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打开
一一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一盏灯,温柔而坚定,照亮了教育的蜿蜒小径。这是魏书生老师笔下流淌的智慧之光,引领我步入《班主任工作漫谈》的诗意殿堂。在这里,每一页都轻拂着心弦,每一句都蕴含着深情,仿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日里,听细雨轻敲窗棂,感受教育的温暖与美好。让我们随着魏老师的文字,漫步于心灵的家园,探寻那些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诗意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里,魏书生老师提出了很多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其中让我最受用的就是魏老师看待自己、看待学生、看待教育事业那种宽驰有度的民主和科学思想。这种豁达心境赋予了我一个崭新的角度,使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为老师,尤其是成为一名班主任后,我也不由自主地养成了“强迫症”的习惯。每次看见学生没有束好衣服、东西丢三落四、上课不够认真、和同学追逐打闹时,我的心里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着急。这份巨大的焦虑如同命令一般,一声声“喝令”着我马上去纠正他们不规范的行为举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在向着学生时代熟悉的“灭绝师太”方向进发。我希望同学们遵守纪律、积极向学,成为一名德才兼修的学生,然而我也明白,这些身心发展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孩子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成长的错误”。美好的心愿与现实的矛盾使我备受困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班主任工作漫谈》,我从这位名师的叙述里也看到了相似的问题,原来魏老师手下的学生也会有打架、争吵的时候。我与魏老师经历的问题是雷同的,然而我们的心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却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当我看到魏书生老师的这句话,一切仿佛豁然开朗了。</p><p class="ql-block">在魏老师眼中,班级就像社会,复杂又充满变化,必须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以让这个“社会”中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好的发展。“社会”中问题固然是层出不穷的,但“社会”的方向一定是前进又积极的。从这点来看,学生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班主任不该只考虑眼前的问题而忽视了问题背后带给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千头万绪的班主任工作中,魏老师用温和、开放、发展的态度去看待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他让教育的世界打开,让我们以开放、从容的态度走上这片广阔的平原,去瞭望学生的未来,留下教育的故事。</p> 让心灵学会反思:用自省激发学生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本书里,我得到的第二个启迪便是与学生的沟通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书生老师说过:“生气和过火的批评只能使他们头脑紧张地将身体各部位都凝聚成一个等待批评的整体,而这样的整体是不容易攻破,也不容易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句话让我回想起以往每一次我与犯错误的同学对话的场景。每当这种时刻,站在我面前的他们或忧虑,或气愤,或满不在乎,他们就像一个胀满的皮球,鼓足气力,带着自己全部的观念和执着,准备迎接另一方观点对他们的辩驳。我常常苦恼于该怎么和这些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中的学生对话,这仿佛是一块石头撞见了另一块同样固执的石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老师给出了他的方法:扶植孩子心中正面的自我。他觉得“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批评孩子时,都要到孩子心灵深处找到另一个自我,一个不愿犯错误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确,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当他犯错误时,他是否也担心自己身上的微光会因为这次的错误而被全盘否定呢?我们要教育、引导的是学生行为举止上不符合规范的一面,教会他们正确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对每个整体的覆盖和掩埋。既然学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我们的教育就有了契机和切入点,也许我们可以引起学生的自我斗争,让学生用自身好的一面去带动坏的一面,让学生广阔的心灵平原像野草般实现“自愈”和更新。与其灌输道理,不如“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和触动,使我明白了,教育不仅是解决现下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走进学生的心灵,消解根源的矛盾,不仅仅关乎现时的得失,更关照长远的成长。学生和教育者就像奔跑一片在广阔的平原上,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无数成长的困惑和烦恼,它们稍纵即逝,又余味悠长。奔跑中我们望见别人的面孔也触到自己心灵的模样,渐渐学会悦纳世界、悦纳自我,我想教育的意义就是实现这样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