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春节(20250120)

王蔚(字茂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序言一 2025年春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对来说,今年的春节是比较早的。如果不闰月,春节一般是在阳历的1月份,如果闰月,春节会在阳历的二月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的除夕是1月28日,1月29日是春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小进年。腊月二十九日就是除夕。今年没有年三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的放假比较特别,腊月二十九那天是法定假日。腊月二十九那天大家可以在路上,也可以在家忙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春节有个特别的地方是,春节申遗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申遗成功是个好消息。网上有这方面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春节申请非遗成功的时间是2024年12月4日‌。在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了会议,并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习俗、仪礼和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次申遗成功不仅提升了春节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促进了全球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此外,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还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为阳历的一月二十九日。</p> <p class="ql-block">序言二 春节, 历史夾缝中开出来的一朵嫣然之花 </p><p class="ql-block"> 韩可风(20250127)</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致李寻先生书</p><p class="ql-block"> 先生冬安。春节来临,说一个顺天意应人情的故事,高兴高兴。</p><p class="ql-block">公历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是中华民国的元年,是为元旦。大总统孙中山宣布废除农历,施行新历。旧年废了,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改成新历的12月31日。以此表明万象更新,国家人民汇入世界潮流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当国后,继续了孙中山的这个政策,也在全国大力施行。但积习如山,阻力重重,可以想见。毕竟共和了,老百姓不卖你账,他要过旧年,你不能去掀老百姓的桌子。袁大总统政令不畅通,政府很挠头。当时,他的内务总长叫朱启钤。</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是贵州开阳人,后来还当过国务总理,是个很会做官的人。历经清朝、北洋、蒋氏、直到49年以后,一直得到各方面的器重,直到六四年才去世。他的女儿是北平名媛,"九一八"后有首诗风靡一时,讽刺张学良,说"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诗中的朱五,就是朱启钤的女公子湄筠。其实朱湄筠和张学良毫无关系,纯属躺枪。但他除了做官,也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微因加入,后来很有名的中国营造法社,他任社长,是最重要的资助人和发起人。</p><p class="ql-block"> 袁大总统头痛,朱启钤毕竟老成,还是有办法的。他给大总统上了一个条陈,说新旧交替之际,新的必要推行,元旦这个东东,当然要过,否则少了许多新意。然而国情也需照顾,旧的未必就要全废。可在中华24节气中,选取正月初一旧年为春节,五月初五端阳为夏节,九月初九重阳为秋节,冬至是活节,日子不定,定了哪天,哪天就是冬节。这样春夏秋冬都有节日,既照顾了国人的情怀,又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请大总统批准。</p><p class="ql-block">袁世凯一看,非常满意,马上批准。从一九一三年开始,春节之名,正式登上中华文化的煌煌名册。</p><p class="ql-block"> 考证一下,春节这个词,历史上大多时候主要指立春这天。出现的时间很早,历代都有学者、诗人等等在某些场合使用。但作为旧历年的代称,现在已经是过年的正式称谓了,并且被官方和民众都广泛认可,还真是要感谢朱启钤和袁世凯。是他们不执拗,有包容,审时度势作出的决定,既接纳了西方文化,又丰富了中华文化。这俩位先人,在我看来,是为达人,更是通人。</p><p class="ql-block"> 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孙中山知道这件事情后,很生气。他很反对袁世凯政府的这个做法,认为袁世凯是倒行逆施,是在为复辟帝制作准备。但即使以他当时的崇高声望,终究也没有办法,阻止人民群众不过旧历年。包括后来蒋氏北伐成功,为了继承中山先生遗志,在全国大力宣传废除旧历年,违者严肃处理,历经数年,千辛万苦,仍然毫无寸功,只能在一九三四年宣布停止执行这个命令。</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能够既过元旦,又过春节,实在应该额手称庆。</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夾缝之处,常常冒出一朵花来,嫣然一笑。今天这朵花的名字,叫做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可风顿首</p><p class="ql-block"> 2025.2.26于遵义</p> <p class="ql-block">春节申遗成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年的故事(转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  (一)年(拼音:ni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状似一个人背负稻禾的形状,象征着粮食成熟。“年”本义就是谷物成熟。因为古代稻禾一年只有一次收成,故又引申指一年的收成,同时又引申出时间单位的意思,(庄稼)由这一次成熟到下一次成熟,间隔的时间叫年。公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有12个月。“年”由时间单位引申为年节,又由此引申为年龄、岁月、年代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含有年的词组与成语</p><p class="ql-block">1.长年累月</p><p class="ql-block">2.童年</p><p class="ql-block">3.今年</p><p class="ql-block">4.过年</p><p class="ql-block">5.新年</p><p class="ql-block">6.去年</p><p class="ql-block">7.青年</p><p class="ql-block">8.十年</p><p class="ql-block">9.年代</p><p class="ql-block">10.千年</p><p class="ql-block">11.豆蔻年华</p><p class="ql-block">12.百年</p><p class="ql-block">13.