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树有根。尊祖孝宗爱族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得以赓续屹立世界东方的精神之魂。<br>陈姓,是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了“陈国”。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逃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也就是说,舜帝的后代妫满,建立了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br>据史略记载: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br>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灭梁建陈。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br>陈姓在宋《百家姓》中继“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之后位列第十,2018年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 在汝州市夏店镇荆河沿岸也生活有陈姓一枝,主要居住在陈庄村。该村古名河西陈,现有1500多口人,其中陈姓约1200人,占村庄总人口的85%,是个典型的以家族姓氏为主相聚生存发展的村庄。<br>河西陈陈姓开山鼻祖是谁,从哪里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和风雨?龙年岁末蛇年岁初除旧迎新之际,笔者走进河西陈,从有限的汝州地方志、陈氏族谱和陈氏后人口述相传中进行粗略考证,试探河西陈陈姓的渊源,为汝州夏店镇陈庄村陈氏后裔进一步弘扬家族辉煌历史、联谊各地陈氏宗亲留下一点文字参考资料。本文依据河西陈族谱,而不拘泥于族谱,尽量还原历史真实,当然结论大多是主观臆断推测,需要更多史料、事实来佐证,不当之处,敬请河西陈陈氏后裔争鸣商榷。 一、扎根西店街<br>据陈庄村民陈士荣保存的清代同治五年(1867年)三月 编写的《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记载:吾祖鼻祖端自陈公礼始,公讳礼,生平行述不可概见,卜葬于西店街之东北原,莹内有黄楝二棵,大数十围。<br>从此可以看出,陈礼是汝州夏店镇河西陈陈姓的开山鼻祖,他迁徙到汝州之时,居住在汝州西北陵头镇至夏店镇古宛洛驿道中间的荆河岸边西店街(西店街时属夏店镇管理)。<br>那么,陈礼是什么地方人?为什么要迁徙到汝州夏店荆河岸边居住?<br>这还得从《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编纂者陈进谦说起,陈进谦在清代同治五年三月执笔编写了家谱,自称是陈礼十一世孙。<br>同治五年是1867年,距今157年。从陈礼至陈进谦共十一代,按照古今人口增长发展规律,一代约为20年,十一代约为220年。也就是说从1867岁算起,往前推220年,是1647年左右。1644年清兵入关,大举进攻中原。从此推断,陈礼应该是明末清初从外地迁入汝州西店街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明末清初,河西陈开山鼻祖陈礼是什么地方人呢?<br>这不可能是洪洞县移民迁徙所致。历史上的洪洞县人口迁移时间主要发生在1370年至1417年之间。这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由明朝政府组织的,旨在恢复农业生产、均衡人口,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迁移活动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结束,历时近半个世纪。迁移背景和原因是:元朝末年,全国各地战争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减少,田地荒废。