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雄的尖山不是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是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时以芒部、果珠两地各划出三两个村组建的乡镇,较民国时期即已为乡镇的芒部、母享、大湾、泼机等地而言,这个辖区面积仅有65平方千米的乡很年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雄版图上的尖山,将赤水河流经的赤水源、芒部、果珠和大湾四个乡镇拼接起来,像极了一条摆尾东游的鱼。蓄势、待时,这条小小的鱼便能借赤水河之浪穿山越岭,入长江、汇大海,抵达很远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看来,尖山虽小,却也满载梦想。</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脱贫攻坚时期的某一年,我搭乘周才松的车去尖山长安村,参观他才刚起步发展的根源养殖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安,这个地名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越过山水,可以抵达金樽对月、酒漫都城的诗韵盛唐吗?可以得见长乐未央、清欢安宁的自在田园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行过了赤水源镇洗白村,山间道路就弯弯拐拐的陌生起来。文秀的周才松开着车,在颠簸摇晃间娓娓道出自己的创业故事。从优秀大学生长成精干创业者,从跨国贸易转入返乡农牧,这个青年奋斗者蹚过的河、走过的路虽不长,但他从低语畅叙间散发出来的梦想与激情,一如彼时车窗外闪过的河,一波推涌一波,真切而又热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养殖场远离烟火人家,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饲料仓储区的建设尚未完结,圈舍里已经有很多母猪、仔猪入栏。那时未曾发生非洲猪瘟、新冠病毒等疫情,到访者只需简单消毒就可以参观。第一次进入没有粪污堆积的洁净猪圈;第一次看见其间可供猪们自助饮水的装置;第一次看见给猪专门搭建的乘车通道,省去徒手捉拿时一番惊天动地的嚎叫与混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新鲜的观感颠覆我陈旧的小农认知,喻示着大时代下镇雄乡村发展变化的现实与可能。突出群山重围,向往美好生活的勇者,有人结伴出离村庄,闯荡他乡;有人逆流回归田园,深耕梦想。随新镇雄一同飞驰、实业兴邦,这会不会正是周才松们心底的一份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同事申杰也到长安村,去拍镇雄高原特色农业题材视频。他得到根源养殖场的特许支持,洗了三次澡,消过六次毒,才终于进入猪舍拍摄。终于得见第一视角下根源那些先进的环境控制系统、自动化喂养设备,不禁要惊叹于那成百上千头猪安居乐食、膘肥体壮的盛大场景。此时距离我去的时间,大约过了七八年。从长安起步,根源如今已经发展为含乌金猪繁育场、育肥场在内的六个养殖基地,跻身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尖山。镇雄现代农业繁荣发展的非虚构缩影,正鲜活于此。</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镇雄11月的湿寒结成冰,挂在高山上的树梢,深色山峦被渲染出深深浅浅的水墨意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去尖山。这一程目的地在仁厚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宽厚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还是一种社会伦理和价值观。《荀子∙富国》《汉书∙宣帝纪》等许多古代文献里,记述着先哲们对“仁厚”的赞美与推崇。以“仁厚”为名的村庄,该是一个重文重教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航显示,山坡下那个地势平坦的地方,就是仁厚。它虽然位于尖山乡最北端,在五个村中距离乡政府最远,却又与我想象不同。它既不像镇雄许多村庄那样是一堆房屋相拥在斜坡上,也不像来时路上的雨雾绵绵,气候相对温和,还有一条小小的街道淡然地躺卧在那里,静候每一位熟悉或陌生的来访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仁厚村西北端、更靠近乡镇边界的陇家湾小学很小,藏在一户民居背后,六个年级只有六个班。在小小的校园里,我见到了孩子们口中的“校长爸爸”程丰贵,一个颧骨高、脸色红润的中年教师,始终面带笑容且温和、健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地处偏远,加之环境相对艰苦,陇家湾小学过去曾是教师被惩罚性调往的村小点,除了家在当地的老教师外,分配到这里的老师很不容易安下心来教学。但程丰贵来这里,却并非受罚。2003年,目睹教师流动大、学生流失严重的现状,陇家湾村民们担心校点被撤并,赶紧通过人大代表向乡上强烈要求配备好老师。顺应民意,时任仁厚小学教师的程丰贵就这样被调到了陇家湾小学。陇家湾的老乡们高兴了,仁厚小学的孩子们却不答应,追来“要把他们的程老师抬回去”。一番安抚之后,程老师终究没被“抬走”,至今也不曾离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间,程丰贵和他的同事们靠着“内生+外援”,一边齐心协力地抓好抓实教育教学,一边主动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省内外公益组织以及当地群众争取支持和援助。