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孟子

南山松孟德山

孟德山 孟祥民等编辑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序……………………………(1)</p><p class="ql-block">题词…………………………(3)</p><p class="ql-block">图像…………………………()</p><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孟子与濮阳…………张满飚()</p><p class="ql-block">孟子和孟轲村………田聚常()</p><p class="ql-block">孟轲村孟庙…………田聚常()</p><p class="ql-block">孟子与孟居村………田聚常()</p><p class="ql-block">孟子与孟居村</p><p class="ql-block">孟家旧寨亚圣府…┅ 孟德山 ( )</p><p class="ql-block">续修《孟子世家谱》概况…孟德山()</p><p class="ql-block">传承孟子 振兴中华…孟德山()</p><p class="ql-block">孟氏世系考…………孟德山()</p><p class="ql-block">孟家纪实………… 孟德山()</p> <p class="ql-block">一.序</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濮阳孟子》说的是孟子在濮阳,孟子与濮阳,孟子传承于濮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濮阳孟子》是一条传承孟子后裔的血脉线,是一个传承孟子思想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濮阳孟子》收录了濮阳日报社原社长张满彪的《濮阳与孟子》文章,引经据典证明孟子确实和濮阳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如张社长所言孟子思想“形成也很受历史上的濮阳名人正人君子所熏陶。”“孟子吸取濮阳名人思想营养的同时,也给濮阳后人送来了孟子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濮阳孟子》收录了濮阳市华龙区党史办副主任田聚长“孟子在濮阳”有关文章,充分证明孟子在濮阳讲过学、授过徒、著过书。濮阳人为感念孟子,在濮阳建有“孟子庙”“亚圣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满彪社长、田聚长主任、范县孟繁恩都是濮阳历史名家,对孟子思想都有深入地研究,都有独到地见解。我代表孟氏宗亲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文化学者孟晋,在时时关注、关心着濮阳市孟子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我代表濮阳市孟子文化研究会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濮阳孟子》还收录了我的四篇文章,其中前两篇采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由于世久年湮,有的没有经过科学考证,甚至有的以讹传讹,难免有错。只当抛砖引玉,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也请进一步探讨考证,使历史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其他两篇文章,主要总结濮阳市统续《孟子世家谱》工作和传承孟子怎样落实到实处。在工作中我们虽然尽了力,但很不到位。愧对先祖,愧对社会,愧对后人。但我们会继续努力,代代尊崇孟子,代代传承孟子,代代学习孟子,代代感念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德山</p> 二.题词 <p class="ql-block"><br></p> 濮阳市原政协主席孔德钦题词 河南省孟子儒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宪洲题词 濮阳市孟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孟德山题词《亚圣孟子》 三.图像 邹城市孟庙供奉的孟子九旒冕像 明朝鲁荒王朱檀墓中出土的九旒冕冠,是我国唯一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br> <p class="ql-block">四.文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1.孟子九旒冕画像</p> <div>清丰县马庄桥镇孟家旧寨遗存的孟子“九旒冕”和“衣九章”画像,是全国仅存的唯一版本。<br></div> <p class="ql-block">2.