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明朝政府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洪洞县因其人口众多,成为主要的迁移出发地。<br>而河西陈开山鼻祖陈礼是明末清初1647年左右来到汝州的,这和明代初期洪洞县移民明显不处于同一个时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事。对此,《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前言中,有《洪洞人辩》专序,对人言河西陈陈姓是洪洞县移民迁徙后代提出了质疑,给出了充足理由,令人信服。<br>但《洪洞人辩》专序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信服的说法,值得探讨。一是说河西陈陈姓自陈礼始至陈进谦,居住有400余年历史有不妥之处。繁衍十一代人不可能需要400年时间,最多300年足矣,同治五年是1867年,往前最多推300年,也是1567年的事。1567年是明朝的隆庆元年,这一年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登基,年号为“隆庆”,处于明代后期,离1644年清兵入关,不足78年。《洪洞人辩》中将这一时期说成是明朝初期,与历史事实不符,至少相差200年。二是否认明末清初汝州有移民迁入的历史有不妥之处。李自成约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在李自成农民军和明军中原鏖战中,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一月中旬,起义军转战河南,连下豫西南各州县。十四年(1641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也因此造成“明李兵荒,吾汝之民靡有孑遗”的荒凉局面。而《洪洞人辩》中却说“明末之时,(河西陈)附近逐寨,皆未曾破,则是生齿尚繁,地各有主也,安得有迁民之事?”试想,当时开封、洛阳、郏县(汝州辖)到处一片战火,生灵涂炭,汝州焉能独善其身?夏店镇能不被惊扰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夏店镇几个村寨没有受到侵袭而否认明末战争的残酷和巨大破坏,否认人们妻离子散躲避战乱、否认战后政府移民迁民,这是片面、以偏概全的观点,不足取也。<br>从《陈氏家谱》中得知河西陈第十一世孙陈进谦清同治5年时年48岁,仍是一个痒生,未曾中举的秀才,以他的资历、视野、站位,不可能完全了解把握明朝后期沧桑巨变的历史大局,不可能从辩证法的角度读懂朝代更替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现实残酷。因此,他以局部的观点,撰写出《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虽然在序言《洪洞人辩》中出现一些错误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为今天河西陈陈氏后裔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既是他没有说清河西陈陈姓开山鼻祖陈礼从哪里来。<br>据此可以推断:河西陈陈姓开山鼻祖陈礼是明末清初躲避战乱从外地移民汝州西店街的,后代在河西陈居住繁衍,形成了今天的陈庄村。 为什么陈礼迁徙汝州后会选择在荆河岸边西店街居住呢?<br>荆河位于汝州市区北部,属北汝河支流,由西北向西南到庙下镇的春店村汇入北汝河,河道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流经夏店、陵头、庙下3个乡镇21个自然村。夏店水库以上为山区河流,以下为平原河流。<br>明万历二十四年《汝州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记载:荆河,州西十五里。清道光二十年《直隶汝州全志》记载:荆河,在脾山右,源出玉羊山之东,流甚细,南流,隐现无定。经十余里,至李家户,而水滋大。又经长春观、白云山后,而河愈宽。由春店街东南入汝河,达于汝,州西二十里。<br>清道光二十年《直隶汝州全志》卷一.山川表又载:玉羊山与柏崖山两峰对峙,中间荆水通焉。荆水源出于此。