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5.27</p><p class="ql-block">心书·美篇书第五部《相思千里》 增刊十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稻香南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5月25日到26日,我来到湖南南县考察。</p><p class="ql-block">五月的洞庭湖,像一块被风吹皱的翡翠。我踩着晨曦的露水,踏上这片被稻香浸润的土地——湖南南县。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蛙鸣与风声合奏的田园交响;没有钢筋水泥的冰冷,只有稻浪与炊烟编织的温暖经纬。从罗文花海的斑斓夜色到金之香米业的智能车间,从稻虾共生的生态密码到陈克明挂面的匠心传承,我以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厚重与轻盈,在稻香与泥土的絮语中,触摸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罗文花海:是大地的调色盘与夜色的诗行。</p><p class="ql-block">晨光初绽时,罗文村的万亩油菜花海褪去了霓虹的喧嚣,露出本真的模样。金黄的浪涛从脚下涌向天际,与洞庭湖的碧波遥相呼应,仿佛天地之间被泼洒了一整罐梵高的向日葵。风掠过花梢,细碎的露珠簌簌滚落,空气中浮动着蜜糖般的甜香。这里是“稻油轮作”的杰作——双季稻后的冬闲田不再沉睡,而是以油菜的绚烂续写土地的丰饶。花谢后,菜籽油将点亮千家万户的灶火,秸秆化作春泥,继续滋养下一季稻谷的根系。土地从不会辜负耕耘者,它以色彩的盛宴回馈时光的耐心。 </p><p class="ql-block">而当暮色四合,罗文村的另一面悄然苏醒。涂鸦墙上的荧光颜料在月光下流淌成《荷塘四季》的光影长卷,集装箱改造的移动餐车飘来擂茶的醇厚与姜糖的辛辣。夜市里,白发老妪用竹篾编织螳螂,孩童举着荧光风车追逐嬉闹,稻田边的露天球场传来此起彼伏的呐喊。这片曾被传统农业定义的村庄,如今以“夜经济”为笔,在星空下书写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寓言。我捧着一碗稻虾米煮的粥,看烟火气与艺术感在夜色中交融。乡村振兴不是对田园牧歌的简单复刻,而是让土地在时代的褶皱里找到新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来到金之香米业,这里有一粒米的修行。</p><p class="ql-block">走进金之香米业的车间,恍惚间仿佛踏入未来农场。玻璃幕墙后,全自动化的碾米生产线如银色巨龙蜿蜒,机械臂精准抓取稻谷,激光分选机以每秒百次的速度剔除瑕疵米粒。数控中心的屏幕上,土壤墒情、虫害预警、加工数据如星河流转。解说员指着“米珍营养米”的包装说:“AI靶向碾磨技术能保留胚芽层85%的营养,这是科技对传统的致敬。” </p><p class="ql-block">而在工厂的体验区,一群孩子正用木甑蒸煮新米。蒸汽氤氲中,米香裹挟着泥土的记忆扑面而来。他们蹲在稻草人旁,听老农讲述“双抢”时节的故事:镰刀与扁担的协奏,烈日下脊背上的盐霜,谷堆旁此起彼伏的鼾声……智能车间与手工劳作在此奇妙共生,让人想起希腊神话中的安泰,唯有双脚紧贴大地,力量才不会枯竭。米粒的修行,何尝不是农耕文明的隐喻?从刀耕火种到智能物联,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始终是对土地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稻虾共生:是洞庭湖的生态辩证法。 </p><p class="ql-block">在稻虾公共服务中心的观测池前,我目睹了一场自然界的微型戏剧:小龙虾挥舞螯足清理稻秆上的虫卵,稻穗以沉甸甸的谦卑为虾群遮荫。技术人员用试管检测水质,屏幕上跳动的pH值与溶解氧数据,恰似大地的心电图。这种“稻在水中生,虾在稻下游”的共生模式,让农药用量减少70%,亩均收益却增长三倍。 </p><p class="ql-block">我突然想起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现代农业的智慧,不正是古老东方哲学的当代回响?当人类学会与自然谈判而非征服,土地自会献上最丰厚的馈赠。</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名品,陈克明挂面,那是麦浪里的长江叙事。</p> <p class="ql-block">在陈克明食品的展厅,一束束银丝般的挂面从天花板垂落,宛如凝固的瀑布。这个从板车起家的企业,竟在洞庭湖畔的稻米之乡,将北方的小麦故事续写成南方的传奇。生产线上,和面机的节奏像楚地的鼓点,烘房的热气蒸腾出江汉平原的湿润。董事长抚摸着1958年的老式压面机说:“我们用洞庭湖的柔,平衡了黄土地的刚。” </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时,服务员递来一碗刚出锅的阳春面。清汤里浮着细如发丝的面条,入口却是意想不到的筋道。同样的土地,既能生长柔弱的稻穗,也能锻造坚韧的面条。或许农耕文明的真谛,便是将苦难化作滋养,让柔软与刚强在时光中达成微妙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在南县最北端的白吟浪村,我遇见了作家曹旦昇笔下的诗意田园。疏河故道旁,村民用芦苇编织《白吟浪》小说中的场景:渔舟唱晚的模型停在玻璃展柜,滩涂上的雪浪花被定格成铜雕。农家书屋里,孩子们正用VR设备“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围湖造田现场,指尖划过全息投影的蓑衣斗笠。 </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稻田深处的“三美”联创示范区。木栈道蜿蜒穿过紫云英花海,生态沟渠里睡莲静卧,田埂上的太阳能灭虫灯像守夜的诗行。他说:“我们种的是稻,长出来的是文化。”暮色中,地花鼓的唢呐声从祠堂飘来,非遗传承人踩着鼓点旋转,衣袂翻飞如洞庭的浪。农耕文明从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呼吸的、与时代共舞的基因链。</p> <p class="ql-block">傍晚,离开南县,我在助农米业的观景台远眺。无人机掠过稻田,测绘出青黄交错的几何图案;智能灌溉系统喷出的水雾中,彩虹若隐若现。这片土地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嬗变:物联网让农事成为精准的科学,夜经济将村庄变成不眠的剧场,非遗技艺在研学游中重生…… </p><p class="ql-block">或许真正的农耕智慧,不在于对抗或顺从,而在于理解——理解土地需要休耕的沉默,也拥抱科技带来的轰鸣;珍惜春种秋收的循环,也不惧打破传统的边界。就像洞庭湖的水,既倒映着星空的永恒,也承载着千帆的变迁。</p><p class="ql-block">现代农业的智能灌溉系统在田垄间嗡鸣,但土地丈量时间的方式从未改变:一株稻从青转黄需要五次日升月落,蛙鸣的密度与地温同步攀升,北斗星柄指向正南时该下第二茬秧苗。 </p> <p class="ql-block">当越野车驶过助农米业的玻璃幕墙,落日正将建筑切割成光与影的辩证法。智能粮仓的金属外壳反射着玫瑰色云霞,竟与二十里外白吟浪村的青瓦飞檐达成奇妙的和解。我觉得,那些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何其傲慢,土地从不在意人类赋予的概念,它只关心根系能否触到湿润的黑暗,穗尖可否接住清晓的露水。</p><p class="ql-block">后视镜里,最后一抹斜阳将稻田染成熔金,惊起的白鹭在暮色中划出银色弧线。车载广播里流淌着《洞庭鱼米乡》的曲调,弦乐与眼前渐次退后的田垄共振,恍若土地在作别时演奏的安魂曲。这一日的农耕图景仍在视网膜上灼烧:智能车间里跃动的数据流,稻虾田里青虾破水的脆响,挂面厂蒸腾的麦香......而此刻,所有具象都在暮光中溶解,化作某种亘古的、潮湿的惆怅,顺着沅水的支流,蜿蜒漫向三百里外的长沙城。</p> <p class="ql-block">离城十里的观稼台,是南县农人世代相袭的仪式空间。我站在赭红色木栈道上,看晚霞如何将大地改写成抒情诗。远处稻虾共作示范区的水面,浮光跃金中隐现竹制虾笼的轮廓,恍如散落的象形文字。 </p><p class="ql-block">长张高速化作一支银箭,穿透渐浓的暮色。车窗外掠过的风景,恰似徐徐展开的农耕时序长卷: </p><p class="ql-block">在沅水与资水交汇的冲积平原,晚归的农人正拆卸育秧棚的骨架。白色薄膜在风中鼓荡如帆,露出下方新插的晚稻秧苗,嫩绿的针尖刺破粼粼水光。更远处,生态涵养林的轮廓被夕阳镶上金边,光伏板阵列在缓坡上铺展成深蓝色湖泊。</p> <p class="ql-block">南县的稻田早已隐入黑暗,但晚风捎来某种熟悉的震颤,天际线处,城市光污染晕染出诡异的橙红色,而头顶的猎户星座依然恪守着万年不变的坐标。 </p><p class="ql-block">这个星夜兼程的黄昏,不正是一则关于文明的寓言?我们永远在离开与抵达之间摇摆,如同稻穗在风中保持弯曲的智慧。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从来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里——它们在暮色中的稻田与凌晨的夜市共享同一轮月亮,在智能灌溉系统的滴答声与柴火甑子的噼啪声里听见相同的心跳,在碳化稻粒与二维码之间,触摸到永恒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穿过三汊矶大桥的霓虹时,长沙城正以灯火为笔,在夜幕上书写星城的狂草。我循着香火气踏入扬帆夜市,猝不及防被声浪与热雾淹没。但在这市井喧腾的肌理之下,分明流淌着农耕文明的隐秘血脉: </p><p class="ql-block">“南县稻虾米”的招牌在霓虹中招摇,铁板上的米粒与小龙虾共舞,爆出洞庭湖潮湿的香气。头戴蓝印花布的摊主舀起一勺米酒:“我们凌晨四点开灶,用的还是柴火甑子。”蒸汽朦胧了他的皱纹,却让陶甑上的鱼纹更加清晰,那与城头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纹样何其相似。 </p><p class="ql-block">在文创市集角落,湘绣娘正用蚕丝线绣制《齐民要术》选段。细如发丝的线脚里,北魏时期的农谚与现代光纤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遇见在夜市尽头。皮影戏《神农授谷》的幕布前,老艺人用长沙话唱着“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年轻人在弹幕墙上发送“yyds”。当神农氏的影子化作数据流消散在二维码里,我突然看见文明的韧性,那些被我们以为消逝的,其实都蛰伏在时代褶皱中,等待某个蒸汽氤氲的夜晚重生。 </p><p class="ql-block">捧着一碗刮凉粉登上天台,远眺湘江如缎。对岸金融中心的LED幕墙正轮播着关于稻田的标语,霓虹倒映在江面,与六千年前屈家岭文化的水波纹陶器图案重叠。晚风送来混合着辣椒与稻香的复杂气息,这一刻我终于读懂:所有城市都是长大的村庄,每盏霓虹里都住着未曾熄灭的灶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敬请关注下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