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战场经历

大双

<h3><br>我的父亲吴仲康,四川省内江县胜利乡黑泥堰人,生于1917年农历冬月十六日,逝于1999年8月26日,享年82岁。</h3> <h3><br>解放前的人,弟兄多,取名字时,常常把“伯仲叔季”嵌入姓名之中。从一个“仲”字就可以看出父亲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br><br>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扩充军队,到处抓壮丁。<br>父亲家里男孩三个,正好三丁抽一,就这样,父亲被抓进国民党军队当了一个二等兵。 <br>那个年代,谁都不愿意当兵,就是被抓了壮丁,也要千方百计逃跑回家。<br><br>部队到了成都,父亲先后两次从军营中成功地逃跑出来,但都被当地的乡保长抓住了。因为上面给各乡各保分配了征兵的名额,为了完成任务,乡保长们就在每条路口布置了人抓逃兵,用来充当自己乡保的征兵名额。就这样,父亲虽然成功地逃出了军营,却没能逃出各地乡保长的手心。<br><br>后来部队到了云南,父亲又逃了两次,都被抓回去了。<br>在云南,只要是外地口音的青年男子,就会被认为是逃兵,就会被抓进军营,所以逃回四川就更加困难。从此,灰心丧气的父亲就再也没有逃了。 <br><br><br></h3> <h3><br><br>说来也巧,父亲决心不再逃的这支部队就是国民党赫赫有名的王牌主力新22师,师长就是抗日名将“丛林虎”廖耀湘。<br>当时,新22师已被编入“中缅战区中国远征军”序列,即将进入缅甸配合英党军对日作战。<br>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第一次对日作战,由于指挥失误和英军士气低下等原因,遭到了惨重的失败。<br></h3> <h3><br>战败后,远征军在军长杜聿明的率领下进入野人山,这是一场悲壮而惨烈的行军,方圆1200里的野人山,山高林密,瘴厉横行,犹如魔鬼的栖息地。</h3> <h3><br>远征军将士在野人山原始森林中行军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行军,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饥饿难耐,吃了毒野果毒蘑菇,会中毒而死;渴了,喝了被腐烂的动植物污染的水,会染上疾病而死;走在腐烂树叶覆盖的地面上,随时可能被毒蛇毒虫咬上一口而死;路途上被密密麻麻上下翻飞大如蜻蜓的蚊子叮咬,就会染上疟疾、回归热、登革热等疾病,因无药可治而死;一路上,随时可能遭到蚂蝗吸血蚂蚁啃食而死。这蚂蝗吸血蚂蚁啃食是最恐怖的一种死法:路边树上草中爬满了蚂蝗,只要在草边树下坐立数分钟,叮在身上的吸血蚂蝗就已百余条了!蚂蝗一钻进身体,就拔不出来,大如手指的蚂蝗吸血非常厉害,当严重失血的人走不动了,疲惫不堪地坐在路边,就会遭到密匝匝爬上来的蚂蚁疯狂啃食。几个小时后,一个个活人就变成一堆堆森森白骨了!<br><br>父亲在缅甸野人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他没有说,也不敢说,因为参加国民党的中国远征军在那个年代就是一桩不可饶恕的原罪!<br></h3> <h3><br>远征军将士在野人山留下的累累白骨 !<br><br>廖耀湘率领新22师走了三个月,觉得坚持翻越野人山可能全军覆没,于是转向印度,与先期达到的孙立人的新38师汇合。新22师进入野人山7000多官兵,到印度只有不到4000人了!不过与杜聿明相比,幸运多了!杜聿明率领3万5千多将士走进野人山,历时114天走出野人山时,只剩下3千多人了!<br></h3> <h3><br>远征军将士在印度蓝姆迦基地训练 <br><br>1942年8月,父亲所在的新22师与新38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br>在基地训练中,这两支部队合编为新一军,军长孙立人。<br>官兵们脱掉了破烂不堪的国民党旧军装,洗澡、理发后,穿上美军的米黄色夹克新军装,穿着厚底高腰胶鞋,每个士兵胸前挂着清一色的卡宾枪或汤姆式冲锋枪,腰佩一支手枪。整个部队装备一新,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br>再加上配备了火箭筒、大口径迫击炮、山炮、榴弹炮等重武器,还装备了汽车、装甲车、坦克等。