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全书 目录</p><p class="ql-block">特殊的经历,特别的意义(代自序)</p><p class="ql-block">如何理解"迟到的燃情"(代序)</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新世纪的呼唤</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新班子燃起新希望</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初入行时的回忆</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几篇文章始"锦秀"</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景中行突然"响亮"起来</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关键的两大"工程"</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一次小型座谈会</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我曾经的恋人们</p><p class="ql-block">第九章 妻子终于再上岗</p><p class="ql-block">第十章 公开竟聘添活力</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不合常理的"老秘"</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 热衷企业文化</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 我的老哥老姐们</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 欣然成为"会长"</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 与扬行长一席谈</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 果然三年扭亏为盈</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 谋求新一轮发展</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 三届一次职代会(上)</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 三届一次职代会(下)</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 中年丧妻之痛</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 "进良入康"创辉煌</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章 没有不散的宴席</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附录……</p> <p class="ql-block">杨行长作工作报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十九章,三届一次职代会 (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前,杨行长继续作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目前面临的困难、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成绩、经验是弥足珍贵的,但面临的困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几年的前进发展,我们克服了不少困难,解决了不少问题,但相对来讲,这些都是浅层次的,剩下的都是一些硬骨头,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仍要以此为重,深入思考,认真研究,不断解决。这既是我们有的放矢地提出三大建设的针对性,也是我们实现"三一"目标,逐步进良入康的必然性。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特将之归纳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业务全面快速发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与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学习力、进取心不强,局部性效率低下以及科技装备水平不高的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市场的呼唤、客户的呼唤、员工的呼唤与落后、僵化、繁琐、低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的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社会进入买方经济时代、步入文明进步时期与员工的服务、合作观念和健康心态的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更好地、更持续更全面地调动积极性的需求与激励机制不够、激励资源、手段匮乏、分配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以效益为中心的健康、良性、持续的发展要求与以刚性任务指标为主的传统考核机制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不到位的矛盾,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述矛盾和问题,说明我们还有很多非常滞后的地方,它就象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鸿沟、一座座高山,阻滞着我们继续前进。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形势依然非常严竣,外部竟争依然很激烈,我们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半点沾沾自喜、"小进即安"、自滿自足、害怕艰苦的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有些还涉及体制问题,但我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先行一步的就先行一步,这是现实的最佳选择。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被困难吓倒,这4年我们正是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成长壮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会代表认真参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今后几年的目标、战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99年开始,至2001年以扭亏为盈为标志,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上一轮发展目标,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2002年开始,至2004年景德镇建镇一千年或2005年中行整体上市之前,我们再花三至四年时间发起新一轮攻势,总体目标是进良入康,即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按照总行、省行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要求,将我行建设成总量适中,结构合理,效率效质效益优良,三个文明同步发展,当地小康建设倚重,员工精神风貌、文化素养、服务水平以及经济收入堪称本地一流的基层金融机构(定量目标此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实现这个新一轮发展目标,2002年我们推出了系列改造工程,初步迈开了进良入康的步子,并积累了经验,看清了问题,找准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具体目标不懈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瓷都金融第一品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口号仍然是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目前我们在当地已有"十最",即大楼最为壮观,最早提出独立的经营理念,最快实现扭亏为盈,最早发展四代业务,网点单产最高,市场份额增幅最大,综合改革最全,外汇业务优势最明显,新兴业务最多,最早开办景中(员工)学堂等。