒气直接侵袭。同时,出门时应戴好帽子,避免头部受到寒气侵袭,因为寒冷可能引起颈部血管收缩。另外,手脚部也应保持温暖,以防寒气透入。</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我国启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发布新版“健康素养66条”,建成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设立“辟谣平台”,推出大量健康科普作品。同时,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健康知识进万家。</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规范健康科普信息发布与传播,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p><p class="ql-block"> 尽管寒冷,但大寒节气总是饱含着人们的新期待。由于时常与岁末相重合,我国民间便有“大寒迎年”的说法,一些民俗活动便也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因此,大寒时节的一些民俗,例如吃糯米饭、尾牙祭(酬报土地神)、扫尘、贴年红等,都与迎接过年相关。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扫尘洁物……岁末的大寒节气,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家家户户都预备着以最抖擞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人们对新春的热烈期盼,足以融化冬末的寒意。</p> <p class="ql-block"> 古人归纳“大寒三候”为: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从感受到春意的母鸡开始抱卵育雏,到天空盘旋寻找猎物补充能量的猛禽,再到河湖沼泽结出既厚且坚的冰,正适合玩冰戏雪……沉淀在一岁之末,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凝结着最极致的寒冷,却也酝酿着最动人的春意与希望。可以说,大寒节气,处处都是“冰封水面生寒意,琼飞云端雁影消”的严冬痕迹,但处处都藏有“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般迎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经霜见风骨,大寒有暖意。从加入各类含有“蛇”元素玩偶、饰品的购物车,到机场、车站人头攒动,拎着大包小包归心似箭步履匆匆的游子,再到走过旅途“折腾”的疲惫迎来团聚时刻的欣喜,感受家的温度……大寒节气的暖意,在人们置办的年货中弥漫,在归家的旅途中流淌,在团聚的喜悦中升腾。蛇年春节将近,人们怀揣喜悦的心情,共同迎接春节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