这个时候,中国远征军的火力和机械化程度已远远超过日军了!再加上美国提供空中支援,这和当时欧洲战场的任何一支军队相比,也是超一流的装备了。<br>中国远征军的后勤补给由美国人提供:饼干、米饭、牛肉罐头、巧克力随便吃,可乐、咖啡、茶随便喝,子弹、炮弹随便打!<br><br></h3> <h3><br>远征军将士在印度蓝姆迦基地参训结业典礼<br><br>有了这样的装备,有了这样的后勤供应,这支部队就如虎添翼,打得日本鬼子抱头鼠窜遍地找牙!战斗中,常常有着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鬼子端着三八大盖冲上来拼刺刀,中国远征军卡宾枪汤姆式冲锋枪一阵横扫,日军像割稻子一样成批倒下,个别冲到面前的小鬼子,战士们就拔出手枪一一点名,小鬼子根本就无法近身拼刺刀!<br>在这种降维打击面前,日本鬼子哪是对手?有时远征军与日军的战损比甚至高达1:7!<br>父亲身高1.78米,高大威猛,冲锋号一吹,他抱着机枪就像战友们端着汤姆式冲锋枪一样向前猛冲,势不可挡! <br> <br></h3> <h3><br>远征军将士在印度密支那战役中追击敌人 <br><br>1944年4月,缅甸密支那战役,廖耀湘率新22师在胡康河谷断敌退路,准备全歼日军守敌。战斗中,父亲利用一棵大榕树做机枪阵地,打死了不计其数的日本鬼子。军号一响,父亲和战友们跳出战壕,向日军发起反冲锋,成千上万的战士犹如猛虎下山,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打得日军溃不成军!打得日军哭爹喊娘!打得日军怀疑人生!这种打仗,那真叫一个“爽”!这与国内抗战时我军端着七九式老套筒与日军拿着三八大盖搏斗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 <br>  <br><br></h3> <h3><br>1944年12月,由于国内战事吃紧,新22师紧急空运回国。当时父亲因为身负重伤,被留在昆明治疗。 <br>父亲伤好出院后,他就在昆明参加了“云南王”卢汉率领的93军,并随部队坐船渡海到越南,接受日本投降。<br>父亲对我们说的原话是:“在海里坐船到安南(即越南,当时他们叫安南)和外国人(法军)打日本鬼子,打得日本鬼子投降了。”<br>没有文化的父亲哪里知道:他去越南参加的竟然是我国仅有的一次在外国(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的光耀史册的行动!<br>龙云率93军代表中国在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部队去了越南一个多月就接到命令回云南。<br>在回云南的半路上蒋介石又命令去东北,这时,国共内战已经打起来了!<br><br>1946年6月,东北热河建平县,父亲所在的连被解放军包围了。解放军不断向被包围的敌人喊话,在解放军的宣传攻势下,父亲和他周围的士兵被打动了想投诚,可是连长拒绝缴枪投降。<br>僵持之中,父亲暗中组织联络,士兵们一个接一个悄悄传递信号,准备战场起义。组织好了,父亲一声咳嗽,士兵们干掉了连长,全连都投奔了解放军。 <br><br>父亲一进入人民军队,便开始了他的开挂人生!<br>因为他带领战友打死“国军”连长,率领全连战场起义,再加上作战勇敢,仅仅三个月就从一个国民党二等兵当上了东北野战军17旅1团2营5连的机枪班班长,并于第二年(1947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那时,父亲已是17旅1团5连1排排长、连党支部宣传委员了。 <br></h3> <h3>  <br>惨烈的塔山阻击战</h3> <h3>父亲回忆说:那时天天都在打仗,战斗不计其数模大一点的战斗有攻打宁城、赵川的战斗,有热河夏季作战、热河秋季作战和冀热察战役,更大规模的战斗则是塔山阻击战、辽西大会战、绥远战役、张家口追歼战等。<br>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父亲先后荣立大功两次,二等功三等功已记不清多少次了。获得军功章纪念章七枚,至于平时获得的奖状奖品就多得不计其数了。<br>那时物质匮乏,一纸奖状、一个笔记本、一件衣服、一张毛巾、一双袜子甚至一块肥皂的奖品都可以使父亲兴奋半天。