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p></p><p>  <br></p><p>                                                           岁寒三友收集整理</p><p></p><p>(一)创社                                     <br>         西泠印社坐落在西湖孤山之西麓,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印社这片建筑群落,它的每一处建筑都有不同的风格和功能,每一处建筑都有一段可书可歌的故事,这些用心筑就的亭台楼阁,虽没有雕梁画栋的辉煌,却在古朴典雅的粉墙黛瓦下,凸显朴素的人文特色,独具风韵,它体现创始者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当年的理想和奉献成了今日的珍贵史迹,弥久常新,成为了杭州历史的印记。<br>        在清末光绪年间的杭州孤山,人们常常看到几个熟悉的人影,经常来往孤山广化寺旁的蒋果敏祠堂人倚楼。<br>       蒋果敏祠堂俗称蒋公祠,是由清末杭州著名士绅丁申、丁丙兄弟出资,为纪念清代护杭名将蒋果敏(<b>蒋果敏是浙江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因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收复杭州有功</b>)而建的。在这座公祠前院的右侧,有一幢占地面积不大的二层小楼,名曰“人倚楼”。最初,这里是公祠的会客室,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建楼伊始,就吸引了一帮晚清的钱塘雅士在这里常聚。他们在小楼里谈古论今,纵情诗画,拓制印谱俨然将这座外表朴素的小楼当成了文化聚会的场所。常来人倚楼因为有着共同的嗜好。人倚楼拓制印谱又是件雅事,自然是个颇聚人气的地方。人倚楼不仅拓谱,也刻碑拓碑,雕版印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除丁立诚、丁立中、丁宜之、丁辅之、这些人倚楼的主人外,还有李辅耀、叶希明、胡宗成、王毓岱、王云及张惟懋、戴书龄等当时杭城的名人。来的最勤的莫过在崇文书院教书的王福庵,叶为铭、吴隐、李庸、唐醉石等,吴小冈自然也是常客了。这些人倚楼的常客,虽然不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层面上,但在篆刻艺术及印学的探究上,却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又带动了社会不同层面文人雅士的共同参与,雅俗共赏。人倚楼始终聚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名士。<br>              以丁辅之、叶为铭他们为中心聚集了一批爱好篆刻、金石收藏及印学文化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鉴赏古印,收藏旧印拓之成谱、研究印学的时候,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人来人往,聚朋会友,切磋印道,兴趣盎然。丁辅之家的《八千卷楼印存》《汉铜印存》等,叶为铭的《松石庐印汇》《列仙印玩》《二金蝶堂印谱》等,以及严信厚辑《秦汉铜印谱》等都是在这里拓成。这儿几乎成了叶为铭和他的伙伴们的“工作室”。<br>         杭州这么几个爱好篆刻、金石收藏及印学文化的年轻人是<br>丁辅之(1879—1949),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号鹤庐等。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时年25岁。<br>叶为铭(1866—1948),又叶铭, 字盘新,又字品三,号叶舟,徽州新安人,寄籍新州,居浙江钱塘(今杭州)、时年38岁。<br>王禔(1880~1960),寿祺,字维季,号福庵,福厂,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浙江杭州人。时年24岁。