<br>从以上明清汝州古志中,可以发现:由远及近,对荆河描述是愈来愈清晰,也肯定了夏店镇玉羊山(今禹王山)是荆河的发源地。<br>荆河自地质构造形成后,经数千万年经久不息的流淌冲刷,在河流两岸造就了大量肥沃良田,养育了沿河两岸无数依河而居勤劳的百姓,是沿岸人民的母亲河。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生产资料相对缺乏的耕读文明时代,人们定居生存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沿河而居,便于挖洞穴居,便于取水。<br>河西陈开山鼻祖陈礼迁徙汝州后,抑或是经古宛洛古道北驿道从巩义、伊川进入汝州境内,从关帝庙或耿家窑(现甄窑)沿汝州西北荆河而下;抑或是从春店街溯荆河而上,经大张村、李家户,看中了千年古寨毛寨村南荆河两岸的大量的便于耕种的未开垦耕地,于是选择在荆河东岸、能用荆河水自留灌溉耕地的西店街定居下来,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这一点可以从同治年间《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首页得到印证。首页记载:始祖陈礼,(妻)王氏;二世铎,(妻)张氏;三世嵩、彪、通、实(妻宁氏);四世自闲、自明(妻李氏)、自良、自强、自善(王氏)。<br>以上四代人卜葬西店街东北原(塬),往东距大王庄里许。经过四代人拼搏,陈礼及子孙开始在荆河东岸西店街扎下根。《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序言中记载:在西店街东北原(塬)有陈姓老坟,土人称楝树坟,莹内有黄楝二棵,大数十围。经历四代人80余年,陈礼莹内黄楝树枝繁叶茂。记载黄楝树粗数十围有点夸张,但足可以遮天蔽日,这是河西陈陈氏开山鼻祖的骄傲和自豪。然令人遗憾的是,因更早的陈氏宗谱失传,陈礼后裔四五六世不知某为某子。<br>在此,可以推测,经四代奋斗,陈礼及子孙在西店街扎根:陈礼子陈铎妻张氏应是附近大张村人,孙陈实妻宁氏应是陵头街宁庄村人,玄孙陈自明妻李氏应是附近李家户人,玄孙陈自善妻王氏和陈礼妻一样应是陵头街大王庄人(或是夏店镇八里王村人),可能是近亲戚。 陈礼及三代子孙,在荆河东岸西店街打拼80多年后,后裔子孙开始向荆河西岸发展。这从陈礼后裔五世祖大魁坟迁至河西陈可以证明。同治年间《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记载:(大魁茔)从始祖茔分派卜葬本庄(河西陈)东南湾,距庄约百余武(步)。<br>河西陈五世祖大魁葬于村东南湾荆河西岸,说明大魁至少在荆河河西生活了一代。这应该是陈礼死后100年的事了, 大约是1747年。1747年是清朝乾隆十二年。这也符合康乾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土地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的历史事实。<br>据陈氏家谱记载,大魁族兄弟共14人,陆续从荆河东西店街搬迁到荆河西河西陈居住。<br>大魁兄弟为什么要从河东搬迁到河西居住?原因可能很多,但重要的一点是,陈礼后裔在荆河东繁衍迅速,原沿河能开垦的土地面积有限,不足于养活迅速增长的人丁,陈礼后裔不得不越过荆河,到河西蛮荒之地开垦耕地过活。随着河西耕地数量的增多,为不反复趟河省时省力气,便于生产生活,大魁兄弟便在河西沿河挖窑洞、修房屋居住,于是便形成了新的村庄--河西陈。 这种说法也可以从清道光二十年《直隶汝州全志》找到依据。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记载:清初汝州原籍人丁44409丁,战乱灾荒逃亡14588丁,实存人丁29821丁。经100多年后至乾隆年间,汝州滋生30709丁;又经100多年至1840年,汝州滋生68211丁。土地也不断增长,自康熙九年起至雍正九年止,汝州共劝垦耕地1263顷64亩。雍正十年汝州劝垦旱上地6亩6分、旱中地9亩9分;雍正十二年,汝州劝垦老荒地旱上地87亩5分、旱中地1顷31亩;雍正十三年,汝州劝垦老荒地旱上地1顷12亩、旱中地1顷68亩。汝州共有熟地5563顷61亩。按地每亩摊丁银二钱三分三厘。<br>东临荆水观鱼跃,西靠常山听鹿鸣。大魁兄弟搬迁河西陈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河西陈是一块风水宝地。