优免碑</p> <p class="ql-block">  清丰县马庄桥镇孟家旧寨遗存的孟氏世袭优免碑,记载的是孟家旧寨一支孟子后裔世袭优免杂差,立于清朝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距今137年。此碑立于孟子庙大殿东间。</p><p class="ql-block">“孟氏世袭优免碑”碑文:</p><p class="ql-block">[碑额]圣朝宠恩</p><p class="ql-block">记名道署大名府正堂加五级随带加四级纪录十五次刘□□为</p><p class="ql-block">孟氏世袭优免碑记</p><p class="ql-block">开州古卫地也州北至城二十五里孟家旧寨庄业于道光五年蒙准移会</p><p class="ql-block">开州前任州主优免杂差在案有所置地亩未免册</p><p class="ql-block">孟昭虔文庠孟宪孔六品军功孟宪唐孟庆天呈禀</p><p class="ql-block">衍圣公即札饬孟氏家庭族长林庙举事厅会同详细确查去后兹据该职等</p><p class="ql-block">会衔禀称窃蒙宪台札饬遵即确查孟昭虔等实系同宗委非假冒含混县启圣</p><p class="ql-block">林现有其祖上坟墓碑碣可考前已于道光五年办有成案所有该支新置地亩</p><p class="ql-block">事同一律应请移会开州出示仍照前案优免越月日而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复</p><p class="ql-block">行文到州伏查亚圣苗裔流寓他处者除地亩正供之外凡一切泛差杂徭仍照</p><p class="ql-block">邹邑孟氏之例悉予优免呜呼亚圣先贤为百世之模范启千秋之统绪称尧道</p><p class="ql-block">舜崇王黜霸生平以名士自任守先待后存仁行义终身以至圣为宗距杨墨而</p><p class="ql-block">正人心放淫辞而道性善历代帝王谁不尊宗乎况我朝祀礼特隆优加旷典恩</p><p class="ql-block">及苗裔固不仅邹邑独蒙其庥即流寓异乡者亦莫不曲加体恤皆得与齐民有</p><p class="ql-block">别也余虽不敏岂复忍作不情之□兹议于来兹今而后徭乎差乎自应援例一</p><p class="ql-block">体优免窃愿生等承亚圣之后习礼名家当无忘先贤之遗风仰体皇仁之锡类</p><p class="ql-block">又恐世远年湮书役舞弊故立石以垂不朽亦以见国家崇儒重道深仁厚泽迈</p><p class="ql-block">千古而无间永万世于弗替云</p><p class="ql-block">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阳月中浣 吉旦</p><p class="ql-block">孟氏合族公立</p> <p class="ql-block">3.言还碑</p> <p class="ql-block">  清丰县马庄桥镇孟家旧寨始迁祖孟言还,于明朝初年由山东邹城迁居孟家旧寨的。</p><p class="ql-block"> 左图为孟运方保存的“言还碑”断碑,右图为经孟运方辨认、手抄保存的“言还碑”断碑背面残文。</p><p class="ql-block">孟家旧寨家东地有孟氏祖坟,其中一座大坟前原先立有石碑,族人称“言还碑”。1958年平坟风刮起,“言还碑”失踪了。2003年修续孟氏家谱时,在孟运方家发现了“言还碑”断碑(上方断失一截)。断碑正面刻有“孟公讳言还字行远……”,碑文有“五十七代祖孟公讳言还……”“生子三人长名公心仲名公平季名……”等字样。</p><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重立“言还碑”,孟德山参考有关资料,在残文的基础上补缀成文。其文如下(依原文取繁体字,不加标点,并遵从原行数。方括号内为补缀文字):</p><p class="ql-block">[本支族]五十七代 祖孟公諱言還自有明中葉由</p><p class="ql-block">[鄒縣遷居孟家]莊居焉生子三人長名公心仲名公平季名</p><p class="ql-block">[公正後裔]蕃衍人煙沸騰實螽斯延慶也竊維我始祖</p><p class="ql-block">[孟子稱堯]道歷代皆有崇封賜以恩例凡聖裔賢</p><p class="ql-block">[流寓他地凡]一切雜項概行蠲免我始遷祖流寓開境宗</p><p class="ql-block">[親系世實詳]三遷猶是 亞聖苗裔也況又有 宗</p><p class="ql-block">[廟墓碑可考]仍世世優免並無稍替焉道光年間州牧</p><p class="ql-block">[優免雜差在案]我 祖子輿氏聖德有優恤裔家意於</p><p class="ql-block">[國家崇儒重道]一一註明以示尊辦從知居雖異地例本</p><p class="ql-block">[照鄒之例優免]後人不諠云</p><p class="ql-block"> 道光年間孟春上浣穀旦 孟氏合族仝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4.祖碑 2013年10月重立“言还碑”<br>其碑文:<br>正面文:<br>五十七代祖孟公諱言還,於前明初年因遊學始由山東鄒縣原籍遷居直隸大名府開州城北孟家舊寨。