<br>吴隐(1867~1922) 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盫,今作遁盫。斋称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绍兴人。时年37岁<br>李庸(1888—1959),原名相纶,号子扉,字丝言、无庸,湖南湘阴人。他是晚清杭嘉湖道员李辅耀的次子,工书能文,喜印。时年16岁。 <br>唐醉石(1886—1969)湖南长沙人,原名源邺,字李侯、蒲佣,号醉龙、醉农、印匠、韭园,别署醉石山农。他是李辅耀的外孙,喜与文人墨客相交。工书法,善篆。时年18岁。<br>吴小冈,绍兴人氏,辅助叶为铭拓制碑板。<br>          因为他们共同爱好金石收藏,尤其酷爱印学文化,常常聚在孤山蒋果敏祠堂一道饮茶、赏印、观谱,赏玩各自收藏的印石。众人切磋之余,慨然有感自西学东渐以来,国力疲弱,国学日危,尤其是金石印学,古风不存,媚俗成灾,如此下去,金石印学必将湮没也!于是萌生了成立一个社团研究印学来拯救和发扬印学的念头。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和一批文人雅士的鼓励和支持。<br>        时光流转,时间到了1904年夏,丁辅之约好友叶为铭到孤山蒋果敏祠堂相聚,一遇到叶为铭,丁辅之就急不可耐地告诉他两个好消息,一是他的父亲已同意出钱购买孤山的一片山地,助力他们筹建印社。二是他找到了一方寻觅已久的印章—“八千卷楼印”。原来,丁辅之的祖父就是丁申,当年祖父丁申和叔父丁丙不仅藏书还喜欢收藏名家的印石。祖父丁申留下的这枚“八千卷楼印”便是名家所制,只是十几年前就不知去向,没想到竟然在他家的祠坟庄西溪“风木盦”里找到了。这自然让痴迷印石的丁辅之喜出望外,这消息让他们喜不自禁,他和小伙伴之前商议成立一个印社的计划终于可以落地了。于是丁辅之与叶为铭邀请在附近教书的好友王禔来到孤山蒋果敏公祠人倚楼商量创立印社一事。王禔的父亲王同致仕后与丁申、丁立诚父子同服务于文澜阁,丁、王两家是通家之好,后辈又雅好篆刻,更是订交日深。丁辅之指着蒋果敏祠堂人倚楼下西泠桥下一块地,提议:我们于此结社,以社集印,以印究学。提议得到了叶为铭、王禔的响应。是年,丁为铭二十六岁,王褆二十五岁,叶为铭年近不惑。叶为铭建议,去信邀请上海“潜泉印泥”主人吴隐共为创始人,吴隐闻讯便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好友之邀参与创社。</p><p></p><p>      丁为铭和他的伙伴独到的眼光选择了在孤山开印社。孤山,是杭州曾经的皇家行宫,康熙、乾隆下江南时都下榻此地,孤山有不少历史名胜古迹,如竹阁,柏堂,俞园、平湖秋月、白苏二公祠、楼外楼、六一泉、慕才亭、西泠桥、文澜阁、放鹤亭、林和靖墓、海霞西爽、敬一书院清雅的环境,又毗邻西湖,依山傍水,实在是一个赏印问篆的好地方。大家商议决定印社最初设在孤山蒋果敏祠堂。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印,所以以印为社。社因地处于西泠,遂曰西泠印社。</p><p>     当时他们向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報备,1905年11月初冬,西泠印社接到的晚清地方政府——杭州府的批复公文,拥有了第一张合法“执照”,从此拥有了名正言顺的合法身份。这份官府颁发的有效证件保证了印社基本建设的顺利实施。于是蒋果祠堂门口挂一幅“西泠印社”匾,印社就此正式开张了。</p><p>      印社草创之时,假蒋果敏公祠人倚楼树帜。丁辅之捐蒋果敏公祠右地若干弓(1弓约等於0.33米×5=1.65米),李庸捐小盘谷等。而后由仰贤亭始,筚路蓝缕,渐次开拓,山川雨露图书室、斯文奥、心心室、宝印山房、福连精舍、石交亭、等建筑鳞次栉比地涌现在同一等高线上,得印泉、壬子秋印社同仁在孤山仿先贤雅集,丁仁撰刻摩崖石刻壬子秋雅集题名(33人)、钟以敬题“西泠印社”吴潜凿刻于崖壁,其间共出版印学著作6部、印谱24部350余册,创始者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可以承担起讲学、讨论、交友、收藏等传播篆刻艺术的功能,至1913年逐步完成了印社的初创。</p><p><br></p><p></p></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