<br>父亲清楚记得:在军人立功授奖大会上,11纵司令员贺晋年亲自给荣立一等功的他在胸前别上军功章。父亲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溢于言表。<br></h3> <h3><br><br>父亲人生的高光时刻,还是在辽沈战役中塔山阻击战的战场上。<br>辽沈战役最关键的一战是攻打锦州。在林彪的千余门大炮面前,攻克锦州完全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塔山成功地阻击增援的敌军。<br>蒋介石的计划是让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东西对进”,夹击进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主力。<br>东进兵团司令员是率领从关内调来的用军舰运到葫芦岛登陆的十万大军的侯镜如,西进兵团司令员是率领从沈阳方向赶来增援锦州的12万大军的廖耀湘。“东西对进”的焦点是离锦州仅30里的塔山。<br>塔山,既无塔,也无山,是一个仅有百余人的小村庄,根本无险可守,而战略位置却极为重要。如果塔山失守,国民党的东进兵团西进兵团就可以和锦州守备司令范汉杰夹击包围攻打锦州的东野主力。<br>那时,攻守易势,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塔山阻击战是攻打锦州成败的关键。在我军主力进攻锦州的同时,4纵和11纵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硬是抗住了十倍于己的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br>父亲所在的11纵在塔山担负着阻击廖耀湘西进兵团的重任。他回忆在阻击敌人进攻的一次极其惨烈的战斗中,全连指战员都牺牲了,只剩下父亲一人。<br>他把三挺机枪摆放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在战壕里不停地奔跑,轮番使用三挺机枪疯狂扫射进攻的敌人!激战中,三挺机枪打坏了两挺,父亲仍然死战不退,一直坚守到增援部队的到来……攻克锦州后,林彪随即组织辽西大会战,一举全歼了增援锦州的“西进兵团”,俘虏了兵团司令廖耀湘。<br>有意思的是:在塔山阻击战中面对廖耀湘兵团进攻死战不退的和在辽西大会战中为围歼廖耀湘兵团而冲锋陷阵的解放军一个基层指挥员,竟然是当年中国远征军中廖耀湘麾下的一个二等兵,真是冤家路窄啊!<br>如果廖耀湘知道了这个情况,不气得吐血才怪!<br><br></h3> <h3>辽西大会战 <br>辽沈战役后,父亲又随同东野11纵南下参加平津战役。<br>需要说明的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由不同的部队参与的决定国家命运的三大战役。可以说只要参加了其中任何一次战役都足可名垂青史!<br>而父亲却连续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两大战役,这足够父亲自豪一辈子了!!<br><br>辽沈战役刚结束,傅作义估计经过这样一次大战役,解放军一定会休整两三个月,因而放松了对东北野战军的戒备。<br>可是林彪却命令4纵和11纵当即秘密入关、星月南下,昼夜兼程,配合华野参加平津战役。<br>傅作义的部队做梦都没有想到戴着狗皮帽子、装备精良的东野大军来得这么快,吓得丢盔弃甲 魂飞魄散 回头就跑。<br><br>父亲最刻骨铭心的是在张家口追歼战中,他肩扛机枪,和战友们连续几天几夜跑步追击傅作义部队。炊事班的饭菜摆在路边上,战士们抓了一个饭团边跑边吃,甚至边跑边睡觉,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都累得吐血。<br>父亲对我们说:那是他当兵以来最苦最累的一次。<br><br></h3> <h3>1949年1月,父亲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在石家庄二九医院治疗。<br>7个月后,伤势尚未痊愈,组织上就安排他去辽西省荣军学校学习。<br>因为当时新中国即将成立,需要大批地方干部。组织上就把这个战功卓著对党忠诚然而没有文化的铁血战士送进荣军学校学习,并任命他担任班长,为以后大军南下输送地方干部做准备。