生子三人,公心留居孟家舊寨,公平遷居清豐縣西南孟焦府,公正遷居清豐縣北孟家堂。孟氏族人於清朝道光年間立“言還碑”於墓前,其碑毀於一九五八年形成残碑。其文上部殘缺,經孟德山修文補字,重立墓前,勒石追念。<br><br>顯考孟公諱言還字行遠府君之墓<br><br>孟氏合族仝立<br><br>背面文:<br>本支族五十七代 祖孟公諱言還於前明朝初年由<br>鄒縣遷居孟家莊居焉生子長名公心仲名公平季名<br>公正後裔番衍人煙沸騰實螽斯延庆也竊維我始祖<br>孟子稱堯道歷代皆有崇封賜以恩例 凡聖苗裔賢<br>流寓他地凡一切雜項概行蠲免始遷祖流寓開境宗<br>親系世實詳 三遷猶是 亞聖苗裔也況又有 宗<br>廟墓碑可考仍世世優免並無稱替焉道光年間州牧<br>優免雜差在案我 祖子輿氏聖德有優恤裔家意於<br>國家崇儒重道一一注明以示尊辦從知雖異地例本<br>照鄒之例優免後人不諠云<br>主办人:孟德山 孟德美(建莊)<br>承辦人:孟令發(保民)孟德訓 孟令長 孟維勇 孟詳錄 孟德金<br>孟令斌 孟德新 孟德成 孟德維 孟德聚 張俊英<br>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穀旦<br>孟氏合族重立<br> <p class="ql-block">5.孟子庙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六年(1801年)开州(今濮阳)知府张极重修孟子庙纪念碑(残碑)。</p> <p class="ql-block">6.孟轲村小学孟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7.南乐县张镇东孟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8.濮北区龙湖畔孟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9.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孟子授徒、养病的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10.孟轲村</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孟子在古干城讲学,后改为孟轲村,这是全国唯一用孟子名子孟轲命名的村庄。</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 孟轲村古今名称由来碑记</p><p class="ql-block"> 孟轲乡名称来源于孟轲乡政府曾座落于孟轲村,而孟轲村则是全国唯一以古代圣贤孟子名子命名的村庄。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涤厚。据甲骨文《诗经》、《汉书》、《水经注》诸文所记,此处夏商周三代时为干国,战国的为干邑,两汉至元代初为干城,有文可考之史达三千余载。战国间,邹人孟轲在此开馆授徒。“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章,其整合之儒教学论,被后人称之为“孔孟之道”。元顺至年间,孟子被加封“邹国亚至公”,干城村民为感孟子之德,遂建“亚圣先師庙”,对其春秋祭祀,并以其姓名命村为孟轲。然而隨着历史上世人对儒学之褒贬,孟轲村名几经周折。清代尊儒风盛,据《开州志》载,整个孟轲村为独村,即一个自然村。嘉庆六年(公元一八零一年),开州知府张极为本村做事两件:一是在该村重修孟子庙;二是以大贤名不可名村,改村名为大贤店。但仍有人直呼其音,在书写时为避讳写为梦科。咸丰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为防捻军扰民,田拐、集上各修一砦。皮拐、冯拐、西大街、前街等各修一砦,按其所处地理位置,除田拐、集上、皮胶拐、西寨四处,俗称四“孟轲”,共有村户二十四牌。其中集上、西孟轲各八牌,田拐、皮胶拐各四牌,共有人约万余。五十汗代末又分为西孟轲、中孟轲、皮胶拐、孟轲集、田拐五行村至今。</p><p class="ql-block"> 孟轲村从商代至今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居地文明始终薪火相传、绵延至今,这在全国村落演变史上亦属罕见。孟轲仍集儒文化大成之圣地,孟轲文化是以聚落文化、私塾文化、孝道文化、宗教文化、庙会文化等形式为内核,涉及民民俗、信仰、仪式等内容的一种文化聚合形态,它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产物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濮阳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立石之举旨在使后昆世世永记村庄历史,代代相传承圣贤遗风,上报国家恩慰先祖在天之灵,下敦村情启后昆亲亲之风,意义大矣。故冒学疏才浅之讳,援笔为之记。