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7--高台民居的那点泥土气

郝向阳•和风细雨

<p class="ql-block">  从喀什古城东门向南望去,有一处用生土建成的民居群落,这就是喀什的高台民居。高台民居在吐曼河南,于古城遥相呼应。相传在多年前,帕米尔高原的一次特大洪水将高台与古城之间冲出一道鸿沟,形成现在南北两个高地。高台上居住的居民则在高台上筑家,久而久之,居住的人越来越多,生成了用生土筑起的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 我们跨国吐曼河,来到高台民居的入口处,这里做为游客集散地,聚集了好多慕名而来的客人。这几年,喀什政府加大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高台民居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后的民居仍保持了原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如同喀什古城一样,都是免费向游人开放。我们离开高台民居游客集散中心,沿着民居间的小路向胡同里走去。边走、边看、边摸,走近方才知晓,墙体用生土加麦秆夯实,下宽上窄民居墙体都非常厚,起到了夏隔热、冬保暖的作用。常年干旱少雨的喀什,你根本不用担心泥土堆砌起来的土房子会被雨水浸坍塌。当地老百姓也深信不疑。就在前一天晚上,我们在古城里逛,突然狂风骤起,黄豆大的雨点倾泻下来,急忙中躲进路边的店铺里躲雨。一个年龄较大的维族大爷淡定的说:“就在这里躲躲雨,喀什的雨下不大,马上就停了”。果然,话音刚落不久,疾风骤雨全身而退。空气里掺杂的泥土气却久久不愿散去。</p>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以势而建。远远望去层层叠叠,在错落中看似无序,但你走近时发现,窄窄的不规则巷子都相互联通,民居内也是大院套小院,上下院贯通。有人初步统计过,窄巷就有五十多条。游客也最多跟着大路走走看看,误入窄巷,我估摸着高德导航也难引导出巷。从目前已经修缮的部分民居来看,大部分纳入旅游步行导引线路。而绝大多数民居已经年久失修出于危房状态,亟待维修。我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要修缮的民居很多,经过百年戈壁狂风的摧残,有的民居已经残垣断壁,墙体出现斑驳甚至脱落 ,现状惨不忍睹。有的靠几根木桩支撑他最后那点历史的尊严。我估摸着想要全部修缮完估计也得十年以上。文物保护,真是任重而道远。</p> <p class="ql-block">  走进高台窄巷,修缮后每家每户的门前整洁干净,彩色的大门五颜六色,大门的装修也非常考究,整个高台几乎没有相同的一扇门。进入民居,建筑风格都大同小异。细微之处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建筑风格深受西亚建筑、东欧装饰美学、中原文化的影响,使得喀什成“丝绸之路”上的一朵文化奇葩。土房子是土了些,它所积淀的年代感反而让它更加厚重,更加让人迷恋。居住在土房子里的人幸福感也更加浓厚。 </p><p class="ql-block"> 跟随着一段动人的音乐节奏,把我们带入主人家院子里。只见超大床上坐着4位长者,个个都是民间老艺人,看年龄都有七八十岁,有的头发花白人头上戴一顶巴旦木花帽,弹着冬不拉,打着手鼓唱着歌。 那个全身心的投入,节奏的把握,让围观的人无不叫绝。听旁边的一位游客说,他们演说的是“十二木卡姆”。哦,这就是传说的“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龟兹语中的“十二套大曲”,是歌、舞、乐的集成。在南疆一代广为流传。多年以来,十二木卡姆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直至20世纪60年代,由万桐书老师经过十年的光阴才把它记录下来,才有了今天文本传承记录。</p> <p class="ql-block">  从主人家的院子出来,家人跟我说,喀什古城居民家里的陈设都很简单,装修很复杂。他们的生活除了修整园子里的那些花花草草,似乎没有多少急事可干。每天吃的就长桌上摆放的那几样;如巴旦木、葡萄、苹果、红枣、哈密瓜、馕饼等。但这里的人们幸福感十足。他们对物质的欲望极低, 即使生活条件一般,也不会为生计起早贪黑。但他们对精神的追求,是这里的人的天性。对生活的热爱,就是她们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本身就将幸福感拉满。</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台民居可以俯瞰喀什古城全貌。它的西北方向就是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 从古城里的吾斯塘博依路的西门也可以抵达那里。它的东南方向就是香妃园。</p> <p class="ql-block">  清晨,艾提尕尔清真寺前广场人头攒动,卖干果小贩的吆喝声和跳新疆广场舞的音乐混杂在一起好热闹。每当遇到清真寺做礼拜的日子,这里聚集的人就更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古城出来,穿过人行隧道来到广场,这里已经聚集了好多维族市民闲聊。他们看到我们是外地游客,特意让开有利的照相位置任由我们拍照。</p><p class="ql-block"> 站在广场中央,正对面的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东门楼。门楼用黄砖砌白石膏勾缝。两侧各矗立着一座宣礼楼供信徒礼拜。穿过门楼,进入院落,水池四周白杨参天、桑榆茂盛。礼拜殿两侧是排列着讲经堂。脱鞋进入礼拜殿,殿内宽敞,粗大的木柱支撑着整个顶棚,木柱上雕刻着各种花卉图案。</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至今延续了500多年。在明正统年间,喀什葛尔的统治者沙克热孜.米尔扎去世后,其后裔为纪念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即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前身。在古代这里是传播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学府,培养了好多神职人员。也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清真寺出来,我们打的去香妃园。在香妃园入口,见到一块巨石,似横卧的一位女子。据石刻说明,该石头发现于天山。石头的前段距顶部距离1.734米;中间顶部距地面1.788m。两组数字分别与香妃的出生年月和香妃离世的时间吻合。此外,石头通常5.4m。与香妃世年数字54年相同。此巨石作为园区的起点。给游客的香妃之旅添了一些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说起香妃,人们总要把它与乾隆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描的有声有色。但实际上香妃只是一个传说人物。史书记载,在乾隆皇帝的41位妃子中,确有一位名为伊泊尔汗的维族女子被封为荣妃。香妃的故事便是以她的原型创作出来。乾隆24年(1759年)伊伯尔汗的兄弟参与清军平定叛乱有功,全家被招进北京定居。聪慧而俏丽的香妃被选入后宫。并于乾隆33年(1768年)封为容妃。乾隆53年(1788年),容妃病故。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容妃的传奇故事后经民间渲染,成为人们心底里的一个美丽的误会。甚至拍成电视剧,默认了那位身带传奇香味的女子确实存在。</p><p class="ql-block"> 也有民间传说,香妃因水土不服在紫禁城病故。皇帝特许香妃归家乡安葬。哥嫂用了三年的时间将香妃带回喀什,葬于阿巴克霍家陵园。这就是香妃园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沉,望着夜幕下的古城喀什,我在想,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见证者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保留了悠远神秘的西域风情,积淀了太多太多的人文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单靠短短数日了解她,走近她,显然是不够的。人们常说“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新疆。”而我徜徉在喀什古城小巷里,抹去它历史的浮尘,恍然发现西域的历史在这里如此精彩。我要说,“这辈子,不来一次喀什,相当于没有去过新疆”。</p><p class="ql-block"> 喀什,期待再次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