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有八股般的思想和行为

空心木头

<b><font color="#ed2308">昵称:空心木头</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美篇号:22900783</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文字:原创</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图片:手机相册+网络</font></b></div>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都已经逐渐进入不惑之年。时代的发展,已经出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新的消费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和网络红人成为人们热捧的新名词。人们越来越注重颜值和人气。 然而,在美篇中,我们却发现有些老人喜欢以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和组织活动。比如,有些人喜欢征文必须使用记叙文,组织活动基本都是这样几种模式:设定固有的题目,让作者无可选择,必须进行命题作文。或者要求作者进行评论。除此之外,不少人喜欢图片必须没有水印,文字必须首行空两格,要求作者逐字逐句推敲,注重主谓宾定状补,像是小学生作文,形似古代的八股文。<div>  我想,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生活,以固有的评判标准去决定作品的质量,这样行吗?我们作为逐渐老年的人,是否应该多学习?是不是应该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更多的能力水平?</div> 其实,封建时代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获进士出身而入翰林、而出相入将者,不乏有真才实学者。但八股取士的那一套东西,实在害人不浅。因此,党在延安整风时期,将党内存在的生搬硬套、好求虚名、讲话写文章空洞无物、夸夸其谈的文风也视为八股文一样的东西,称它为党八股,列为清除对象。<div>  然而,八股这种东西,后来让我们体会到其生命力非常之强,从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中国,很有适合它生长的突然条件,所以它能像野草一般,生了铲、铲了又生。其最旺盛期自然属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天下文章都统一于一种形式、一种腔调。如每篇必引导师语录,打头必以“四海”、“五洲”或“东风”、“西风”句子概括形势。</div><div> 其他诸如文章内容材料不得任意取舍,文句表达必须抹杀个性,词语组合甚至形容词的使用都有固定模式可套等,总之一切都做得如八股文一样,必须照字描红,玩八股游戏。那时写文章是最没有意思的事,真的让人难受。</div> 现在当然不再有这种情况,但八股的东西至少可以说还有市场,如果我们将其代表的那种不讲实效、只图虚功的形式主义作一番延伸,就不难发现其八股的流布随处可见。比如现在各级机关发文特别多,为什么会多呢?就因为发文已成了机关工作习惯、思维惯性。<div>  有许多工作部署,其实讲的差不多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但就是每经一级机关,必得发文将所讲的东西再重复一遍;有许多领导的讲话材料,本来都围绕一件事情,但偏偏要张三李四王五分别来讲,而每一位的讲话材料又都必须印发下去,如此一来,文件岂能不多?</div><div> 不但多,到了基层,已经是厚厚一叠了。文件多,处理文件的功夫必然就多,它实际上经常成了领导干部的主要工作,不仅浪费掉许多时间,而且实际发生的效益往往很低,因为空话、重复的话太多。</div> 除了文件八股,还有思想八股。思想八股化的人,是不愿开动脑筋的人,是喜欢墨守成规,喜欢维护旧形式、旧办法的人,哪怕这些旧形式、旧办法已经变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变得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不相和谐了,他们仍不愿将它丢掉,理由是过去一直就这样做的,或从来别人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要改?久而久之,更是乐于其中了,完全是麻木了。 我想,我们想让美篇跟随时代发展,就必须改掉那些与时代发展不想适合的旧方法旧模式,努力向年轻人学习。我们必然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多搞一些网络互动或直播的方式。我们的直播不能总是一个人在说话,应该达到分享和共识以及能说会道、才艺和表演相融合的模式。<div>  我们不应该沉迷于文字的推敲和图片的拍摄中,应该有一些切合实际能给人带来共鸣或喜爱的新模式,比如,我们可以推进一些游戏或制作一些短剧,努力提高欣赏和娱乐的丰富程度。</div> 总而言之,不论你过去有多精彩,过去已经成为过去,不能总是沉迷于过去的回忆中。新时代新使命,社会需要发展,生活需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我们倡导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具备发展高质量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不能过于顽固,也不能产生思想或者行为八股,不能以固有的模式进行瞎指挥。而应该在新时代更有作为,加强学习,取得更多的成果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