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对神性态度的矛盾根源:自我认知与信息茧房的交织影响

青州岳玉雪

<p class="ql-block">论人类对神性态度的矛盾根源:自我认知与信息茧房的交织影响</p><p class="ql-block"> 独立学者艺术家 岳玉雪</p><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深入探讨人类对神性既崇拜又腹诽这一矛盾态度的根源。通过剖析人类自我认知中的自卑、自信与自大心理,结合巴别塔故事所隐喻的信息茧房现象,以及消费引诱和信息强化因素,揭示这种矛盾态度产生及难以调和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人类对自身的复杂认知催生了对神性的不同态度,消费引诱改变人们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侧重,信息强化则巩固各类态度,而信息茧房固化这些态度,使得矛盾长期存在。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宗教信仰与人类思想观念的演变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神性态度;自我认知;信息茧房;消费引诱;信息强化;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神性的态度始终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矛盾状态。一方面,众多信众怀着虔诚之心,对神顶礼膜拜,将神视为无所不能的庇护者与精神寄托,认为宇宙中已经存在着无处不在无时不能的神关照着人间;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对神性存在质疑与腹诽,甚至公然挑战神的权威,认为神是人自己为自己制造的精神幻地。这种矛盾态度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的自我认知、所处的信息环境,同时受到消费引诱与信息强化的深刻影响。巴别塔的故事作为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隐喻,为我们理解这一矛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人类对神性态度的矛盾根源,揭示自我认知、信息茧房、消费引诱和信息强化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人类自我认知对神性态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1 自卑引发的对神性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人类在面对自然的强大力量、生命的无常以及自身的局限时,自卑心理往往油然而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倾向于寻求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作为依靠,神性便成为了理想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古代,面对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人类显得无比渺小与脆弱。例如,在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肆虐,短短几年内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人们在这场灾难中束手无策,恐惧和绝望笼罩着整个欧洲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的上帝成为了人们唯一的希望。他们相信上帝的慈爱与全能,通过虔诚的祈祷和忏悔,希望得到上帝的怜悯和拯救。人们纷纷前往教堂,参与各种宗教仪式,对上帝的崇拜达到了狂热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样,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天地自然充满敬畏,认为神灵掌控着世间万物的运行。每逢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皇帝会率领群臣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上天神灵的庇佑。普通百姓也会在家中设坛祭祀,希望神灵能够赐福消灾。这种对神性的崇拜,源于人类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卑,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摆脱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2 自信与自大导致的对神性的腹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知识的积累,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当取得一定成就时,自信便会逐渐产生。而当自信过度膨胀,就会演变成自大,此时人类开始对神性的权威产生质疑与腹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思想解放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展现人体之美和人性的光辉,文学家们用文字表达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例如,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作品等,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和自信的提升。这种自信使得人们不再盲目地接受教会所宣扬的神权至上观念,开始对宗教教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质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思潮盛行。思想家们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高举理性的大旗,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他们认为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来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需要依赖神的启示。伏尔泰曾尖锐地批判教会的腐败和宗教迷信的荒谬,他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更多人对神性的质疑和反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科学领域,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重大发现,让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科学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使人们相信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揭示宇宙的奥秘,掌握自然的力量。这种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使得一部分人对传统宗教中关于神创造和主宰世界的观念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神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产物,是人类在无知时代的一种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消费引诱对人类神性态度的重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1 消费主义浪潮下的物质追求导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浪潮汹涌澎湃,商家通过各种营销策略,不断激发人们对物质的渴望。从时尚潮流的更迭到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消费引诱无处不在。例如,新款智能手机发布时,商家会强调其先进功能与时尚外观,营造出拥有它就能紧跟时代潮流、提升生活品质的氛围。这种消费引诱使得人们将大量精力与财力投入到物质追求中。当人们沉浸于物质带来的短暂满足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包括对神性的思考与关注便会受到冲击。