于是,他们走出山旮旯,到北京、上海或者重庆等地接受先进前沿的专业培训;他们链接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获得了电脑、校服等物资捐赠;他们感动于村里那些并无孩子来上学的热心老乡,或者捐出一道电动伸缩门,或者捐来一笔小钱;他们憧憬未来,乡政府编制乡村规划时专门为学校预留了三十亩教育用地……从校园环境到教学技能,一点一滴努力改善,慢慢叠加出这所几乎陷入困境的乡村学校的新面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程丰贵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考上985、211都能成大器的,他们的教育理念很简单,就是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坚持让自己不断改变,做一个今天比昨天更好的自己。他们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程丰贵的一句“现在教学成绩是大家的命根子,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连命都不要了”,算不算是一种可以具象感知的坚守在乡村教育阵地上的大先生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曾洪权来说,当老师是宿命。第一次参加高考,他考上师范专科学校,却因不喜欢当老师而放弃了。兜兜转转,大学修地籍测绘专业的曾洪权还是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后来的人生。见过天地辽阔,所以他甘愿固守乡村;深知使命在肩,所以他学会付出奉献。有一年他带六年级毕业班时生病,忍着身体的剧痛,也坚持陪孩子们到考试结束,第二天都赶紧上手术台接受治疗。我问他,是什么支撑你带病坚持?不疼吗?“疼啊,简直坐卧难安!可我一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瞬间又有了无尽的力量、百倍的精神;小学升初中,是孩子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我想无论如何都坚持到送走他们。”这个质朴的彝族汉子腼腆地笑答,眼中闪动绝不浮夸的真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们带我去家访。开车爬上一处半山坡,下车再打着电筒滑步下几十米陡坡。站在昏暗暮色的学生家奶奶热情招呼,转身稍有紧张地呵斥孙女,以为自家这曾因玩手机不想去上学的娃娃在学校违反纪律了,老师赶紧解释“没有没有,人家现在乖得很……”往回走的路上,女老师们说“这个路不算难走”,以前有一个学生住在更高的山顶上,只有一家人在那里,是爷爷奶奶带着他到这里来伺候曾外祖母,父母对他来说只是个模糊概念而已。见这孩子在校学习状态很不好,老师们不顾下车后还要徒步半小时的辗转,一次又一次去家访,甚至扛着课桌去给他辅导作业。讲述间,女老师手中的电筒打出一束光,将山路照亮。她的语调平淡,我却听得内心起波澜。对于乡间原生家庭残缺的孩子们,老师们如此尽心尽力地温暖和陪伴,实在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告别时,程丰贵送我一个蓝色文本,那是《镇雄县尖山乡陇家湾小学中期发展规划》。我打开随意翻看,在第8页看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成为新时代乡村教育的排头兵”的字样。这是一粒关于梦想的种子,只待春雨落下,便要蓬勃生长。见闻了学校大课间结束时400多个孩子齐刷刷、脆生生地喊出“爱我,爱家,爱祖国”的场景,我深深感动并相信,在陇家湾小学,在尖山,在镇雄,乡村守望者们的每一份热望终将都会破土而出,倔强生长!</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尖山乡卫生院的中医门诊室里,一个身材娇小的女医生坐在满墙锦旗之下,问诊、处方,忙个不停,又始终不急不躁,温和可亲。她是刘天琴,从外县调回镇雄后,就一直在尖山乡卫生院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医生很忙。忙到即使自己的脚受伤肿痛到穿不上鞋,套上两只不一样的鞋子也要坚持出诊;忙到刚生完小孩,在床上休养时也会给患者开处方;忙到赶场天给病人看病没时间吃饭,心疼她的患者们在排队候诊间隙买来一块炸洋芋,请她权且充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简单的交谈过后,我恍然觉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刘医生如同隐士,安坐乡间,在赤水河岸边见山、见水,为老乡们疗愈种种肉身苦痛。我问,没有想过调进城、去更大更好的平台锻炼自己吗?“尖山这个地方,距离县城不远不近,来卫生院看病的患者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或者小孩,青壮年出去打工顾不上家里,能在家门口就看好病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总要有人为他们服务啊!”这是刘医生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巍巍群山间,百千患者各陷困苦,但有医者仁心,服务基层,守护一方群众健康。大时代之下,刘医生和她的同事们虽然细微如草木,却又坚忍奉献,能汇聚成救死扶伤的磅礴力量,在乡村的每个黎明与夜晚,守护着生命的光。</p><p class="ql-block">愿我们的家园岁月静好,山河无恙。</p>