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2024年已匆匆走完,我们已进入2025新的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在退休后的第七个年头,仍然能遵循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还能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心中无比的宽慰和舒适。闲暇时间里,把畅游祖国山河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用美篇的方式记录下来,等到再老一点了,走不动了,坐在躺椅上回看这些游记,那必定又是一种人生的快乐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1日,我们结束了老家河南的旅行,一路南下,开始了自驾前往海南保亭的旅程。我们的第一站来到湖南常德,这个曾一次次出现在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地名,如今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CCTV-13频道带来一档特别节目《共和国巡礼——湖南篇》,将常德这座城市在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各种荣耀和变迁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尤其是常德河街,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满满的古韵,成为当地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来到常德河街,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这扇熟悉的文化墙,从去年到今年,凡是我去过的全国各地的著名老街,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山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等都有这样文化墙,只是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这仿佛已成为了一种时尚,满足着人们到此一游的心理,吸引着过往的游客在这里顿足停留,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在他的《湘行散记》《常德的船》等文章中,多次写到常德河街风貌。沈从文曾看见常德河街繁华的码头经济,看见桨声灯影里的吊脚楼,看见散发着鱼腥味的麻石地面,却没能看见常德河街万灯齐上、活色生香的烟火气息。今天,我们成了沈从文的眼睛与味蕾,替他去看见河街今天的新景,去品尝河街百味的小吃。</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来到常德河街,虽然不见旅游旺季时人山人海的繁华景象,但在灯火辉煌的街面上,还是有许多外地的旅行团和当地的市民来河街游玩。清爽的晚风夹带着浓郁小吃香的味道迎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码头文化是河街的一大特色,岸边停泊着几艘货运帆船,主要用于表演。如果是在旅游旺季,这里会有各种化装的演员进行演出,他们中有纤夫、小贩和车夫,把游客带进昔日码头的热闹场面。现在河街码头,取代货运的是豪华游艇。尤其是夜晚,坐船穿梭在万家灯火的穿紫河上,那种心旷神怡感觉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河街的大街小巷,历史文化的传承随处可见。常德河街最早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因建于河滩之上而得名。尽管经历了多次洪水侵袭和战乱破坏,但河街的历史记忆得以保留,在修复古街时还原了1943年前的洋行、店铺和住宅,严格按史料复建了麻阳会馆、鸳鸯走马楼等核心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常德的历史文化,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而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体验,如木雕、擂茶、丝弦、刺绣等,这些项目更是为古街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在美食一条街,汇聚着常德各地的特色美食,桃源擂茶、澧州钵子、石门肥肠、汉寿甲鱼,光看这些美食名称已经让人垂涎三尺;常德米粉、蒿子粑粑、津市糕点,以及烧烤、奶茶,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有三五好友相聚,炖上几个钵子菜,那更是绝佳风味。</p> <p class="ql-block"> 三个多小时的夜游常德河街在不知不觉度过,时间虽短,但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在我看来,常德河街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更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它不仅有着数百年的繁荣水运,更是住过和走出过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古代有屈原、刘禹锡,现代有沈从文、翦伯赞、丁玲。正是由于常德河街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带着浓郁的故乡情结,让这条古街在全国各地众多的古街中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在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首段七个“一”的精妙描述被载入中国文学史。</p> <p class="ql-block"> 作为《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二名,可见在哪个年代这篇小说的影响力会有多大,如今90年过去,越来越多游客依然慕名而来,以《边城》为导游图来到湖南茶铜,依次寻觅文中的官路、白塔、石碾和船夫的坟,踏青石古道,登水边吊脚楼,听月光下飘来的渔歌,回味近百年前美丽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2日,我们一行四人也沿着沈从文先生小说《边城》里的故事来到了湖南茶峒古城,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去寻找小说中描述的景点和人物,但映入我们眼帘的茶峒山水风光,民俗民情已足以让我们为之青睐,为之赞叹。</p> <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原名茶峒古镇,2005 年摇身一变,更名为边城,这名字一听就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个纯净美好的世界。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三省交界的 “黄金地带”,周围山水环绕,景色优美,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山乡韵味。</p> <p class="ql-block"> 拉拉渡:这是在《边城》小说中连接湖南与重庆的古老交通工具,沈从文笔下的老人、翠翠、小黄狗就是撑着这种小船,来往于两省之间的清水江上,运送往返于两地的客商。如今只需花 5 块钱,就能体验坐在拉拉渡上,感受着微风拂面,看着两岸的风景缓缓后退,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这种感觉简直太奇妙了!</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乘坐小船前往翠翠岛,这是小说《边城》中的经典场景,岛上的小亭子是个绝佳的观景台,可以眺望整个古镇。站在白色的翠翠姑娘的雕塑旁,闭上眼睛,想象着翠翠当年在这里忙前忙后地接待着南来北往客商的场景,感受那份纯真的民俗乡情,完全是一种触景生情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边城渡口,乘坐渡船从茶峒古镇前往重庆的洪安古镇,两个古镇隔江相望,以水相连,坐在船上,想象着当年边城的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场景,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感受着那份质朴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踏上重庆洪安镇的土地,立刻被岸边的一座二野入川纪念碑所吸引,碑身上方四面镶嵌的毛主席当年的照片和《咏梅》的诗词,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1949年刘邓大军挥师入川,吹响了解放大西南的号角,解放军当年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画面,如今已作为光荣的历史,留在了渡口“刘邓大军进西南纪念碑”和“二野司令部旧址纪念碑”上。</p> <p class="ql-block"> 而洪安古镇老街上悬挂着的花伞、散发着诱人重庆火锅味的小吃店、街边装饰时尚的咖啡店铺…,这些饱含着古镇历史的人间烟火,无一不在向来这游览的游客们述说着洪安古镇的过去和现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沿着洪安古镇一侧清水江边的木栈道沿江缓步而上,两岸的吊脚楼随处可见,这种多见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吊脚楼依山而建,楼层较高,有效节约土地,其建筑材料主要为当地现有的竹木,采用榫卯连接,无需钉子,因而建造成本较低,非常适合这里的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川、湘、黔三省交界地方,这里的一江、一桥、一路、都连接着三个省的地理坐标,被之称为“一脚踏三省”,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同胞能够和睦相处,共同繁荣,正如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这里的民风民情所写“少数民族是一家,就算分离心相连,感情好羡煞旁人”。又一次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是山河壮美如画、民族亲如一家。</p> <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我们住在茶峒古镇吊脚楼的民宿里,观赏着清水江两岸的夜景和灯光下的古镇,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一个梦幻的世界。沿着江边漫步,欣赏着两岸的灯光和倒影,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好,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在如梦如幻的茶峒古镇夜访中结束了我们的湖南旅程,接下来我们还将前往贵州去探访那里秀美的山水和多彩的民族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