该村东临荆河,西靠常山,北依历史名寨毛家寨,南接千年古聚惮狐聚路家庄。在此,重点探讨一下河西陈人仰以骄傲的宝山--常山。<br>常山其实不是山,而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连绵约5公里的丘陵,最高处海拔不足350米,在河西陈村北侧。常山像一条玉带轻轻地把河西陈环绕在怀中,冬季刺骨的西北风遇到常山不得不绕道而行,河西陈成为一处优良避风港。夏季常山常常把多余的雨水挡在山外磨家庄一带,呵护着河西陈一方良田不受洪水侵害。对常山,同治年间《洪洞人辩》中也有记载:“又谓本庄西岭古名常山,当时树林阴翳,其左一带名吾祖地往耕不便,因为居焉,随迁此,为村之始,此果见之碑记耶”。试想乾隆年间的河西陈,东临荆河,浪遏飞舟渔歌唱晚年年有余;西靠常山,鹿鸣山野瓜果飘香天怡安然,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不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魁及后代要在当时经济发达的河西附近通过沟通东西、借鉴南北,借鸡下蛋,借船出海,融入当地繁荣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乾隆年间,河西陈北临千年古寨毛家寨,在北去二三里就是夏店街,从西汉始那里早是汝州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河西陈南接千年古聚惮狐聚,往南经河西湾二三里就是惮狐聚路家庄,人口众多,物阜民富。河西陈处在南北两个经济中心之间,便于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互通有无,发展壮大自我。相比而言,在西店街居住,没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同治五年《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记载了五世大魁及子孙联姻发展情况。大魁妻李氏(可能是李家庄人),子凤登妻李氏李家庄人,子凤朝妻磨氏(可能是磨家庄人),孙广银妻赵氏(可能是毛寨人),孙光华妻毛氏毛寨村人,孙光喜妻平氏夏店街人,曾孙应选妻田氏(可能是上鲁村人)。从和当地人联姻这些现实中,可以看出,河西陈陈姓靠艰苦奋斗,逐渐为周围村寨人们认可。<br>陈礼后裔五世大魁兄弟在河西陈风水宝地辛苦劳作,团结族众,和睦左村右邻,发展如鱼得水,繁衍生息三四代后,河西陈陈姓一枝在荆河西岸枝繁叶茂,得到了发展 据同治五年《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记载:五世大魁(妻李氏)三子,为六世凤登、凤朝、凤岐。凤登又四子(七世光金、光昇、光华、光银),凤朝又二子(七世光隆、光兴),凤岐又一子(七世光喜)。凤登子又13子,凤朝子又子4子,凤岐子又1子。据此判断,仅五世大魁,历三代至八世,曾孙繁衍至少有18枝,加上大魁其他兄弟在河西陈居住繁衍,河西陈至少有30多家陈姓居住,形成了村落,此时越3代60年,大约是1807年左右。1807年是清仁宗嘉庆十二年。也就是说从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60年间,河西陈村落逐渐形成,且逐渐初具规模。<br>又过了一代约20年,五世大魁的玄孙国玺(九世)一辈在河西陈长大成人,河西陈陈姓走向了繁荣,此时约为1827年,1827年是清朝道光皇帝在位的时期。<br>这在清道光二十年《直隶汝州全志》找到了印证。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三.城池志.保甲篇记载:州境四乡分三十四里一卫。其中,慕义里(西北乡共属村庄十七):王窑、陈窑、姚沟、葛河口、张沟、常庄、毛寨、夏店街、八里王、磨庄、西店街、河西湾、河西陈、磨家庄、路家庄、李家庄。 从上面记载中可以看出,清道光二十年,河西陈和河西陈后裔向北移村陈窑已经是慕义里的重要村庄之一。<br>夏店镇现在的20个行政村,除呼窑村、孙庄村、西湖村外,均可在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保甲篇找到村名。明朝末年,汝州设五十四里。清顺治二年,为了加强地方统治,汝州奉文改变为三十里,夏店镇辖区村分属慕义里、鲁两里。道光年间,汝州分三十四里一卫,夏店镇辖区村分属慕义里、鲁一里。