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知青岁月

影子

<p class="ql-block"> 2025.1.20</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是一年,有时候连自己的生日都会忘记,但下乡的日子却刻骨铭心,每当此时,思绪就回到了那年,回到了那天,回到了回不去的从前。</p><p class="ql-block"> 磨砺</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共和国同年岁的这一辈,大多数人的青葱岁月都是在广阔天地里度过的,说人生无悔也好,无奈也罢,都已是过眼烟云,我为自己有过知青的经历感到骄傲,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天气,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身心,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以致在后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坦然面对,无所畏惧。</p><p class="ql-block"> 依安农场的知青主要来自齐齐哈尔、上海、哈尔滨和依安县城,农场的农活对于这些城市的孩子来说真是不小的考验,特别是上海女知青,大多数身材瘦小,看着就弱不禁风,更别说干活了,那些年农场的冬天太冷了,干活都是在野外,寒风刺骨,上海知青上身都穿着他们统一发的军绿色大棉袄,宽宽大大的,下身也不穿棉裤,只穿绒裤,细细的两条腿,大家都叫他们“手榴弹”,我们这些东北人都穿着大棉袄二棉裤还冷呢,他们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冬天去割苇子,脚踩在冰面上,身子在寒风中,因为离住地太远,中午不能回食堂吃饭,送饭的车上虽然盖着棉被,到了苇塘馒头也都冰凉了,送饭车进不去苇塘,也没有水喝,大家就找干净的雪捧起来吃。在场院脱谷时也是冬天,又脏又累,戴的口罩都成了黑色,浑身上下全是灰,还要倒班,上晚班休息时大家躺在秸秆堆上看星星。上海知青脱谷收工回来总是不空手,口袋里或套袖里都要拿点黄豆,回上海时他们旅行袋里都会装很多黄豆,平时做什么菜都要放点黄豆,东北人除了生豆芽也不太会其它吃法,所以我们还真的很少有人拿黄豆。</p><p class="ql-block"> 夏天除了风吹日晒,赶上雨天也是一脚水一脚泥的,下地干活时就只戴着草帽,也没有打伞的,下雨了就浇成了落汤鸡,回宿舍刚换好衣服天又晴了,只好又下地干活,结果到了地里又开始下,又浇个净湿,整几个来回都没衣服可换了,那时候谁都没有多少衣服,一个小箱子就装了全部的家当。</p><p class="ql-block"> 农场的伙食其实比家里要好,吃白面馒头时候多,但有时候得看加工厂加工什么,食堂就吃什么,如加工小米,食堂就差不多顿顿小米饭,记得有段时间加工黄米面,食堂就上顿下顿吃切糕,吃的直反酸水,还没别的可吃,也挺难受的,直到现在一看到卖切糕的我就能想起在农场吃的切糕。我们东北的知青没有自己做饭的,食堂有什么吃什么,上海知青都会弄个煤油炉子,千里迢迢的从上海带点大米,隔三差五的自己做点饭吃,也难为他们吃惯了米饭,农场却偏偏没有大米,他们也不嫌费事,干完活还得现做饭,有时候还买只鸡买条鱼的,从那时候知道他们连鸡肠子都要吃的,东北人恐怕没有人会吃那玩意儿。</p><p class="ql-block"> 趣事</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在一起虽然有苦有累,但也有很多乐子,时间长也大都忘记了,但有几件事还记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出工前大家正在排队,来了一个卖小鸡仔的,挑着两个大箩筐,男知青们一下子把人家围了起来,趁那人不注意从筐里拿了一只鸡仔,放在宿舍里养了起来,还真养成了一只大公鸡,早上我们都能听到公鸡打鸣。</p><p class="ql-block"> 在场院干活时,一次有个上海女知青踩死了一只大蜘蛛,也忘了是谁吓唬她说那是蜘蛛精,踩死了要倒霉的,需要烧香忏悔,那个上海知青信以为真,回宿舍后表情凝重,吃完饭真的去买了香虔诚地拜了,嘴里不停的念叨,看来是真害怕了,心诚则灵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良种队食堂经常卖干炒小辣椒,一小盘二分钱,有时候买两个馒头一小盘炒辣椒,把辣椒往馒头里一夹就是一顿饭,吃的特别香,有一次我们几个人从食堂买了馒头夹着炒辣椒回宿舍,索英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没爬起来呢还不忘咬一口馒头,多少年后想起那一幕大家还忍不住笑。</p><p class="ql-block"> 我到农场机关工作的第二年,良种队开始种水稻,我们去帮助插秧,到中午要往回走时王革然发现手表不见了,还是块进口表,顿时着了急,大家都帮忙去找,眼前都是水田,除了泥就是水,哪里去找那么一块小东西,世上就真有巧事,该着她不破财,她看见水田里露出了一点小小的表带头,因为是皮表带有浮力,那块表就立在水里,她一把拽了上来,如果是不锈钢表带就没戏了。</p><p class="ql-block"> 情结</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不管来自哪里,大家都能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哭一起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友谊也伴随了我们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农场放假回家那么几天时间我们也要互相串门,我骑个破自行车从南市郊最远去过砖厂那边的李玉龙家,那年月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大老远去了有时候人家还不在家,也不知道累,到谁家赶上饭了就吃,一点不见外。</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上海知青相处也很融洽,同宿舍的陈根娣还帮我从上海买过被面,纱巾,手套,几十年没有联系了,也不知她们现在可好,真心祝愿她们健康平安!</p><p class="ql-block"> 农场的老职工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关照,特别是在小区工作期间,陈姐朱姐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叫上我们,现在也还会时常想起喷香的玉米,豆角,茄子,土豆。</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我的同学小何和大霞从龙门农场来看我,我请她俩去县里的小饭馆吃了锅烙,当时感觉那锅烙是自己有生以来最好吃的美食,直到现在仍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农场结下的知青情谊并没有因为离开了农场而中断,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亲密了,时不时的互相串串门,叙叙旧,孩子们都大了以后,我们聚会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总有说不完的话,到谁家都要带着牙刷,玩儿一天还觉得不过瘾,得来个通宵,第二天吃完早饭才各自回家。