</p><p class="ql-block">原华龙区党史 史志办副主任田聚长撰文</p><p class="ql-block">原区 市督学 区政协委员姚存善校对</p><p class="ql-block">中孟输村党支部书记冯健建川、村委会主任冯建凯主办</p><p class="ql-block">碑亭筹备组成员冯喜锁 冯洪普 姚存善 王长青 冯书印</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一六年九月吉日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1.孟居村</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孟子讲学、居住而命名的孟居村</p> <p class="ql-block">12.孟家旧寨孟庙</p> <p class="ql-block">重建孟子庙碑记。,</p><p class="ql-block">考诸史书,查诸谱系,孟氏源於帝喾,孟姓始於春秋。帝喾乃黄帝曾孙,远古五帝之一,其子后稷俗称谷神。传十四代至周文王姬昌,时为周国之君,殷之西伯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四年后武王仙世,其子年幼,其弟周公旦摄政。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侯於鲁国,传十五代至鲁桓公。桓公之子庆父称孟孙氏,其后遂由姬姓改孟姓。传十二代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世称亚圣。其嫡孙授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本於明朝初年,由山东邹县迁居开州孟家旧寨,即今日我之村,是为我始迁祖。繁衍至今新故丁名一千一百六十人,最少者佑字辈,乃孟子八十代裔孙。我村孟氏家谱修於清朝光绪未年,距今百载有余。为免传承失序,宗派有紊,孟德山、孟令坤于二00三年五月组织族人续修新谱。新谱由山东邹城亚圣七十五代嫡次犹孙孟祥居鉴定敬序。我村原有孟子庙,已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废。族子深知孟即祖根,孝即祖魂,崇宗亲本,血脉方存。为彰耀祖德,激励后昆,遂踊跃捐款捐物,于二00三年十月重建孟子庙,特阞石以志。</p><p class="ql-block"> 撰书 孟德山</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00三年农历癸未年冬月穀旦 孟氏族人敬立</p> 清丰县马庄桥镇孟家旧寨于二零零三年十月重建孟子庙碑记 五.孟子与濮阳<br> 张满飚<br>孟子在濮阳居住活动过,有两条无可置疑的证据:一是濮阳有孟轲村,孟轲村是全国唯一以孟子姓名命名的村庄;还有孟居村。两村都有孟子当年在此居住讲学的历代传承说法。二是《孟子·尽心章句》中记载的“孟子自范之齐”,范,就是现在的范县,就是说,孟子当年在范地居住时,曾从这里到齐国去。还有一条可能证据,源于《孟子·万章章句上》记载的“咸丘蒙问”,说是咸丘有个叫蒙的人问孟子:“听说舜夺了尧的帝位后,让尧和自己的父亲瞽叟北面而朝。”被孟子斥为齐东野语,意思是你这种说法是齐国东部荒僻地方愚昧无知的流言蜚语。咸丘,就是今天濮阳县梁庄乡的咸城古文化遗址,东周时是卫国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重地,诸侯曾在此三次会盟。由咸丘蒙问孟子推断,就应该有一种可能是孟子到过咸丘,因为没有记载说明咸丘蒙是孟子的学生,再看咸丘蒙所问的问题层次太低,也不象孟子学生。<br>孟子是儒家中最有士人独立自由精神的一位,历代共认其人有大丈夫气,他的思想形成也很受历史上的濮阳名人正人君子所熏陶。他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生于濮阳长于濮阳的帝舜,在《孟子》一书中,他言辞推崇人物次数最多的就是舜,达16次,从舜当儿子、当平民、当帝王等不同角度,无缺点全面肯定。我们现在熟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行不能”和“舍己从人”,“与人为善”等千古名句就是他评价舜的。更可贵的是,他虽然将舜作为一个完人,每说必赞,但并不作为高不可攀的神,他同时还赞成“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了。毛主席的诗句“六亿人民尽舜尧”就是由此化出来的。我们现在谈孝道文化,舜被奉为千古孝道的楷模,就是孟子皆力弘扬成名的。他反复宣讲舜尽孝的各样事迹,甚至当万章质疑:“娶妻应先告父母。舜不告而娶,何也?”这是指舜迎娶娥皇、女英之事。孟子辩护道:“男婚女嫁,是人伦之本。当时如舜告诉了他的父母,父母就不会同意,就将让父母背上不讲人伦之本的名声而被社会责难,所以不告。”仅此他还觉得没说透,又在另一场所进一步补充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什么是不孝有三?汉朝人赵歧主编《孟子章句》注释:“一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二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三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这些说法都很有趣,历来争议很大,但可由此看出孟子对舜的崇拜。