鲁一里(西北乡三十二村庄):关帝庙村、杨窑、刘窑、甄窑、孔寨、周庄、杨沟、上鲁村、鲁张村、鲁张寨等。今呼窑村南柏崖山三岔口山神庙碑记记载,乾隆五十八年重修山神庙,潘户里孙庄、户寨、呼窑村善男信女捐款云,可见,当时呼窑村、孙庄村属潘户里管辖。西湖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陵头镇饮虎沟水库、夏店水库移民新形成的村。<br>上面慕义里所列村中有磨庄、磨家庄两村,这两个村就是现在的磨庄村。据河西陈和磨庄村老辈人相传,道光年间,磨庄、磨家庄两村并存,磨庄在西,就是现在的磨庄村雏形,磨家庄在东,东依常山。上文提到,常山挡住了北来侵袭河西陈的洪水,洪水沿常山、磨家庄往西南奔腾,磨家庄四五户磨姓人家利用北高南低地势差异,在常山西侧开设了利用水力进行粮食加工的磨房,为周围村庄群众提供服务,比较富裕殷实。<br>据同治五年《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记载:五世大魁子凤朝娶妻磨氏,证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磨家庄千真万确在常山居住,据河西陈老辈人讲,清末民国之际,时局动荡,汝州匪患打孽成风,瘟疫流行,或刀客一夜之间洗劫了磨家庄灭绝了村庄;或瘟疫横行,一夜之间,磨家庄不复存在。从此夏店镇历史上没有了磨家庄。<br>说夏季洪水沿常山、磨家庄往西南奔腾,也可在道光《直隶汝州全志》找到印证。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一.山川表记载:新泽渠,州西二十五里(处),水自罗锅岭自北向南,有湾子街入哑巴潭,流入汝河,延绵八里。从此可以看出,常山之水一路向南,经磨庄、八里王,涌入罗郭岭。这才有了罗郭岭村人修新泽渠疏通洪水灌溉良田的记载。 三、走出河西陈<br>陈大魁等扎根河西陈后,子孙靠双手,用勤劳的汗水种下希望、浇灌理想、收获了繁荣幸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河西陈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br>然伴随着家族昌盛,人丁兴旺,荆河之水、常山之土渐渐满足不了日益增长迅速的河西陈人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不得不又迁移他乡,艰苦创业,延续血脉,再铸辉煌。<br>据同治五年《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记载,河西陈陈姓从陈礼后裔第八世始,为谋生计,陆续踏上了悲喜交加的外迁征程。 七世光华之子应松乾隆年间迁鲁山县蔡沟、陈崖。<br>七世光银之子应竹迁陵头镇樊窑村。<br>八世应林(七世光银义子)迁居夏店镇夏店街,又迁夏店镇陈窑。<br>八世应海、应龙迁庙下镇湾子街。<br>八世元善迁夏店镇葛河口,后代繁衍百余口人随成陈窑村。<br>九世国献、国芳(八世应重子、七世光喜孙、六世凤岐曾孙)迁鲁山县张官营镇。<br>九世国章、国鏊(八世长门应竹子、七世光银孙、六世凤登曾孙)迁陵头镇樊窑村。<br>九世国良(八世二门应吉子、七世光银孙、六世凤登曾孙)迁鲁山县背孜街。<br>九世国荣(八世二门应吉子、七世光银孙、六世凤登曾孙)迁汝州庙下镇淡庄。<br>九世国玺(八世应魁子、七世长子光昇孙、六世凤登曾孙)迁汝州夏店镇路庄。<br>九世国富(八世应敬子、七世光 孙)迁汝州夏店镇孔寨。<br>九世国泰(八世应恭子、七世光 孙)迁汝州寄料镇杨树沟。<br>十三世继臣(文升子、进兴孙、廷善曾孙、国柱玄孙、六世凤夏后人)迁夏店街。<br>十三世继富(文来子、进修孙、廷范曾孙、国玺玄孙、六世凤登后人)迁磨庄村。<br> 从以上可以看出,河西陈陈氏后裔自五世大魁迁居河西陈始,历经五、六、七三代,河西陈达到了繁荣。从第八世始,河西陈河西陈陈氏后裔陆续开始外迁,到第九世,河西陈陈姓外迁达到了高峰。其外迁基本沿南、北、西三个主要方向。向南,经夏店路庄村,主要迁往湾子、寄料、鲁山等地,后扩大到南阳、平顶山等地。向北,经毛寨村,主要迁往夏店街、陈窑、樊窑,后扩大到伊川、登封等地。向西,主要迁移到孔寨,后扩大到洛阳、三门峡等地。当然,向东也有河西陈陈姓迁移,主要迁移到李家户、大张、水泉、安洼、汝州市区、汝河南王寨等地。 四、河西陈家谱<br>现在,汝州河西陈最老的家谱是清同治五年三月陈礼十一世孙陈进谦编写的《汝州河西陈庄陈氏宗谱》。