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大酉山一一“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典处之一》

阳光男人

<p class="ql-block">  为了还原历史、追踪溯源。今天我们来聊一聊<b>“学富五车,书通二酉”</b>的典故,这既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让后人真实了解历史,谈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不针对任何人和事,只供大家参考。 </p><p class="ql-block"><b> “学富五车”</b>的由来。最早《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造纸式没有发明之前,用的是竹简和木牍写作、记事,也是当时官员给国君和皇帝上书的重要奏章的工具。竹简和木牍一片宽厚30*2*1,重量60克,最多写30个字,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有50万字,大约1000公斤。古代的马车一般载重量200公斤,五车就是一吨重,“其书五车”也不为过。当时的牛拉车可是秦朝最时髦的交通工具,只有达官显贵、士大夫以上的有钱人才可以拥有,相当于现在的座驾劳斯莱斯。</p><p class="ql-block"><b> “书通二酉”的由来。</b>最早出自明末冯梦龙(1574年—1646年)的《喻世明言》卷四:“陈太尉爱惜,真如掌上之珠,用自己姓,取名陈宗阮,请个先生教他读书。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其本人受到王守仁思想上影响,反对礼教约束,重视文学教化。他饱读诗书,长期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文学上写作上归纳和概括,能够会独到一面,写出“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这样成语也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b> 大酉山和小酉山真实存在</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大酉山</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湖南辰溪县城沅水和锦河交汇处,居县城南沅水岸边的西南方,属酉向,因而得名,是龟山、钟山、鼓山和九峰岭的统称。</span>是承载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山,自古就有“善卷归隐”“屈子登山”“刘尚平蛮”“诸葛亮屯兵”等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 曾被帝王封禅过,山上有善卷(被尊称“德祖”)庐、善卷墓、善卷祠;有天子墓(周穆王墓);有大酉藏书洞;辰砂的诞生处。该山以最高峰羊古脑为中心,周围分别怀绕八座山峰,又名九峰岭,列为黔中的一大胜迹。</p><p class="ql-block"> “据清代道光版辰溪县志《山川》记载:“故老相传,大酉洞原在大酉山下,洗沙溪上。后因洞近县治,往来官府游览不绝,为地方病,乃私闭其洞门,而移诗碑于大酉山南五六里唐家山下之后洞,并于后洞石壁镌《大酉洞》。”大酉山下建大酉观,再建大酉书院(1937年修建火电厂占用并拆除),成为读书人向往和追求地方,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前往拜谒,更是络绎不绝,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p><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历经300多年尘封之后,大酉后洞终于在辰溪县城大酉山余脉之唐家山脚的潭湾镇小田坪村被重新发现,在洞门石壁上发现明朝隆庆年间的摩崖石刻和明代嘉靖年间湖广布政司拜谒大酉洞后所刻的斗大三个字“大酉洞”,石刻长约1.5米,高约0.8米;在洞壁发现又一副摩崖石刻,其文为:“湖广衡州府州官赖守中偕辰溪溆浦太守吴春杨秀毓至于大酉洞天深处大明隆庆五年夏四月十六日之吉”。”这些发现,实际是迁移的后洞,而真正的大酉洞一直没有寻到。</p><p class="ql-block"> <b>小酉山《</b>沅陵县志》也详细记载,《沅陵县志》也详细记载。自汉代后,大、小酉山及藏书洞成为天下圣地,自汉代后,大、小酉山及藏书洞成为天下圣地,在辰州府南80里,即现在的沅陵县乌宿河边,酉水、酉溪交汇处(现改成二酉山)。在明末清初的辰州府版图上包括沅陵、泸溪、辰溪、溆浦等地,地理位置上相隔百里地,均在沅江河畔是对得上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综上所述,目前所谓的“二酉”。其实指的两座山名,谓大酉山、小酉山,当时都属于辰州府,也没有所谓单独的“二酉”称呼的山名。只是一些人牵强的把小酉山改成二酉山罢了,也是地方上习惯称呼而已。举例如: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指的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小乔则是大都督周瑜的夫人,哪来的“二乔”?二乔就是指,也是小乔周瑜的夫人;再如:家里兄弟二人,称呼大儿、小儿,二儿的说法也是指小儿子。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释义不同,意思就相差万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学富五车,书通二酉”</b>本意是:“学问渊博像富有五车之书的古人,书籍多得像秦人在大酉、小酉山中的藏书”。</p><p class="ql-block"> 相传2000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京城咸阳儒生秦博士伏胜,避秦廷“焚书坑儒”而不远千里将家存2000多卷竹简书偷偷运出,奔往南方,沿着沅水而上,将书简分别藏于大酉山、小酉山(大酉洞、小酉洞)中。直至秦亡,才拿出来献给汉高祖刘邦,终于保住春秋诸子百家不致断绝,为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河运交通,逆水行船,竹简书籍太重,到沅陵小酉山(乌宿)留宿一晚,放了一部分书籍在小酉山上。次日再逆沅水而上到辰溪大酉山,减轻了船的重量,当时上辰洲十八滩水流湍急,行船十分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地方需要请纤夫帮助拉纤行船,方可上行,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p><p class="ql-block"> 伏胜藏书目的地,应该是辰溪的大酉山,在他的心中善卷之地,是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最好的地方。(大酉山是善卷的归隐地,“师”一词,源于善卷乃舜帝之“帝师”,也指教学、传授之意)。</p><p class="ql-block"> 现在“大酉藏书”、“秦人书室”的故事仍然被辰溪当地人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有人要曲解其意,我们不做评论,当个笑话罢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理解中,<b>辰溪大酉山也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故出处之一,</b>当然沅陵的小酉山也是典故出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酉山</p> <p class="ql-block">辰溪县志:大酉山图</p> <p class="ql-block">后来发现的大酉洞后洞题案</p> <p class="ql-block">大酉观。</p> <p class="ql-block">大酉观,始建于唐朝。</p> <p class="ql-block">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四卷:“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p> <p class="ql-block">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载有出自司马紫微集的《天地宫府图》:第二十六洞天大酉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酉山下河边码头,发现最宽大的整块岩石码头,近3000平方米的平面面积,据说延伸到河中的三分之二,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大岩石</p> <p class="ql-block">老码头。</p> <p class="ql-block">丹山临河景观。</p> <p class="ql-block">江舟竞流一石中,万年不动盘如松。</p> <p class="ql-block">江中巨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初一十五才可以开门。</p> <p class="ql-block">石壁万仞</p> <p class="ql-block">江水碧绿</p> <p class="ql-block">沅水悠悠,在河之舟,泛起青波。</p><p class="ql-block">大酉山今在,故人有几愁?</p><p class="ql-block">文化的发掘很重要,发掘后更要宣传推广。再感人的故事,无人传播,如涛涛江水,一去不复还,可叹,可悲,可愁!</p><p class="ql-block"> 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事件,“书通二酉”辰溪也是出处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