<br>还有春秋大贤柳下惠,柳下惠不是出生在濮阳,原名展获,字子禽,但后来被封于柳下,谥号惠,就称柳下惠了。柳下地方在濮阳柳屯南八公桥、郎中一带。古代有个规矩,被封官员死后要埋到封地去,所以就有了现在郎中乡展丘村的柳下惠墓。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可视为濮阳人了。柳下惠作人正派,为官清正,曾任鲁国士师,主管司法,三次被任用又三次罢免降职,能上能下,随遇而安。孔子认为他“降志辱身”,孟子认为说得还不到位,他评价柳下惠:“不以在昏污的国君手下任职为耻,也不以被降级为小官而使气辞职或敷衍;让干大事就干大事,让干小事就干小事,干大事干小事都认认真真干好,从不马虎,更不撂挑子;立于朝堂,不隐瞒自己才能观点,不逢迎而改变自己的原则,被免职了也不怨恨;穷困时不显得可怜,照样活得充实,与乡下农民相处田野照样非常愉快有说不完的话题。柳下惠,是圣人中天性随和的人。”他还说:“听到柳下惠风操的人,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胸襟狭小的也宽大起来了,他是圣人,是百世之师。”柳下惠后来就被称为“和圣”,就由此而来。和圣者,天性随和,待人亲和,处事平和的圣人也。<br>在《孟子·离娄章句》篇中,孟子还讲了一个故事:郑国派将军子濯孺子率兵侵犯卫国,被卫国打败逃走途中说自己的病发作了,拿不了弓,活不成了,后来听说卫国追击他的将军是庾公之斯,又说自己死不了了。驾车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我了解,尹公之他是个很义气而正派的人,不欺弱者,知恩图报。他看中的学生也应该如此。”很快庾公之斯追上了子濯孺子,看到子濯孺子病了连弓都拉不动,便说:“我不忍以夫子教我师傅,师傅又教我的箭术来害夫子,但今天的事又是我代表卫国国君讨伐的事,我也不敢废弃。”说完,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对着子濯孺子的车发射了四箭就回去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春秋时天下共认“卫多君子”,这是一例。孟子对庾公之斯也极为赞赏。<br>孟子讲自己“善养浩然之气”,浩然正气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怎么善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效法先贤。以上濮阳古人都是孟子歌颂应效法的先贤,他们的思想行为就当然成为了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的组成部分。<br>当然,思想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孟子在吸取濮阳名人思想营养的同时,也给濮阳后人送来了孟子思想。他也作为“亚圣”被濮阳人世代尊崇。当前,我们也理应弘扬孟子的优秀文化思想,为濮阳建设增光添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光添彩。<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p class="ql-block">六.孟子与濮阳孟轲村 田聚长</p><p class="ql-block">  孟轲村原名古干城,何以更名为孟轲,这要从孟子谈起。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观。他曾游说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历时二十多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由于其仁政学说被当政者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故一直没有被采纳实施。</p><p class="ql-block">相传,公元前312年,孟子六十岁,师徒数人来到卫国干邑。一天,他们在孔子庙(今孟轲村东三里魏寨村的“圣人庙”)拜祭了师祖孔子后,西行到干邑南门外(今田拐村西,孟轲集村南),掌管后勤的弟子告诉孟子说盘费花尽。孟子想到自己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奔波二十余载,却得不到一个国家重用;年过花甲,一事无成,到了狼狈不堪,穷困潦倒的地步。禁不住仰天一声长叹,只觉天旋地转,栽倒在地,不省人事。众弟子忙将师傅安顿在路边看场的小屋内,沿街写门①,筹资为师治病。几天下来,虽勉强度日,但干邑的巨商富户门前都已写满,孟子的病情仍不见好转,今后怎么办,难坏了众人。为渡难关,孟子只好拿出多年来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让弟子们到市场上变卖。干邑有一田员外,是齐国国君田和的子嗣,因不愿卷入宫廷争斗的漩涡,来到干邑,广置田产,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田员外年过半百喜得贵子,已长七岁,虽聪颖异常,却顽劣无比。