未来几年,我们还要努力达到"十最",即营业环境最优,科技装备最良,金融产品最丰富,员工素质最佳,综合性服务最好,品牌声誉最响,人均效益最高,收入增幅最大,市场竟争力最强以及发展前景最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全省中行第一梯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概念就是无论什么任务,推广什么产品,搞什么试点,都让省行首先想到我们,并放心地把任务交给我们,就象部队的先锋团、尖刀连一样,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这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有乐于迎接各种挑战的良好心态,当然也希望各种"装备"相应领先、到位,凭此继续保持、巩固和发展我们的业务拓展、风险质量、综合改革、安全管理、经营效益等在全省中行系统的先进定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全国中行前100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全国中行既定的综合性考核指标,目前我行尚处于105位(全国285个二级分行),差距主要在业务总量、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发展能力、管理水平、科技装备等方面,但只要我们按设定的目标去继续发力就完全有可能跻身前100名。到时,我们不仅成为省行、而且还将成为总行备加关注的团队,很多业务可直接开办,很多政策也将直接向我行倾斜。而最为关键的是,不管中行是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我们都将不会错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几年我们的总体战略是着力营建特色化优势,努力打造核心竟争力。一是要向"合作银行"方向发展,即以双赢、多赢为目的,与众多的优质客户、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甚至与自己的竟争对手结成广泛的策略联盟。员工们说得好,现在是竟争的年代,也是"竟合"的年代,善于寻找、发现并发挥与别人合作的利益共同点,才最具竟争力。这需要广博的知识、超常的智慧、辩证的思维乃至宽阔的胸襟才能做到。二是向"代理银行"方向发展。传统的存贷业务将逐步退出银行的主营范畴,已越来越成为市场、客户广泛需求的一种"附庸",谁家的代理业务强、产品整合好、市场需求大,上门的客户就多,传统业务也就越好做。这需要我们独具慧眼,富于想象力、创新力,善于发掘市场、培育市场,尤其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到市场的呼唤、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这方面来,让客户趋之若鹜,只认中行。三是进一步发挥"外汇银行"的比较优势,大力宣传、推广我们的国际结算和各种外汇业务产品,使之成为我们的一种手段、一种资源、一种营销公关的切入点,这也是其他银行所难具有的。四是尝试性地实践"投资银行",即向客户提供财务、投资顾问、信息咨询,为优质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事业单位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并加強与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的整体联动,探索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整合,充分发挥中行的整体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记者"提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2003年的思路、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能否实现新一轮发展目标,今年非常关键,任务也十分繁重。今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新一轮发展战略和"三一"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制度、队伍三大建设,推动我行进一步朝着良性、持续、健康方向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形成文化竟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破除狭隘的文化观,使良好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首先是使员工拥有不断创新的理念,形成不断进取的改革观、发展观、人生观;其次是强化全行的经营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市场观、服务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和企业作风;三是要塑造理念制度化的环境,生成制度落实的氛围,使企业文化制度化,各项管理伴随优秀文化。我们就是要大力营造一种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以制度为载体的土壤、环境、空气、氛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竟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形成制度竟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终极创造,不断将先进的文化理念物化成制度的存在形式,不断強化对战略实施、目标实现过程的控制,在管理控制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确立民主、公开、透明、富于效质、科学理性的决策制度,符合规范、规律、富于创新、激情的业务拓展运行制度,人员正常流动并伴随人才成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极富激励约束效应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传导上级意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督导制度,形成规范的企业制度竟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形成人才竟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打破狭隘的人才观。首先要认识到未来的竟争将超越固有人才竟争而成为学习力的竟争,每一位立志成才的员工都要向"学生"转变;其次要看到我们的新一轮发展还非常需要包括专家型、技术型、营销型、服务型甚至老黄牛型在内的各类人才,而我们现有的队伍状况还远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每一位员工都有成长成才的空间;更关键的是要有自主成才意识,高效竟争的时代已等不及"伯乐识马荐马",希望每一位员工不仅要自觉加强知识的学习、书本的学习,更要把自己的岗位作为培训的基地和教室,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同时在全行的奋斗目标中寻找到个人奋斗的位置,并转化为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标杆,不断突击,不断冲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形成强大的人才竟争力,我们一是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每一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一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加强企业行为建设,创造人才辈出的优良环境和想干事、能干事、并干成事的平台及氛围;三是要加强企业作风建设,包括学习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由此