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十位领导人中,有七位牺牲在了南方三年游击战期间,其斗争惨烈程度可见一斑。然而更令人惋惜的是,存活下来的四人中,又有三人在抗战时期被敌人杀害,只有一位尚存于世,并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后,10位重要领导人留守苏区,只有1人见到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大部队顺利转移,负责留守在中央苏区的人们,也同样十分艰苦。</p><p class="ql-block">当时共计有10位中共的重要领导人留守苏区,一面宣传群众,一面坚持武装斗争,并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其中只有1位活着看到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这10位领导人都是谁?他们又经历了怎样艰苦的斗争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前的部署</p><p class="ql-block">1934年6月,为了贯彻执行战略转移与留守苏区两方面的计划,中共中央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成为全体红军的最高指挥集体。</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在“三人团”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开始为战略转移进行准备,其中包括加快生产武器弹药、大规模征兵征粮等工作。</p><p class="ql-block">当然,对于留守力量的研究和决策也在反复的推敲之中。</p><p class="ql-block">从1934年9月开始,为了实现留守红军配合主力转移的战略意图,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斗争,做出了具体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p><p class="ql-block">9月初,项英被召回瑞金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安排他留下来继续领导苏区的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项英作为一位坚定的无产主义战士坚定的表示:“我一定率领中央苏区军民,为苏维埃事业奋斗到底!”</p> <p class="ql-block">10月上旬,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际,博古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p><p class="ql-block">决定中央红军转移后,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和组织中央军区,并确定由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陈潭秋五人组成中央分局领导集体。</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毛主席的胞弟毛泽覃、中共一大元老何叔衡,还有方志敏、古柏、刘伯坚等人。</p><p class="ql-block">这些领导人不仅能力出众,而且立场坚定,在群众与红军中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p><p class="ql-block">领导集体确定后,中央开始对留守苏区的兵力进行部署。</p><p class="ql-block">经过研究决定,留下红军独立二十四师作为留守苏区的主力部队,同时留下一部分红军独立团,再加上各县的保卫队、独立营等兵力,共计一万六千人。</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仍在红军医院中接受治疗的伤员也无法转移,加上他们,留守苏区的总兵力达到了两万五千人。</p><p class="ql-block">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西进突围,与此同时负责留守的项英、陈毅等人开始组织防线以应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p><p class="ql-block">由于部署合理指挥得当,前来“围剿”的国民党一直以为进行反围剿的就是红军主力,直到宁都战役结束后,蒋介石才猛然发现原来主力红军早已经转移了一个月之久。</p><p class="ql-block">纵然中央苏区仅剩下不到3万红军,但这里毕竟是红军的根据地,蒋介石决定对这里发起更加残酷的“围剿”。</p><p class="ql-block">而中央苏区的十位领导人也将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留守苏区付出巨大牺牲</p><p class="ql-block">瞿秋白是“八七会议”的主持者之一,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红军长征前瞿秋白的肺病已经非常严重,为了不拖累大部队,他主动要求留守苏区。</p><p class="ql-block">但是中央苏区的条件也是十分艰苦,再加上国民党的围剿,到1935年2月就连中央分局的人员也被围困在于都县,其中就包括瞿秋白。</p><p class="ql-block">面对危难,项英传达了中央分局的决定,要求当地战士保护瞿秋白、何叔衡等人分批突围,转移到白区搞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瞿秋白、何叔衡和项英之妻张亮是一路,开始向赣粤交界地区转移。瞿秋白身患严重的肺结核,何叔衡更是年过六十,一路上山环水绕,小队行进速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何叔衡一行人抵达长汀县一个小村庄附近。</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敌人的一个小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护送队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烈交火,并同时掩护瞿秋白他们分头撤退,瞿秋白与何叔衡就此分开。</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在撤退过程中,何叔衡为了不拖累同志跳下山崖,被敌人发现后连击两枪,这位中共一大的元老党员,就这样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p><p class="ql-block">而瞿秋白也是一样,走了没有多远就被敌人发现并俘虏。瞿秋白的被俘对国民党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随即对瞿秋白施以一些手段,让他脱离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但瞿秋白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和软禁厚待等各种逼降招数,始终没有给敌人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审讯瞿秋白的特务机关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厚礼诱降他的人走了一波又一波,瞿秋白始终不为所动。最后在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罗汉岭从容就义。</p><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有人向毛主席讲述了瞿秋白殉难的经过,毛主席面色凝重,叹息一声说道:“如果他不牺牲,现在来延安多好。”</p><p class="ql-block">除了瞿秋白、何叔衡,在留守领导人中牺牲的还有中共最年轻的中央委员贺昌。</p><p class="ql-block">贺昌留守苏区后,迅速组建了中央军区政治部,开班邮寄干部训练班,充分组织群众,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p><p class="ql-block">这些举措在艰苦的作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935年,贺昌领导了中央苏区极为艰苦的会昌保卫战,但是在敌人的猛烈仅供下,会昌城最终失守。