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墓与邹容墓2024.12.17

巨兴 凌府

<p class="ql-block">一、黄道婆墓</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7日,我并不是闲来无事,而是因为有事在华泾,见办事情的有空闲,于是去了黄道婆墓,凭吊这位纺织先驱。以前也去过这里,记忆里还有些印象,今天再去,是想加深一下对这位伟大女性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走进黄道婆纪念公园,那石拱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对黄道婆的纪念,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每一块石碑、每一处景致,都在默默讲述着她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纪念公园位于徐梅路700号,由黄道婆墓、黄道婆纪念馆和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实践基地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是对黄道婆的纪念,更是对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黄道婆当年的艰辛与努力。</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又名黄母、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松江府乌泥泾。她出身贫苦,流落崖州后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晚年返回故乡,推动革新棉纺织工具,改变了江南地区的产业结构,极大发展了区域经济。</p> <p class="ql-block">  她的贡献不仅是中国手工业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女性代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她的生平介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她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1957年4月上海县为黄道婆设立的纪念碑,介绍黄道婆的生平事迹。这块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公园的一角,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黄道婆的故事。周围的树木环绕,更增添了一份庄重与肃穆。</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公园里,我看到了那古老的织布机,蓝白相间的条纹布料仿佛诉说着当年的纺织盛景。那些并排放置的古老纺车,让我仿佛看到了黄道婆当年辛勤工作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她改进了脚踏三锭纺车的技术,发明了适合织造丝绸和布匹的新式工具,使上海地区的纺织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古老的织布机和纺车,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黄道婆的智慧与才华。</p> <p class="ql-block"> 展示服装店内的衣物架上挂着各种衣服。这些衣服不仅是黄道婆纺织技艺的成果,更是她对纺织业贡献的见证。每一件衣服都仿佛在诉说着黄道婆的故事,让人不禁对她的智慧和才华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小剧场没有放映电影,可能是人少吧。小剧场门口挂着“黄道婆小剧场”的牌匾,虽然没有放映电影,但这里依然是一个了解黄道婆生平和贡献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展览和活动,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带有文字介绍的历史文化石碑。它位于一片绿树丛中,周围环境宁静而古朴。石碑上详细介绍了黄道婆的生平经历以及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她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海上丝路之路与乌泥泾的关系及重要性介绍。黄道婆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她改进纺织技术并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发展。她的精神遗产至今仍被人们所敬仰,并激励后人不断前进。</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铜像雕塑,她身着古装,手持书卷,面带微笑,仿佛是一位学者或文人墨客。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古代女子优雅端庄的一面。这尊铜像不仅是对黄道婆的纪念,更是对她的智慧和才华的赞扬。</p> <p class="ql-block">  在一块展板前,我驻足良久。展板上详细介绍了黄道婆的生平经历以及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她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她去世后,乡人们自发修建黄道婆祠,历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1836年迁建到上海县城西南半段法孝氏园附近,并列为省府题曰“先棉祠”。至今黄浦区老城厢内仍有“先棉祠街”和“先棉祠井”。</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纪念公园中,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纺织业蓬勃发展的年代。黄道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者,更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女性代表。她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二、邹容墓</p> <p class="ql-block">  邹容墓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邹容的安葬之地,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华泾路100弄(现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原址为上海县华泾乡刘三故居旁。1981年迁至现址,并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清末民主革命先驱。1903年,年仅18岁的他撰写《革命军》一书,宣扬反清革命思想,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建立“中华共和国”。此书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p> <p class="ql-block">  邹容因《苏报》案入狱,1905年病逝于上海狱中,年仅20岁。友人刘三(刘季平)冒风险将其遗体收殓,安葬于华泾自家宅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追授其“大将军”称号,并重修墓地。</p> <p class="ql-block"> 邹容因《苏报》案入狱,1905年病逝于上海狱中,年仅20岁。</p><p class="ql-block"> 友人刘三(刘季平)冒风险将其遗体收殓,安葬于华泾自家宅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追授其“大将军”称号,并重修墓地。</p> <p class="ql-block">碑亭,碑文。</p> <p class="ql-block">  邹容墓不仅是缅怀革命先烈的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历史价值体现在:</p><p class="ql-block">1. 革命精神象征:邹容的《革命军》唤醒民众,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p><p class="ql-block">2. 时代记忆载体:墓园见证了近代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p><p class="ql-block">3. 文化传承: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它保存了近代革命史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出了墓园脑中仍然停留在墓园里,想着历史长河里人物,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建立新的社会,不遗余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抬头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宁国寺塔,于是就拍了一张留住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