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去过两次,可是当朋友发来攻略时,我还是有点意外,因为他所罗列的地方,我基本上都没去过,这就是滇西的丽江、保山和德宏一带,于是我立即决定,和朋友再走一遭。<br> <h5><font color="#167efb">2024年912月6日中午从台州机场出发</font></h5> 12月6日晚,我们降落在芒市机场。这里算是滇西最靠近边境的机场了,和路桥机场一样,降落时要求关闭舷窗。 <h5><font color="#167efb">晚上21点到达芒市</font></h5> <h3><font color="#167efb">就在机场附近提上我们所租的小车</font></h3> <h5><font color="#167efb">佛光与祥云笼罩下的芒市</font></h5> 据说,芒市之名由“茫施”演变而来。古时候,有一只猛虎经常伤人,有个勇敢的小伙子披上虎皮,装扮成勐(茫)虎为民除害。他混入虎群,最终训服了那只猛虎。“茫”是古代德昂族先民对首领的尊称。傣语和德昂语有一部分相同,都称老虎为“施(社)”。于是,人们便将“茫”和“施”二字合并起来作为英雄的代名词,“茫施”便由此演绎而来。 <h5><font color="#167efb">这里有景颇族</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傈僳族</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阿昌族</font></h5> 还有一种说法,说“茫施”二字傣语称作“勐焕”, 意为 “黎明之城”。相传佛祖到了此地刚好天蒙蒙亮,因而取此名。<br> 那么,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是不是说,芒市就是佛祖光顾的英雄之地? <h5><font color="#167efb">勐焕——黎明之城</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font></h5> 虽然语焉不详,但是我还是信以为真,因为我们一到芒市,就被浓浓的佛教氛围所包裹。朋友说,这里明明是国内,却让人觉得到了国外。的确,看到那一座座耸立着一簇簇塔尖的寺庙,我也有一种来到泰国、柬埔寨或缅甸的感觉,由此可见,这里与南洋文化融合到了什么程度。 <h5><font color="#167efb">面对一簇簇塔尖,我也有一种出国的感觉</font></h5> 内地群众也信佛,但是经过儒道等传统文化稀释的信仰,与东南亚这些地方是大不相同的。<br> <h5><font color="#167efb">中国人拜佛其实拜的不是佛而是自己的欲望</font></h5> 大家都知道佛教始创于乔达摩・悉达多,就是释迦牟尼。其实,在他之前,印度就有宗教,叫做“婆罗门教”,它有着复杂的教义和仪式,强调种姓阶层,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不同的种姓给它按上不同的社会属性。婆罗门教和许多古宗教一样,是个多神教,其中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最为重要。 <h5><font color="#167efb">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教把人分成三六九等</font></h5> 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说从释迦牟尼的表现来看,他原来是什么信仰也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有,根本就是一个大白痴,不然就不会对他所见感到意外和惊讶。正因为他是一个小白,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他才能完全从内心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创立一种新的学说。至于佛祖也好,教宗也罢,那都是后人给他按上去的光环。 <h5><font color="#167efb">释迦牟尼创立的本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font></h5> 佛学理论,博大精深,我懂得很少,在此不敢妄言。我只是在此表达几点想法,其一:悉达多原来没有想法,但是当他步入修行之路,就不可能不对人类已经积累的文明进行认识和甄别。他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二:什么样的人才会产生最公正、最先进的思想?底层的人肯定不行,他们虽然反对压迫,呼唤平等,但是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只能制造更强的压迫和更不平等的秩序。 <h5><font color="#167efb">经过儒道释的融合,中国早就没有了纯粹的佛家信仰</font></h5> 上层的人也不行,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欺压别人的人,你让他们改变现实,那不是痴人说梦吗?所以,只有那种既不是权势所有者,也不是底层被压迫者才能承担这个使命。这个阶层叫做“士”,古人说“士可杀而不可辱”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士,就是知识分子,当然是指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所以,社会进步不是靠领导,而是靠真正的知识分子,例如我很敬仰的易中天教授,就应该是其中之一。 <h5><font color="#167ef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识分子最高的励志就是为天下开太平。</font></h5> 宗教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它对人生作出了解释,不同的宗教就是不同的解释。释迦牟尼的学说,在当时应该算是”最公平、最合理、最先进“的解释了,而且至今仍然被世人认同。<br> 前年,我去了柬埔寨,参观了吴哥窟,在那里感受到了浓浓的婆罗门教氛围。但是走进广阔天地,到处都是释迦牟尼的信徒。由此可见,人们需要信仰,也会选择信仰。 <h5><font color="#167efb">芒市大金佛塔景区入口</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勐焕大金塔是当地民众十分重要的宗教场所</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我总觉得南传佛教有一种神密和邪性,具体却说不清楚。</font></h5> 释迦牟尼的学说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公元前 3 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开始大力推崇佛教,派出传教使团四处传播佛教。那时候印度盛行的是上座部佛教(坚持原始教规的),也就是“小乘佛教”。所以,传入东南亚的佛教我们称之为“南传佛教”,就是小乘佛教。 <h5><font color="#167efb">相传佛祖前生是个鸡鸾,生活在勐焕一带</font></h5> <font color="#167efb">这是“那伽”,在佛教中被视为守护佛法和寺庙的神兽,象征着力量、守护和神圣。</font> 小乘佛教注重通过个体的修行,以达到阿罗汉果位,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观念与东南亚一些民族相对注重个人内心修行、追求宁静和自我解脱的文化观念相契合。例如,缅甸、老挝等国家的普通民众更关注个人在今生今世通过遵守戒律、禅修等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上的解脱,小乘佛教提供的这种较为单纯的修行目标和方式更容易被接受。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和局限。 <h5> <font color="#167efb">佛教中的“三不猴“雕像,表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这个人面狮身的雕塑十分精美,只是不知佛教的解释如何</font></h5> 在芒市,最能体现佛教文化的建筑莫过于勐焕大金塔。大金塔位于芒市城区海拔 1079.6 米的雷牙让之巅,是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雷牙让原本有一座佛塔,相传释迦牟尼前生转世为金鸡(阿鸾)生活于此,释迦牟尼涅槃后数百年,佛教弟子 “召罕大”(阿罗汉)亲临此山修炼,为让 “召罕大”有个修炼的好环境,野草和荆棘自动让路,此山因此得名雷牙让山,意为 “野草让开的地方”,后来人们在此山顶端修建了佛塔,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h5><font color="#167efb">雷牙让除了大金塔,还有一个大银塔</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银塔和金塔相互辉映</font></h5> 可惜此塔1942 年抗日战争中被毁。而芒市的勐焕大金塔1966 年被毁(将两塔命运相交,顿时令人无语),2004 年地方政府将两塔合并重建,2007 年主体工程竣工并举行开光加冕大典。塔高 76 米,底宽 50 米,八角四面三层空心,占地面积 35 亩,建筑面积 3757 平方米。属南亚傣王宫的建筑风格,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h5><font color="#167efb">银塔区这个雕塑或许喻意慈悲、智慧、祝福</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这个雕塑让我觉得佛在天上,也在地上。</font></h5> 金塔大殿中心方柱四面塑有四尊佛像,东面是释迦牟尼,西面是药师佛,南面是观音菩萨,北面是弥勒佛。释迦牟尼象征智慧与觉悟、慈悲与怜悯;药师佛象征健康与长寿、现世利益;观音菩萨象征慈悲与救度、走向光明;弥勒佛象征未来与希望、宽容与乐观。 <h5><font color="#167efb">为什么有佛的地方就有象?或许象能表示吉祥、德行与力量。</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佛手印,很奇妙。</font></h5> 雷牙让距大金塔不远,还有个银塔。傣族佛教信仰文化,会供奉金塔和银塔。明朝时期,除了勐焕金塔,这里还有一个商人出资建了一座银塔,后来银塔毁于战乱。现在的银塔于 2009 年重建,2013 年完工,2019 年正式对公众开放。银塔的地位不比金塔,但是它非常漂亮,与金塔相互辉映,不但给雷牙让增添了不少风采,而且也使这里有了一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