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避寒(三)海陵岛游

幼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元月十四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我们包了沙扒湾贵叔的小车,正好坐我们七人,到海陵岛游玩。 海陵岛离月亮湾约100多公里路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贵叔带着我们经过了2024年12月27日刚通车的阳江港大桥,一路上向我们讲解两旁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经过了十几个渔村,一个叫双鱼村的小村,有很长一段的小城墙,这里曾经是渔民抗击倭寇侵略中国时,倭寇海上登陆的地方。还有一个蓝袍村又称蓝袍湾,这里有名的是用推土机拉网捕鱼,当地人叫“拖地网”,好长好宽的渔网,想象出那种拖地网打捞上的新鲜鱼虾是多么壮观的场面!我们因赶路只能在车上观看渔民在修补渔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陵岛之前称闸坡镇,改革开放后改名叫海陵岛实验区。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渔村--谷寮村,距今已有超过800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谷寮村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自然环境优美,村头的水口处有一簇青竹,水渠环绕竹丛后流经家家户户,村内树木茂密,翠竹从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谷寮村曾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点之一,南海沉船距谷寮村仅30海里。村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包括南宋古井、南海广利神庙、大王庙及两座土地庙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陵岛是一孤岛,四面环海。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一陆路一一海陵大堤与祖国大陆相连,岛上没有外来河流,故淡水资源匮乏。有一年,海陵岛大旱,农田干涸,村民饮水都极为困难,民不聊生。有一天,谷寮村一户人家的老黄牛挣脱缰绳,发出“哞哞”叫声直往山上跑,老农也跟着老牛追上去。老黄牛跑到现今古井处,用蹄子使劲刨土。一会,便见泉水在地上冒出。老农高兴地呼来村民,大家欢天喜地。于是叫来几个年轻力壮小伙挖井,当挖到一米深时,一块大石板横躺地下,只见石缝中一道清澈甘洌的泉水喷涌而出。于是村民用石头砌成了现今这口水井。自此,谷寮村的农耕和饮用水都靠这口泉井。根据风水传说,谷寮村后背山称为“象山”,该泉井位于“大象”的乳部,故又称作“象乳泉”。此后,该泉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孕育着谷寮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健康成长。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陵岛从阳江引入自来水后,绝大部分村民为了方便,生活用水基本改用了自来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谷寮村人多地少,自古以渔业和农业相结合为主要生活来源,渔民素有出海打鱼都需喝上几杯酒以御寒的习惯。因而,谷寮村自古都有自酿白酒的历史,因为这口“象乳泉”的水特别清澈甘洌,故酿出来的酒入口也特别甘醇,所以,该泉水作为酿酒用水一直延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戏台上来个ps</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谷寮村出来,去第二个景点--南海第一博物馆。大门外是一棵长26米的那龙古樟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以“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贸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宋时期,北方的西夏、辽、金,政权的存在,使得通往中亚的直接商路不复通畅。在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赵宋政权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海洋贸易政策,一些新的海洋航线被开辟出来,大规模的国际性商贸活动使得外销和输入商品的数量与种类空前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宋代三百年的时间里(公元960-1279年),政府曾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福州、温州、密州等近十个港口设立过十三个名目不同的市舶管理机构,形成了路市舶司和州市舶务的两级管理体系。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还颁布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商法-《元丰广州市舶条法》,适用于全国各市舶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宋时期法律允准进行海洋贸易的经营主体包括官府和私商两类,而私商之中又分为本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和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番商(或称番客)。官府通过市舶司等机构参与海洋贸易的手段主要包括直接经营、朝贡贸易和榷场专营三种。官府对国内私商的主体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并要求出境商舶必须办理市舶司颁发的“公凭”。两宋时期,私商贸易的频度和交易总额仍然远远超过官府经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陆上对外贸易规模有限,海洋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贸易对象除了高丽、日本等东亚国家,还包括东南 亚、南亚和西亚阿拉伯地区。就贸易品种而言,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外,中国出口的物质等,进口物品则从香料、珍珠、象牙等高档消费品, 还包括金属制品、生活日用品、文化用品、工艺品扩大到药材、矿产、手工制品、加工食品等。据估计,东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北宋中期为1666.6万缗,北宋后期增至2333.4万缗,南宋前期则高达3777.8万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代沉没海底的大船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后门的十里银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午贵叔带我们到一家巷子里的小店,又吃一餐美味的海鲜大餐,而且一大桌菜也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饭后,我们车开到了打卡的海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东阳西县程村镇是盛产生蚝的乡村,其中主要是在程村镇管辖下的濠山、根竹山、红木山这三个村。沿岸有1万多亩连绵红树林,无环境污染,是理想的天然养蚝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程村蚝的特点是体大,味道鲜甜,色泽光洁。与其它地方生产的蚝豉有明显区别。程村蚝场养蚝大概有五百多年历史,程村蚝场不但制作蚝豉,还制作蚝油、蚝味生抽等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及香港、澳门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片红树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陵岛有片渔港,可乘坐游艇环游海面一圈,因当天风好大,我也感冒了,不能去玩,小罗,满满,吴英他们三人坐了游艇在海面上逛了一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