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你有约”第128期 学术之旅|第五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

嗨,yu你有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4年12月24日-28日,“yu你有约”俞老师和张慧山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第五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Global Teacher Education Summit,简称GTES),本届峰会以“面向未来·共筑全球教师教育共同体”为主题。会议期间,全球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以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专题研讨会、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讨论全球教师教育议题,擘画教师教育发展蓝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田家炳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俞老师此次是作为田家炳青年教师教育学者参会,这是俞老师第二次入选。她做了题为《教育实习课程建设及实施: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为例》的报告。俞老师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参与教育实习课程的建设及实施展开分享与探讨。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而言意义重大,它是提升教学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关键环节。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的教育实习课程目标明确,旨在培养高素质职前教师,内容涵盖教育理论、实践技能、师德修养等方面。课程模式多样,有紧密融合型、离散型、“助手” 型。然而,目前教育实习课程面临课程内容陈旧、实习模式缺乏统一系统、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要优化课程内容,结合实际需求更新并加强跨学科融合;完善实习模式,统一标准并探索多样化模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未来,教育实习课程应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应对教育变革需求,探索更多实习模式与评价体系,为师范生培养筑牢基础保障。与谈环节中,嘉宾老师们指出该报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要加强理论支撑和深度,为教育实习课程建设及实施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海报展示</p> <p class="ql-block">      张慧山投稿的《乡村教师内生发展的机制保障研究—基于教共体视角》以墙报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内容聚焦于后疫情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研组织建设,以教育共同体理念促进乡村教师的内生发展,旨在为乡村教师的内生发展提供保障机制,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践依据。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展开动态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得出当前乡村教师内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专业发展受限、职业成长路径不明确,并依此提出三方面的机制保障建议:第一,政策驱动与财政激励,拓宽教育资源边界,进行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第二,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引领区域教研合作新动力;第三,依托教育共同体,探索与构建乡村教师内生性发展的多元路径;通过以上措施,为乡村教师创造支持性环境,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推动乡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主旨报告学习</p> <p class="ql-block">1.教师与教师教育全球再联系的背景挑战与机遇</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资深讲座卢乃桂教授指出,当下复杂环境驱动教育变革,四个关键问题指引未来方向:一是新冠疫情致学生旷课、教师焦虑,OECD 及美国学生成绩下滑,教师暂停个人发展助力学生,学校和教师教育应帮教师弥补学习赤字,对未实习教师补救以适应后疫情教学;二是生育率降低的国家(如中国)教育需求缩减,过往靠并校应对,现今小班教学受瞩目,需教师有多学科能力,应规划灵活政策与教育计划,为教师创新赋能;三是政治局势限制教师海外交流,出国学习效果受国内地位影响且新教育理念推行受阻,要加强国内外教育系统及人员的安全连接,关注效果,精选教师发展计划参与者,激励教师突破;四是人工智能在科研中渐显身手,但在教育领域让教师陷入未知,技术驱动发展或加剧教育资源不均,易致教师外包教学、学生简化学习,应明确学习本质,审视其适用性,权衡利弊,合理利用,以应对教育挑战,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创新人才,坚守教育初心,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2. 教师如何在充满挑战的时代成为优秀专业人?</p><p class="ql-block">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中心成员、教育学教授戴杰思认为,在新教育生态中,优秀专业人士受多系统影响,教师面临压力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职业表现。中西方对教师 “专业化” 界定有别,中国从古至今的教师标准体现着独特要求。实践里,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涵盖从教初衷、教育功能目的、承诺变化、学习发展维持、好奇心保持、教学干扰程度、韧性以及学校领导力文化影响等方面。教师需具备道德目的、责任心等奋斗勇气,若有不足可借助人工智能。教师教育者要重新定位角色与责任,参与好奇文化,跨越界限,基于环境道德伦理去影响他人并制定发展计划。国家未来系于教育质量,而这取决于教育者质量。教师要审视自身在各系统位置,采取措施促专业成长,应对时代挑战,成为优秀专业人士,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为学生与社会做贡献。同时,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等有利因素,关注专业发展关键变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素养,适应生态变化,提升教育质量与影响力,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教育与社会价值统一,为国家培养人才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3.