最新的一本是2011年4月有陈礼十七世孙陈胜、陈长富、陈民献等人编写的汝州河西陈《陈氏家谱》。这两部家谱编写风格上各有千秋,但内容上新家谱是在传承老家谱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两部陈氏家谱的不同之处。<br>老家谱分谱序、宗派二十字、洪洞人辨、例言、宗族及分支祖先姓名录。在宗族及分支祖先姓名录中,陈进谦用先后顺序法,从记述始祖陈礼开始,然后二世至六世一一列举出姓名(和配偶姓氏),因宗谱失传,四、五、六世不知某为某子。然五世大魁及后代记述的最为具体,这可能陈进谦是大魁后代的缘故吧。老谱从陈礼始共记载了十五个字派、15代人,先后为:礼、铎、彪(以上四代为推测)、自、大、凤、光、应、国、廷、进、文、继、復、士。老谱采取按字派先总述后分述方法,分支列表子孙后代传人。然后从五世大魁始,按时间先后顺序详细记载某为某几子、葬于何处、娶妻姓氏、生几子及名字等简单生平内容。考虑到河西陈陈氏后裔人丁兴旺,为了后代不乱辈分,新取了20个字派,即:宗子法天长,思克安万邦,德本方金玉,学惟绍明良。从河西陈陈士荣先生保存的老谱看,老谱最大的特色是竖板书写,字迹隽永,纸黄但墨黑。老谱作者十一世进谦是十世廷幹之子、九世国清之孙、八世应时之曾孙、七世光银之玄孙。进谦,廷幹四子,痒生,学名谦,字益亭,嘉庆二十三年十月生,娶平氏生2子,续娶胡氏生1子1女。嘉庆二十三年是1818年,同治五年是1866年,也就是说时年48岁的陈进谦编写了河西陈陈氏老谱。 新谱前有编委会组成人员名单、目录、家谱编写说明、宗派四句诗文、谱序、洪洞人辩(同治五年间),原家谱及按现居住地分编的图说支派传承。在支派传承中,编者按照先总干,后分枝干,先远后今,用躯干图分支说明方法,先描述了自陈礼始至復字派14代人,然后又增添了自同治五年至今先后共21代人图表录(湾子街已传承至),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增添的目录便于查找宗谱内容,图说支派传承具体到祖先干支,看家谱让人有一种作为陈氏后裔亲切的家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陈氏家族感到骄傲。但新谱中没有记载个人生平简介信息,且没有把老谱中已有的陈氏个人生平复制过来,我认为是一大遗憾。原因再多,困难再大,工作量再艰巨,但需一次家谱不容易,应该记述个人生平,这好比一个人,光有骨头架子没有肉,让人觉得不够丰满,同时不利于后人查找祖宗得以为祖宗的伟大之处,此为一家之言。新谱主编陈胜先生为九世迁夏店镇路庄村国玺公之后人,陈礼十七世孙,系福元之子、士兴之孙、復金之曾孙、继淘之玄孙。<br>河西陈陈姓老坟众多,有楝树坟、杨树坟、碑楼坟等,可惜破坏严重,碑楼坟等老坟中的石碑已不见踪影,找不到更多的河西陈陈氏宗谱中记载的内容进行印证,宗谱中的谬误难免会以讹传讹。在河西陈众多的老坟中,最重要的当属荆河西岸河西陈五世大魁的坟茔,此坟茔在村东南洼距村约百余步,现在,次坟茔中河西陈陈氏后裔立碑一通,详细介绍了河西陈陈氏的来龙去脉,言河西陈统计已知的陈氏后裔达3000多人。 五、河西陈名人<br>河西陈自五世祖大魁扎根成村后,崇德向善,耕读传家,人杰地灵,英才辈出。<br>七世光银长子应竹(迁樊窑),吏员。<br>八世应时三子国环,监生,字昭宇,生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卜葬岭西。娶杨氏,生三子。<br>八世应聘之孙、九世国冕之子太学生廷拔,监生,字殿臣,生乾隆二十二年三月。<br>十世廷拔之子进仁,学名三星,字普照,增广生员,加捐按察司照磨职。<br>十一世进仁次子文锦,字天然,议叙八品职衔,生道光十七年正月。<br>国环孙、廷臣次子进廉,监生,字介庵,生嘉庆二十二年。<br>廷臣四子进谦,痒生,字益亭,生嘉庆二十三年十月。<br>进翰子文田,太学生,字书齐。<br>文田次子继烈,痒生,字昭动。<br>从河西陈老家谱中,可以看出,陈礼后裔在清代先后培养出了3名监生(知县级),2名太学生,1名生员,2名痒生,1名吏员,1名八品官,1名九品官。这个同时期夏店街、毛寨等大村、历史文化悠久村相比,明显位于前列,这是河西陈人的骄傲和自豪。 建国以来,河西陈陈姓后裔人才辈出,出了多名省部级、地市级、县级、乡科级领导干部,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恪尽职守,书写着汝州河西陈陈姓的光辉历史。