纪年</p><p class="ql-block">14.一年半载</p><p class="ql-block">15.似水流年</p><p class="ql-block">16.猴年马月</p><p class="ql-block">17.有志不在年高</p><p class="ql-block">18.百年树人</p><p class="ql-block">19.流年似水</p><p class="ql-block">20.历年</p><p class="ql-block">21.风烛残年</p><p class="ql-block">22.度日如年</p><p class="ql-block">23.遗臭万年</p><p class="ql-block">24.年复一年</p><p class="ql-block">25.翩翩少年</p><p class="ql-block">26.百年之后</p><p class="ql-block">27.人寿年丰</p><p class="ql-block">28.年深日久</p><p class="ql-block">29.经年累月</p><p class="ql-block">30.驴年马月</p><p class="ql-block">31.年高德勋</p><p class="ql-block">32.凶年</p><p class="ql-block">33.百年归寿</p><p class="ql-block">34.日久年深</p><p class="ql-block">35.年深岁久</p><p class="ql-block">36.年淹日久</p><p class="ql-block">37.翩翩年少</p><p class="ql-block">38.学老于年</p><p class="ql-block">39.百年好事</p><p class="ql-block">40.百年谐老</p><p class="ql-block">41.年号</p><p class="ql-block">42.穷年累世</p><p class="ql-block">43.年表</p><p class="ql-block">44.连年</p><p class="ql-block">45.少年先锋队</p><p class="ql-block">46.隔年皇历</p><p class="ql-block">47.有年</p><p class="ql-block">48.上年纪</p><p class="ql-block">49.大事年表</p><p class="ql-block">50.百年到老 </p><p class="ql-block">51.华年</p><p class="ql-block">52.全年</p><p class="ql-block">53.跨年度</p><p class="ql-block">54.年久日深</p><p class="ql-block">55.十年生聚</p><p class="ql-block">56.本历年</p><p class="ql-block">57.十年树木</p><p class="ql-block">58.己亥年</p><p class="ql-block">59.年次</p><p class="ql-block">60.七年之病</p><p class="ql-block">61.年先锋队</p><p class="ql-block">62.百年好合</p><p class="ql-block">63.年富力强</p><p class="ql-block">64.年少轻狂</p><p class="ql-block">65.年高望重</p><p class="ql-block">66.年少无知</p><p class="ql-block">67.年深月久</p><p class="ql-block">68.年谊世好</p><p class="ql-block">69.年衰岁暮</p><p class="ql-block">70.年登岁稔</p><p class="ql-block">71.年高德劭</p><p class="ql-block">72.年轻力壮</p><p class="ql-block">73.年轻气盛</p><p class="ql-block">74.年头月尾</p><p class="ql-block">75.年近古稀</p><p class="ql-block">76.年高岁大</p><p class="ql-block">77.年少有为</p><p class="ql-block">78.年轻有为</p><p class="ql-block">79.年深日长</p><p class="ql-block">80.年事已高</p><p class="ql-block">81.年壮气锐</p><p class="ql-block">82.年衰力竭</p><p class="ql-block">83.年富力强时</p><p class="ql-block">84.年高德邵</p><p class="ql-block">85.年少老成</p><p class="ql-block">86.年高德重</p><p class="ql-block">87.年高望众</p><p class="ql-block">88.年轻识浅</p><p class="ql-block">89.年谊世交</p><p class="ql-block">90.年壮气盛</p><p class="ql-block">91.年高德薄</p><p class="ql-block">92.年深岁远</p><p class="ql-block">93.年轻力弱</p><p class="ql-block">94.年高德馨</p><p class="ql-block">95.年轻胆壮</p><p class="ql-block">96.年高识广</p><p class="ql-block">97.年少气盛</p><p class="ql-block">98.年高德望</p><p class="ql-block">99.年壮血旺</p><p class="ql-block">100.年深月久。</p> <p class="ql-block">(三)年是怎么来的?(转自网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腊月与告朔</b></p><p class="ql-block"> (一)腊月</p><p class="ql-block">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关于“腊”,早在《周易》与《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腊”的本义是“干肉”。岁末十二月有多种称呼,其中最为熟知的当属“腊月”这一别称,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p><p class="ql-block"> 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新旧交接的月份举行“岁终之祭”。因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p><p class="ql-block"> 在古时,月份的别称很多,每个别称均有其不同的含意。岁末十二月除了“腊月”这别称外,还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季冬、严冬等别称。腊月,现通常指农历十二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告朔,读音为gù shuò,汉语词语,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 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p><p class="ql-block"> 周制,天子于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告朔还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 告朔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p> <p class="ql-block">  (三)《论语》中的告朔</p><p class="ql-block"> 【原文】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 ]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p><p class="ql-block"> 【译文】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杀而未烹煮的羊去掉,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腊肉</p> <p class="ql-block"><b>三、新历新年与旧历新年</b></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自此中国开始采用新历。