这天,田员外想到自己为儿子请的第七个塾师又被儿子气走,心中烦闷,来到大街上散心。当他看到孟子的作品,连声称奇。得知作者近况后,忙命人请入家中,热情款待。在田府上下的精心照料下,孟子的病很快痊愈。这天,田员外和孟子对酌,一个壮志未酬,心灰意冷;一个看破红尘,隐居田园。他们谈古论今,相见恨晚。田员外求孟子收自己的儿子为徒,并劝孟子效法孔子,一边广收门徒,启迪后昆;一边整理见闻,研究学问。孟子为了报恩,欣然接受。说来也怪,小公子自拜孟子为师后,和以前判若两人。由于孟子教学有方,加之田公子悟性超人,不长时间,小小年纪的田公子就出口成章,妙语惊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孟子因此也名声大振。于是登门拜师者络绎不绝。就这样,孟子在这里一边开馆收徒,一边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②,整理游历笔记,作《孟子》七篇,使儒家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孟子死后,弟子们在他讲学著书处为他修建了庙宇,春秋祭祀。古干城的村民为纪念孟子,将孟子庙改为“先师庙”,将村名改为“孟轲”。后来,随着时局对孔孟的褒贬变化,孟轲村的名字也几经易更。清代,尊孔孟之风盛行。嘉庆六年(1801年),开州知州张极重修“先师庙”③,并认为“大贤名不可以名村”,将村名易为“大贤店”④。1919年“五四”运动时,复名孟轲。1974年“批林批孔”时,又将孟轲更名为古干城。1981年再次复名孟轲至今。</p><p class="ql-block">注:①“写门”:写门的又称文化丐,是落魄文人糊口的行当。这些人一手握笔,一手拿着盛墨水的牛角,每到一家门前,边唱边写“行善人,不受贫,出贵子,入朝门”等家训、格言,以求户主的微薄赏赐。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③清光绪《开州志·古迹》载:先师庙“相传孟子曾讲学于此,创建无考,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④清光绪《开州志·古迹》载:“在州北三十五里,旧名孟轲,相传孟子曾设铎于此。知州张极以大贤名不可名村,故改之”。</p> <p class="ql-block">七.孟轲村孟庙 田聚长</p><p class="ql-block">  据传,孟子在游说各国期间,从齐国到魏国,途经干城(今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孟轲村)被大雨所阻。当时孟子声望颇高,一时间奔走相告,轰动全村。孟子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此人如此好施乐道,决定留下讲学数日。</p><p class="ql-block">干城人也以此为荣,于是就在孟子讲学的地方建“先师庙”,把村名改为孟轲以示纪念。“先师庙”也称“孟轲庙”,位于孟轲东村。嘉庆六年 (1801年),开州(今濮阳)知州张极重修孟轲庙,并为“大贤名不可名村”,将孟轲村改为大贤店。1958年庙毁。</p><p class="ql-block">1981年复名孟轲村至今。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p><p class="ql-block">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以一副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手书。东侧神龛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的金匾一块。</p> 八.孟子与孟居村 田聚常<br>  年轻时喜读《孟子》,对浩然正气的亚圣孟子尤为崇拜。退休后对“孔孟之道”产生了兴趣,偶写一些心得见于报刊网络,几年前被濮阳市孟子文化研究会聘为顾问。濮阳市以“孟”冠名的村庄83个,多因姓氏而得名。近闻濮阳县渠村乡孟居村,因纪念亚圣孟子探寻孔子居卫十年丰功伟绩而得名,决定前去考察,一探究竟。<br>(一 )寻访孟居村<br>2023年3月1日,笔者与孟氏宗亲代表、著名文化学者孟晋,濮阳市孟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孟令先等人,在濮阳县渠村乡孟居村召开了“孟子与孟子文化”座谈会。濮阳县文联主席王思刚,渠村乡党委副书记杨志翔,副乡长李嘉明,孟居村两委班子部分成员及孟居村知名人士代表等1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后参观了孟居村部分文化遗址及村东千年孟居湖。<br>孟居概况 孟居村属濮阳县渠村乡,位于濮阳县南部,渠村乡东北部,在濮阳县城南30千米,濮阳县渠村乡政府东北6千米处。东临黄河大堤,与郎中乡黄寨交界;南与渠村乡翟庄村毗邻;西与海通乡刘吕邱村相连,北与海通乡的林寨、郎中乡的芦里村接壤。东西长1.8千米,南北宽1.3千米,总面积9.02平方千米。有街道9条,分东楼、前楼、前尹街、东关、西大街、后楼6个自然街区。有郑、刘、姚、杨、王、甘、宋、张、魏、陈、史、高共十二姓,1308户,6120人,是濮阳县最大的行政村。村人说,村内旧有尹街南海庙、前楼龙王庙、西大街玉皇庙、东楼孟子文昌庙等庙宇15座。