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着具强烈感召力的“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N年后的20250108这天,我首次来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南23千米处的“天涯海角”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碧海、青山、银沙、巨石、椰子树等交相呼应出一幅恍如仙境的丹青画屏、一幅绝美的画卷,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时间的边缘,… …</p> <p class="ql-block">▼海边矗立着众多形态各异的巨石,其中“天涯”石和“海角”石又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人们曾认为分别题刻在两块巨石上的“天涯”、“海角”这四个字为苏东坡所题。</p><p class="ql-block">195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宝岛游记》首次向外界披露“天涯海角”四个字是宋代文豪苏东坡所题、影响较大。</p> <p class="ql-block">▼1961年2月4日郭沫若第一次游览天涯海角、被“天涯”两个遒劲的大字所吸引,并认为“与苏轼的字体相去甚远”</p> <p class="ql-block">▼1962年1月12日至2月12日郭沫若再次到三亚度假期间第二次游览天涯海角、感叹既然确认“天涯”二字不是苏东坡的手迹,那又是哪位古人的遗墨呢?郭沫若借阅了《崖州志》、看到一条记载称“天涯”石刻为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所书</p> <p class="ql-block">▼1962年1月16日郭沫若第三次来到天涯海角、被人背着爬上村民提前搭好的竹架梯、登上圆岩石壁,从风雨剥蚀殆尽的残迹上查到了“天涯”石刻二字旁边落款,左刻小字“程哲”、右镌“雍正十一年”。</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写道:查证点校《崖州志》“工作仅费十日,粗疏之处,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1983年经文史工作者确认天涯石刻上的年代落款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雍正丁未</span>”四个字。</p><p class="ql-block">注:<span style="font-size:18px;">雍正丁未</span>年即1727年。</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感叹道:“旧谓苏东坡所书,殊非其实。”、“前后三游,时经一载,始获得事物真相。”</p> <p class="ql-block">▼另据文史人员考证,在“天涯”石刻附近的“海角”石刻,系海南籍抗日将领澄迈人王毅于1938年1月8日在崖县马岭村举行“六千黎民歃血会盟共赴国难大会”时所题刻。</p> <p class="ql-block">▼1961年2月4日,郭沫若第一次游天涯海角时,与天涯海角附近的马岭村渔民在海滩上共同曳网捕鱼,郭沫若对此经历赋诗曰:“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p> <p class="ql-block">▼后来郭沫若用诗词记录了自己对“天涯”石刻的考证以及与天涯渔民的互动:“去年助曳网,今日何来迟?访古字方显,得鱼人正归。点头相向笑,举手不通辞。有目甜逾蜜,惠予以此诗。”</p> <p class="ql-block">▼“天涯”与“海角”分别题刻的时间相差了200多年</p> <p class="ql-block">▼1961年,郭沫若在“天涯”石刻的另一侧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七个大字。至此,天涯湾畔的这片滨海地带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p><p class="ql-block">题字的下方刻有郭沫若游天涯海角诗三首。</p> <p class="ql-block">▼距“天涯”、“海角”石约百米的另一块高7米、宽3.4米、厚3.3米的巨石上刻有“南天一柱”四个大字。石刻面山(东)背海(西)。“南天一柱”字大40厘米,楷书竖排。右题刻:宣统元年;左题刻;永安范云梯。</p><p class="ql-block">“南天一柱”四个大字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刻。</p> <p class="ql-block">▼“海判南天”石刻刻在“南天一柱”石对面一块横卧巨石上。“海判南天”四字左下刻有小字“钦差苗曹汤”,右上刻有“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一月”。</p><p class="ql-block">“海判南天”石刻是天涯海角游览区最早的摩崖石刻,其来历一直是个谜,“海判南天”的考证也备受争议。对“判”的解读也有多个版本,其中解读之一、“海判南天”石是天和海的分界处,“判”是一分为二、天和地的分界,“海”指的是南海,“南天”指的是太阳掌管的地方。在“海判南天”石刻地方的南边是天、北边是海。</p> <p class="ql-block">▼后经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海判南天”所蕴含的天文“密码”逐渐被解开。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清代进行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冬至),钦差钦天监五官正苗受、理藩院绰尔代、法国耶稣会士汤尚贤奉康熙皇帝旨意在现在天涯海角景区所在地的观测点剖立“海判南天”石刻,剖开石面一面指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海判南天”石面指示北极高度。“海判南天”的北极高度为18度13分,每年冬至之日正午可见太阳高度与石面重合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石刻主要由“天涯”石刻、“海角”石刻、“南天一柱”石刻、“海阔天空”石刻、“海判南天”石刻以及郭沫若题写的“天涯海角游览区”石刻六大石刻组成。</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古代人们认为是天之边缘、海之尽头,也是古代流放“逆臣”之地。在唐宋两朝,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到海南岛的那些官员由于路途艰难、环境陌生,导致情绪低落,望着茫茫大海,感叹自己仿佛到了世界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宋代名臣胡铨的“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的诗句与唐代宰相李德裕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的诗句倾吐了谪臣的际遇。这里记载着历史上贬官逆臣的悲剧人生。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为“天涯海角”增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寓意着极远的距离和无尽的思绪,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得天涯海角成为我国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白居易《春生》</p> <p class="ql-block">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p> <p class="ql-block">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p> <p class="ql-block">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史鉴《解连环·送别》</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吴文英《花心动·柳》</p> <p class="ql-block">休问海角天涯,黄蕉丹荔,自足供甘旨。