所谓新历就是公元历法。</p><p class="ql-block"> 现行公历在西方称为格里历,是教皇额我略三世在1582年颁行的,随着列强侵略扩张的脚步而通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废除农历改用公历。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也废除农历改过公历新年。</p><p class="ql-block"> 1914年,袁世凯把新历新年改称春节。</p><p class="ql-block"> 为了尽快融入世界秩序,与世界打成一片,袁世凯政府禁止过旧历新年。</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的命令引发了民间的强烈抵制,1913年农历新年当天(公历2月6日),从城市到乡村依然是一片热闹的景象。为了改变两个新年并存的情况,同时也为了缓解民愤,1914年1月21日,内政部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建议,将农历新年、端午、中秋、冬至分别定为春夏秋冬四节。</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提到了实行公历的必要性,但也强调应尊重民俗与社会习惯,不该猛然废除农历新年,1月23日,袁世凯欣然批准了朱启钤的建议。3天后(1914年1月26日)便是农历新年,春节从1914年开始成为农历新年的新名字。</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规定公历新年全国放假并隆重庆祝,而传承千年的农历春节则只放假1天。公职人员依然不得过农历新年。</p><p class="ql-block"> 之后,公历新年被称为元旦,农历新年被称为春节。</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执政以后,也曾经废止农历新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过程很复杂,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下令采用公元历法。</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时期的内政部总长朱启钤,折衷主义大师,提出新历新年(元旦)也过,旧年新年(春节)也过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1872年11月12日-1964年2月26日),字桂辛,号蠖公、蠖园,人称桂老。祖籍贵州开州(贵州开阳),生于河南信阳。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实业家、建筑史学家、工艺美术家。</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为清光绪年间举人,在光绪和宣统年间历任道员、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北京外城巡警总厅厅丞、内城警察总监。后任蒙古事务局督办、津浦路督办等职。1912年,连任陆徵祥、赵秉钧、段祺瑞内阁交通总长。1913年至1916年又任熊希龄、徐世昌内阁内务总长。期间因参与袁世凯复辟,被列为帝制祸首之一,受到通缉,逃匿天津租界。1918年由北洋政府特赦,当选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1919年任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谈判破裂后退出政界,先后寓居津、沪,曾经办中兴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1930年利用中英庚款组织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从事古建筑研究。</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964年病逝,终年92岁。</p><p class="ql-block"> 在京都市政督办任期内,朱启钤的不少举措影响深远: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整理北京街市沟渠,建设管理北戴河海滨为公共旅游风景区,以及将社稷坛改造为北平第一座对民众开放的公园——中山公园。1931年发起故宫角楼修缮工程。1941年与林是镇合力促成了北京城中轴线建筑测绘。</p><p class="ql-block"> 著有《李仲明营造法式》《存素堂丝绣录》《蠖园文存》《芋香录诗》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后,在历法问题上尊重社会传统,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在使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保留了农历,元旦、春节都设置了相应的假期。农历新年再次成为官方法定的全民族节庆。</p><p class="ql-block"> 春节之名虽然年轻,但其内核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文化沉淀积累而成。接纳公历的中国人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而延续至今的农历新年(春节)则展现着中国人强大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四、音乐:春节序曲</p> <p class="ql-block">春节序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春节习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年货与办年货</b></p> <p class="ql-block">  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玩儿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总之春节所必须的物品,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炸肉</p> <p class="ql-block">炸豆腐</p> <p class="ql-block">年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七、扫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送灶王爷(腊月二十三)</b></p> <p class="ql-block">‌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p><p class="ql-block">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小年日期不同,北方通常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这种差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当时皇帝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祀天神的仪式,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祭拜了灶神。