<br>在荣军学校学习了两年,父亲深知自己没文化 水平低 能力差,怕以后当领导犯错误,怕影响革命事业,怕对不起党的培养。总之,怕这怕那就是不想当领导干部,就是想回老家务农。<br>组织不同意父亲的要求,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做思想工作,说你回老家去了,组织对你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不放心,怕地方政府照顾不周到,总之,就是不同意他复员回家。但是在父亲的再三坚持下,组织上只好给他办理了复员回乡的一切手续,还把他的一级残废证明和负伤的时间及负伤的经过都写在一块白布上,叫父亲拿回去交给地方政府。<br>并特意反复交待:如果伤情复发,生活有困难,一定要去找组织。 <br><br>父亲复员回乡后,内江地委又把他安排到川南干训班学习,仍然要把他作为领导干部培养。因为那时地方领导干部极度缺乏,整个内江县连父亲在内,也只有三个共产党员。<br>川南干训班班长是石大观,就是后来的内江地区专员(相当于后来的内江市市长)。<br>父亲仍然觉得自己没有文化,怕以后当领导犯错误,坚决要求回乡当农民。<br>在父亲的坚持下,组织上只好同意并把他的一切材料都转到了内江县民政局。 <br><br> </h3> <h3>父亲的复员军人登记表 <br><br>后来,内江县民政局负责发放复员军人补助款的一个姓夏的干部(人们叫他“夏跛子”)因为贪污被捕,在这之前,夏跛子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行,私下擅自销毁了父亲的所有资料。<br>就这样,从1951年复员回乡到1999年病逝,<br>近50年来,父亲一直都没有得到他每个月应领的补助款。 <br><br>在农村,父亲因为战场上留下的枪伤不能干体力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我们一家五口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后来我们姐妹仨逐渐长大,父亲的生活才得到了好转。<br><br></h3> <h3>1999年8月,病重的父亲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情况下,居然能用四言语句带着悲哀的腔调描述他的战场经历(同志们啊,向前冲啊,消灭敌人,不怕死啊……)和对我们的教育(爱国爱党,跟党走啊,多做好事,不犯错呀……)。不是一句两句三句四句,而是一串一串的(没有重复的两次,每次都在10分钟左右)从父亲口里念出来,听得我们心如刀绞,听得我们十分震惊!<br>一个字不识的父亲,平时根本没有这些语言,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能说出这样有一定文化的人才能说得出来的语句?我们觉得很纳闷,到如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br>后来我们在想,可能是这7年的战场生活,父亲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与敌人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悲壮场景,才给父亲心理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让他难以忘怀!!<br><br>这是父亲对祖国的奉献!!<br><br>7年的战场生活,没有人与他叙旧回忆,没有人为他……,只能偶尔与我们谈谈,他只能把这些往事深藏在心里一辈子,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是一种神一般的力量让它迸发出来!也算是对自己刻骨铭心、念念不忘的重大人生经历的总结与交代!!<br>在“冲呀!杀呀!”的喊声之中,父亲带着遗憾走向了另一个世界。<br><br>我尊敬的老爸,我要告诉您:您扛起枪杆为祖国打江山不怕流血牺牲;您的女婿和侄孙也曾扛起枪杆保卫祖国;你的外孙女婿是终身的军人正在卫国做贡献;您的侄重孙也驻守在南海保家卫国!<br>我们家族都以您为榜样,代代有军人!<br><br>我尊敬的父亲啊,您永远活在您的女儿们心中,我们永远爱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