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兵的人,都喜欢用“辉煌”这个词去形容自己的老部队。“辉煌”这个词,一般是指部队的战斗历史,战斗功绩 ,战略地位、武器装备、部队规模。 和平年代,无仗可打,部队大量裁减缩编。我军从新中国建立时的800万,缩编到现在的200万。部队从原来的18个兵团,70个军,缩减到现在的13个集团军,许多部队番号编制都被撤销了,只能说历史的辉煌了。 有一支部队却是一个例外,它是解放军70个军中的一个,但不在13个集团军之中。但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 我国的省军区都住在省会城市,大门口都悬挂着某某省军区,某某警备司令部的大牌子,威武庄严。 唯有这个省军区驻在南疆偏远小县城的一条小街里,门口没有悬挂任何牌子。里面浓荫遮蔽着几座大楼,这和小城里的很多单位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有哨兵站岗,你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军事机构。只有小城的居民知道它的真实身份,和它相伴70多年,享受着它带来的平安和安宁。<div><br></div><div>它不单独管一个省,但却管了两个省的地盘,这种管理模式,让习惯于按省级行政区称呼省军区的人们,很难理解它,并知之甚少。但这丝毫不影响,南疆部队将士戍边的战斗精神和坚强意志。真是应了一句歌词,“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还是我”。</div> 这支部队今天的辉煌,是和王震将军“逼”有关。 南疆战区示意图 王震将军 第一“逼”,不准进北京,挺进大西北。1949年,毛主席党中央从西柏坡搬进北京城,军委传来消息,准备调解放军第二军进北京城,担负首都的警卫任务。这个消息让二军指战员高兴万分,在紫禁城给毛主席站岗放哨,那多神气啊。 <div><br></div><div>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的前身359旅就担负保卫延安的任务,王震就是延安城防司令。这支部队跟着毛主席转战陕北,圆满完成了保卫毛主席党中央的任务。现在这支部队到北京去当御林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殊不知,在1949年7月的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王震就向毛主席提出来进军新疆的要求。</div> 离开家乡到新疆,部队的思想阻力是很大的。战士们家乡大都来自西北和内地,他们原以为,革命成功了,应该进大城市享福了,有的想回老家娶妻生子种地,现在要到荒凉的大西北,怕进了新疆,见不了爹娘。 1949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 最后阶段,解放军开始向全国大反攻,向国民党统治区挺进,夺取大城市,大兵团作战,仗的规模越打越大,国民党军队拼死抵抗,我军伤亡人数迅速增加,仅西府战役,西北野战军就伤亡15000多人,解放战争解放军牺牲45万人,要比八年抗战多得多。 由于部队伤亡大,大量的“解放战士”补充到部队,有的部队占到百分之七、八十,残酷的战斗让一些战士心生退意,开小差回老家。彭总向主席发电报说,西北野战军向西挺进时,每天的非战斗减员(脱离部队)就有一千多人。 但这并没有动摇王震将军进军新疆的决心。他认为,革命胜利之后,守卫边疆必然是军队的职责。到新疆去,才能让这支部队“英雄有用武之地”。王震将军排除部队思想阻力,毅然带领大家继续西进。 第二“逼”,不准驻防西宁,向新疆进军。1949年9月,王震率领第一兵团打下兰州后,向青海西宁进军,按照作战序列,二军尾随一军前进。 二军渡过通天河,仗打的干脆利索,到达青海循化,居然跑到一军前面了。此地距离西宁城已经近在咫尺,抬脚就到,西宁各界代表已经派车来接二军部队进城,西宁的老百姓已经聚集街头,迎候大军进城。 首进西宁,这可是名垂青史的大荣誉。这对二军的指战员吸引力很大,如果能驻防西宁,那就更好了,因为西宁虽说是高原城市,但离内地很近,离兰州也只有几百公里,离内地老家很近。可是这样的好事轮不到二军,二军部队接到王震的指示,停止前进,待一军部队进西宁后,二军才能进城,因为一军是新编入一兵团的兄弟部队。王震确定由一军驻防西宁,二军只能当一个“过路客”,路过西宁继续向新疆前进。 第三“逼”,不准到北疆,徒步到南疆。