每逢农历单日集。全年有农历正月初九、二月二、三月十八日、四月初一、七月十五、七月二十五、九月二十五7个庙会。<br>村名由来 孟居村历史悠久。清嘉庆《开州志》、《清史稿·河渠志》都记载有“孟居”或“孟居庄”。相传,战国时期鲁国邹人孟轲,为追寻偶像孔子在卫国活动足迹,欲往孔子好友蘧伯玉故里拜访。当他走到今孟居村时,忽闻蘧伯玉后人遭奸人迫害被灭九族,访贤无门。听当地人说孔子与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经常在此万寿龟湖中荡舟畅谈,论道交流。于是决定留下来收集孔圣人与蘧伯玉轶闻散论。当时孟子声望颇高,他的到来轰动了卫国南部乡里。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孟子住处门庭若市,每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当地民风淳朴、好施乐道,于是便居此一边讲学,一边采集先贤遗风,完成了与孔子思想对接,其理论学说被后人称之为“孔孟之道”。孟子离开后,村人为纪念孟子,便将村名改为“孟居”。<br>汉兴孟居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将儒家学说定为治国齐家的正统思想。并钦派大臣鲁工到古卫孔孟之道形成之地,在孔子与孟子居住、讲学的地方大兴土木,以彰儒术。当时,在孟居修建了孟子庙、孟母祠、沧蓉楼(万寿龟湖观景楼,又称东楼)等高大建筑群。当地人将孟子奉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神,孟子庙改称文昌庙;村东湖中的万寿龟奉为南海神,随后修建了南海庙……孟居一时名噪于世。之后,拜祭孟母、瞻仰孟子、祈福南海神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凡夫俗子纷沓而至,建筑群周围形成了东楼、前楼、前尹街、东关、西大街、后楼等繁华街区。<br>(二)考察孟居湖<br>孟居村东南黄河堤下有一千年湖泊,谓之“孟居湖”。50年代以前,孟居湖水面尚有500多亩,现在仅存100余亩。<br>湖水名称 有人说孟居湖底暗河通古洛水,说是背负河图的万寿龟,从古洛水经暗河游此定居,称此湖称“万寿龟湖”(当地人称“龟”为“鳖”,民间有人称此湖为“老鳖坑”)。又有人说这个湖是南海海眼,湖底暗河通南海,故又称此湖为“南海湖”。还有人根据春秋时期孔圣人与好友蘧伯玉经常在湖心荡舟谈经论道,所以称此湖“圣人湖”。也有人称“湖”为“潭”为“坑”,认为潭由黄河水漩,形成,称其为“潭涡坑”。<br>湖水传说 孟居湖千年未枯,神秘非常。南宋时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在滑县李固掘开黄河堤,河水经滑县桑村涌至孟居一带,一度将孟居湖包围。但奇观出现了:孟居湖处碧波荡漾、景色秀美,而湖周围浊浪滔天、浮物随见。但很快黄河浊浪归一,从孟居湖南边向东,经今山东省东明县境他流。人们说那是龙王为避万寿龟神绕道东行。奇怪的是经此河患,孟居湖周围被黄河淤土堆高,而湖面至今水深数丈,人们又说湖底有万寿龟居住的龙宫。<br>“神龟出现,江河泛滥” 相传,清光绪未年(1909年)初秋的一天,村民徐氏路过孟居湖边,见孟居湖内那只沉睡千年的神龟浮出水面甚为惊诧,禁不住大声呼叫田野中锄地的农民跑来观看。众人见一碾盘大的乌龟,在湖边游来游去。龟背上的斑点排列有序,九宫龙图案清晰可见。人们跪请神龟爷爷回宫,神龟又隐入湖内。“神龟出现,江河泛滥”,人们想起了世传禅语。正当人们议论禅语是否灵验时,没想到几天后黄河浊浪滔天,自西方汹涌而来,将孟居河埝被冲断数百步。滚滚黄水越过孟居湖咆哮北奔,几天后濮阳金堤以南,统为泽国。由于当时国势衰弱,民力匮令,三年才得合龙。《濮阳县志》记载了这一重大事件。这次决口,黄河水泥沙参半,致使孟居湖被淤垫许多,但湖面仍存500余亩,湖中心水深数丈。<br>(三)寻访感言<br>惊蛰节前,阳光明媚,春风习习。漫步湖边,感受着天地之灵气,心旷神怡。聆听着圣贤轶闻,浮想联翩。 孟居湖通洛水、南海,并非无稽之谈 上古时,孟居湖是古濮水河道中的成河湖。濮水又称濮渠,是古济水在兖州一带的名称。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它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所谓“隐”,即通过低下暗河流通;所谓“现”,即莫名其妙地异地出现。史籍记载,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在济源市境涌出济渎、龙潭两条河流。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水经注》:濮水“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262页)看来,孟居湖“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和辉县百泉湖、济南趵突泉湖一样,属“浮出地面”之水,至于湖底泉水是通“洛水”还是“南海”,随人猜想。孟居湖畔轶闻多 南宋以前,孟居不傍黄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在滑县李固渡扒开黄河大堤,黄河水东南流始经孟居村南。