此后,王族和贝勒也效仿这一做法,北方的小年就定在了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保持了传统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北小年和南小年的习俗差异</p><p class="ql-block">‌ 北方‌:贴窗花、吃饺子、沐浴理发、吃糖瓜和火烧等。</p><p class="ql-block">‌ 南方‌:虽然没有贴窗花的习俗,但有吃年糕、做米饼等传统。 </p><p class="ql-block"> 此外,南方在除夕前一夜也被称为小年。</p> <p class="ql-block">宋吕蒙正 祭灶诗</p> <p class="ql-block">连灶王爷上天的念词儿</p> <p class="ql-block">  拜灶神四句最佳口诀</p><p class="ql-block"> 拜灶神的四句最佳口诀有多种版本,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感恩灶神对我们的照顾,请司命灶神保佑我们一家人等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安康,事业顺利。”</p><p class="ql-block">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p><p class="ql-block"> “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p><p class="ql-block"> 这些口诀都体现了人们对灶神的敬仰和祈愿,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家庭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挂家堂轴子</b></p> <p class="ql-block">  1. 家堂(家谱轴子)</p><p class="ql-block"> 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1米左右,高1.7米。家谱轴子展示的内容是程式化的。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 “供奉历代宗祖(祖宗)之位” 八个字。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特别是贫苦农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等的称呼了。</p> <p class="ql-block">家堂轴子举例一</p> <p class="ql-block">家堂轴子举例二</p> <p class="ql-block">  2.挂家乘(sheng)</p><p class="ql-block"> (1).原指家事的记录。(2)指家谱。</p><p class="ql-block"> 私家笔记或记载家事的笔录。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黄鲁直 有日记,谓之《家乘》,至 宜州 犹不辍书。”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山谷 晚年作日録,题曰家乘,取《孟子》‘ 晋 之乘’之义。”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日记,如只是给自己看,只是作为家乘,当然就不能饱后人的眼福。”</p><p class="ql-block"> 家谱;家史。明 高启 《梦松轩记》:“近代卿相之后有不数传,其谱牒尚明,家乘犹在,而子孙已失其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余尝序 马 氏家乘,然其夫之名字,与母之族氏则忘之久矣。” 清 龚自珍《序》:“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郭沫若 《断断集·中的王茂荫》:“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著作等,能由他的后人从家乘中抄点出来给我们,我看也是很好的近代经济史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3.家谱[jiā pǔ]</p><p class="ql-block"> 记录家族的历史图籍</p><p class="ql-block">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p><p class="ql-block">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8</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前,家谱以官修为主,主要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宋代以降,私家修谱日渐兴盛,家谱的编纂主要转为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明代家谱体例臻于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后世家谱基本格局。清及民国,堪称中国家谱发展的高峰时期。</p><p class="ql-block"> 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修造家谱世系的“谱匠”。</p><p class="ql-block"> 当前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约有三四万种之多,而散布在中国民间的家谱更是浩若繁星,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家谱既是国家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赓续、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家谱作为家庭、家教、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正史、方志一起,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家谱例1</p> <p class="ql-block">家谱例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祭祖</b></p> <p class="ql-block">  祭祖,中国传统习俗,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从古至今,这种礼俗很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p><p class="ql-block">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p><p class="ql-block">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p> <p class="ql-block">年三十上坟供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一、压岁(压祟)</b></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Lucky money),别称“厌胜钱”、“大压胜钱”、“压“祟”钱”,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压岁钱习俗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农历新年期间,长辈们会在年夜饭后将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予晚辈,意在压制邪祟,确保孩子们平安度过新的一年。