二军部队到达河西走廊以后,准备进军新疆,这时第一野战军给一兵团下达命令,命令二军进军北疆,新编进来的六军进军南疆。正当即将出发之际,王震将军把这个决定给改变了。他向一野建议,鉴于六军是新编入一兵团的部队,由六军进军北疆,二军进军南疆。 王震将军坐飞机抵达迪化 这两个军的任务可是差别大了。北疆自然条件好,是牧区,又靠近苏联老大哥。六军军部住在新疆最大城市迪化,部队住在迪化附近,最重要的还是坐飞机,免去了徒步之苦。真把六军的指战员高兴死了,大家说,坐飞机不要把腿伸到机舱外,小心被山碰折了。 六军到北疆,确实是很风光的。一万多名指战员坐着苏联老大哥的飞机,几个小时就从甘肃酒泉到达迪化地窝堡机场,又坐着汽车进入迪化市区,沿途欢迎群众的呼声是震耳欲聋,确实让六军的指战员享受了一把胜利之师的感觉。进城后,六军军部兼迪化军区,驻市区中心。六军的两个师又坐汽车开赴边境,实现了和苏联红军的握手。 二军部队进军南疆 当六军指战员坐着的飞机在空中飞过的时候,二军指战员却在戈壁沙漠万里跋涉。路途遥远,风沙漫天,风餐露宿,雪域高原,走了几千公里,被称为万里长征、南下之后的“第三次长征”。 要说二军指战员没有情绪那也是假的,有的部队走到焉J以后,有的师领导就向军部抱怨没有车,要求派车拉运部队,后来在军领导的教育下,又继续前进了。二军从甘肃酒泉向南疆进军,走了几个月,于1949年年底到达喀什,50年春天,从国民党起义部队手里接防了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 第四“逼”,把二军部队逼到了藏北高原。二军部队进军南疆之后,大家都以为到天涯海角了,应该放下背包,好好地休息一下了,但是新的任务又来了。毛主席又把解放西藏的任务交给了西北部队。原因是西北部队的仗都已经打完了,西南部队还在打仗。命令新疆部队进军后藏,解放拉萨,这可是天大的任务啊。 历史上西藏和内地的交通联系都是通过四川青海进行的,从来没听说和新疆有什么关系。新疆部队进军西藏要翻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远隔千山万水,连路都没有,别说到拉萨,就是到阿里,也真是前无古人啊。连国民党的边防部队也没有到过西藏。 这可愁坏了彭总,彭总怕误了主席的解放西藏的大计,他不得不向主席报告实际情况,建议由西南部队进藏。所以二军以为解放西藏的任务与己无关了,松了一口气。可是西南部队感到一家进藏担子太重,要求以西南为主,青海,新疆,云南同时向西藏出兵。主席拍板定案,就这么办。这下解放西藏的任务又回到南疆部队。<br> 二军进藏先遣连进军藏北 彭总命令王震亲自到南疆督战,50年春天,王震到达南疆,找到了一个曾经到过西藏的人,确定由于田进军藏北。50年8月1日,二军独立骑兵师的一个加强连,进军西藏,开启了南疆部队守卫西藏阿里边防的悲壮历程。 后来西藏军区的实力也强大了。新疆部队想把阿里交给西藏,西藏却不接了。上级说,新疆已经守了几十年来,情况熟悉,继续守下去。就这样南疆部队继续守卫阿里边防至今。 南疆部队管辖西藏阿里,使防区面积向东南扩展了30万,由60万扩展到90万平方公里,防区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相当于内地几个省军区的面积,谁能说一个90万平方公里边境防区不应该设立一个省军区呢? 王震将军为什么要把这支部队逼到西南边疆,根本原因这支部队是他在闹革命拉起的队伍,是他的“嫡系”部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把最艰苦的任务交给自己的老部队,自己最放心。王震将军的一番苦心,为这支部队日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南疆战区示意图 这支部队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致使建国后的多次大裁军,都对它“无可奈何”。 1952年,新疆部队开始裁军,总兵力由20万降到4万多人,裁军幅度很大,就连王震率领的二军、六军主力部队都未能幸免。当时进军新疆的解放军就有8万多人,可裁到最后,六军就没有了。 部队就是打仗的,如果没有作战对象,部队就要大概率就要被裁撤,国家不会花那么多军费养那么多军队。建国后的多次大裁军都是因为周边形势的变化而裁减军队员额的。 六军到中苏边境和“苏联老大哥握手”,建立了地方各级政权。和五军联起手来剿匪,到了1952年,消灭了大部分叛匪。背靠苏联老大哥,边境也不用设防,设立几个边防检查站就行了。 随着北疆局势的安定,六军作用不大了,六军军部被调到兰州去组建西北空军,只留下来两个师在新疆。 