<br>陈窑陈宗斌曾任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路庄陈松武曾任北京机场公安出入境管理局处长,陈国帅任湖北省地质物理勘察院院长,陈明胜曾任空军某部飞行大队政委,寄料杨树沟陈民献曾任汝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新华书店经理。陈铁生曾任汝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新谱主编陈胜曾任陵头乡中校长,新谱副主编陈长富曾任汝州市交通局县乡所书记。陈胜之子陈军涛现任陵头镇一中校长。<br>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河西陈陈氏后裔出了300多名大学生、10多名博士硕士。在汝州市夏店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夏店镇陈庄村陈铁保等多名陈姓村干部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各项工作处于夏店镇前列。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武召带领村民摆脱了贫困,迈开了乡村振兴步伐。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河西陈正朝气蓬勃向我们走来,在新时代征程中抖擞精神再出发!<br><br> 从河西陈陈姓迁移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部迁移史,就是一部家族奋斗史,是一部家族创业史,是一部家族辛酸史,更是一部家族荣耀史。祖辈迁移时的无奈和彷徨、血水和汗水的艰巨付出,才一步步、一点点使家族从苦难中煎熬过来,有了地,有了房,有了家,才有了家族延续的力量,才有了挺起腰板做人的荣光。我们是祖宗荫佑庇护的一代,我们是站在祖宗肩膀上前进的一代,没有祖宗饮毛茹血披荆斩棘的苦难创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br>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寻根忆祖,是时刻不忘我们从哪里来,今天念本颂祖,是时刻不忘我们到哪里去。让我们大力弘扬先辈艰苦奋斗、克难攻坚、敢于斗争、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积善成德,心怀天下、和美与共的优秀传统,常思祖先创业之苦,常念先辈守成之难,敬宗爱族,奋发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了河西陈陈氏后裔的大力支持,陈姓后人把爱祖敬宗之情化为具体的现实行动,令人感动和敬佩。十五世陈士荣(復光子、继舜孙、文敬曾孙、光华玄孙)的家人献出了同治五年陈进谦小楷书写体河西陈陈氏家谱,为研究河西陈变迁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今年78岁的陈庄村退伍老兵陈铁蛋(十七世)热爱族事,向笔者详细叙述了河西陈姓的传说和今河西陈姓修路、建校无偿捐款的丰功伟绩。九世国玺后裔汝州市教体局退休老校长陈胜、汝州市交通局退休老干部陈长富不惧严寒驱车从路庄村回到老家河西陈和笔者一起寻根。河西陈热心人士陈永信(今年68岁)、陈虽正(今年72岁)、陈国(今年60岁)、陈振平(今年59岁)、陈现才(今年63岁)等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座谈会,陪笔者现场查勘五世大魁坟茔旧址,游览新建的陈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陈庄村游园,介绍了五世大魁坟茔新碑揭牌、河西陈后裔捐赠3万多元重修龙王庙的义举,其爱祖敬宗之心溢于言表,挂在脸上,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正是代代这些无数热爱族事贡献族事后裔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续写了河西陈陈姓的代代辉煌,此举应记入河西陈陈氏发展的光辉历史中,被后人敬仰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