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宝每天睡觉前由爸爸妈妈讲故事读书给娃听这是常态,老人带娃时由外婆讲故事,有机会奶奶也乐意给娃读书讲故事。</p> <p class="ql-block">妈妈给娃讲故事,儿子喜欢与妈妈互动。这天妈妈讲故事有个地方是冰岛,妈妈对不到三岁半的儿子说:“爸爸妈妈去过这里”,宝贝儿子问:“这是日本吗”?妈妈答:“不是,是冰岛”。娃说:“为什么我没有去?”(去年十月爸爸妈妈没有带娃去日本旅游,宝宝第一次离开父母由外公外婆照顾,他记住了爸爸妈妈去的地方叫日本)妈妈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你呢,娃又说:“那我还是个宝宝在你肚子里吗?”妈妈回答:“你连宝宝都还不是,比那更早,你还不存在。”娃又问,“那我是个人吗?”妈妈答:“不是,你还不存在”(妈妈按语:这个时候我已经不知如何解释这个抽象的概念),娃接着问:“那我死了吗?”妈妈答:“你没有死,只有先存在,才能死,此时你还不存在”(妈妈感觉已经无力解释了)。娃紧接着追问:“那我灭绝了吗?”(妈妈心想估计是恐龙书里学的,宝宝想自己探讨别的与存在相对应的概念),妈妈回答:“你也没有灭绝,恐龙曾经存在,然后灭绝了,你这个时候,比存在的状态还往前。”(妈妈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去学习怎么解释这个概念),接下来娃的问题更超前,“那我变成化石了吗?”(妈妈得出结论:果然是恐龙的逻辑)。妈妈回答说,“你没有变成化石,恐龙变成化石是在他灭绝后。”可能儿子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答案,然后对妈妈说,“继续讲吧,”(妈妈内心释放:谢谢儿子大赦)。</p> <p class="ql-block">奶奶看到这段对话感知到三岁半的小孙子逻辑性如此清晰强大,突然记起来上个月刚发生的故事。圣诞之夜奶奶在孙子睡觉前讲故事,奶奶坐在地上胸前搂着孙子也坐在地上手拿画书讲着故事,孙子小手指在奶奶珍珠戒指上舞动,不知怎么那颗珍珠掉了下来,奶奶:“爱娃,你怎么这么大劲啊,把奶奶戒指上的珍珠拔掉了。”奶奶看到孙子一脸蒙圈赶紧解释说,奶奶戒指上的珍珠松动了,你不小心拔下来了,奶奶看着孙子还是茫然又补充说,奶奶戒指上的珍珠掉下来过,奶奶可以用万能胶再粘接。孙子没有说什么,等把故事讲完了,奶奶给孙子道了晚安带好门走出了娃卧室。</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起来,娃从楼上下来见到奶奶第一句话竟然是:“奶奶,对不起,昨天晚上我把你的珍珠弄坏了。”奶奶好不吃惊,对于三岁半的男童而言,珍珠应该不是常用词,就是奶奶昨晚反复说了两三遍,他记住了珍珠,他记得昨晚发生的事情,他知道给奶奶说声“对不起”,这让奶奶感到意外并被感动。全家人为宝宝遇事有逻辑性,处理事情有情商而高兴。</p> <p class="ql-block">娃从出生到两岁外婆一直住家帮着带孩子,小家伙与外婆感情深厚,外婆不溺爱孩子,娃从学会走路起经常坐着小板凳在外婆身边帮着摘菜,和面。有时用小地板拖打扫卫生,用吸尘器吸地,用水龙头浇花,用小铲子铲雪。孙子虽然与爷爷奶奶接触少,但是每次团聚宝贝都给我们带来欢乐,让我们尽享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祝愿宝宝快乐成长,愿他在幼儿园与老师及小朋友愉快地学习玩耍;愿小家伙进入学校学到应有知识,愿他具有健康健全心理;愿小伙子成为青春阳光少年,愿他具有自信加正能量;愿年轻人成为对社会尽心尽责的青年人;愿孙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