</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应张毅大哥和玉玮嫂子的盛情邀请,我和爱仙索英组团去了厦门,张毅大哥虽已是古稀之年,却不辞辛苦,每天开车陪我们去周边的知名景点游览参观,欣赏了好多美景,也了解了一些闽南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最先去了闻名遐迩的鼓浪屿,登上了日光岩。张大哥驱车170多公里,带我们去了闽南著名的南靖土楼,欣赏了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大哥还安排我们采摘杨梅,游览了厦门的万石植物园和东山岛的风动石公园等等,那十几天可以说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一辈子的难忘记忆。</p><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依安农场场直的知青举办了两次纪念下乡五十周年活动,一次在齐齐哈尔,一次回农场,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 共叙知青情,农场的各级领导也给予知青们很大的支持,安排专人组织那次活动,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看到农场一排排的高楼和整齐的街道,还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心情真是无比的激动,那是我们曾经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也是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知青,是一代人光荣的称谓,永远的情结,不管认识与否,只要说是知青,就会有共同的话题和特殊的感情,在北京的天坛公园有一个著名的知青角,是由中国知青网为知青们搭建的一个回忆知青岁月,共叙知青情结的平台,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日的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知青们会挂起各自连队的队旗,大家聚在一起,会战友,忆往昔,话当下,展未来,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病痛,现在知青角已经成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感恩</p><p class="ql-block"> 五十六年过去,知青们都已是白发苍苍,我们幸运,我们感恩。</p><p class="ql-block"> 当年下乡时,知青们都是风华正茂,哪个不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车站人山人海的送别足以说明一切,但是却有一部分知青因为疾病、意外事故、救火、抢救国家财产而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那片黑土地,成为父母亲人心中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知青朋友在人生的旅途中因为疾病提前下了车,有几位2018年纪念下乡五十周年聚会时还谈笑风生的知青也相继离开了人世,闲暇时会经常想起当年的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为他们的离去惋惜和痛心。</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黑龙江垦区共接收了54万城市知识青年,七十年代末知青大返城后,有200余名知青因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而留在了北大荒,这些人中大部分与家人中断了联系,无固定住所,无经济来源,无监护人,为了让患病知青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了一处集治疗、康复、安养于一体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专门安置患了精神疾病的知青和知青后代,他们也曾经是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父母的年老离去,亲人的无助,让他们只能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余生,他们也许忘了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他们不知道此生永远也不能再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看着他们空洞的眼神,呆滞的表情,苍老的面容,不免让人备感心酸。</p><p class="ql-block"> 我们幸运,每天能够享受阳光,享受美景,享受亲情,享受友情,享受信息化社会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们感恩,感恩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感恩党和国家让我们衣食无忧,感恩知青生涯中的每一个遇见,感恩所有关心我和我关心的人!</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0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良种队欢送张毅上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2年6月,良种队欢送姜桂花、王秀媛上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2年12月,良种队欢送新兵入伍合影。</p> <p class="ql-block">良种队部分知青在场部南边的小桥合影。</p> <p class="ql-block">良种队知青在龙沙公园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26日,农场场直部分知青在齐齐哈尔聚会,纪念下乡五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28日,场直知青回到农场纪念下乡五十周年,这是农场安排接站的大客车。</p> <p class="ql-block">知青们在书香公园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28日,依安农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