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元月18日,天气阴,我们一行15个人去探寻神秘湘西唯一一个没有通公路的原始苗寨——麻沟坡(麻苟坡)村。麻沟坡属矮寨镇排乃村管辖,我很好奇,现今几乎村村通公路的年代,一个离州府吉首很近的高山苗寨,怎么会这么原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午9点半,三台车均抵达排乃村,将车停在村部,步行向前两三百米,在一座小桥处向左转开始爬坡。我们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步道向上爬行。没走多远就到了半坡上的一个观景平台,这里能很好的观赏底下的整个排乃村全景及峡谷风光。其实这条盘山而上、一米左右宽的水泥步道可分为三段,第一和第三段均为爬坡路段,第二路段是最精典、最有特色的路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观景台继续往上,走过茂盛的板栗林和彬木林,这一段基本为上升式台阶,偶有平缓的路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雁归来,芊泽花三个边走边拍途中的风景,落在队伍后面。前面有人高声喊:“快点跟上,前面的风景更美呢!”,于是我们小跑前进,终于到达中段线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拐过这个小弯,进入了精华路段!这段山路风景极好,且较为平缓,连路多半在悬崖底下穿行,让人有一种大山压顶的压迫感。时而头顶还有青藤倒挂,脚下翠谷幽深,如果是春夏季节,幽谷中有溪水,草木更苍翠茂密,风景会更美。一群老小孩们,居然像孩子一样玩得不亦乐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了解,这条水泥步道才铺成几年,水泥是村民们一袋一袋从山下挑上来的,砂子在村头就地开采石头加工而成。智慧的村民买来50公分粗细的塑胶管道,从山顶一路续接而下,水泥路铺到哪里,砂子就顺着管道送到那里。在如此高的崖碧上凿出这条路,可见勤劳纯朴的村民们耗废了多少艰辛的汗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此处,开始了第三段路程,又是上坡,随着海拔升高,植被也有所改变,基本没什么大的树木,山坡上成片的山竹和芭茅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午11点整,抵达麻沟披村口,从起步到抵达山顶,中段边走边玩,用时1小时30分钟。对于经常徒步的我们,这算是较轻松的线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村里的转角处必经的一面残缺破败的土墙。曾经可能是这户人家的墙壁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正在悄然衰落的苗寨。全寨除了一户砖房,其余大多是黄土夯筑的黄泥木屋或木板屋。最多二十来户人家紧密聚落在山坡上,所有建筑没有使用半点钢筋水泥,原汁原味原生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口右边的这家人正在重新翻修屋前的板壁,装修的几个木工看似60来岁,他们对村子的历史又能了解多少呢?院子倒算也宽敞,待翻修完毕,估计算得上村里最豪华气派的房子了。群主走过去与他们攀谈起来,旁边的我们也不禁侧耳倾听,我们也想了解一些关于这个没落小村的历史。图中远处是村里唯一一个青砖瓦房,可也是大门紧闭,窗户破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在外面谋生,许多人出去了便不再回来,村中不少房子大门紧锁,屋架歪歪斜斜,有的甚至已倒塌,门前杂草丛生,给人无限荒凉凄冷的感觉。这些破败的房屋中间,东一块西一块夹杂有许多空地,旁边堆满了木料、瓦片,也许这是已搬迁去山下定居的村民留下的老房子,这些空地看上去就像一块块补丁和一块块伤疤钉在村庄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十分理解那些离开村庄外出谋生而不想再回来的年轻人。因为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夏夜,我和邻居的一个同龄伙伴坐在我家门外的阶梯上聊自己的理想。我现都羞于谈起那时候自己的“远大理想”。从那时起我就想逃离闭塞偏僻的家乡!是我不爱自己的家乡了吗?不,我爱!但求学时候的我因为家乡的贫穷落后,交通闭塞而吃过不少苦!如今几十年过去,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麻苟坡,留守的老人们,他们是这个苗寨的最后坚守者,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村庄的历史、文化、风俗才得以生动鲜活地延续下来。但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中国农村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村庄、类似的最后坚守者,他们守护着古老破败的村庄,守护着古老残缺的乡村文明。他们努力想把手中微弱欲熄的灯火传递下去,却悲哀地发现,儿孙们根本不愿意接手。当有一天这批老人陆续离去,这些村落会变成什么模样,我们无从想象,不敢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离开这个古老陈旧的村庄时,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作为一个在偏僻乡村长大并生活二十多年的乡里孩子,我对这样的乡情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怀!我们的离开让这个小乡村又恢复了它平日的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如烟的带领下,我们从麻苟坡顺山梁往大塘坡方向走。这段路才让我们真正有山野徒步的感觉!出发前老鬼姐姐问群主这次徒步线路要不要“钻刺篷篷”,群主说应该不用。可是以图和视频为鉴,大伙直呼上了群主的当!大伙嘻嘻哈哈往刺弄弄,竹弄弄,草弄弄钻,雁归来好端端一条裤子,膝盖上被挂出两个小洞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到了“高速”路段,大伙停下来休息吃午餐。午餐丰富多样,有包子,馒头,油粑粑,红薯粑,水果,糖果,香脆玉米粒等,还有人用保温盒带了饭菜。大伙分享着吃,喜笑颜开,吃啥啥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的路比较好走,途中经过一大片杞木林,如烟发现了野味,大伙拿着靠近鼻子闻,挺香的,老蒋说这野生菌能吃。如烟扒拉得了小半袋子,有一顿好菜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塘坡到了,可只看到寥寥无几的几个房子,有两个已破败倒塌,门前大片的田地均已荒芜,除了牛羊的踪迹,连个人影都没有。那些前面砌着石头的台地,曾经肯定是屋场,这个村子已经消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这栋还算半完好的房子前经过,大门紧闭,除了关牛关羊,可能也没人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这个小山头,开始下坡了,大伙在山头拍了个随意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山基本上全程石板路,这是连接山上与山下的生命通道。我们无法想像,以前住在山上的老百姓,如果有个三病两痛,从山下买重物或将自家牲口卖出,这是何其的艰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大塘坡下到新溪村,耗时50分钟,时间已是下午近两点。群主原先打算去勤丰村的小天门洞玩,可考虑时间不够,于是安排去堂乐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新溪村委会等我们的车从排乃村过来接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堂乐洞位于吉首市西郊,距离市区约10公里 ,正好在我们回程的路上。曾经是收门票的,现在洞重新开发,通往洞的道路也在重新修建,洞内没装灯。除了群主,我们都没带头灯,所以只有5人跟着群主进洞,我们其他人都在洞外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4点左右,启程回家,结束了一天快乐的徒步行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