1</p><p class="ql-block">压岁钱起源于“祟”这一年兽,汉代时期,压岁钱习俗开始形成,唐代宫廷中开始流行春日散钱,明清时期则以红绳串钱赐予儿童。进入民国以后,压岁钱的形式演变为用红纸包裹铜元,钞票出现后,家长倾向于使用连号的新钞票作为压岁钱。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二、放鞭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十三、贴春联</b></p><p class="ql-block"> 春联,又称“桃符”“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春节期间常见的传统装饰物。它由一对竖向对联和横批组成,通常采用红色纸张,书写金色或黑色字迹。</p><p class="ql-block"> 春联通常用于表达祝愿、驱邪和祈求安宁。春联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具有对仗工整、寓意丰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p><p class="ql-block"> 春联通过简洁且富有寓意的文字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桃符”习俗,最早用于驱邪避灾。五代十国时期,朝廷中的“桃符”开始刻字并悬挂,在后蜀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春联。宋朝,纸质春联逐渐取代了木符,并在后期开始使用“春联”这一名称。明朝时,春联逐渐成为春节的固定装饰。</p><p class="ql-block"> 春联在全球华人社群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书法艺术在春联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此外,春联的内容还广泛涵盖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春联所属的楹联习俗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命人题写的。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新年享受先代的遗泽和佳节预示春意常在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孟昶做的。距今10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镛给我写的春联</p> <p class="ql-block">兄弟俩在贴春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四、年夜饭</b></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合家欢、分岁筵、团年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聚餐。意在告别旧岁,迎来新年。</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最早的记载在于晋朝,并随着南北朝时期传播,20世纪80年代,年夜饭逐渐从家中进入酒店,并于21世纪变成送货上门的半成品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体现的是亲人的团聚,不仅让吃饭之人的味蕾得到满足,更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年夜饭少不了的一项食品是吃水饺。而在南方可能是吃汤圆。</p> <p class="ql-block">包饺子</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年夜菜</p> <p class="ql-block">水饺</p> <p class="ql-block">  十五、拜年</p><p class="ql-block">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18</p><p class="ql-block">、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p><p class="ql-block">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1</p><p class="ql-block">。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2</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拜年图一</p> <p class="ql-block">拜年图二</p> <p class="ql-block">农村拜年磕头</p> <p class="ql-block">‌ 十六、走丈人家</p><p class="ql-block"> 走丈人门的时间主要在正月初二和正月初三。‌‌</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和初三去岳父岳母家拜年是一种传统习俗,被称为“走丈人”。这一习俗在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新女婿而言,第一次上门需要穿戴一新,带上丰厚的礼物,以给未来的岳父母留下好印象。</p><p class="ql-block"> 此外,正月初三也是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团聚的日子,称为“出丈人门”。这一天,新女婿会受到特别的招待,菜品丰盛,还会请亲戚朋友作陪,显示出对女婿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走丈人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六、 破五</b></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南方在这天祭财神。</p> <p class="ql-block">破五</p> <p class="ql-block">迎财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十七、舞龙舞狮与社火表演</b></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各地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社火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舞龙舞狮象征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社火表演则通过歌舞、戏曲等形式展现民间艺术的精华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舞龙</p> <p class="ql-block">舞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八、元宵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较有影响的是,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所以,如果从西汉时期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就已将正月十五确定为重大节日。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活动节期,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变化,明代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各地以“闹”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动,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节令特色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圆”,寓意团圆、美满。