原本用于宗教活动、沉思冥想的时间被购物、享受物质生活所占据,部分人开始将物质财富视为衡量成功与幸福的标准,对宗教信仰的热情逐渐减退,对神性的态度变得冷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2 消费文化对宗教符号的商业化利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消费文化还将触角伸向宗教领域,对宗教符号进行商业化利用。一些带有宗教元素的商品,如印有十字架的项链、佛像造型的摆件等,被包装成时尚或具有特殊寓意的商品推向市场。商家利用人们对宗教的好奇或情感,将宗教符号转化为消费对象。这一现象使得宗教的神圣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人们对神性的认知变得模糊。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可能并非出于对宗教信仰的虔诚,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社交或炫耀需求。这种消费行为改变了人们与宗教、神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模糊了对神性的纯粹态度,既可能削弱对神性的崇拜,也可能引发对宗教商业化的反感,从而加深对神性的腹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信息强化与信息茧房的相互作用及对神性态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1 信息强化的多渠道传播模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这为信息强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点赞评论等行为,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例如,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搜索与宗教相关的信息时,平台会不断推送宗教教义解读、宗教故事分享等内容,强化用户对宗教的认知与兴趣。搜索引擎同样如此,用户输入特定关键词后,搜索结果会优先展示与用户偏好相符的信息。此外,线下的宗教团体、学术机构等也会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传播特定的观点和信息,进一步强化人们对神性的某种态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2 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与信息强化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信息茧房的形成与信息强化紧密相连。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已有观点和态度相符的内容,这种选择性接收使得同类信息不断积累,形成信息茧房。而信息强化则通过多渠道传播,不断填充和加固这个茧房。以崇拜神性的人群为例,他们在宗教社区中频繁接触到赞美神、强调神的权威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社区内通过口口相传、宗教仪式等方式不断强化。同时,社交媒体上的宗教群组、线上宗教课程等也持续推送类似内容,使他们愈发深陷于对神性崇拜的信息环境中。反之,腹诽神性的人群也会在科学论坛、批判性思维社群等环境中,不断接收质疑宗教、否定神性的强化信息,巩固自身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3 信息茧房对人类对神性态度的固化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信息茧房一旦形成,便对人类对神性的态度产生固化作用。在崇拜神性的信息茧房中,信徒们难以接触到对宗教的不同见解,对神的信仰愈发坚定,视质疑者为离经叛道。而在腹诽神性的信息茧房中,人们对宗教的批判态度也不断被强化,对宗教信仰者的观点嗤之以鼻。这种相互隔离的信息环境,使得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愈发难以调和。即使偶尔有不同观点的信息进入茧房,也往往会被忽视或抵制,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对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巴别塔隐喻下信息茧房的深层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1 巴别塔故事的隐喻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巴别塔的故事记载于《圣经·旧约·创世记》。故事中,人类联合起来想要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以彰显人类的力量和荣耀。然而,上帝担心人类的傲慢会带来灾难,于是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无法相互沟通,最终导致建塔工程失败。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宗教传说,它隐喻了人类社会中由于语言、文化、思想等差异所导致的沟通障碍和分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更深层次来看,巴别塔象征着人类试图超越自身局限、挑战神性权威的努力。而上帝变乱语言的行为,则代表了一种阻止人类过度膨胀的力量。在现实社会中,这种隐喻表现为人类在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障碍,这些障碍如同高墙一般,将人们分隔在不同的认知空间里,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圈子,即信息茧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2 信息茧房在现代社会的新形式与特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信息茧房呈现出更为复杂和隐蔽的形式。除了基于兴趣、价值观形成的信息筛选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茧房的形成更加精准化。例如,电商平台根据用户的购物偏好推送商品信息,同时也影响了用户对相关领域知识和观点的接触。在社交媒体上,“回音室效应”使得人们只听到与自己相同的声音,进一步强化了信息茧房的壁垒。而且,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茧房差异巨大,宗教信徒、科学爱好者、艺术从业者等各自处于不同的信息生态中,对神性的态度也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被塑造和强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结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类对神性既崇拜又腹诽的矛盾态度,是自我认知、消费引诱、信息强化以及信息茧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卑、自信与自大的自我认知状态,促使人们对神性产生崇拜或腹诽的不同态度。消费引诱在现代社会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方向,对宗教信仰和神性认知产生冲击,重塑了人们与神性的关系。信息强化通过多渠道传播,与信息茧房相互作用,不断固化人们对神性的态度,使得崇拜与腹诽的矛盾愈发难以调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矛盾态度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宗教信仰格局、文化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演变。在宗教领域,教派之间的分歧因信息茧房和信息强化而加深;在文化层面,不同文化作品对神性的呈现反映出这种矛盾态度;在思想观念上,推动着人们不断思考信仰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未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变迁,消费引诱和信息强化的手段将更加多样,信息茧房的形态也会不断变化。深入研究人类对神性态度的矛盾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促进不同信仰和观念的交流与融合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警示我们在信息洪流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看待宗教信仰和神性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