——郑域《念奴娇(戊午生日作)》</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陆游《蝶恋花(离小益作)》</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今几春,邂逅新丰酒。——韩淲《卜算子(生朝次坐客韵呈四叔)》</p> <p class="ql-block">谁寄扬州破镜,遍海角天涯,空待人归。——刘辰翁《夜飞鹊/夜飞鹊慢》</p> <p class="ql-block">信闲吟,玩遥岑。海角天涯,都是好丛林。——尹志平《江城子·修行还悟宿根深》</p> <p class="ql-block">寻神救苦酬予愿,海角天涯心遍。——马钰《姚源忆故人 赴黄醮赠道众》</p> <p class="ql-block">好对清风明月,宁论海角天涯。——王哲《西江月·王哲心怀好道》</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心未稳,吴头楚尾信难通。——姚宽《下章安杜渎七首》</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相去遥,邮筒还往势迢迢。——韦骧《寄明守刘公仪》</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魂梦绕。泪眼秋枯,比似银湾少。——程颂万《蝶恋花 题玉立盦小影》</p> <p class="ql-block">燕坐能事毕矣,行遍海角天涯。——郭印《和曾端伯安抚劝道歌》</p> <p class="ql-block">生平岂无同道徒,海角天涯我遐弃。——《醉义歌》</p> <p class="ql-block">东西南北捉虚空,海角天涯信不通。——释道颜《颂古二十首》</p> <p class="ql-block">生涯逍遥自在,水云游、海角天涯。——马钰《满庭芳 赠姚玄玉》</p> <p class="ql-block">谩飘荡、海角天涯,再见日、应怜两鬓玲珑雪。——方千里《浪淘沙慢》</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信音稀—— 宋代 朱敦儒 《临江仙》</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人求我—— 唐代 吕岩 《绝句》</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悲凉地—— 宋代 赵鼎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今几春—— 宋代 韩淲 《卜算子(生朝次坐客韵呈四叔)》</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赏新晴—— 宋代 刘辰翁 《虞美人(扬州卖镜,上元事也,用前韵)》</p> <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心未稳—— 宋代 姚宽 《下章安杜渎七首》</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任西风—— 宋代 宋理宗 《和灵隐长老颂》</p> <p class="ql-block">前年海角今天涯—— 宋代 晁说之 《四明岁晚水仙花盛开今在鄜州辄思之此花清香》</p> <p class="ql-block">《天涯》唐朝·李商隐</p><p class="ql-block">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p> <p class="ql-block">《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宋朝·秦观</p><p class="ql-block">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p> <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第一次游览天涯海角时,题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p><p class="ql-block">为爱晚霞餐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p> <p class="ql-block">屹立在海边的巨石,见证了星辰的更迭,日月的交替</p> <p class="ql-block">▼椰林轻摇,波涛拍岸,渔舟唱晚,鸥燕翱翔,云霞绚烂,共同编织出南国独有的椰风海韵。</p> <p class="ql-block">天空湛蓝如宝石,云朵飘浮其中。无尽的蓝天与大海在遥远的地方相接,水天一线之处,似是通往另一个神秘世界的门户,那里充满了幻想与憧憬。</p> <p class="ql-block">每一阵海风,都像是大自然温柔的拥抱,吹散了尘世的烦恼,只留下心中的宁静与对这绝美之地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一个充满诗意与梦幻的名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地球的南端,召唤着每一个渴望远方、向往自由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天空与大海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水天相接、模糊了天地的界限,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空灵的世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纯粹,纯粹得让人心醉,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壮美与宁静,让灵魂在这里得到慰藉。</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天涯海角有一对因家族反对而被迫分离的恋人,他们最终跳海化为两块巨石,分别被命名为“天涯”和“海角”。</p> <p class="ql-block">▼生若不能爱,死便要相守,他们化作两块紧紧相连的巨石,矗立在大海上,永远的相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相守不离;地阔天高、相依相随;山清水秀、携手并肩;天涯路远、海角情长。你与天涯海角的距离, 只差一个浪漫的转身, … …。</p> <p class="ql-block">▼刻有“天涯”和“海角”的巨石,见证了无数情侣的誓言。很多情侣的慕名前来,度蜜月、或拍婚纱,以“天涯海角”来见证自己美好的爱情、希望得到上天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不再是地理的句号,而是情感的驿站,最远的距离,也不过是转身时衣襟相触的刹那。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被二十一世纪的情侣们的欢笑声轻轻覆盖。</span></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充满了诗意与梦幻。此刻的天涯正是所有思念开始盘旋的圆心、是无数故事等待续写的扉页</p> <p class="ql-block">当北斗的银勺舀起南海的波涛时,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誓言便成了天地间永不褪色的朱批。相约天涯、情定海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