生成式人工智能、被激活的“世界3”与教师教育变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蔡春教授依据波普尔的 “三个世界理论”,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的影响。波普尔的 “世界 3” 指人类精神活动产物,类似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等划分。蔡春认为,过去因技术制约,“世界 3” 沉寂,如今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激活,其力量超乎想象。被激活的 “世界 3” 介入教育,暴露现行教师教育弊端,教师以往多为知识传递者,知识创造者角色未彰显。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应回归 “培养人” 原点。同时,知识增长远超认知提升时,人机结合是趋势,但要防范 “认知外包” 陷阱,如大数据算法规划学习路径会限制学生发展。机器学习与教育干预下的学习逻辑不同,教育应强化深度教学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品质,以跨越智能时代教育陷阱,让教育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4.通过组织学习拥抱变革:教师如何留任并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中心主任、教授顾青指出,英格兰教师流失问题严峻,政策制定者虽认为教师终身职业发展培训是保留人才的高性价比途径,但通过组织学习实现此目标存在挑战。本次演讲基于一项四年混合方法研究,该研究评估政府资助的 “早期职业框架”(ECF)项目对教师留任影响,案例和调查显示,ECF 项目本身难以达成 “转变性学习”,而将教师发展放在首位并给予支持的学校领导力,才是新任教师学习、发展与留任的关键。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效能感及福祉,皆取决于学校领导层营造与维系的专业学习文化质量。顾青在演讲中还探讨了组织学习的内涵,以及如何培育合作文化,助力教师借助实践信息学习、反思与更新实践,以期为解决英格兰教师流失问题提供思路与方向。</p> <p class="ql-block">5.部属公费师范生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谁更受中小学校的青睐:对从教胜任力的实证考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北京师范大学李琼教授提到:当下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渐趋开放多元,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所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差异及中小学校长的用人倾向广受瞩目。伴随教师需求向质量提升转变,师范教育更为灵活,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得以构建。发达地区中学吸引世界名校毕业生入职,引发 “好学者能否教好学生” 之思。研究围绕传统与非传统高校所培教师在高中教学能力、行为及领导力方面的差异,以《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为理论依据,运用问卷与访谈法,对五省相关人员和项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校长和行政人员认可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表现;公费师范生教育素养优势显著,综合大学毕业生学科知识虽精但教育知识不足、任教适应慢。经讨论,前者契合中小学需求更受青睐,后者学科优势受教师教育课程短板制约。为此建议,培养上两校合作,招生上强化保障宣传,招聘上增设考核,职后建立档案袋并提供个性化培训,以此推动教师教育发展、教师成长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顺应教育体系变革潮流,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迈向科学高效,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师资需求,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p> <p class="ql-block">6.观念的消亡、观念的缺失与观念的延续:教师教育转型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 A. Lin Goodwin(葛文林)指出,COVID - 19 大流行深刻影响了孩子的教学与学习,促使各界重燃对改善教学和教师的探讨,国际上教师发展成焦点,教师教育工作者需重新明确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应对当下诸多问题,如数字鸿沟、经济动荡等,同时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助力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教师。本次演讲提出三种视角,供教师教育者审视熟悉的教师教育从而构想未来形态,即寻找观念的消逝(那些失效却仍阻碍新思维的实践假设)、观念的缺失(应处核心却缺失或被边缘化的内容观点等)以及观念的延续(强调却未落实的目标意图)。构想教师教育的未来虽艰巨复杂,但只要教师教育者能摒弃固有观念、提出新问题并重新致力于变革教育,就能够承担起这一专业领域内的挑战,推动教师教育朝着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p> <p class="ql-block">7.面向未来和未来准教师的可能性:全球和国家视角</p><p class="ql-block">       香港教育大学教授李子建从东西方哲学视角出发,指出道德素养、终身学习意识、研究和反思能力是教师核心素养,且个人与专业发展对教师同样重要,还融合儒家思想给出教师自我认知与定位建议。在乌卡时代及技术创新背景下,后 COVID - 19 时代教师福祉受关注,人工智能引发对教师角色和教育场景的思考,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育可持续性,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重视 “立德树人” 和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全球与国家的复杂话语,对面向未来的教学法和教育模式需求渐长,如 “动态生成知识” 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新型教师的重视等。从芬兰等视角也阐述了 21 世纪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还有学者提出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模式,而教师教育变革方向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定位,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很关键,此外,生活与价值观教育及中国古典思想也为揭示未来教师品质提供了见解。</p> <p class="ql-block">8. 教师教育的全球视野:重新审视中国师范教育模式及其全球启示</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李军指出,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师范教育模式凭其独特之处备受国际瞩目。在师范教育关键问题上,“师范教育” 与 “教师教育” 存有差异,西方 “教师教育” 有自身理论方法体制,而中国 “师范教育” 内涵独特,“师”“范” 二字承载着迥异于西方的教师社会角色传统期待,像《学记》所阐释,教师具有西方所无的社会规范和领导职责。