秦汉以前,孟居一带未经黄沙淤垫,这里丘陵起伏、山清水秀,历代名人在此游览、隐居,留下了不少掌故轶闻。春秋时期,卫国贤大夫蘧伯玉为不参与当时的腐败政治,两次离都出走到孟居湖西(今渠村)隐居。卫国贤士史鰌、史狗等人经常与蘧伯玉在孟居湖中对酌吟诗。孔子周游列国居卫十年,多次与蘧伯玉在孟居湖中交流政见。《庄子·秋水》中记载的“濮水垂钓”,《礼记·乐记》《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桑间濮上”等成语典故,均发生在濮水之上,距孟居湖不远的地方孟居因孟子居住而得名十分可信 今孟居村是否因孟子居住而得名?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孟子为什么在孟居湖居住的问题。习惯认为孟子是孔子的门人,其传承脉络:孔子——曾子——子思。笔者对此存有异议。对两位圣人之间的关系,孟子本人在《孟子·离娄》论及过。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私淑”一词,《词源》释:“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为私淑”。上文译成现代语言:孟子自己说,他未能亲受业于孔子之门,并不是孔子嫡系门徒,自己是“私淑诸人”,自学成才的。孟子非常崇拜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选择在今孟居村居住,西去蘧伯玉故里采风,东去孔子高徒公西华、闵子骞故里访谈非常方便,孟居村因孟子居住而得名不容置疑。 九.孟家旧寨亚圣府 孟德山<br>  濮阳是古帝丘之地,曾为颛顼、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遗都。孟子周游列国时,多次到过卫国。有一次途经帝丘古干城讲学,“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可谓浩浩荡荡;欢迎人群绵延十几里,可谓盛大壮观;老百姓奔走相告,蜂拥而至,可谓人山人海,万人汇聚。后人为了感念孟子,在古干城村修建了“先师庙”,又称“孟庙”,在孟家旧寨修建了“亚圣府”,又称“孟府”。<br>孟家旧寨的亚圣府又称孟府,在村庄正中央,处于村庄最高处,呈南北向长方形,由亚圣府门楼和大堂组成。<br>亚圣府门楼坐北朝南,檐下正中挂有150厘米高、80厘米宽、蓝底金字、刻花滚边的“亚圣府”竖匾。房三间,朱门两扇,石砌台阶十级。厦下挂有两个大白宫灯,各有三个黑色大字,一个写的是“亚圣府”,一个写的是“翰林院”。进门楼后,有3米宽的砖铺甬道直通大堂。<br>大堂三间,巍峨雄伟,灰瓦覆顶,飞檐走兽,镂雕门窗。檐下圆木柱四根,柱下托圆形覆莲状石墩。门设一尺高的木门槛,门内有两根圆木柱,柱中间是木栅隔板,隔板内供奉着孟子九旒冕画像。<br>孟子九旒冕画像是按宋神宗七年钦定的国公享爵制作的,诏定孟子服九旒、衣九章.塑像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朱袜朱鞋。孟家旧寨现存的此版孟子九旒冕画像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版本,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br>孟家旧寨珍存的孟子画像和邹县孟庙现存孟子画像、塑像、碑刻像比较,“九旒冕”和“衣九章”都是一致的,而面容各异。<br>孟子像下有一条木制大几案,上面供奉着始祖孟子、始迁祖孟希本和其子言还以及言还三子公心、公平、公正的灵牌。灵牌前中央置一大香炉,几案前是一张大八仙桌,桌上摆放供品。<br>孟家旧寨的亚圣府大堂,是邹县亚圣府大堂的翻版。大堂之后是排列有序的孟子后裔的住宅地。<br>亚圣府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封建贵族府第。<br>亚圣府中世代存有宫灯、黄罗伞、龙腾旗、御钟、御牌,据传都是朝廷恩赐的。<br>宫灯<br>亚圣府中存有两个大白纱宫灯,灯上各有三个黑色大字,其中一个写有“亚圣府”,另一个写有“翰林院”。春节、元宵节期间,宫灯分别挂在门楼廊下两旁,灯内点蜡烛,“亚圣府”“翰林院”六个大字特别醒目。<br>黄罗伞<br>每逢春节初一早晨,全村孟氏族人都举着龙腾旗、黄罗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上祖坟祭祖。黄罗伞是平顶,圆形,直径1米,周边围一米宽的黄绫。伞面上绣有九条龙,活灵活现。<br>龙腾旗<br>龙腾旗是三角形的,黄色,边缘呈锯齿状。旗上绣一条彩色龙,势欲飞腾升空。<br>御钟<br>孟家旧寨亚圣府存有御钟一口,举行朝圣、拜祖等大型仪式都要鸣钟,以示威武庄严。钟高2米,底口直径1.5米,钟面周围刻有铭文,钟声能传十里开外,平常悬挂在大堂东南角两顶木的横梁上。<br>御牌<br>御牌有两面,分列亚圣府东西两侧,东牌上写有“文官下轿”,西牌上写有“武官下马”。据传,御牌也是朝廷恩赐的。文武百官经过亚圣府,必须祭奠孟子,以表尊敬圣人,否则朝廷要治罪,百姓要唾骂。<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