</p><p class="ql-block">最后关头,为了不被敌人俘虏,贺昌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胸膛,壮烈牺牲,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在红军长征前,为顺应民众北上抗日的呼声而成立了红军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便是其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34年底,方志敏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同时给予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但随即引来国民党的疯狂围堵。</p><p class="ql-block">在浙皖赣交界处,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展开了长达七天七夜的殊死较量,最终抗日先遣队大部分成功突围。</p><p class="ql-block">但随后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在1935年初被敌人俘虏。</p> <p class="ql-block">方志敏在敌人手中受尽酷刑的,但始终信仰坚定,最终英勇就义,实在令人叹惋。</p><p class="ql-block">毛泽覃是毛主席的胞弟,自幼受到毛主席的熏陶而萌发了革命的思想,并于1923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之后,毛泽覃率领红军独立师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毛泽覃的独立师很快被打散,他依然率领残部打起来游击战。</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26日,毛泽覃在瑞金一处山地与敌人遭遇,他身先士卒举起机枪扫射,以此掩护战士们撤退。</p><p class="ql-block">然而子弹无眼,毛泽覃自己却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时年30岁。</p> <p class="ql-block">除了他们之外,还有粤赣边游击队司令员古柏、中革军委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刘伯坚,都在坚守苏区,与敌人的战斗中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留守在中央苏区的十位领导人中,有七位牺牲在了南方三年游击战期间,其斗争惨烈程度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然而更令人惋惜的是,存活下来的四人中,又有三人在抗战时期被敌人杀害。</p><p class="ql-block">抗战过程中又牺牲几人</p><p class="ql-block">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项英是实际上的苏区红军最高指挥官。</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后,面对苏区严峻的形势,项英多次组织了反击国民党的战斗,之后又带领红军突围后转入游击作战。</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系列的战斗,项英指挥部队在广东北部、福建西部一带逐渐站稳了脚跟,留守红军的主力也得以保存,以此与敌人展开艰苦的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1937年,为挽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抵御日寇,活跃在南方的红军被改组为新四军,项英担任副军长。</p><p class="ql-block">可是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一手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p><p class="ql-block">当时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九千多人转移,但在安徽南部突然遭到国民党十几个军的重重围困,而此时军长叶挺已经被敌人软禁,项英亲自率领部队突围。</p> <p class="ql-block">项英(右2)与叶挺(中)等合影</p><p class="ql-block">经过连续的艰苦作战,项英带领少部分部队突围成功,但由于叛徒的出卖,项英不幸被叛徒杀害,这位意志坚定、屡立战功的红色统帅就此陨落。</p><p class="ql-block">与项英有类似遭遇的,还有陈潭秋。</p><p class="ql-block">留守苏区的十位领导人中,陈潭秋是以组织工作见长的一人,他在红军长征后一直担任苏区组织部长,在协调作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中央红军形势有所好转后,中央电令陈潭秋暂时离开中央苏区,前往苏联参会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而他也在苏联工作到1939年才回到国内。</p><p class="ql-block">当时抗日形势非常严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团结更多力量,中央便派陈潭秋远赴新疆做军阀盛世才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新疆期间,陈潭秋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和建设新疆、培养军事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新疆“土皇帝”盛世才却走上了反苏反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鉴于新疆形势的转变,中央决定将在疆党员全部撤离,陈谭秋作为老资格党员、中共一大代表,毅然将自己列入最后一批撤退名单之中,最终不幸被盛世才逮捕。</p><p class="ql-block">敌人威逼利诱陈潭秋,让他脱离共产党,但纵使敌人用尽了招数,都无法让陈潭秋屈服。</p><p class="ql-block">1945年中共七大上,陈谭秋当选为中央委员,但当时的代表们都不知道,陈谭秋已经在将近两年前就被盛世才所杀害。</p><p class="ql-block">至此,当年留守苏区的十位领导人中,只有一位尚存于世,并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便是陈毅。</p> <p class="ql-block">只有一人见到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在中央红军即将长征之际,陈毅已经在前线作战时负伤,为保证中央红军顺利转移,陈毅同样自愿留守苏区,与敌人展开周旋。</p><p class="ql-block">此后,陈毅一直作为项英的副手,在苏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陈毅戎马半生之中曾无数次身陷绝境,尤其是1935年2月时,陈毅在赣南梅岭时的斗争。</p><p class="ql-block">1936年冬季,陈毅的部下叛变,导致陈毅行踪暴露,不得已屈身于一个山洞之中长达二十多天。</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寒冷、饥饿、疾病、疲累如海啸般席卷而来,陈毅只能凭借坚定的意志坚持,并写下了广为传颂的《梅岭三章》。</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陈毅与项英同样被改编为新四军,与日寇进行数次殊死搏斗。</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爆发后,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继续带领新四军活跃在江淮苏北一一带,为抗战立下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陈毅主要活跃在华东地区,并在解放战争后期亲自指挥了解放上海的战斗。</p><p class="ql-block">陈毅是唯一见到新中国的留守苏区领导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实际上与长征相比也不遑多让。</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牺牲,足以证明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更表明共产党人有着为谋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前赴后继的勇气。</p><p class="ql-block">如今山河无恙,吾辈更应感念先烈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