</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构成春节年俗的重要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到正月十五的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元宵节民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济南趵突泉迎春花灯会是山东省济南市一年一度举行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作为传统的灯会。趵突泉灯会历史由来已久。每年元宵节趵突泉处的屋顶、树上、水中、房内灯烛各处皆是,龙灯、狮灯、蟹灯种类众多,在济南一直流传着“不到趵突泉观灯,不算过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灯会</p> <p class="ql-block">灯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九、王安石《元日》诗</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p><p class="ql-block">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描绘了节日气氛的热闹和喜庆。春风送暖,正是新年的象征,让人感受到新的开始和希望。千门万户曈曈日,形容了整个城市都沐浴在新年的阳光下,喜气洋洋。总把新桃换旧符,则是对过去年事的总结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陆游的《元日》: </p><p class="ql-block"> 独钓寒江雪,翻思旧日乡。 </p><p class="ql-block"> 诸亲不可见,泪下如平阳。 </p><p class="ql-block"> 陆游的这首《元日》是对除夕的思念之情的表达。独钓寒江雪,形象地描绘了江边寒冷孤独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诸亲不可见,泪下如平阳,则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愁绪涌现而出。 </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杨慎的《除夜题得一丁士观稿》:</p><p class="ql-block"> 一元生天地,万古共长存。 </p><p class="ql-block"> 除夜会无色,知君心有痕。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通过对除夕的思考,表达了杨慎对宇宙纷繁事物的看法。生天地共长存,形容了宇宙的神秘深邃和万古不变,与人们生命的短暂相对比。除夜会无色,知君心有痕,则是对人们内心深处喜怒哀乐和情感的关注和传达。通过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人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p><p class="ql-block"> 除夕是一个团聚、思乡和献祭的日子,古代诗人们在自己的墨宝中,提炼了对这一节日的感悟和思索,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诗人们对除夕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份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让我们在除夕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倍感温馨、美好,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鲁迅先生笔下的旧历新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停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 “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 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p><p class="ql-block">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p> <p class="ql-block">鲁迅《祝福》插图</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 冯骥才:年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也是春节前一个重要的日子,俗称“小年”。除了腊月,正月也有一天被称为“小年”,那就是正月初五。</p><p class="ql-block">  其实,第一个送来春节讯息的是“腊八”。当嘴唇沾到那又黏又稠的香甜的腊八粥时,人们就知道,年要来了,尽管这时候离除夕还有二十多天。</p><p class="ql-block">  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年的筹备进入了紧锣密鼓的阶段,人们开始“忙年”——为过年而忙碌起来。</p><p class="ql-block">  祭灶的习俗源于先秦时代对火的崇拜。灶台是家中用火做饭的地方,祭灶时敬祀的神仙是灶君,供品通常是香脆可口的糖瓜。在乾隆年间,天津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没有人考证清楚,是从何时起改成了腊月二十三。如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基本都是二十三祭灶,南方则多是二十四祭灶。尽管随着老式灶台逐渐被淘汰,这个日子的重要性有所减弱,然而,腊月二十三作为“忙年”的首日,其地位从未改变,该忙的事情还是要忙起来。</p><p class="ql-block">  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每一天都有特定的任务。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子,做一次翻箱倒柜的大扫除。人们会把家具挪开,清理犄角旮旯的杂物和尘土,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干干净净地迎接年。扫完房子后,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在北方,腊月二十五是炖豆腐,因为炖豆腐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有“千滚豆腐万滚鱼”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年一天天近了,各种事情都要抓紧准备,最主要的是备好除夕的年夜饭。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所以“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一套安排是有序的,但也不那么严格。最重要的是把年的鼓点敲起来,一步步增加年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九这天,天津还有个自己的说法,叫“二十九贴道酉”,“道酉”也作“道有”,含有祈福的意思。这天,大门贴门神,门两边贴春联,门窗上楣贴吊钱,窗边贴窗花,屋内贴年画,内门贴娃娃,水缸上边贴缸鱼,屋内箱子柜子门上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家家户户都冒出炖肉和煎鱼的香味儿。年已经在敲门了。</p><p class="ql-block">  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有两个年,一个是跟西方一样的公历新年,一个是传统的农历年。