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中师生” ,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温暖。但也总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遗憾:没有上过高中,不知道大学长什么模样。</p><p class="ql-block"> 所以现在,每逢走进高中,看到大学生在校园里奔忙,就总有一种无端的羡慕和深沉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因此,很多时候,总觉得现在的某种勤奋是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但是,当今天早晨再读柳袁照的文章《怎么能让最优秀的人做老师》其中主要观点是当年的中师生,超过今天的“985”,似乎又多了一种欣慰:幸亏当年读了师范。</p><p class="ql-block"> 是的,诚如柳袁照所言: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中师生”假如不读“中师”,进了普高,考大学一般都会在“985”高校,都会成为各行业的“家”。当年的“中师”制度,让一部分最优秀的人,进了中小学。况且“中师”务实,学得广、博,跨界性学习,使他们能够“跨学科”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视野开阔,可塑性、适应性很强。</p><p class="ql-block"> 的确如此,当年的中师门槛高,毕业难,像我们必须要过十几个关,才能毕业。为此, 我们从一进校就开始在主修课之外上各种选修课。每天的时间安排都很紧。但大家都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但是,也正因为学的博杂,我们在专业知识领域没能深深扎根。</p><p class="ql-block">导致很多中师生在登上讲台后才开始弥补专业知识的缺陷。但因为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相关的学习背景,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耗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中师生成长的成本。但任何事物有得必有失。阴阳才构成了事物完整的“一”。</p><p class="ql-block"> 正是当年的博杂,让我们适应了那个时代的全学科教学任务,正是当年的不专业,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专业之路。</p><p class="ql-block"> 所以 ,面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态度是接纳,接纳所有的过往与曾经,然后带着他们一起向着明亮那方出发。</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