构成先进的行业风气,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各位代表,同志们,上述报告通篇都在自我加压,但我相信,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在总行、省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走过扭亏为盈艰难历程的全行员工,必然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进良入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职代会当天晚上安排文艺晚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是杨行长也是学中文的,加上我写的报告也甚合他意,故他作《报告》时不仅铿锵有力,而且还抑扬顿锉,文彩飞扬,有几次还忍不住放下《报告》强调补充几句,至报告结束时台下立马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而且完全是由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完后依次是《工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业务发展工作报告》以及《工会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时间很紧,中午没休息,吃完饭后大约1点半直接进入各小组讨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点半,又接着开大会。各小组讨论情况就不在大会作交流了,由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会后直接报工会。我估计讨论正面评价居多,既没必要也没时间(像政府开会那样)汇报,会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书面汇报形成一个综合材料放《景中银讯》即可,因职代会后《景中银讯》肯定会有一段时间解读,追踪,落实,督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便是答"记者"问环节,大家都觉得还挺有意思。此事其实也并不复杂,我只是在职代会召开之前向杨行长报告了一声,他历来对我的工作尤其是带有创意的工作很支持。听说我还有这个安排,一脸欣喜地说:"好!谁说我们凡老年纪大了,满脑子都是新创意!相信这在基层单位肯定又是首创,也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行办主任叫邹光荣,还是个70后的年轻人,大学生,好读书,做事也很用心。前两年积极参加公开竟聘时就巳崭露头角,也经常到我办公室里来坐。但毕竟年轻气盛,当行办副主任时就有点瞧不起自己的顶头上司大邹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大邹我自然心里有数,他是一次全行干部调整时从基层付行长位置上调整上来的,公示时我还曾与杨行长开玩笑:"邹小平来办公室当主任有点类似文革时工宣队进驻大专院校哈!"杨当然知道我的话意,无奈地说:"我也不可能免俗,是省行一个老领导打过招呼,我不能不找个机会给予适当安排。此人除了文化层次低一点外,其他各方面都还可以,尤其办事还灵光。他到任后肯定会经常找您拿主意,您只须给他当好顾问,在场面上多支持一下他,然后协调好二邹之间的关系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邹光荣哪里知道这些,明里暗里经常与大邹不对付,并经常到我这里抱怨。我平时也不好多说什么,有一次突然灵机一动,说:"小伙子,别性急,当下我只送你四个字一一韬光养晦。你是聪明人,肯定理解我的意思。"他只稍微顿悟了一下,便立马脸现笑容,说:"我懂了,谢谢凡老师点拨。"自此,两人果然配合蛮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与杨汇报后我立马就与邹光荣商议先开一个业余通讯员会议。邹在政务方面对我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并还积极主动配合。小会自然就由他主持,因业余通讯员从职能上看是由他分管。他开场白后我就开宗明义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告诉了大家,大家也有点欢欣和雀跃,只是不知道具体怎么问。小邹主任也是个极讲效率的人,估计事先对此事也有所考虑,见大家有点抓瞎,便引导说:"你们肯定事先都看过报告,只要感觉比较新颖或尚未完全理解的地方都可以问,胆子大一点,没问题的。"见大家还在看报告或还在想什么或还在议论,又补充道:"我们的凡老师既是大秘又是工会主席,你们如果不好开问第一个就可问他,当然先问杨行长也行。还有几个如财务部的郭光明,业务部的方小刚等等都可问,他们都脑子灵光,能说会道,不会冷场,也不会尴尬。"我见会议意图已差不多说到位了,便点名柳志伟说:"这样,你就开头炮吧,其他看看谁接上?"柳说:"好,那我就先向主席开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果然,下午3点,大会执行主席宣布开始答"记者"问后,柳志伟率先霍地一下站了起来,拿过话筒说:"这次职代会行长报告的主题是进良入康,我想请问凡主席,听说这个概念是您最先提出来的是吗?您是怎么想出来的?然后对我行今后的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能不说柳在当时一帮小年轻中综合素质确实很髙,提出的问题不仅重要,而且也非常适合我回答。我当时坐在主席台上,工作人员马上将话筒移到我的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欣然回答道:"柳志伟虽很年轻,但确实很有水平,所提问题既重要又精准。不错,这个概念是我先提出来的,但同志们可别忘了,这些年我首先是党委秘书,提出一个什么新概念,既是我的工作职责,也是我的相对所长。说实话,我也是想了很久才终于在去年9月份灵感出现的。其前提是我们这些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党委也一直在强调要尽可能做到健康、持续、良性发展,中央也在提科学发展观,目标是实现四化奔小康,恰好去年总行又提出要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凡此种种,康良二字不断撞击着我的心扉,这才把我这个灵感之花撞开了。再加上杨行长也一直強调,新一轮发展目标要与扭亏为盈相对应,相銜接……可以说,进良入康是最近一段时间各种因素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我们曾多次开会讨论过,我只不过是在党委意图指引下,集中全行中层骨干的意见而……"谁知我话还没说完,杨行长就接话了:"不好意思,我实在忍不住想插几句。大家都知道,这些年凡志彬同志为我行事业发展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写有大量极具份量极具影响力的文章就不说了,提出各种很切合实际的改革创新建议也不说了,我记得守正出奇的概念就是他根据党委的意图归纳、整理、提炼出来的,2000年行大门口的加长春联至今我还记得,凭守正出奇拓市场赢客户人气旺旺欣别蹉跎岁月,靠革故鼎新聚群志促发展财源滚滚笑迎世纪新风,因为这副对联不仅得到诸多大客户的赞赏,而且省行党校邀我讲课时我也经常用到。别看他已年过半百,但他的思想、心态,尤其是为中行事业无私奉献、奋斗的精神一点也不输我们年轻人。这次职代会,若不是他的建议及亲自牵头筹备,至少开不出这样效果。《行长工作报告》虽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主要是他的心血。新一轮发展目标我也想了很久,当他向我提出进良入康时,我真的有点欣喜若狂。所以,刚才柳志伟提问我便忍不住插话。这个目标的意义,报告已作了初步阐述,相信大会后《景中银讯》会有更多更详尽的解读及追踪报道,包括各单位各部门贯彻落实意见的出台。今天,我只想借个机会,希望大家,当然也包括我都要向凡志彬同志好好学习!"说完,会场又是一片热烈的由衷的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第一炮"一打响,后面的场景就越发热闹,提问五花八门,回答也精彩纷呈,大家也越来越热烈、越兴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的最后议程是举手表决通过一系列工作报告,最后大会在嘹亮的《国际歌》声中宣告闭幕。并且晚上还安排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文艺汇演。对于我而言,几个月下来的紧张牵头筹备工作(人生重头戏)终于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滿的句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