农历的年现在叫“春节”。</p><p class="ql-block">  “春节”这个称呼出现得较晚,在1912年中国使用公历后才正式确立。每年1月1日被定为新年(元旦)。与此同时,我们祖祖辈辈一直过的农历年被改称为“春节”。</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年的确切日期几经变动。夏朝将年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改为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时则改到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制定《太初历》,年才重新被确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从汉代直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间,年一直固定在正月初一。</p><p class="ql-block">  虽然民国时期把传统的年改称为“春节”,但是年的记忆已经进入老百姓的血液,大家仍习惯说“过年”。过年那几天不提公历日期,仍说初一、初二、初三,直到初五。为什么呢?这是民俗的力量、文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除去文化的力量,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农耕传统。我们的农耕历史有多长?陕西半坡遗址有6000年历史,浙东河姆渡遗址有7000年历史,近年在宁波发现的井头山遗址更古老。农耕最重视“年”,因为农耕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一个周期正好是一年。一年之中,四季更替,万物生灵一岁一枯荣,这是自然规律。人的生产必须依从这个规律,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如此,也就完成了一年的劳作,有了收获。自古以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与生产规律中生存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农耕生活就是和大自然打交道。大自然有时风调雨顺,有时日曝风寒。人们靠天吃饭,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每当新年到来,这种敬畏尤为突出,人们祈望新的一年天安地宁,人寿年丰。这些情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绘画、歌曲、舞蹈、美食,以及庄严的敬神仪式。凡是被大家认同的,便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年俗。</p><p class="ql-block">  这些美好的民俗不断积累,愈来愈多,愈来愈密集。由于年是在农闲时节,年就愈来愈长,以至于从头年的腊月到转年的正月十五,都在过年。而过年又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世界上还有哪种节日文化能有这样的体量和分量?</p><p class="ql-block">  过年,绝不是单纯地追求快乐,人们更是在这些日子里尽情表达生活理想和情怀。在艰苦的农耕时代,这种理想的极致就是——金玉满堂和五谷丰登。可以想象,当这种渴望,一年一度地在全民身上爆发出来,会是怎样的分量?它是鼓舞人们生存下来的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年文化最深刻的表现是“年心理”,这是一种文化心理。</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们都有一种“年心理”,就是必须把年过好,因为我们把年当作一种新生活的预示。过年必须吃好、喝好、穿好,快乐、尽兴。流传在古代民间的童谣“新年到、新年到,小姑娘戴花,小小子放炮,老头子要戴新毡帽,老婆子捧着大花糕”,便是贫瘠岁月里过年时的理想生活。</p><p class="ql-block">  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把年过好,不能过差,更不能过坏。比如,过年时要和谐欢乐,禁忌吵嘴打架,小孩有错也不能打骂,让别人不高兴的话不能说,有脾气不能发。比如,喜庆、热烈的大红色,成了年的主色。再比如,碗打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用吉祥话把不好的事遮盖住。每逢过年便能听到大量的吉祥话语,如“见面发财”“步步高升”“吉星高照”“紫气东来”“喜气盈门”“财源滚滚”“万事如意”等。看到的也全是吉祥图案,比如与“福”谐音的蝙蝠,与“平安”谐音的花瓶,与“马上封侯”谐音的骏马、蜜蜂与猴子,与“连年有余”谐音的莲花与鲤鱼等。这些图案,百姓喜闻乐见。</p><p class="ql-block">  于是,过年时,吉祥话语不绝于耳,吉祥图案随处可见,它们把人包围起来。人们为自己营造了一种近乎浪漫的氛围。这种与谐音有关的年俗文化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饱含着智慧,使年非常美好,非常丰富,非常特殊。</p> <p class="ql-block">附录一 东南沿海的尾牙节</p> <p class="ql-block">‌‌ 尾牙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源于拜祭‌土地公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年尾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而拜祭后的菜肴开大餐即称为‌打牙祭。</p><p class="ql-block"> 每到年尾,各商家会在尾牙期间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发展到现代,最流行的风俗是各公司企业在尾牙当日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尾牙聚餐,或者‌企业年会。</p><p class="ql-block">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福建人在过尾牙节</p> <p class="ql-block">附录二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p><p class="ql-block"> 蔚然悟语(20201206) </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17 </p><p class="ql-block">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賜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去:去掉,废除。告朔之饩(xì)羊:告朔,朔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头羊祭于庙。宰后的羊叫饩羊。羊杀而不烹叫'榨”(烹熟则叫“飨”)。</p><p class="ql-block"> 【翻译】</p><p class="ql-block">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p><p class="ql-block"> 【悟评】</p><p class="ql-block"> 古人重视祭祀,古人把死人当活人待。活着的人要吃东西,死去的人也要吃东西。对这种说法,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因为祭祀后祭品并没有减少,所以相信死去的人吃东西的人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何谓告朔?