中国师范教育模式呈现四大核心特质:人文宗旨深植儒家思想,凸显教育社会功能与教师多元角色及高地位;中庸之道力求理论实践、传统创新之平衡及伦理理性之统一;开放多元与生俱来的适应性使其能汲取国际经验,兼具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知行合一重视理论实践融合及教师专业道德素养。这至少给予三点启迪:彰显教育战略意义、明确教师关键效能、呈现中国模式独特魅力与全球价值。中国师范教育模式已产生全球性影响,拥有超大规模体系,兼顾公平与卓越,冲击西方殖民霸权,后续还需深化改革,增进质量与影响力,为全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助力世界教育迈向新高度,塑造全球教育新格局,以教育之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p> <p class="ql-block">9.探索全球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可能性:其专业化、伦理美学与实践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丸山恭司教授在其学术报告里深入探讨全球教师教育共同体构建,先抛出谁有资格及如何成为共同体一员等核心问题,指出教师教育者应处共同体构建核心,该共同体是兼具实践与分享伦理美学意识、更新知识技能以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的平台;接着阐述全球教师教育共同体概念,强调应关注教师教育者资格等被忽视问题,其涵盖教师、教师教育者等多个层面;随后聚焦教学专业化,教师应像其他专业人士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并不断反思研究提升专业性,还提及教师教育者专业性的体现及日本的相关经验;又提出教学的伦理审美观,源于教学实践且涉及教师感受与实践共同体共识;对于实践共同体,教授通过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和世界课例研究协会两个案例说明其多样存在形式;最后主张全球教师教育共同体应包含职前、在职教师教育者及硕博等人员,形成完善系统以支持成员成为高质量专业人士并吸纳新成员,揭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方向与趋势,凸显教师专业化、伦理美学与实践共同体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10.关于不确定时期教师教育的挑战与新方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Lynn Paine教授的主旨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教师教育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并提出未来应对策略。外部方面,教学治理多元化、教育服务市场化、成效评估标准化等使教师教育压力递增,关注焦点转向国家和国际层面,新角色不断涌现,促使教师教育机构提升竞争力、问责力与透明度并建立新联系;内部则面临 “如何” 及 “为何” 培养教师的困境。教授特别强调实践问题,提倡将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全程,突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注重核心能力培养,结合社会情感学习与基础学科知识,把学校作为学习场所并纳入家庭和社区形成包容灵活的教育模式。此外,还探讨为多元文化背景学习者培养教师,开展公平导向教育,借助社区参与和能力框架开发提升质量。总之,其报告为教师教育提供未来视角,强调在不确定时代重新思考目标、方法与角色,培养教师全球性和变革性能力,助力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参会心得</p> <p class="ql-block">      本次峰会的共同特点不仅深刻揭示了当前教育领域所面对的复杂多变的挑战与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全方位地展现了教育领域内从理念到实践、从个体到整体的全面变革与适应。学者们聚焦于教育领域在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全球疫情肆虐、以及政策频繁调整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转型与积极应对。第一,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韧性,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角色上进行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第二,要重视实证研究与实践指导的作用。通过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教育领域的现状和挑战,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也能够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操作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国际教育的趋势和挑战。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会议期间,俞老师满怀热情地邀请我校师生,一同前往北师大食堂共享餐食。在温馨融洽的氛围中,大家围坐一堂,一边细品美味佳肴,一边交流会议中的所思所感,现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峰会结束之后,浙江师范大学江淑玲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中国人民大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大庄重肃穆的学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此次有幸跟随俞老师前往北师大参会,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会议,更是一场自我成长的深刻启发。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在研究生期间,学习动力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因为在峰会上,有许多优秀杰出的学者与同学,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科研工作的认真执着与坚持,那些优秀学者的讲座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还有太多的东西等待需要我去学习。也正是这场会议之后,让我有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在学习中,我不能将自己局限于狭小的天地,做一只笼中鸟,而是要积极地敢于探索,敢于尝试,付出行动,才会有所收获,有成长的可能。回顾整个过程,从最初的投稿准备,到最终踏上参会的旅程,每一步都离不开俞老师的悉心督促与耐心指导。这份恩情我铭记于心。在此,我想向俞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感激之情,感谢您的倾囊相授与精心栽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张慧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俞向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