52年新疆开始大裁军,王震将军确定,由五军改编为伊犁军区负责北疆防务,取消六军和迪化军区的番号,由新疆军区直接管迪化部队。六军剩下的两个师被拆散分到了新疆生产兵团和其他部队了,从此六军作为一个整体就不存在了。 相比较六军,二军可是太幸运了。二军官兵不远万里走到南疆,苦尽甘来,占据了一块战略要地和“风水宝地”。 南疆地处西南边陲,是外部分裂势力争夺的对象,历史上就是一块战略要地。历代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清朝时期就设置了喀什葛尔提标,除管辖本部以外,还掌管全疆部队。在喀什常驻官兵就有一万人。国民党时期住着一个军的部队<br> 南疆战区管辖四个地州,战区约60万平方公里,加上阿里的30万平方公里,有90万平方公里。中国才960万平方公里,这个部队就占了十一分之一。 二是国际国内环境很复杂。国际环境,南疆战区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苏联等国接壤,有3000多公里边防线,中印边境线1050公里,中巴边境线600公里,当时印巴都是美国的盟国,对我构成军事威胁。 国内环境,南疆历来是境外分裂势力干涉的对象,历史上,阿古柏、大小和卓曾多次发动叛乱,企图让南疆从中央政权的控制下分裂出去。当时美国操纵境内外分裂势力也在企图分裂新疆。所以国家不敢掉以轻心,必须派驻重兵驻防,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52年裁军,新疆部队从20万裁到4万,二军却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裁军前,二军管五个步兵师,裁军后,二军军部保住了,改编为南疆军区,四师师部也保住了,二军的炮兵团和四师十团也保住了,成为新疆唯一的国防师。<div><br></div><div>由于当时部队战士年龄太大,又从六军和二军的其他部队,抽调年轻战士组成四师十一团和十二团。可以说,南疆部队主要还是由二军部队组成的。十三师改为骑兵第三团。还有边防团,阿里支队。南疆部队数量占新疆部队一半以上。</div> 1985年,我军开始百万大裁军,乌鲁木齐军区被撤销,北疆部队大部分被裁掉了,南疆军区防区面积虽然很大,但它并不单独管一个省级行政区,所以也被撤销了。南疆部队也面临裁军,可是怎么裁,3000多公里的边防由谁来守。 当时有一个情况,就是解放军裁军100万。而武警部队进入大发展时期,新疆军区独立师改编为武警总队。各省武警总队相继成立,武警部队数量大幅度增加。用武警部队代替解放军的一部分职能,就成为裁减解放军数额的一个办法。新疆军区第七师改编为武警七师。 新疆边防历史上就出现由公安管理边防的时期,不过就是时间很短暂。五十年代,守卫南疆中苏边境的部队就是由公安部门管理的。用公安部队管理边境,边境不紧张的时候还可以,一旦形势紧张,就收归军队指挥了。 到了八十年代就不一样了。因为印度已经对阿克赛钦提出了声索要求,在中印边境部署了重兵,用正规陆军部队代替了边境警察部队,做好了对我实施侵略的准备,两国军队处于对峙之中,军事冲突随时都可以发生。 武警边防部队平时守个哨卡,巡逻一下边境线,管理边境治安还可以,但要对付印度的正规陆军就不合适了,因为武警部队和解放军毕竟不一样,武器装备都不一样,不是用来防御外来侵略的。62年,我们用正规陆军对付印度的王牌114旅,消灭他们400多人,我们也伤亡了300多人。 裁军前,南疆部队有一套边防体系,由边防军分区管理的边防部队,负责平时的边境守卫,陆军师级作战部队是机动兵力,一旦发生大的冲突,赶赴边境遂行作战任务。 武警如果接手南疆,需要重建边防管理体制和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扩大编制体制。国家利益重于泰山,谁接手谁就得负责。丢失国土就是历史罪人。正因为如此,武警没有接手边防。这样南疆部队在百万大裁军中,除了军区番号被撤销,所辖部队都保留下来了,所管的县武装部也没有交地方。 后来87年南疆军区的番号也恢复了。为什么呢,因为从乌鲁木齐的指挥中心到中印边境实在太远了,即使再先进的通信工具也不能代替战场的临机指挥。在没有恢复南疆军区番号的情况下,由南疆军区的善后机构管理,后来,87年因中印边境形势紧张,南疆军区又恢复了。 南疆部队的发展是和中印边防密切相关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印战争以后,印度狂叫“复仇”,国家就开始加强中印边防,在南疆成立了我军第一个高原师,后来南疆部队从乙种师升格为甲种师,从摩托化步兵师升格为机械化步兵师。 