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朔政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p><p class="ql-block"> 告朔时宰一只羊,作为祭礼。而告朔的目的无韭是取得历法之书。端木赐发现,取得历法之书没有必要非要去杀这只羊,于是端木赐想在告朔仪式中把献羊这个环节去掉。</p><p class="ql-block"> 孔子知道后,委婉地,甚至是诙谐地对此评论道:端木赐是爱惜那只羊,而我却是珍重礼的完备与郑重。</p><p class="ql-block"> 师生俩的意见不一。但在此问题上是孔子胜了,还是端木赐胜了,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一、老师与学生总是会有分歧,这很正常。我们发现,孔子与子贡,孔子与子路,孔子与冉求都曾有过分岐,有的还产生过激烈的冲突。如季氏富於周公,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的表态是,“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p><p class="ql-block"> 二、端木赐是个灵活的人,大概他是就去掉饩羊之事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话才比较委婉,诙谐。子贡不同于子路,子贡不会做先斩后奏的事。孔子曾讲“赐也达”。何谓达?“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一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一般不会做先斩后奏之事。</p><p class="ql-block"> 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端木赐的做法是对的。一般来讲,年轻人往向看,年纪大的人往后看。继承与发展往往是一对矛盾。年纪大的人倾向于继承,而年轻一点的人倾向于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发展,社会才能前进。</p> <p class="ql-block">附录三:王蔚二十年前的文章</p><p class="ql-block">春节假期太短了,放它十天半月如何?。</p><p class="ql-block"> 作者:山东财政学院王蔚</p><p class="ql-block"> 作于2005-2-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快到春节了。对中国人来讲,没有哪个日子,哪个节日比春节更重要。 “过年了”,这简单的三个字,不只包含了多少含义。从1911年起,中国就改用阳历,但在中国人的心中,春节才是真正的年。中国人喜欢在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无论是万水千山,无论是天涯海角,都阻挡不了这种团聚情节。如果有谁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够与家人团聚,他会感到撕心裂肺式的疼痛,他会用信、用电话、用伊妹儿、用种种可能的通讯工具来传达他的遗憾之情。我们家乡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如果有人不能回家过年,家里仍然要摆上他的碗筷。在世界60亿人的大家庭,有近15亿人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做着同样的事,唯有中国的春节。 不仅如此,春节还是中国人探亲访友的传统节日。初二拜丈人,初三看姥爷,初四走舅姑,一直到十五,主题就是走亲访友、吃喝玩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乎是一个风俗。中国人积攒了一年的亲情,中国人酝酿了一年的友情都在这段时间爆发了。 然而就是有许多人无法与家人团聚,无法有亲友共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春节的假期太短。按目前国务院的规定,春节只有三天假,加上两头的星期天双休日也不过七天。如果路途遥远,掐头去尾,真正过年的时间也就是那三到四天。在三到四天的时间里,这一切怎么能忙得过来!时间不够怎么办,各人有各人的办法,有的人请假,有的人攒假,有的人干脆就是到班上点点卯就走。虽说是初八上班,但十五之前,有哪个单位会正常上班?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来讲,上班的唯五好处就是可以打着公家电话坐着公家车继续过年。与其这样,我的想法是,还不如多放点时间的假,由现在的三天搞成五天七天,或者干脆就是十天半月。这样行不行?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观点略作分析。经济这东西一是生产,二是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很难再有生产。一个健康的经济就是生产满足消费,消费刺激生产,生产与消费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资料的生产变得异常容易,社会只需要很少的人,用很少的时间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许多国家来讲,现在的问题不是生产不足,而是消费不足,我国目前也是这种情况。现代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业取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产业。大家知道,无论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还是服务产品的消费,它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有支付能力,二是必须有消费的时间,二者缺一不可。支付能力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而消费的时间则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证。由于几千年来的惯性作用,中国人养成了在春节期间集中消费的习惯,据有的资料显示,在有些地区,春节消费占全年消费的三分之一以上。春节成为中国有最大消费时段。我们应当利用和尊重这个时段。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总体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他们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但是由于春节时间太短,他们没有消费的时间。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现在好多城市家庭已经具备成行的能力,但却不具备成行的时间。别家的情况我不知道,我家的情况我清楚,我已经为春节旅游的事准备了好几年,但由于夫人春节值班没有假期,只好作罢。 也许有的人说,若是放假那么长,经济可能受影响。这话也许有道理。也许大家记得我们以前是一个星期只休一天的,后来改成休一天半,再后来才改成休两天。从一个星期休一天到休两天,我们全年少了52个工作日,我们的经济没有下滑,反而比以前增长更快;我们有了“五一长假”与“十一长假”(所谓的长也不过是增加了4天而已)后,经济也没有下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春节期间,放它个十天半月,经济可能会有个大的增长。道理很简单,就现在我国的经济而言,不是生产不足,而是消费不够。不是生产拖了消费的后腿,而是消费拖了生产的后腿。当然,这不是说春节放长假一点负作用也没有。西方是过圣诞节的。圣诞节过后,西方人就开始从狂欢中醒过神来大干起来。贸易也好,投资也好,金融也好,就会空前的活跃起来。这是与西方人打交道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我们放了长假,岂不是错失良机?这就需要我们要特事特办了。办法之一就是涉外部门的人加加班辛苦一下。我们不可因为芝麻而丢了西瓜。毕竟,我们的经济靠内需拉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