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回忆在杜桥小学就读的日子

林一平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学二年级时随父亲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杜桥读书,那时杜桥又叫杜下桥。实际上这个小镇古代主要以出产盐而闻名,最早叫“杜渎盐场”,北宋熙宁五年(1072)盐场设址在现在桃渚北涧,区域涵盖“西至分水岭界,南至海门卫界,北至黄泥山界,延袤八十五里”。清代出现“杜桥”,清雍正七年(1729),桃渚涧罗(北涧)两浙杜渎盐场署移驻涂下桥下街头。这时涂下桥的地名出现,以后才有杜下桥。它经历了杜渎、杜桥、涂下桥、杜下桥、杜桥的变迁历程。</p> <p class="ql-block">  杜桥小学那时在杜桥东岳庙对面,此庙从名称看供奉东岳大帝,我去的时候已经是电影院了,还演戏。小学里有一个非常宏伟的大殿,出大殿有矮墙和月亮门,出门有池塘,塘上架一小桥,然后是一个大操场,操场周围是一圈高大的银杏树,我的教室靠操场,夏天禅在树上长鸣,单调的声音使得人昏昏欲睡。我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名字忘了,只记得姓李,李老师教语文,很慈祥;还有一位数学老师,凶巴巴的,名字已经记不得了。我二、三年级都在那个地方读。</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时,文革开始,那时全称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我们从本部搬到一个叫“绿化”的地方,以前应该是一座庙宇,大门记得还是原装的,有大殿,厢房。绿化小学边上有一口不小的池塘,塘边有几棵有年头的皂荚树,水塘的对面就是杜桥的区政府。文革开始语文教材用毛主席语录,16开大本的,后来教材改毛主席诗词。那时我有三个铁哥们,父母都是有工作单位的,一个父亲当时是“走资派”区长张文述的儿子,名字忘了,前些年我问过张文述主任,他儿子在银行担任行长,现在应该也退休多年了;另外一位父亲是派出所所长,我们几个曾到他家去过,房间里挂着他爸爸的手枪;再有一位他妈妈是供销社的主任,我经常去他家里借连环画。我们三人周末满杜桥街闲逛,逛到新街的杜桥中学门口,然后爬凤凰山,躺在岩石上胡聊着指点江山。</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个时候,杜桥绿化小学一共只有四个班。语文老师金树达老师,数学老师原来是学校的校长叫项季勇,文革的时候被打倒了被贬到我们班教数学。学校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成立了一个文艺队,当时叫做文宣队。四个班组织了20个左右人,拉起一个队伍,领队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锣鼓队,大鼓需要两个人扛,当时还选了两个身体比较高又比较坚实的同学杠鼓。老师首先教我们进行击鼓训练,让我们按照鼓谱训练,记得老师给我们的谱是这样的:“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锵”。接下是排练各种节目。记得我们排了大概十几个节目,主要是语录歌、快板、舞蹈、京剧,京剧选的是《沙家浜》和《红灯记》选段。我记得我曾扮演过京剧《沙家浜》里的新四军郭建光,其他同学演新四军战士,原因是因为我爸是志愿军复员,有两根军腰带,那年头是很牛的存在,不过平时主要是用来御寒的,把小棉袄扎一下能暖和不少,《沙家浜》第五场 “坚持”出场锣鼓是这样的:“锵切锵切锵切锵切锵切锵锵切锵而切锵!”然后我开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 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手上下一分一个昂首挺胸的亮相,太有自豪感了。还有快板书,我记得有一个节目是讲党的成立的,是这样说的:“1921年哪,春雷的震天响。在上海,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节目的开头和结尾自然是《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每逢杜桥集市,我们就敲锣打鼔到老新华书店楼下中心点围成一个圈演出。集市的人里三圈外三圈给围住,那年头缺热闹!</p> <p class="ql-block">  一眨眼已经过去近50多年了,但那“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高昂的旋律似乎就在耳边响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