南疆部队炮兵高原演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过改革开发以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印边境地区又是热点,国家給南疆部队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扶持发展南疆部队。 2016军改,是南疆部队的一次发展机遇。全军部队编为13个集团军,实行了军、旅、营合成化建制。南疆部队保留军、师、旅、团、营建制,也进行了合同化改革。把机械化步兵师转变为合成步兵师。同时配备数个作战保障旅。包括特战、汽车、陆航等旅级保障部队。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合成化。装备数量和兵员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得到加强。 南疆部队参加九三阅兵 2016年军改,全国的省军区机构精简,基本上都成了架子型军区,内设办公厅、政治工作局、国防动员局等机构,级别分别降为正师级和副师级。<br> 这时候的南疆部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省军区,而是南疆部队的作战指挥部。指挥机构并没有像其他省军区一样精简,而是和集团军指挥机构保持一致。依然保留三大部的体制,分别改编为参谋部、政治工作部、保障部,保持原级别不变。 南疆的数个边防军分区直接指挥团级作战部队,履行守卫边防的职责。 第二,部队的高原演练呈现规模化,常态化。能否保持高原演练,是衡量部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指标。<div><br></div><div>二十世纪初,南疆部队已经升格为机械化步兵师,装备了152榴弹自行履带式火炮、05式155加榴履带式自火炮和其他重装备。2016年以后,国家把更多的新装备投入这个部队。但要把这么多部队和装备拉到高原演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是军费,二是大型运载工具。以前就是组织一个加强营进行高原演练,也要雇用地方的大型运载车辆,进行长时间的准备。</div> 现在南疆部队扩编了运输保障部队,在合成师内成立保障团,在军区范围内,成立了汽车旅,装备大型运输车辆,增强了兵力投送能力,保证部队的高原演练实现常态化。现在新疆部队轮番赴高原演训,提升了部队的高原作战能力。 第三,南疆部队的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国家把先进的武器装备首先投向南疆部队。卡车炮,轻坦,远程火箭炮都成为南疆部队的常规武器,还有高原大型运输车,无人机,高原智能运输工具等保障兵器都优先装备南疆部队,使南疆部队的武器装备达到了全军一流水平。 第四,边境基础建设获得前所未的成就。中印边境地处高原险峻山区,边境基础建设需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加大投入,修公路、修哨所,修机场,修居民点,固边强边。<br> 现在国家更是采取大手笔的基建动作,不计投入的落地工程项目,边防需要多少项目,国家就建多少项目,施工方式由部队官兵军工自建,转变为央企国企大型企业直接上,其施工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 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冲突,暴露了我们交通的薄弱环节,痛定思痛,国家就在很短时间就建造了班公湖大桥,加勒万河谷边防公路和216新藏公路等工程项目。提高了我军边防部队的机动能力,震慑了外军。 国家当后盾,军队腰杆壮。现在南疆部队在国家的支持下,边一改过去被动防御态势,腰直气粗,信心满满,对付印军毫不手软。现在是我国在中印边境边防实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南疆部队最辉煌的时期。 王震将军视察南疆部队 王震将军生前多次到南疆部队视察,他鼓励南疆部队发扬井岗精神,再创辉煌。南疆部队不辜负王震将军的嘱托,继续再创辉煌。 本文信息来源<div>官方军事公众号</div><div>袁国祥将军的文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